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是中德建交40周年纪念文集。40年来,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保等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中德两国分别互为其在欧洲和亚洲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关系也已成为构建稳定的中欧关系的重要支柱。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背景下,对中德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交往作全方位的回顾和展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德关系。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既有前任中国驻德国大使精彩的回忆录,也有各界知名德国问题专家从自己专业角度对中德关系发展的分析和认识,更有若干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以珍贵的一手资料为读者梳理了实践中的中德关系,最后《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汇集了中德建交40年来重要的联合声明和新闻公报以及部分重要协定和文件。本书集学术性、现实性、资料性于一体,对于研究德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及对中德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内容简介
《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框架设计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中德关系的发展脉络,并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记录。第二部分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德国外交政策与实践、德国社会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德国的现行制度及其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第三部分,将中国政府的视角作为学术关切,形成了10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分别从政治关系、经贸合作、财经、科技、环保、能源气候、文化、教育、军事与安全关系、司法等领域以珍贵的一手资料梳理了实践中的中德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有建设性意义的发展双边关系的战略思考。这些调研报告的作者有的就是来自中国政府部门直接从事对德交往的负责同志。第四部分汇集了中德建交40年来重要的联合声明和新闻公报以及部分重要的协定和文件。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这本文集能够做到兼具学术性、现实性和资料性。
作者简介
颁俊礼,1939年生,江苏泰兴市人。曾留学慕尼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政治研究塞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教学部主任、欧洲系主任,《德国研究》杂志副主编,德国研究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联邦德国公务员制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政府与政治》(台湾版)、《西欧政治》(主编、合著)、《福利国家论析》(主编、合著)、《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主编、合著)、《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合著)、《德国》(列国志)等。
杨解朴,欧洲政治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副秘书长、德国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福利国家制度、欧盟社会政策、德国政治制度等。主要研究成果有:《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论文)、《德国民间组织:发展状、兄与社会功能》(研究报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报告》(研究报告)、《德国福利国家的自我校正》(论文)、《欧盟治理下社会伙伴的角色变化》(论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大使篇
亲历中德建立——从驻外记者到大使
中德关系回顾、剖析和展望
回顾与思考——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
新世纪中德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 学者篇
德国在欧债问题上的立场
社会市场经济的经验与意蕴
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原因与展望
中德经贸关系的回顾、现状与前景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问题新考
德国“争常”的过程、障碍与前景
德国思想理念对当今世界的贡献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发
第三篇 调研篇
建交40年来的中德政治关系
中德经贸合作40年成就与展望
中德财经交流与合作回顾与展望
中德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中德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德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德建交40年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交流中的变迁——中德40年来的教育合作
中德建交40年以来的军事、安全关系
中德法治合作与对话
第四篇 文献篇
一 部分重要的联合声明和新闻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德关于温家宝总理访德的联合声明——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
中德关于共同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联合声明
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新闻公报(全文)
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全文)
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全文)
……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在院系学科设置方面,洪堡在保留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哲学院四大学院的同时,重点倡导哲学院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课程拓宽至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新兴学科。就大学的核心任务,洪堡强调探索性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大学有别于中小学,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追求真理,倡导教授有权结合自己的研究来决定教学内容,并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参加的课程、导师和学校,大学的学习不仅在于获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更重在掌握独立获得知识和从事研究的方法以及养成探索科学的兴趣与习惯。为此,新创办的柏林大学大力推广“研习班”,将大学的教学变成一个师生对于某一课题的共同探讨过程,使大学自然而然地成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园地。
洪堡独特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德国大学在19世纪后的蓬勃持续发展,使得柏林大学很快成为当时德国各地大学的表率,和英美法等诸多国家大学竞相效仿的楷模。柏林大学因先后产生29名诺贝尔奖得主而闻名于世,在20世纪初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的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在废墟上的西德高等教育面临恢复、重建和非纳粹化“再教育运动”的严峻挑战。就大学发展的取向,“复兴”抑或“改造”,众说纷纭。1948年,占领当局组织的德国大学国际研究委员会完成《鉴定报告蓝皮书》,肯定了德国大学的悠久历史及其核心依然是“健康的传统”,提出了让大学恢复良好传统来为新时代服务的建议。为此,建国初期的联邦德国高等教育基本延承了洪堡的大学理念,并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办学方针和学术制度,包括实施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教研统一和专业教育与普通人文教育结合的传统。大学不仅很快得到恢复,大批流亡归来的著名学者还对德国精神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1960年代后,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一系列的改革,在指导思想、大学规模、类型和学制以及管理权限等方面呈现出三大变化曲线。
……
前言/序言
