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设想为一个不断进化的进程的观念,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出自基督教神学的历史哲学,这也有助于说明在中国人身上发生了多么剧烈的变化。近代以前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其维度都指向悠久的远古;但在现代化浪潮的不断猛烈冲击下,晚清民国时的国人逐渐将乌托邦设置到遥远的未来,人们努力的方向发生了决然的变化,这代表着精神上的一个巨大转折,也是理解这一时期的一个关键。
评分内容全面,讲解详细,很不错的教材。
评分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排除重重障碍,积极推进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为了具体筹划改组工作,孙中山聘请鲍罗廷担任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又聘为政治顾问)。他还任命廖仲恺、汪精卫和共产党员李大钊等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10月25日,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举行。28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孙中山委任廖仲恺、胡汉民和共产党人谭平山等九人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李大钊等五人为候补执行委员。
评分给力
评分整体良好,内容较差。
评分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十三号》,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要求各地党组织争取做到每省有一名共产党员当选为国民党代表,出席即将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还召开联席会议,制定了党、团员在参加国民党一大时的统一行动方针。
评分只有在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才会对近代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之同情。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变化,本身就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稳定,尤其当这种现代化是外来和强加的时候(因此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表现出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但社会稳定却又是现代化的保证。面临内忧外患的近代历届中国政府,要在无力控制社会动荡的局势下实现现代化,其艰难程度犹如在一辆飞奔的破车上试图更换轮胎一样。
评分很棒加油背书!!!!!
评分即使是那一时期的顽固保守人物,他们同样是那个悲剧性时代的产物,不应被简单地唾弃。人的本性总是倾向于抵制变革,不要忘记,1855-1870年英国也曾抵制文官考试制度长达15年,原因仅仅在于“这个计划是中国式的”,它骄傲地认为自己无须向别国学习。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也常被谴责为不彻底的变革,然而日本近代也一样曾提出“和魂洋才”,将西方文明视为对传统道德的完善而不是取代。的确中国不是日本,张之洞的方案在当时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如果丧失了“中学为体”,中国人也就不得不吞下一个苦果:我们到底是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