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的国家。一提起法国,不少人就会怦然心动,向往之情即刻溢于言表。多年来,笔者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若有机会出国观光的话,他这辈子最最想去的国家就是法国。笔者管见,人们不妨这样断言:如果有好事者在中国搞一项问卷调查,请接受调查的对象列举四五个他最心向往之的国家,那么,在绝大多数答卷中,法国一定会名列其中。
作者简介
吕一民,1957年8月出生于浙江金华,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82年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沈炼之教授,研习法国史。1985年7月起留校任教(1998年四校合并后为浙江大学教师)。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人文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法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著作、译著(含主译)有《法国通史》、《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知识分子的鸦片》、《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法国史》(上、中、下)。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历史考察》等课题多项。
曾于1989年10月赴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历史系进修一年,此后又分别应巴黎政治学院20世纪欧洲史研究中心、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著名研究机构的邀请,以访问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多次赴法访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史前与高卢时期
一、“法兰西空间”——人类在欧洲最早驻足、生活过的地区之一
二、“我们的祖先高卢人”
三、恺撒征服高卢
四、高卢的罗马化
五、罗马帝国晚期的高卢
作者评曰
第二章 法兰克人国家
一、从“蛮族”在高卢安身立国到克洛维一统高卢
二、盛产“懒王”的墨洛温王朝
三、卡洛林王朝的建立
四、威震四方的查理曼帝国
五、《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
六、法兰克国家的文化
作者评曰
第三章 法兰西独立国家的产生
一、卡洛林王朝的衰落与卡佩王朝的建立
二、法兰西岛的小国王
三、王权的逐渐增强和统一的开始
四、瓦洛亚王朝的建立与百年战争的爆发
五、圣女贞德的壮举与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
六、11-15世纪的法国文化
作者评曰
第四章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君主专制制度初露端倪
二、4代君主远征意大利
三、法国的文艺复兴
四、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的爆发
五、波旁王朝的开创者亨利四世君临法国
六、红衣主教黎塞留的铁腕统治
七、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盛时期——路易十四时代
I:内政夕卜交
八、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盛时期——路易十四时代
Ⅱ:思想文化
作者评曰
第五章 .君主专制制度的没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一、路易十五:一个干夫所指的无道昏君
二、启蒙时代的到来
三、孟德斯鸠与伏尔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两大
代表
四、百科全书派与卢梭——更为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五、锁匠国王路易十六登基与专制王朝危机的日益加深
作者评曰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
一、第三等级就是一切
二、从网球场宣誓到攻占巴士底狱
三、“人民又重新征服了国王”
四、法国终于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宪法
五、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
六、救国的雅各宾专政
七、热月党的“反动”与督政府的左右摇摆
作者评曰
第七章 拿破仑的崛起与第一帝国的兴亡
第八章 波旁复辟王朝
第九章 七月王朝
第十章 从第二共和国到第二帝国
第十一章 在战火中诞生的第三共和国
第十二章 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法国
第十三章 法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四章 20年代的法国
第十五章 危机笼罩下的30年代
第十六章 再次经受世界大战的考验
第十七章 第四共和国
第十八章 “戴高乐的共和国”——第五共和国的早期史
第十九章 从左右对立到左右共治——密特朗时代的第五共和国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的国家。一提起法国,不少人就会怦然心动,向往之情即刻溢于言表。多年来,笔者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若有机会出国观光的话,他这辈子最最想去的国家就是法国。笔者管见,人们不妨这样断言:如果有好事者在中国搞一项问卷调查,请接受调查的对象列举四五个他最心向往之的国家,那么,在绝大多数答卷中,法国一定会名列其中。
