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重点教材”,它对知识体系的覆盖广度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试图涵盖从宏观的制度演变到微观的阶级互动等方方面面,资料的取舍显示出极强的目的性。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历史评价和多重解释时的审慎态度,很多敏感或复杂的问题,作者采取了“呈现主流观点,并简要提及次要或对立观点”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学者的克制。这种平衡感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避免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鼓励读者保持批判性思维,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线牵着走。然而,这种平衡有时也导致了某些深刻议题的“蜻蜓点水”,比如在讨论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时,内容深度似乎被限制在了对基本功的巩固上,缺乏更进一步的、激发学术思辨的深度挖掘,略显保守和中庸。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架构的构建上,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扎实的尝试。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努力在每一段重要的历史变迁中,嵌入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支撑和分析工具。我注意到,每当介绍到重大的思想转变或政策出台时,作者总会穿插一段对当时主要思潮的批判性回顾,这使得读者在学习“发生了什么”的同时,也必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用已有的理论去解释它”。这种“史论结合”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材的学术含量。不过,对于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背景知识掌握不扎实的读者来说,这种紧凑的理论嵌入可能会成为一个小小的障碍,因为当你还在消化前一个理论框架时,书本已经要求你跳到下一个需要深入理解的概念中了。如果能在关键理论点上,增加一些更为直观的图表或案例对照,哪怕是辅助性的说明,相信能更好地帮助读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评分这本书的辅助材料和学习工具设计,体现了很强的教学导向。无论是每章末尾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还是穿插在正文中的“史料摘录”,都显示出编者希望将这本教材打造成一个多功能学习平台的意图。那些精选的原始文献片段,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得以窥见未经加工的历史气息,这是纯粹的二手论述无法比拟的体验。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经过学界认可的知识参照系,可以作为我后续进行更深入的专题研究的基石。唯一需要适应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规范,几乎没有口语化的表达,对于习惯了网络化、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需要一定的耐心来适应这种久违的、慢节奏的、高度结构化的书面语体,但这或许正是“重点教材”所追求的学术素养的体现吧。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叙事技巧。他们似乎非常擅长“化繁为简”,将那些盘根错节、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用一种近乎于流水账却又处处埋有深意的笔法呈现出来。举个例子,在描述某一关键转折期的政治博弈时,书中没有堆砌过多的专业术语或冗余的背景介绍,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矛盾的双方,通过精炼的对话片段和事件时间轴的对比,让读者立刻就能抓住历史的“呼吸点”。这种叙述风格非常适合需要快速建立框架的初学者,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骨架,让后续的细节填充变得相对容易。唯一的遗憾是,在某些阶段的社会文化变迁部分,叙事略显平铺直叙,缺乏一些生动的民间视角或个体经验的描摹,使得历史的“温度感”稍有欠缺,让人感觉更像是在阅读一份高质量的官方年鉴,而非一部饱含人情冷暖的社会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用了比较沉稳的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严谨的学术读物,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我个人对那种厚重、内容扎实的教材一直抱有好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合理,即使是密集的史料和理论阐述,看起来也不会觉得累眼。 尤其是那种在关键概念和历史节点上使用的字体变化和加粗处理,很能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对于初次接触这个宏大主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友好的导航。不过,我也注意到,书本的边距留得比较窄,如果想在书页上大量做批注或者划重点,可能会稍微有点局促,希望未来再版时能考虑增加一些留白空间,毕竟是教材,大量的互动和标记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是相当高的,体现了出版社对这套“重点教材”系列的重视程度,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评分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也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党内合作的方针后,国共合作开始具体实施。孙中山决定第一步是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此时的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政治团体,难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有效团结各种革命力量,真正发挥领导作用。
评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中国的近代是突然到来的:传统教科书都强调1840年*战争的指标性意义,当时这个已昏睡百年的帝国被洋人的枪炮惊醒,从此不情愿地被人卡着脖子、步履蹒跚地拖进现代化的角斗场,从而与其过往的悠久历史产生一个深刻的断裂。
评分1923年10月,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鲍罗廷同中共商议帮助国民党改组的方法,决定力促孙中山召集改组会议。由于中共中央在三大结束后又移往上海,这项工作主要是在鲍罗廷和中共广东党组织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评分四、国民党的改组
评分1923年10月,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鲍罗廷同中共商议帮助国民党改组的方法,决定力促孙中山召集改组会议。由于中共中央在三大结束后又移往上海,这项工作主要是在鲍罗廷和中共广东党组织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评分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也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党内合作的方针后,国共合作开始具体实施。孙中山决定第一步是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此时的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政治团体,难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有效团结各种革命力量,真正发挥领导作用。
评分这本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作者都是业界的知名学者,质量是有一定保障的。编写时,吸收了史学界的最新成果,对一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书后有参考书目和索引。在教材里面,是不错的一本。
评分1923年10月,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鲍罗廷同中共商议帮助国民党改组的方法,决定力促孙中山召集改组会议。由于中共中央在三大结束后又移往上海,这项工作主要是在鲍罗廷和中共广东党组织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