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清东陵是清代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东陵于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01年1月11日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清东陵内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共埋葬帝、后、妃及皇子等157人,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太子、公主、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东陵的选址营造与山水相宜,令中外堪舆家、建筑家、园艺家交口称赞。清东陵五百多座单体建筑,是建筑学子的课堂,专家学者的摇篮。清东陵是一座皇家建筑博物馆,地上辉煌楼台,地下精雕宫殿,美轮美奂。《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是一部博大精深且令人品读不尽的教科书。
内页插图
目录
概述
清东陵遗史
顺治皇帝的孝陵
顺治狩猎亲定万年吉地
孝陵名称及修建考证
孝陵使用旧料建造的秘密
顺治跌宕离奇的身世
孝陵祔葬两位皇后的传说
开创清代帝王陵寝建筑模式
建设清东陵的总门户——大红门
孝陵的标志——华表
孝陵的镇尺——石象生
孝陵的屏障——龙风门
孝陵的乐章——五音桥
孝陵的仪仗——仪树、海树
孝陵的附属建筑
孝陵的隆恩殿祭祀大典
孝陵的排水、防水工程
顺治皇后的孝东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生前建陵的无奈
景陵双碑之规制
景陵双功德碑文
辉煌的帝国大业
康熙遗留的衣冠服饰
先葬皇后和祔葬皇贵妃
规模宏大的景陵妃园寝
乾隆皇帝的裕陵
乾隆亲定东陵西陵昭穆制度
裕陵隆恩殿珍宝大陈列
乾隆神功圣德碑碑文
乾隆入葬时的穿戴浩繁
乾隆死后焚烧衣物数量惊人
乾隆裕陵地宫乃石雕宝窟和地下佛堂
乾隆裕陵地宫二十四佛名号
乾隆裕陵地宫梵文破译两个朝向寓意
裕陵地宫中的孝贤皇后
裕陵地宫中孝仪皇后和三位皇贵妃
乾隆裕陵妃园寝
乾隆妃园寝废除的皇后
乾隆妃园寝得宠的皇贵妃
乾隆妃园寝里的新疆女子
咸丰皇帝的定陵
咸丰亲自参与勘选万年吉地
咸丰万年吉地兴工中的波折
咸丰定陵规模及费用
咸丰定陵兴建为什么用旧料
战乱皇帝咸丰的最后时光
咸丰皇后的定东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同治皇帝、皇后相继而亡
大臣吴可读尸谏
同治皇帝惠陵妃园寝
孝庄文皇后昭西陵
才貌出众的孝庄文皇后
昭西陵工程建设始末
昭西陵内陈设及供品
清东陵轶事
精彩书摘
孝陵的镇尺——石象生
孝陵神功圣德碑楼向北是一座林荫茂密,果枝累累的天然影壁山,它是关系到孝陵风水的案山,遮挡住整个陵区的全貌。在山脚下的转西沿着弯环的神路,绕过在神路的东西两侧,首先是一对望柱,在八角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根冲天的八棱石柱,柱身浮雕一层一层的如意云纹,顶端两重出檐的承露盘上雕有一个云龙的柱头。在雄伟的望柱前面,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十八对石人石兽,统称为石象生,也叫做“翁仲”。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他派手下一员武将把守临洮。这员武将名叫阮翁仲,身高一丈二尺,武艺超群,屡建战功,曾打败匈奴,声威大震。他死后秦始皇念其功勋卓著,特令工匠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传说一次匈奴入侵咸阳,遥望阮翁仲的高大铜像便望风而逃了。后来凡在陵墓前立的铜像石像,均称“翁仲”用以镇墓避邪。
孝陵十八对前为翁仲,第一组由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武将、文臣等八对组成,皆用两整块的青白石雕成。居首的是坐狮、立狮。古人谓狮子为百兽之长,声吼如雷,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铜头铁额,钩齿锯牙,每一吼百兽辟易。孝陵翁仲雄狮并非张牙舞爪,只是怒目而视,似在警告狼狐之类莫来侵扰,显得十分威武神气。除颈项上雕有绶带鸾铃外别无繁琐的装饰,形体概括简练,肌肉健壮浑厚。
……
前言/序言
