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自秉,华觉明,路甬祥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工艺
  • 传统工艺
  • 工艺美术
  • 历代工艺
  • 名家作品
  • 文化艺术
  • 技艺传承
  • 手工艺
  • 中国文化
  • 工艺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40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9125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工艺是制作的手段,所有人共制作的文物,包括各种工艺品,都是传统工艺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工艺和历代工艺名家在创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中,曾起过河等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一卷的设置试图部分地弥补上述缺憾,在时间及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较为详细地列出历代工艺名家及传世与出土文物所见工匠名录,简介他们的生平与主要成就。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系《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一个分卷,系统整理记录了从史前传说时代直至20世纪末我国的传统工艺名家与匠师的名录,领域遍及纺织、陶瓷、漆艺、营造、竹刻等种种工艺,简介其生平与主要成就,并配有代表作品的图片和工艺家的照片。

作者简介

  田自秉,先生是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所市乡1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中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面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现状,他毅然投考由杭州暂时迁址在重庆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实用美术系,决心用画笔为民生寻找出路。1946年,他在学校牵头组织成立“图案研究会”,并任首届会长。
  
  华觉明,江苏无锡人,1933年4月12日生。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专家组成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1956年起,从事技术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青铜冶铸术、钢铁技术、机械史和技术哲学,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研究及其保护。撰有专著8种、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参与主持编篡的著作有《中国科技典籍通汇》、《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等。1983年,因主持淅川楚墓编钟研究复制,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因参与主持曾侯乙编钟研究复制,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技史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1997—2000年,先后获第四、五届全国优秀图书提名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优秀科技著作二等奖等奖项。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古代部分
史前和传说时代
夏代(约前2070-前1600)
商代(前1600-前1046)
西周(前1046-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
秦代(前221-前206)
西汉(前206-25)
东汉(25-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五代(907-960)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金(907-1234)
元朝(1206-1368)
明代(1368-1644)
清代(1616-1911)

