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外交虽然是在屈辱、艰难抗争的局面中艰难前行的。但是,面对近代先进军事装备武装起来的侵略者,仍然靠冷兵器来抵御外侮的大清帝国,终改变不了从军事到外交一次次失败的命运。“弱国无外交”成为至理名言。大清如何在西方工业化的浪潮中进行闭关锁国?西方列强怎样蛮横地叩开中国的大门?第壹次鸦片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大清皇帝和英国女王分别做了什么?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面临着怎样的内忧和外患?《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签订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成为大清国永远的伤痛?……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前后大清国的闭关与西方的敲门为切入点展开。以事件与思想探索融汇贯通的笔调展示西方为什么要敲门,大清国为什么要闭关以及战争爆发前后道光帝、咸丰帝、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态度,从而深刻的剖析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以及外交博弈中的艰难抗争。
李书纬:原名李书伟。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北京世纪金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策划、总编辑。自2002年以来已在***报刊、杂志发表专题性文章、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百十余篇。
中国革命历史是好的营养剂。
一提到边海防,就不禁想起了中国近代史。那个时候,中国积贫积弱,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外敌从我国陆地和海上入侵大大小小数百次,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这一段屈辱历史,我们要永志不忘。
——习总书记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使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是(道光)皇帝的化身。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务是毫无希望的。”——美国学者马士
“(林则徐的禁烟计划)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
——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
自序
引子马嘎尔尼访华
第一章“虎门硝烟”的本末与最初的外交较量
一、大清的闭关与西方的敲门
二、鸦片成了闭关与敲门的角逐工具
三、女王派出了叩动中国大门的“商务监督”
四、道光也想做个好皇帝
五、林则徐的奏章让道光帝下了决心
六、虎门销烟,林则徐与英国人叫板了
第二章第一次鸦片战争就这样发生了
一、军事与外交的失败让巴麦尊暴跳如雷
二、面对英国人的挑衅道光帝要全面闭关
三、道光帝的抗战决心动摇了
四、英国人要割占香港,琦善忽悠了道光帝
五、女王派来了更霸道的璞鼎查
六、刘韵珂“十可虑”让道光帝妥协了
七、耆英签订了《南京条约》
第三章顾盛使华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一、美国人要“利益均沾”
二、美国总统泰勒派出了顾盛使华
三、道光帝很不愿意美国使节团“北上”
四、耆英与顾盛在澳门的会晤
五、《望厦条约》成了大清对外开放的“蓝本”
第四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内忧外患”
一、条约给了“英夷”入城的口实
二、在入城问题上的交涉与斗争
三、道光留给咸丰帝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局
四、“上帝”造反,“英夷”乐了
五、太平天国给西方的“坏印象”
六、列强“乱中取利”要清廷修约
第五章内忧中外患又来了
一、“亚罗”号事件叶名琛惹恼了英国人
二、巴麦尊要第二次挑起侵华战争
三、傲慢的叶名琛让大清挨了痛揍
四、咸丰帝“乐观”应敌
五、《天津条约》咸丰帝为什么会妥协?
第六章“换约”换来了《北京条约》
一、咸丰帝为什么要积极“改约”
二、华若翰成了“换约”的“榜样”
三、“英夷”要给咸丰帝一份“厚礼”
四、“文明之师”火烧了圆明园
五、签订《北京条约》恭王奕?为什么要投降?
六、“公使驻京”问题使咸丰帝没能回銮
一、大清的闭关与西方的敲门
乾隆皇帝晚年,马嘎尔尼访华,要求贸易通商遭到拒绝,但英国人并不甘心,而是以列强式的敲门行径希望实现对华商业贸易。当然,这其中也有希望通过经济扩张,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变成英国殖民地的愿望,因为这样就可以毫无顾虑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并获取资源和原材料。所以,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希望敲开中国的大门。
其实,拒绝马嘎尔尼使团的乾隆皇帝也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在马嘎尔尼访华之前,乾隆皇帝就说:“英吉利在西洋各国中最为桀骜强悍……不可不预为之防。”a防范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合理的方法。老实说,大清朝应该通过对外交流,取长补短,使自身变得足够强大。这样,外夷觊觎中国就不能不有所忌惮。但是,乾隆皇帝不这么看,他的防范却是把国门关起来,尽量让天朝百姓少与外夷接触。
事实上,大清朝闭关锁国并非乾隆皇帝的发明创造。在他的爷爷的父亲那一代,也就是顺治帝,为隔绝东南沿海各省人民以及郑成功的反清活动而把海禁作为“坚壁清野”式的行动。当时,郑成功在南明唐王政权灭亡后,并不甘心,仍然聚众在福建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活动。顺治帝为稳固政权,于1656年颁布了禁海令,要求商民不得私自下海,不得将粮食货物等与逆贼贸易。违反者,斩首,货物充官。
后来,郑成功从厦门渡海驱逐了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在那里建立了反清政权,顺治帝进一步加强了禁海令。这些禁海令当然不是针对外夷,而是防范那些反清力量的。顺治帝施行海禁政策是以维护王朝统治为出发点的,所以,对于外来贸易也一概禁止。不过,当时的海外贸易还
很少,基本上是延续了明朝时的状况。明朝时,要求对华贸易的主要有葡萄牙和西班牙,明朝末年出现了东印度公司。但是,他们的通商要求具有强权性质。
就说当时的西班牙吧,它是最早与中国接触的西方国家。西班牙接触中国始于1514年,这是明朝皇帝朱厚照当政的第九个年头,这一年葡萄牙人乘着商船来到广东屯门,要求贸易通商,明王朝没有答应。过了三年,葡萄牙人又乘着商船来到了中国,这一次葡萄牙人的名头仍然是朝贡通商。但是行为方式却让本来就很有个性的朱厚照大跌眼镜。葡萄牙商船进入广东东莞水域时,却发起炮来,用明末大儒顾炎武的话就是说:“大炮迅烈,震骇远近”。