不过,国人中对法国心向往之者虽众,但真正了解者却甚少。对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他们对法国的认识或许只停留在这样一些具体事物上:高耸入云、壮美之极的埃菲尔铁塔,充满艺术瑰宝的卢浮宫以及卢浮宫前玲珑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名扬四海的法国香水,永远令各国的名媛靓女为之惊叹与艳羡的巴黎时装、棍子式的长面包与考究得无以复加的法式西菜,色泽诱人、醇香浓郁的法国葡萄酒……即便国人中会有一些人能如数家珍般地列出包括圣女贞德、路易十四、拿破仑、戴高乐等在内的一大串法国伟人的名字,并对启蒙运动、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战争、巴黎公社、抵抗运动、5月风暴乃至1998年世界杯前夕法航员工的罢工等津津乐道,但由于他们对法国历史知之不多,因此就不可能弄清这些人物的丰功伟绩与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无法充分地认识他(它)们的历史地位或意义。上述现象表明,向广大中国读者介绍一些法国历史知识,尤其是向他们提供一条能把法国历史上的人与事恰如其分地串起来的红线极有必要。本书写作的出发点正在于此。
……
前言/序言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法国通史 (以下为该丛书其他分册的书籍简介,不涉及《法国通史》的具体内容) ---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与奥秘 (约 1500 字) 尼罗河的馈赠,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文明之一。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古埃及文明那跨越三千年的壮阔画卷。从史前时期的部落融合,到早王朝的统一,再到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拔地而起,直至中王国时期的稳定复兴,以及新王国时期帝国的极盛与最终的衰落。 我们不仅描绘了法老的权杖与神庙的恢弘,更着力于揭示支撑这个伟大文明运转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与精神信仰。书中详细梳理了埃及复杂的宗教体系,探讨了太阳神拉、冥神奥西里斯、生育女神伊西斯等核心神祇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将细致考察了“来世观”如何渗透到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乃至政治决策之中,从木乃伊制作的精妙技术到《亡灵书》中引导亡者灵魂的咒语,无不体现了对永恒生命的执着追求。 在政治层面,本书剖析了法老集权制的演变。法老究竟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还是拥有绝对权力的人间君主?我们通过分析卡尔纳克神庙的铭文、阿马尔那书信以及历代王朝的统治策略,力图还原法老政治的复杂性。从图坦卡蒙的短暂王朝,到拉美西斯二世的军事扩张与宏伟工程,再到埃赫那顿的宗教改革及其失败,展现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社会在面对内部矛盾与外部挑战时的挣扎与应对。 此外,古埃及在科技与艺术上的成就同样令人惊叹。本书将专门章节论述其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进步,这些知识如何被应用于尼罗河泛滥的预测和历法的制定。在建筑学领域,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帝王谷的岩窟墓葬艺术、神庙建筑的轴线布局与象征意义,都体现了埃及工匠非凡的技艺与宇宙观。在文字方面,象形文字从最初的图画符号演变为成熟的书写系统,其解密过程本身就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学术史诗。 本书亦关注普通埃及人的生活。他们住在尼罗河畔的泥砖房中,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建筑劳动。通过对墓室壁画、生活用具和法律文献的研究,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埃及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的结构、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古埃及文明的终结与遗产。从波斯人的征服,到希腊化时代的托勒密王朝,再到罗马帝国的并吞,埃及文明如何吸收、融合,又如何将自身的文化基因传递给后世。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兴衰,希腊哲学与埃及神秘主义的交织,都为我们理解地中海文明的多元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考古发现、碑文解读和历史文献的交叉印证,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鲜活、既充满神秘色彩又富有理性分析的古埃及世界,探究这个伟大文明对后世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拜占庭帝国——连接东西方的千年桥梁 (约 1500 字) 当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的冲击下分崩离析时,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却以一种独特而坚韧的姿态,傲然屹立千年,成为连接古典世界与中世纪欧洲、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贸易和信仰的枢纽。本书聚焦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从其建立之初到最终陷落的宏伟历史。 本书的叙事始于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定都拜占庭,这座城市如何依托其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我们深入剖析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光复旧土”雄心,回顾了《查士丁尼法典》如何系统地整理和保存了罗马法的精髓,构成了后世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石。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政治仪式和宗教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建筑风格对东西方艺术的渗透。 拜占庭的历史并非坦途。书中详尽描绘了帝国在与波斯萨珊王朝、阿拉伯哈里发国、斯拉夫部落以及诺曼人等诸多势力周旋中的军事战略与外交手腕。我们探讨了“希腊火”等秘密武器在维护帝国海上霸权中的作用,以及“军区制”等制度创新如何有效地整合了军事与行政权力,确保了帝国在长期的战争压力下仍能保持运转。 