下编 近、现代部分
附录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据此,在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即此一端,可见传统工艺对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曾起过何等重大的历史作用。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老的用作艺术铸件的失蜡法,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改造,跃变成为先进的、规模宏大的精密铸造行业,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科学技术史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范例。许多传统工艺(诸如宣纸、紫砂、景泰蓝、锣钹制作等)至今仍在生产中应用,且因其自身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而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传统工艺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传统工艺定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美化人民生活、对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各阶层的多层次需要,从而显现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传统工艺的文献资料整理、考订、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视作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既具有存亡续绝的抢救性质,又可对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史、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传统工艺的系列著作中国科学院在“九五”规划中,特将《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列为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则是这项目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本课题系由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和上海分会协助,首批共13卷,包括陶瓷、丝绸织染、酿造、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雕塑、造纸与印刷、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和民间手工艺等分卷。为保证编撰质量,特聘一批著名学者为顾问,从全国范围延请多年从事传统工艺研究,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各分卷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特约撰稿人,预期在世纪交替之际完成此项工作。
  由于传统工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和具体条件不尽相同,本书现有的卷目设置和所涵盖的工艺类目与内容是存在欠缺之处的。我们希望在《全集》首批各卷推出之后,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继续予以充实、完善,俾能名实相符,也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对已出的备分卷给予批评指教,容我们在修订再版时补正。
  本书在立项和编撰过程中,得到院内外众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大象出版社慨允承担出版任务并予资助,在此谨致谢忱。
《中国古代艺术史纲要:从史前到清代》 一部宏大而精微的艺术画卷 图书简介 《中国古代艺术史纲要:从史前到清代》是一部致力于梳理和解析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脉络的通史性著作。本书摒弃了单纯的艺术品罗列,而是将艺术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哲学和技术背景之中,力求揭示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形态的生成逻辑、审美范式及其文化意蕴。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史前时期萌芽阶段的陶器、岩画,经由夏商周的礼器文明,秦汉的帝国气象,魏晋南北朝的宗教融合与士人风骨,隋唐的盛世气度与多元开放,宋代的内敛与理学影响,元代的民族交融,直至明清的世俗化与技艺的精绝化,构建起一部连贯、立体且富有深度的中国艺术发展史。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奠基(史前至先秦) 本篇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童年期,艺术如何从实用中诞生,并逐渐承载起对宇宙、祖先和社群的理解。 第一章 史前艺术的起源与母题: 详细考察仰韶、马家窑、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黑陶艺术。重点分析几何纹饰、人面鱼纹等图案的象征意义,探讨其与早期农业社会生活、生殖崇拜及巫术活动的关联。 第二章 礼器文明的建立:夏商周的青铜时代: 深入剖析商周时期青铜器(鼎、簋、尊、彝)的造型演变与装饰母题(饕餮纹、雷纹、夔龙纹)。阐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背景下,青铜礼器如何成为权力、等级和宇宙秩序的物质载体。对西周礼制对艺术形制规范化的影响进行细致梳理。 第三章 思想的勃发与艺术的转向:春秋战国: 分析“百家争鸣”时代对艺术观念的冲击。玉器工艺从威严的礼器向世俗化、精美化的转变(如子冈式玉器),以及漆器和青铜器装饰主题中开始出现的写实叙事元素,预示着艺术主体性的觉醒。 第二编:帝国气象与艺术的规范化(秦汉至隋唐) 秦汉帝国建立,确立了统一的疆域和强大的中央集权,艺术风格随之趋于宏大、庄重和规范化。 第四章 秦汉的磅礴气魄与画像艺术的兴盛: 聚焦秦始皇陵兵马俑群像的组织艺术与写实精神,分析其对后世雕塑的深远影响。重点讨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如何通过“建功立业”、“孝道仁义”等母题,构建起帝国的意识形态叙事。 第五章 佛教东传与造像艺术的嬗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成为推动雕塑和绘画发展的主流动力。本书梳理了犍陀罗、中原、江南三大造像体系的融合与分化,特别是北魏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特征,如“褒衣博带”的衣纹处理,体现了中外艺术元素的复杂交织。 第六章 盛唐气象:多元与极盛: 隋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唐三彩的绚烂色彩,敦煌壁画中成熟的叙事技巧和异域风情,以及长安城规划对艺术环境的塑造,均被详尽阐述。重点分析唐代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的雄浑健硕,以及山水画(李思训、王维)的初步确立。 第三编:内敛、自觉与文人品格(宋元) 宋代审美转向内敛、精微、注重理性和趣味的表达,文人艺术的地位空前提高。元代则在民族更迭中催生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第七章 宋代的审美转向:理学、院体与市民趣味: 探讨宋代“格物致知”的思想如何影响绘画的写实精度(如花鸟画)。细致分析院体画的程式化与文人画(如米芾、苏轼)对笔墨趣味的追求之间的张力。陶瓷艺术,特别是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釉色、造型与文人雅趣的契合,被作为核心议题进行探讨。 第八章 元代的艺术独立与士人的坚守: 论述元代文人如何通过“复古”与“自我抒发”来构建艺术的独立身份。重点分析“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等人的山水画理论与实践,以及他们对笔墨精神性(“逸品论”)的极致推崇,这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士人画”的定义。 第四编:技艺的极致与世俗的繁荣(明清) 明清两代,工艺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艺术创作在坚持传统的框架下,呈现出世俗化、世事化和集大成的趋势。 第九章 明代工艺的集大成与风格定型: 详述明代官窑的辉煌(永乐、宣德青花),特别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技术的成熟。在绘画领域,分析“院体”与“民间”画派(如吴门画派)的互动,并深入解析晚明时期市民文化兴起对版画、小说插图等装饰艺术的影响。 第十章 清代的精微与百科全书式的收录: 清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对前代技艺的集大成与精雕细琢。本书着重分析康乾盛世的宫廷艺术,如珐琅彩、粉彩瓷器的繁复装饰手法和对写实主义的偏爱。同时,探讨扬州画派、金陵画派等地方画派的艺术生态,以及文人书画在程式化中对个人情感的微妙表达。 结语:绵延与张力 全书最后对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中的核心主题进行总结:从“礼”到“人”,从“神性”到“人性”,以及“写实与写意”、“文人与匠人”之间的永恒张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以理解中国艺术是如何在继承与变革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适用读者: 艺术史专业学生、博物馆研究人员、文化学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审美体系和历史发展轨迹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风格,力求成为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权威性入门与进阶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纺织品,特别是丝绸和刺绣,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东方特有的细腻和优雅。《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个满是锦绣的华丽世界。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和绣品,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工艺流程娓娓道来。我看到了从蚕的养殖、丝的缫丝,到织机的操作、纹样的设计,再到针法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耐心。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纺织风格的梳理,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江南地区的丝绸如何以其轻柔的质感和雅致的花纹著称,而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各大绣系的独特风格和技法,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纺织品和刺绣大师的介绍,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美的创造者。通过书中生动的文字和逼真的图片,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华丽的锦缎,感受到指尖划过丝线的温柔,甚至能够想象出古代女子在灯下低头绣花的场景。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工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评分