《跨越莱茵河的桥梁:四十年风云与未来》 序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值此中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怀揣着庄重而深切的情感,回顾两国关系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展望未来合作的无限可能。《跨越莱茵河的桥梁:四十年风云与未来》一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一次深入的时代回溯,一场真诚的经验总结,一次富有远见的未来擘画。它旨在勾勒出中德两国关系从初步接触到战略伙伴的演变轨迹,解析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新时代的中德合作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坚实的指引。 第一章:破冰与启蒙——从零开始的互信之旅(1972-1980年代) 1972年10月11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不仅是冷战时期两大重要国家间的一次战略性突破,更是东西方世界互动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本章将细致梳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景,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两国各自的战略考量出发,深入剖析建交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我们将重点回顾两国初建交时期的艰难探索。彼时,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互信基础薄弱。然而,双方都认识到建立联系、增进理解的必要性。本章将通过大量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现两国如何克服重重阻碍,开启了政治互访、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初步尝试。从早期互派的少数代表团,到艰难起步的贸易额,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凝聚着两国政治家的智慧与决心。我们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破冰者”和“启蒙者”,他们以远见卓识和务实精神,为两国关系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第二章:深化与拓展——贸易、科技与人文的交融(1980年代-2000年代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德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深化与拓展的阶段。本章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展。 经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其先进的工业技术、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本,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本章将详述德国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从最初的合资建厂到后来大举投资,以及这些投资如何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也为德国商品和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中国市场的变化如何反哺德国经济,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科技交流与合作同样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共同开展前沿科研项目,德国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化工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本章将深入探讨两国在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模式,以及这些合作如何为两国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人文交流则为两国关系的稳固奠定了民意基础。留学生互派、文化演出、艺术展览、旅游互访等活动,极大地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本章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展现文化交流在消除隔阂、构建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战略伙伴的构建——全球视野下的协同与挑战(2000年代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德关系进入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两国之间的战略契合度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也日益广泛。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关键性转变。 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意义,以及这一伙伴关系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政治领域,两国在维护多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展现出日益增长的共识与合作。从气候变化到全球治理,从国际安全到地区热点问题,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议题上展开了建设性的对话与协调。 经济合作方面,两国贸易额屡创新高,德国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德国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本章将分析两国在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以及如何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然而,如同任何复杂的关系一样,中德关系也面临着挑战。本章将以客观审视的态度,探讨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和摩擦,例如贸易失衡、技术竞争、地缘政治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的根源,并提出建设性的应对之道,强调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化解分歧,增进理解,而非让分歧定义两国关系。 第四章:面向未来的中德合作——机遇、挑战与共同愿景 站在建交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展望未来,中德合作前景广阔,但也充满挑战。本章将致力于勾勒出未来中德合作的发展蓝图。 我们认为,未来两国合作的核心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未来: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德两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能源转型、研发环保技术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德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经验,与中国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方面的优势,可以实现高效结合,共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驱动与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的关键。两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合作,不仅能推动各自经济增长,更能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智慧。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公平的创新环境,促进人才和技术的自由流动。 人文交流的深化与拓展: 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认同,是巩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石。本章将呼吁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青年等领域的交流,鼓励更多形式的互动,让友谊之桥更加坚固。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维护多边主义、应对全球疫情、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等方面,中德两国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将深刻反思两国关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互利共赢、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重要性。本章将倡导以更加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不断丰富中德关系的内涵,提升合作水平,为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和平的世界贡献力量。 结语 《跨越莱茵河的桥梁:四十年风云与未来》不仅是对过去四十年中德关系发展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未来两国合作的真诚呼唤。我们坚信,两国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德两国将继续携手前行,共同谱写跨越时空的友谊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与西方经验的独特结合。这不仅是对两国关系的致敬,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