在文化与宗教领域,拜占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重点解析了“圣像破坏运动”对帝国社会和教会内部造成的巨大震荡,以及最终确立的圣像崇拜如何强化了皇帝与神之间的神圣联系。更重要的是,拜占庭文明是古典希腊罗马知识的守护者。当西欧在“黑暗时代”中挣扎时,君士坦丁堡的学者们默默地抄录、保存和注释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本书揭示了这些手稿如何最终通过贸易和联姻,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初期回流至西欧,为欧洲思想的复苏提供了关键的知识储备。 本书对拜占庭的“双重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它既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又是东正教的中心。我们分析了君士坦丁堡牧首与罗马教皇之间日益加剧的神学与政治分歧,并最终解释了公元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的历史必然性。这种精神上的分野,深刻地塑造了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并对后来的俄罗斯国家的兴起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此外,本书也考察了拜占庭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手工业。君士坦丁堡作为丝绸之路的西端枢纽,其黄金、香料、丝绸的贸易路线,以及帝国铸造的“诺米斯玛”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威性,都展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帝国面貌。 最后,本书记录了帝国晚期日渐衰弱的历程:马扎尔人的入侵、与威尼斯等商业共和国的矛盾激化、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对君士坦丁堡的劫掠(1204年)带来的沉重打击,以及最终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猛烈攻势下,这座千年古城于1453年陷落的历史悲剧。拜占庭的遗产——其东正教信仰、法律思想、艺术风格以及对古希腊知识的保留——如何被奥斯曼帝国吸收,并继续影响着欧亚大陆的未来格局。 ---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 (约 1500 字)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那片被称为“两河之地”的冲积平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城市、文字和复杂国家形态的摇篮。本书旨在系统梳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从史前农业聚落到新巴比伦帝国覆灭的悠久历史,展现这片土地上群雄逐鹿、文明更迭的波澜壮阔。 我们的叙事从苏美尔人开始。作为最早定居两河流域的群体,苏美尔人不仅发明了楔形文字,为人类留下了最早的书面记录,还创造了轮子、犁以及复杂的水利灌溉系统。本书将重点剖析苏美尔的城邦政治结构——例如乌尔、乌鲁克、拉格什等城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他们发展出的多神信仰体系和早期的史诗文学,如《吉尔伽美什史诗》所蕴含的英雄主义与对死亡的思考。 随后,读者将跟随本书进入阿卡德帝国时代。萨尔贡大帝如何首次将众多城邦统一在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标志着地区性帝国时代的开端。接着,本书会深入探讨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它更是研究早期社会结构、经济规范和司法理念的珍贵资料。法典中“以眼还眼”的原则,及其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化应用,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公正观提供了独特视角。 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是持续不断的征服与融合。本书将详细介绍赫梯人、胡里特人、亚述人的崛起。亚述帝国以其空前的军事效率和残酷的征服手段而闻名,他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以恐怖统治为基础的帝国。我们将分析亚述王国的军事技术、高效的行政管理网络(包括早期的驿站系统),以及他们对尼尼微等都城的宏伟建设。 然而,历史的钟摆仍在摆动。亚述的霸权最终被迦勒底人推翻。新巴比伦帝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领导下达到了其辉煌的顶峰,著名的空中花园(尽管其真实性仍有争议)和对耶路撒冷的征服,确立了巴比伦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巴比伦在天文观测、数学计算以及城市规划方面的成就。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两河流域在技术与思想领域的贡献。从最初的泥板记事到复杂的文学、宗教和占卜体系,美索不达米亚人对后世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探讨了其对历法(如六十进制)、代数运算的奠基作用,以及他们对宇宙秩序的早期哲学思考。 最后,本书将讲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终结与文化继承。从居鲁士大帝领导下的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到希腊化时期,两河流域的政治独立性逐渐丧失。然而,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留下的文化遗产并未消亡,它们通过波斯、希腊乃至后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持续地吸收和转化,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源头活水。本书旨在向读者呈现一个充满创新精神、政治动荡而又文化底蕴深厚的两河流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