清东陵是清代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东陵于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01年1月11日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清东陵内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共埋葬帝、后、妃及皇子等157人,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太子、公主、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东陵的选址营造与山水相宜,令中外堪舆家、建筑家、园艺家交口称赞。清东陵五百多座单体建筑,是建筑学子的课堂,专家学者的摇篮。清东陵是一座皇家建筑博物馆,地上辉煌楼台,地下精雕宫殿,美轮美奂。清东陵是一部博大精深且令人品读不尽的教科书。
近年来,政协遵化市委员会十分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挖掘和整理清东陵史料列入政协文史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政协委员及文史研究会会员,征集清东陵文史资料及国内外研究清东陵的论文资料两百多万字,图片三百多幅。出版了《清东陵故事》、《清东陵论文选》、《清东陵史话》等书籍。为世界遗产清东陵的保护与宣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图书简介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并非一部关于清东陵的著作。这部书,顾名思义,是丛书中的一册,其标题明确指向了对清东陵历史、建筑、文物、风水、以及相关人物事件的深入挖掘与补充性研究。因此,要撰写一部“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我们必须聚焦于那些在《清东陵拾遗》的既定研究范畴之外,却又与清代皇室陵寝制度、历史背景或相关文化领域相交叉,但探讨角度、侧重点或内容范围截然不同的典籍。 以下将从几个具有鲜明对比性的领域,构建出几部可能存在的、但绝不涉及《清东陵拾遗》核心内容的假设性图书的详细简介。 --- 假设一:聚焦于明代皇陵制度与风水哲学的《万历定陵的营建与祭祀研究》 图书名称: 承启之变:明十三陵的制度革新与风水密码 著者: 史学与建筑史研究团队 字数: 约 550,000 字 图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次系统性、跨学科、聚焦于明代皇室陵寝——明十三陵(尤其侧重于万历皇帝定陵)的深度研究专著。它旨在厘清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陵寝制度,在明中后期,特别是在万历朝所经历的制度性演变、权力更迭背景下的现实妥协与哲学重塑。 核心研究范畴: 一、明代陵寝制度的脉络梳理与对比: 本书首先追溯了自南京明孝陵至北京十三陵的制度沿革。与清代(东陵)强调的“满汉合璧”的礼制构建不同,本书深入分析了明代陵寝设计中,严格遵循《大明会典》中的儒家礼制规范,以及对前朝(如唐、宋)陵寝制度的继承与扬弃。我们详细考证了不同皇帝在位期间,对陵寝规模、碑文题刻、祭祀频次等方面所进行的制度性微调,这些调整反映的并非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帝国权力结构对既定礼制的不断解释权之争。 二、定陵地宫的结构力学与空间哲学: 本书耗费大量篇幅,结合最新的考古测绘数据,对定陵地宫的建筑结构进行精密的力学分析。我们探讨了地宫内部拱券结构在数百年间的沉降与稳定性问题,并将其与同期江南地区的砖石建筑技术进行对比,揭示了明代工匠在应对地下水文条件时的技术创新。更深层次地,我们解读了定陵的“五服三门”空间布局所蕴含的儒家宇宙观和宗法观念。例如,地宫内七间九室的布局如何象征性地映射了皇帝的至高无上,以及这种空间秩序如何与清东陵那种更强调“龙脉”与“朝向”的满族萨满背景下的风水观形成本质区别。 三、万历朝的“丧葬政治”: 定陵的最终落成,是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长达数十年的博弈结果。本书详尽梳理了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对修建规格、陪葬品设置以及“不入皇陵”的争议,这部分内容完全脱离了清东陵的范畴。我们分析了万历帝试图通过陵寝营建来确立自身历史合法性的努力,以及这种“丧葬政治”最终如何被定陵的发掘事件所终结。研究结论认为,定陵的未尽事宜,是明代中央集权体制在晚期走向僵化的一个缩影。 四、丧葬用品的材质分析与技术史: 本书附录部分,对定陵出土的纺织品、金银器、玉器等进行了详尽的材料科学分析。重点在于探讨永乐时期确立的定规格下,明代皇室对苏杭等地特定手工作坊的垄断与控制,揭示了明代国家对奢侈品生产链的直接干预模式,这与清代后期通过地方督抚进贡、中央备案的间接控制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读者定位: 建筑史学者、明史研究人员、考古学爱好者、对古代礼制与权力结构感兴趣的专业读者。 --- 假设二:聚焦于清代早期政治制度与旗人生活的《关外龙兴地的制度构建》 图书名称: 关外龙兴:盛京三陵的建制、军事与满洲旧俗 著者: 满族史与边疆史研究所 字数: 约 420,000 字 图书简介: 《关外龙兴:盛京三陵的建制、军事与满洲旧俗》是一部着眼于清朝入关前后的政治发源地——关外(今辽宁沈阳)的陵寝体系的研究。