终于找到一本让我心满意足的工艺类书籍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和雕刻艺术都非常着迷,总觉得那些宏伟的宫殿、精美的佛像,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指南。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风格演变,从夯土到木构,从斗拱到飞檐,每一步都解释得清晰明了。更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石雕、木雕、砖雕等雕刻工艺的解读。书中不仅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还深入剖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雕刻技法和风格特色。我看到了唐代雕塑的雄浑有力,宋代园林建筑的精致细腻,以及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的繁复华美。让我尤为欣喜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成品外观的描述,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工艺大师们。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我才真正了解到,一件宏伟的建筑或一件精美的雕刻,是如何从最初的设计理念,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和雕琢,最终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种将历史、技艺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聆听那些古代大师们的“声音”。我之前对古代的金属工艺,尤其是金银细工和青铜铸造,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成品,却很难想象背后付出的心血和高超的技巧。《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金属工艺的风格演变,例如汉代的粗犷大气,唐代的华丽精巧,宋代的内敛含蓄,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工艺分支的特点,比如錾刻、鏨花、镂空、失蜡法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它通过大量史料和图像,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古代工匠的创作场景。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在烈火中挥汗如雨,用锤子和凿子精雕细琢,将冰冷的金属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书中对一些特定大师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例如,某位唐代金匠如何将佛教题材巧妙地融入器皿设计,又或者某位宋代铜匠如何通过对自然形态的细致观察,创作出意境深远的香炉。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技艺到人文的全面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充满智慧的手艺着迷,感觉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这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于“大漆”工艺的解读。我之前只知道有漆器,但从未想过这门工艺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流程和严谨的态度。书中细致地介绍了从采漆、调漆,到髹涂、打磨,再到最后的镶嵌、描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它不仅展示了精美的漆器成品,更重要的是,它把那些默默无闻、却技艺超群的古代工匠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看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如何启发了漆器上的纹饰设计,也看到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如何体现在漆器的造型和色彩上。书中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引用,让整个叙述显得格外严谨可信。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停留在对历史辉煌的赞美,而是尽可能地去还原和解读那些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技艺,甚至尝试通过文献和实物研究来推测其制作方法。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信服度大大提高。它不仅仅是一本工艺美术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史诗。

评分

这次真的是淘到宝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各种手工艺都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零散的资料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直到我在书店偶然翻到了这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书的装帧就非常精美,沉甸甸的,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让人觉得分量十足。翻开之后,更是被里面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所震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工艺品,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项传统工艺的发展脉络,从最早的起源,到各个朝代的演变,再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工艺大师们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工艺品的介绍,不仅仅是成品展示,更重要的是对制作过程的细致描绘,甚至是一些失传技艺的复原和考证。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创造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书中对陶瓷、玉器、漆器、木雕、刺绣等等各个门类的介绍都非常详尽,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历史的温度。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记载的内容详实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基础,也能通过书中清晰的讲解和精美的图片,快速地了解到每一项工艺的精髓。这种全方位的展现方式,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