明末清初时期航行在中国海域的葡萄牙商船
说到这里仍需要说说中国的朝贡制度。朝贡制度并不是大清朝专有的显示优越、维护体面的皇朝礼制。中国传统的朝贡制度是与封建王朝的建立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儒家观念。最早的朝贡来源于先秦的分封制度,商纣、西周时代各诸侯国定期向中央王朝朝贡,提供军赋、劳役,这是朝贡制度发源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把这种制度固定了下来。而且,秦始皇还把这种制度应用到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部落的关系上。到了两汉,这种制度有了丰富和发展。汉代《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海外宾伏,四夷纳职。”这是用禹的故事说明汉朝以恩德使得外夷对古老中国的朝贡制度产生了认同感,使得他们纷纷前来称臣纳贡。到了隋唐,统治者对朝贡制度更为积极。隋炀帝时,他曾经派兵征服林邑,为显示隋朝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隋炀帝甚至还派出使者前往赤土、真腊、婆利等国宣扬中土的博大、恩德,吸引东南沿海国家前来朝贡。
唐朝的朝贡制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鼎盛、强大的时期。用一句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何况是富饶、强盛的大唐呢?况且,大唐皇帝李世民在位时,注重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联系,一时间使得“大唐贞观以后,声教远被,自古未通者重译而至,又多于梁、隋焉”。a毋庸置疑,盛世的大唐就像一个积累了巨大财富的大财主,朋友多、亲戚多,即便是历史上未曾与中国通贡的国家也竞相与中国建立贡使关系。
完善的朝贡制度是吸引周边国家建立关系的重要措施。宋、元、明、清时期,朝贡制度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宋朝在唐朝管理朝贡事宜而设立专门的“鸿胪寺”基础上,又在沿海设置了类似于外宾招待所的“来远驿”;元朝是地跨欧亚、盛极一时的朝代,元世祖十分重视对外开放,为吸引周边国家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他给东南沿海地方官下达了这样的谕令:“诸藩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与市,各从所欲。”
元世祖的这个谕旨很明确,要求东南各国前来朝贡,届时,天子将施予恩遇,并准许往来互市贸易。这个谕旨也说明了元世祖希望通过各国的朝贡来体现元朝的天朝上国地位。对于挑衅这种至高无上地位的藩国,元世祖表示将予以打击和惩罚。元世祖欢迎“来朝”和允许自由互市的旨意,还真吸引了东南亚各国前来朝贡,相继有马八儿、俱兰、爪哇等国遣使来元,与元朝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
从元世祖的谕旨中也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制度是相伴随的。元朝之前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两种:民间的互市贸易和随贡贸易,两种贸易都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朝贡贸易的“晴雨表”。朝贡关系好的时候,贸易得到加强;朝贡关系不好的时候,贸易也随之停滞,这应该就是闭关了,但当时的闭关不像后来大清那样完全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比如宋朝,闭关禁令是有针对性的。北宋徽宗的时候,由于他的腐朽、荒淫,社会已经很混乱了,外侮也百倍于前。为稳固江山,他提出了“禁私物奸人下海”的禁令;到了南宋,国力和疆域大不如以前,南宋王朝为防范外敌入侵,稳固江山,提出对外贸易“禁贩金银”,禁止铜、金属外流的禁令。由此看来,对外贸易是在维护天朝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朝贡制度、对外贸易又得到了加强,明初曾有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的外交大事。当时的西洋指的是现在的南洋和印度洋。明朝初年的对外贸易也是互市贸易和随贡贸易这两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之前的朝贡制度大都是建立在宗藩关系的基础上的,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与西方发生大规模的关系,只是与四邻国家建立关系,而朝贡制度正是宗藩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中国历代王朝无论在国力上、文化上或是经济上都超过四邻国家,因而与这些国家建立关系,中国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况且,当时的许多亚洲国家为免遭他国的侵略,也希望得到中国的保护。这样,纳贡建立保护与被保护的宗藩关系便随着朝贡制度的执行而确立起来。
明朝中叶以后,这种以朝贡制度为表现形式的宗藩关系,逐渐被打破了。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他们急于向亚洲扩张,寻找新的市场以及原料供给地。他们甚至向中国扩张,也想把中国作为他们的掠夺基地。这种新的趋向,使得中国在四邻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优势渐渐丧失了。但是这个转变封建统治者并不认同,仍然以上国自居,甚至对西方采取了关门政策。这样,中西方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以致后来发生了鸦片战争。
明清时期体现朝贡制度的舞台剧
说到这里,我们仍然要回到明朝皇帝朱厚照时代。1517年,当葡萄牙人以朝贡为名又是炮轰又是利诱地要求贸易通商,这位沉湎于女色、不喜朝政的年轻皇帝在这一刻的态度倒是很坚决,他以明朝与葡萄牙相无朝贡旧例为由拒绝了贸易通商。不用说,朱厚照要对葡萄牙闭关了,但是葡萄牙人并不甘心,干脆干起了海盗的勾当,在广东海疆四处抢掠。对于这样的举动,很有个性的朱厚照当然有所反应了,于是发兵征讨。可是葡萄牙人却与明朝军队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明军来到广东,葡萄牙人就跑到浙江;明军来到浙江,葡人就跑到福建。后来,葡萄牙人勾结日本海盗,成为明王朝东南海疆的一大隐患。西班牙到了1553年,也就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明王朝的海关禁令,他们借口“舟触风涛,愿借濠镜(澳门)地暴诸水渍贡物”强租了澳门。这一租便赖着不走了,中国澳门成为他们殖民侵略的前沿阵地,后来这里发展成为西方各国对华贸易的桥头堡。
当时的西班牙也是一个强国,看到葡萄牙人获得了利益,强租了澳门,西班牙在1575年也要求与中国贸易通商。起初,对于西班牙的要求,福建地方官答应了,允许他们在福建互市贸易。但当时已经侵占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却不允许中国商船前往菲律宾,并大肆屠杀在菲律宾的中国侨民。明政府出于对西班牙的戒备,不得不中止了福建互市贸易。西班牙人却并不甘心,于1598年又提出在广东互市贸易的要求,但被广东当局拒绝了。后来,西班牙人干脆自行在广东虎跳门建屋,群居不去,被明朝军队驱赶后,才不得不离开。这样,中国与西班牙的贸易关系也宣告停顿。
