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書金剛經(無缺字放大本)

柳公權書金剛經(無缺字放大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璐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金剛經
  • 柳公權
  • 字帖
  • 佛教
  • 經典
  • 藝術
  • 文化
  • 放大本
  • 唐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書店齣版社
ISBN:9787805687506
商品編碼:11130134962
齣版時間:1997-01-01

具體描述

作  者:楊璐 主編 定  價:26 齣 版 社:中國書店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7年01月01日 頁  數:216 裝  幀:平裝 ISBN:9787805687506 《柳公權書金剛經:無缺字放大本》無目錄

內容簡介

據《大般若經二會·攝受品》載,佛傢有十法行,即對佛典的爺擰、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諷誦、開演、思維、修習等,其中“書持”為“十法行”之首要,即為書條佛經。中國書法傢所書佛經很早者,相傳為東晉王羲之書《佛遺教經》(其“無缺字放大本”已於本係列法帖中齣版),其後有有名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至唐代佛教盛行,有柳公權書《金剛經》。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七七八),卒於唐懿宗鹹通六年《八六五》。官至太子少師,後以太子太保緻仕,封河東郡公,故又稱“柳少師”、“柳河東”。工書法。據《後唐書》本傳載,柳公權書寫“上都西明寺《金剛經》碑,有鍾、王、歐、虞、褚、陸之體,尤為得意。”該書是至今得見的柳公權很早的書法,刻於唐長慶四年(八二四),時年作者四十七歲,任穆宗侍書學士,是柳體楷書前期精品。刻石毀於宋代,但據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稱:《金剛等
翰墨丹青,心經妙義——《唐代楷書經典選粹:歐顔柳趙》 一、引言:盛唐氣象,楷書典範 中國書法,乃民族之瑰寶,五韆年文脈之載體。自秦篆開創,曆經漢隸之雄渾,魏晉風骨之飄逸,直至隋唐,楷書體係臻於成熟,氣象萬韆,蔚為大觀。唐代,國力鼎盛,文化昌隆,書法藝術亦隨之攀上新的高峰。彼時,諸傢並秀,流派紛呈,其中“歐、顔、柳、趙”四大傢,尤以其鮮明的個性與卓越的藝術成就,共同構築瞭後世楷書學習的圭臬與典範。 本書《唐代楷書經典選粹:歐顔柳趙》,並非單一作者的作品匯編,而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研習盛唐至元初楷書高峰的書法範本與理論探索閤集。它精選瞭四位楷書巨匠最具代錶性、藝術價值最高、學習藉鑒意義最深的作品,以期帶領讀者領略不同時代背景下,大傢對“法度”與“性情”的完美融閤。 本書的編纂宗旨,在於提供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楷書學習路徑。我們深知,楷書乃書法之“正宗”,是功力的基礎。唯有精研諸傢之精髓,方能取法開闊,不囿於一傢一派。 二、內容篇章結構與精要 本書結構嚴謹,共分四大部分,輔以導論與結語,力求內容詳實,圖版精美。 第一部:歐陽詢——險勁峭拔,法度森嚴 (一)歐體源流與時代背景: 歐陽詢(約557—641年),初唐楷書的開創者之一,其書法以“險絕”著稱。他身處隋唐之際,法度嚴謹,深得北碑精髓,同時融入南帖的秀逸。本書首先追溯瞭歐陽詢的師承,重點分析瞭他在北碑(如龍門二十品)中汲取“骨力”的過程。 (二)精品解析:《九成宮醴泉銘》的結構奧秘: 本部分將核心聚焦於《九成宮醴泉銘》。 1. 結構分析——“三十六法”的體現: 我們將拆解《九成宮》中橫畫的輕重變化、點畫的呼應關係,特彆是其標誌性的“之”字形的險中求穩。書中將詳細圖解“中宮緊斂,四麵開張”的布局原則,探討筆畫在空間中的精確位置關係,如何做到“遠勢雄健,近觀則妍美秀逸”。 2. 用筆技巧——剛柔相濟的體現: 詳細剖析起筆(藏鋒的精微)、行筆(提按頓挫的節奏)與收筆(迴鋒或尖齣)的細節處理。特彆是對“竪筆如曳鐵綫”的理解,結閤高清拓本的放大細節,展現歐體筆力的銳度與韌性。 3. 學習範例與誤區: 選取數個易錯的字(如“化”、“言”),對比不同版本拓本的差異,指導學習者如何避免寫成“呆闆僵硬”的弊病,保持其內在的“法度之趣”。 第二部:顔真卿——氣勢磅礴,渾厚雄偉 (一)顔體氣韻的形成: 顔真卿(709—785年),盛唐氣象的集大成者。他的書法,是在“盡善盡美”的唐楷中,注入瞭儒傢精神與個體生命力的標誌。顔體雄渾、端莊、寬博,反映瞭開元盛世的自信與雍容。 (二)巔峰之作:《多寶塔碑》與《顔氏傢廟碑》的對比研習: 1. 《多寶塔碑》(初唐楷書範本): 本部分側重於顔體早期的謹嚴與法度。它結構勻稱,筆畫勁挺,是學習顔體的入門首選。我們將分析其“蠶頭燕尾”的特點如何處理得含蓄而不張揚,筆畫的粗細對比如何營造齣節奏感。 2. 《顔氏傢廟碑》(盛唐氣象的極緻): 此碑代錶瞭顔真卿晚年風格的成熟。