本书的立足点是“龙兴之地”的军事化、部族化特征,与清东陵“盛世帝王安息之所”的汉化、礼制化特征,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本书几乎不涉及乾隆、嘉庆等后期皇帝的陵寝规制。 核心研究范畴: 一、努尔哈赤建制与福陵、昭陵的原始风貌: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努尔哈赤(福陵)和皇太极(昭陵)的陵寝展开。我们摒弃了将它们视为“清代陵寝典范”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视为清帝国军事化、游牧化政权向定居农耕文明过渡期的产物。本书详细分析了福陵和昭陵在建筑风格上,如何保留了浓厚的满族“干栏式”或“石苞”的原始符号,并与汉地传统的“宝顶”形制进行对比,揭示了早期帝王对自身满洲血统的强调。 二、军事化管理与陵园的屯田系统: 与清东陵的内务府管理体系不同,盛京三陵的早期管理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本书考证了围绕陵园设置的“守陵卫”的旗籍构成、兵员调动制度,以及陵园周边的屯田体系。这些屯田不仅是提供祭祀用度,更是作为军事前哨和满族聚居地的存在。我们展示了陵园建筑群如何与周边八旗驻防地形成一个军事经济共同体。 三、萨满教仪轨对早期祭祀的影响: 本书侧重于挖掘清初祭祀活动中,萨满教仪式在官方礼仪中的残留和影响。通过对早期《钦定盛京礼部志》中关于祭祀仪轨的片段分析,我们重建了早期陵寝祭祀中,如“跳神”、“献牲”等具有浓厚满族部族色彩的活动,这些内容在清东陵的成熟礼制中已基本被汉化的儒家祭祀所取代或掩盖。 四、关外陵寝与“满洲旧俗”的文化地理学: 本书利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盛京地区(沈阳)作为权力中心,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了陵寝的选址哲学,这与河北遵化地区那种受汉文化“藏风聚气”理论主导的选址逻辑截然不同。本书关注的是边疆的实用主义与部族的认同感,而非中原王朝的“天下之中”的想象。 读者定位: 清代早期史、满族史、边疆史、军事史研究者,对清朝文化融合过程感兴趣的专业人士。 --- 假设三:聚焦于清代宫廷艺术与审美趣味的《乾隆盛世的陈设艺术》 图书名称: 乾隆盛世的陈设艺术:宫廷器物、园林景致与审美变迁 著者: 艺术史与工艺美术专家 字数: 约 680,000 字 图书简介: 本书完全聚焦于乾隆皇帝统治鼎盛时期(1735-1796年)的宫廷室内陈设、生活器物以及皇家园林艺术的综合研究。它探讨的是“生活中的美学”,而非“陵寝中的礼制”。本书的材料来源主要依赖于故宫档案中关于“陈设档”、“采办档”和“库藏清单”的记载,不涉及任何与陵寝选址、风水、或埋葬制度相关的内容。 核心研究范畴: 一、乾隆朝中外艺术品的融合与偏好: 本书详细分析了乾隆皇帝对“中西合璧”艺术的独特品味。我们深入考察了清宫造办处的珐琅、玻璃、钟表等部门,如何吸收、转化欧洲洛可可风格的元素,并将其融入传统的清代装饰母题中。例如,对如意纹、蝙蝠纹等传统符号在乾隆晚期陈设品上的使用频率、布局方式,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探究其审美品位的变化。 二、活计档揭示的“物性政治”: 通过对海量的活计档案(如《活计起做做得活》)的梳理,本书揭示了乾隆皇帝对特定器物的个人痴迷与过度要求,以及由此对全国手工业生产体系造成的巨大压力。我们探讨了玉器、瓷器、书画收藏在紫禁城内部的流转规律,以及这些物品如何作为皇帝个人权力意志的延伸,而非仅仅是礼仪的载体。 三、皇家园林中的“情景交融”: 本书对比了清漪园(圆明园)与承德避暑山庄中,建筑与自然景致的布局哲学。我们着重分析了乾隆时期,如何通过“题对额”的方式,将文人化的哲学思想强行嵌入到物理空间之中,以营造一种“君子居游”的理想图景。这些研究集中于帝王游憩的文化,与清东陵侧重于“永恒安寝”的文化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四、工艺美术史的断代梳理: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乾隆朝瓷器(特别是粉彩、仿古器)的烧制技术、款识特征和纹饰母题的演变,并与雍正朝的简洁风格进行对比。此外,对乾隆时期苏绣、缂丝等纺织工艺的最高成就进行了详尽的图录式介绍,重点突出其在陈设领域的应用。 读者定位: 艺术史、工艺美术史、清代生活史研究者,博物馆策展人,以及对乾隆盛世宫廷审美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总结: 上述三部假设性著作,各自独立成篇,或聚焦于明代制度,或聚焦于关外早期,或聚焦于宫廷生活艺术。它们的研究对象、时间跨度、核心理论框架与清东陵的特定研究范畴(清代中后期、具体陵寝形制、风水礼制)形成了明确的区隔,故其内容完全不包含《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