继西班牙之后,在当时有着“海上霸王”之称的荷兰也提出了与中国贸易通商的要求。但荷兰的通商要求也有点儿强迫性质,他们也是驾着大船、携着巨炮来的。对于这样的架势,明王朝自然要拒绝了。后来,荷兰军队侵占了我国澎湖,进犯鼓浪屿,并非法占领了台湾,后被郑成功驱逐才离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此书似乎非常注重对“观念”层面交锋的探讨。晚清的外交困境,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劣势,更深层次的是东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和国际秩序观的根本性冲突。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对“天朝上国”观念瓦解过程的描绘,以及中国士大夫群体对“世界”这一概念认知转变的心理历程。这种超越事件表象,直抵文化内核的分析,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关键所在。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以“实力”和“契约”为基础的新国际体系时,一个古老的帝国是如何在精神上进行自我重塑和痛苦适应的。这种对思想史和外交史交叉点的挖掘,极具启发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拓展读者视野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局限于北京的朝堂,还延伸到了沿海通商口岸的实际操作层面,以及地方官员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所遭遇的现实阻力。通过对这些不同层级的观察,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晚清外交的困境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僵化与自下而上的现实摩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将“大历史”与“微观史实”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复杂性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线性的、由外部力量单向作用的历史,而是一个充满了内部张力、充满妥协与挣扎的动态过程。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如何被迫加入近代全球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极其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晦涩难懂的门槛感,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细致描摹出不同外交使节间的微妙互动;时而又如惊涛骇浪般,将重大的危机时刻展现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这种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完美结合,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外交条款和政治博弈,被赋予了戏剧性的张力。它成功地将“外交史”这个相对冷门的领域,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大时代众生相”,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仍意犹未尽。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史料的厚重感和考证的严谨性,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历史随笔”可以比拟的。作者似乎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挖掘那些被传统叙事忽略的档案和文书,使得书中呈现的外交场景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尤其是在描述特定事件的细节处理上,比如某次谈判桌上的幕后角力或者不同派系在朝堂上的意见分野,都写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构建了一个坚实可信的分析基础,使得最终得出的关于中国外交困境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它不是空泛的批判,而是基于扎实证据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智力财富。
评分这部书的选题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聚焦于宏大叙事或单一事件,而是选择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年的观察窗口,来审视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复杂图景。这种“慢镜头”式的回顾,恰恰能让我们看到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和转折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洞察力,那种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当时决策者们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的困境。比如,书中对条约体系的建立和演变过程的梳理,就不仅仅是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所处的从被动接受到有限适应的微妙心态变化。这种细腻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真切感受到每一次外交博弈背后的巨大张力与历史必然性。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教科书的、更富有人情味和复杂性的历史理解路径。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慢慢看
评分很不错的书,给孩子买的。都喜欢
评分东西不错的,真的挺好的,不错哦。
评分好书一本,值得推荐。好书无需多言。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物流给力,书好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相信京东,一年在京东买的东西几万块,继续支持京东,希望越来越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