我們將深入探討其“扁方”的結構取勢,筆畫中飽滿的“內涵”,以及如何在字間流露齣“仁者之風”。重點解析橫畫的“重按”與提筆時的“迴鋒”如何共同構築其厚重感。 3. 風格演變研究: 探討顔真卿從早期的“秀媚”到中晚期的“雄強”的內在驅動力,分析其如何將個人情感融入到極其規範的楷書體係之中。 第三部:柳公權——骨力洞達,遒勁清健 (一)柳體之“骨”與“秀”: 柳公權(778—865年),晚唐書壇的擎旗者。他的書法,以“骨力洞達,遒勁清健”著稱。在唐末藩鎮割據、國力衰微的背景下,柳體以其清晰的結構和挺拔的精神,成為瞭後世追求“骨法用筆”的標杆。 (二)精研《玄秘塔碑》的筆法與結構: 本書對柳體的剖析將極為側重“用筆”的精微之處。 1. 用筆的“瘦硬”與“勁挺”: 深入解析柳公權如何做到“筆筆中鋒,不使側鋒”。重點講解竪筆的提筆,如何形成尖銳而內斂的收尾,以及撇捺的提按,如何體現其骨力外露的特性。 2. 結構特點:“緊湊”與“秀拔”的平衡: 柳體結構相較於顔體,更為緊湊,字形略呈長方。我們將分析其如何通過筆畫間的緊密排布,實現視覺上的緊湊感,同時又通過筆畫的銳利保持其挺拔之姿。 3. 拓本鑒賞與辨僞: 鑒於《玄秘塔碑》傳世拓本眾多,本書將提供幾例權威拓本的細節對比,指導學習者如何辨識筆畫的精氣神,避免臨習到因摹刻失真而産生的“尖刻有餘,圓潤不足”的弊端。 第四部:趙孟頫——晉韻唐法,元朝復古 (一)時代背景與復古思潮: 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書法領軍人物。他身處異族統治時期,書法藝術的核心思想轉嚮“復古”,力圖迴歸魏晉,尤其是王羲之的典雅遒美,對唐楷進行瞭繼承與轉化。 (二)趙體楷書的“妍美”與“晉韻”: 1. 楷書與行書的融閤: 趙孟頫的楷書,始終帶著行書的流暢與韻緻。本書將分析其圓轉自如的筆法,如何將唐楷的方正與晉人筆意相結閤,使之達到“秀逸”與“法度”的和諧統一。 2. 代錶作賞析:《淳江帖》與《妙嚴寺記》: 側重解析趙體“中鋒圓潤,提按輕柔”的特點。探討其如何以行書的筆意入楷,使楷書筆畫不再生硬,而是如同“行雲流水”般自然。 3. “用筆中節”的實踐: 強調趙體對筆鋒控製的精準要求,以及如何通過筆畫的連貫性,來展現其溫潤的儒雅氣質。 三、結語:融會貫通,自成一傢 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於指導學習者從“形似”邁嚮“神似”。歐體的謹嚴為基,顔體的雄厚為骨,柳體的勁健為力,趙體的圓潤為韻。四傢風格迥異,實則同宗同源。唯有深入體悟,方能打破門戶之見,最終融匯貫通,在學習前人法度的基礎上,醞釀齣屬於自己的書法麵貌。本書提供的詳細圖解與理論剖析,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堅實階梯。我們相信,通過對這四座高峰的係統攀登,任何有誌於楷書精進的習書者,都將受益匪淺。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三段評價: 作為一個對碑帖研究略有涉獵的藏書人,我必須說,市麵上充斥著太多粗製濫造的字帖,光綫和細節處理上總讓人感到遺憾。然而,這本《柳公權書金剛經(無缺字放大本)》做到瞭令人驚喜的平衡——既保持瞭古樸的韻味,又展現瞭極高的清晰度。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那些細微的墨痕和紙張的自然紋理上的剋製。它沒有過度地“數碼美化”,而是忠實地還原瞭原件的肌理。這對於我們分辨柳公權的筆法是極其關鍵的。比如,某些橫畫收筆時那種如錐畫沙的力度變化,在小字本上常常模糊不清,但在放大後,那種內斂的控製力就暴露無遺瞭。我甚至用放大鏡對照瞭幾次,確認瞭柳體結構中那些看似隨意實則精妙的欹側關係。對於那些想深入到“筆法心法”層麵去學習的硬筆書法愛好者,這本書提供的視覺信息密度是無與倫比的。它不僅是學習書法的教材,更是一部關於古代雕版印刷和書法傳承的優秀案例。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柳公權書金剛經(無缺字放大本)》簡直是書法愛好者的福音!光是看著那些清晰、飽滿的字跡,就能感受到盛唐氣象的磅礴與柳體楷書的端莊秀美。作為一名業餘臨帖者,我深知好的範本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以往收錄的拓本或影印本,常常因為紙張老化或印刷不清,導緻一些細節難以捕捉,尤其是那些細微的筆鋒轉摺和墨韻變化。但這本書的放大處理,使得每一個漢字都如同藝術品般呈現眼前,即便是初學者也能清晰辨認齣柳公權運筆時的提按頓挫。我嘗試對著幾個關鍵的“法”字和“般若”二字進行比對臨摹,發現放大後的效果能讓我更專注於筆畫的結構和間架的勻稱,這對於矯正我自身書寫時常有的結構鬆散問題,有著立竿見影的幫助。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完全保留瞭原文的完整性,那些在某些版本中被誤認為“殘缺”的部分,在這裏都清晰可見,讓人對這部佛經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都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柳體精髓,或者想通過臨摹提升楷書功力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摩挲、細細品讀的珍寶。

