基本资料
上架建议:(与版权页一致)历史文化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号()第 号
书名:从甲午到抗战
作者:唐德刚 等
装帧:平装
定价:48.00元
出版日期:2016.5
开本:16开
读者:一般读者
广告语
唐德刚 大陆未刊文字原貌呈现
解读 中国人关心却又被蒙蔽至深的一段历史!
深入了解中日百年恩恩怨怨,才能真诚面对
一句话推荐
唐德刚领衔众名家检讨五十年对日战争得失!
卖点
1.唐德刚大陆未刊文字,首度原貌呈现!
2.唐德刚领衔众多名家解读五十年中日战争得与失,唐德刚详解“汪精卫出走始末”,国内从未见过!
3.台湾《传记文学》是中国现代史的宝库,辑丛书出版后在读者与专家中引起强烈反响,本辑重磅推出,值得期待!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自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段历史的得与失,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探讨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所犯下的罪行,同时也反思了50年对日战争的问题,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其文浩浩荡荡却又趣味横生;旁征博引证据确凿,无一字无来源;语言,学术词汇信手捻来;堪称史家典范之作。
相关畅销书
《从晚清到民国》
基本资料
上架建议:(与版权页一致)历史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号()第 号
书名:十四年:从1931到1945
作者:《传记文学》 编
装帧:平装
定价:48.00元
出版日期:2016.5
出版社:
开本:16开
读者:一般读者
广告语
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笔自述抗战细节,大陆首度发布
不一样的抗战细节还原,真实的历史,全面的回顾
一句话推荐
何应钦、张发奎等国军高级将领述抗战细节!
卖点
1.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被誉为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诸多珍藏内容在大陆呈现,必将在学界与读者中引发轰动效应。
2.本书是国军高级将领何应钦、张发奎等人的笔自述,史料价值巨大,在国内出版,意义重大!
3.这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唤醒我们重新认识正在消逝的历史,正视过去才能有未来,这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何应钦、张发奎和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的回忆文章,梳理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段历史的得与失,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由研究文章、参与者回忆等几个部分构成,反思了中国的对日战略与具体战斗的得失,探讨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所犯下的罪行,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相关畅销书
《我的抗战》《抗日战争的细节》
作者简介
何应钦,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
张发奎,爱国将领及抗日名将,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
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仅仅是翻开扉页,那种历史的尘埃和战火硝烟的气息就仿佛要穿透纸张。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亲历者留下的文字,总能带来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我期待看到的是,不仅仅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更是那些置身其中的将领们,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挣扎、抉择与坚韧。我特别好奇那些战场上的细节描写,比如一次关键战役前夜的部署、将士们的情绪波动,以及指挥官们在绝境中如何鼓舞士气。阅读这类一手资料,最大的收获往往在于理解“人”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复杂性。他们是英雄,但首先是人,有着恐惧、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希望这套书能真正还原出那个时代英雄群像的立体感,让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那场卫国战争的艰难与不易,以及胜利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种深入骨髓的阅读体验,远非一般的历史解读能够比拟。
评分这套书的跨度非常大,从近代屈辱的开端一直延伸到抗战胜利,这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如此悬殊的敌人时,中国军队的精神防线是如何建立起来并始终保持不倒的?这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问题,更是文化和民族认同层面的拷问。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剖析,在那个物资匮乏、外部援助时断时续的艰难岁月里,支撑起整个抗战体系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样的宣传教育,让无数的普通士兵愿意为了一个模糊的“国家”概念去牺牲?这种精神力量的塑造过程,对我来说,比任何一次具体的战术胜利都更具研究价值。如果能从这些将领的叙述中,找到那个“中国精神”如何在绝境中淬炼重生的脉络,那这次阅读就非常值得了。
评分作为一个对军事史有涉猎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战役细节的真实还原。很多时候,官方的记载往往过于宏大叙事,缺少了实战中的烟火气和不可预测性。我非常期待能从这些将领的亲身经历中,窥见那个时代后勤保障的窘迫、情报工作的滞后,以及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例如,在描述某次关键的防御战时,我希望能看到前线士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顽强抵抗,指挥官如何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调整部署。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当时部队内部的家书、日记片段,那就更好了,这能极大地增强文本的临场感和情感张力。阅读历史,就是要努力去“感受”历史,而不仅仅是“知道”历史。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中国军人”这个群体产生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对于这种传记文学作品,我通常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阅读,关注作者对史料的选择和取舍,以及如何平衡历史的客观性与叙事的生动性。我尤其关注的是,在记录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时,是否有对他们决策失误、人性弱点进行公正的呈现。历史不应是简单的歌颂,而应是全景式的记录。我希望看到的是,即便是面对民族英雄,作者也能秉持学者的审慎态度,不回避矛盾和争议。例如,对于某些战略部署的争议,是应该展现当时不同的声音,还是简单地导向一个既定结论?一套优秀的战争回忆录,应该提供思考的空间,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读到一种经过历史沉淀后的深刻反思,既是对逝去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后人如何理解和传承那段历史的严肃探讨。
评分拿到这套书时,我立刻被它严谨的编排和扎实的史料所吸引。这显然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考证的作品。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对特定历史转折点的叙述视角。比如,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到全面抗战的爆发,中间那几十年的积蓄和酝酿,究竟是如何影响到后来的战略决策和民族精神的?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军阀割据、内忧外患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是如何被一步步推动或阻碍的。优秀的传记文学,应该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决策背后的逻辑和无奈。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既有史学深度又不失文学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那一代军事领导者的群像,他们的思想碰撞、理念差异,以及最终如何凝聚成共同抗敌的力量。这种对历史纵深感的挖掘,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