評分

第四段評價: 這本書的實用性超乎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放大本”可能意味著篇幅過於龐大,不便於攜帶和日常練習。但實際上,它的開本設計兼顧瞭觀摩的細節需求和實際臨摹時的便利。我發現,當我按照原帖的大小進行臨摹時,常常會忽略細節;而使用這個放大本來對照,我就能更精確地掌握每個字的點畫比例和重心分配。特彆是對於結構復雜的漢字,比如“菩提”二字中的結構安排,放大後能讓我清楚地看到柳公權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做到疏密得當、氣韻貫通的。我嘗試用毛邊紙進行套印練習,發現即便是最細微的提筆和藏鋒,都能被我準確捕捉。這本經書的字體排列也極為講究,沒有因為放大而顯得空洞,反而更顯大氣。它成功地將書法藝術的“微觀”魅力和整體布局的“宏觀”氣勢結閤得天衣無縫。

評分

第五段評價: 從一個普通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極具儀式感的閱讀體驗。閱讀佛經,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而手捧這本由一位書法大傢以畢生功力書寫的經典,無疑會使這種體驗得到升華。柳公權的書法,被譽為“顔真卿之後第一人”,他的《金剛經》更是他晚年成熟期的代錶作之一,筆力雄強,結構嚴謹。這本書的“無缺字”處理,保證瞭文本的完整性,讓我能夠不被打斷地跟隨柳體的節奏讀完全篇。我驚喜地發現,不同於一些刻闆的碑帖,這本書的墨色層次感做得很好,雖然是現代印刷,但那種曆經滄桑的厚重感依然存在,讓閱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莊嚴。它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一份精神食糧,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有助於平復現代生活的浮躁。對於喜愛傳統文化和楷書藝術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件收藏品。

評分

第二段評價: 我入手這本書,主要是想體驗一下古代書法傢麵對經典時的那種虔誠與嚴謹。柳公權的書法,以骨力遒勁、法度森嚴著稱,將楷書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峰。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紙張的質感厚實而不失韌性,觸感溫潤,翻閱起來有一種莊重感。重點是那個“無缺字”的承諾,對於研究經文內容和書法風格的對應關係而言,至關重要。我留意瞭幾個經常被討論的筆畫收尾,發現放大後的效果,能清晰地看到柳體那種“顔筋柳骨”中“柳骨”的體現——那種瘦硬而富有彈性的綫條。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字體放大,更像是通過現代印刷技術對曆史進行瞭一次高質量的“修復重現”。我通常會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沏一壺清茶,對著一頁慢慢品味,感受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禪意和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次跨越韆年的對話,讓我對“書者,心之跡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普通影印本無法給予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