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上)

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赓哲 著
图书标签:
  • 唐玄宗
  • 李隆基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文化
  • 盛唐
  • 衰落
  • 权谋
  • 鉴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83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61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0
字数:19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励精图治?孝悌有爱?风流天子?宠信奸臣?
  深度解析唐玄宗多张面孔后的帝王心机
  何为忠臣?何为奸臣?何为能臣?何为庸臣?
  颠覆你对姚崇、宋璟、张说、高力士、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的认知
  央视同步讲座《百家讲坛》2016年开年力作《开元盛世》热播
  图书比讲座多配有20多页全彩精美图片

内容简介

  经过唐玄宗君臣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强大,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颇有建树,成为后世缅怀的盛世。天宝末年政治的失当又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本书对姚崇、宋璟、张说、宇文融、李白、高力士、武惠妃、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杨贵妃等关键人物及相关事件进行了切片式的分析,背后反映了唐玄宗一贯的平衡政策。

作者简介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人气主讲人。擅长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如福尔摩斯般通过有限的史料、发散式推理和点触式联想,“复活”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一个个生动丰满的历史人物,已经出版历史普及读物《狄仁杰真相》《巾帼宰相上官婉》《大唐英雄传》《她世纪——隋唐的那些女性》等。

精彩书评




目录

第一讲 何谓开元盛世/001
玄宗的大阅兵:杀将立威/ 003
开元新时代/ 006
唐王朝如何走向衰败/009
第二讲 两座楼的秘密/013
“姚崇十策”:贤相如何登上相位/ 015
“萝卜加大棒”:玄宗如何避免兄弟厮杀/ 021
第三讲 家事国事/025
杀母之仇:李隆基的童年阴影/ 027
没有下一个武则天:玄宗为何不立新后/ 028
十王宅、百孙院:儿孙之策的遗患/ 034
第四讲 贤相沉浮/037
皇权相权何以平衡/039
贤相姚崇为何下台/ 042
继承者:“贤而泥”的宋璟/ 045
第五讲 高力士的励志人生/051
出身名门的宦官/ 054
帝之股肱:高力士获重用/ 057
高力士迫害李白:有无其事/ 060
第六讲 能臣是非/063
唐玄宗的难题/ 065
财政高手宇文融/ 067
能臣为何不受待见/ 069
反对者张说:“泰山”何来/ 070
第七讲 把脉盛唐经济/075
唐朝经济何以发展/ 077
唐玄宗如何发展经济/ 080
盛世下危机暗藏:问题出在哪儿/ 083
第八讲 李白的六大谜团/087
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089
李白有什么样的性格/ 090
李白有怎样的胸怀抱负/ 093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094
李白的婚姻状况究竟如何/ 095
第九讲 大诗人壮志未酬/099
长安失意:上层文化圈没朋友/ 101
仰天大笑出门去:是金子总会发光/ 103
良宝终见弃:当官不是作诗/ 106
明珠暗投:诗人偏偏想做政客/ 107
第十讲 最后的贤相/113
岭南的英才/ 115
新路通岭南:张九龄与唐代南方的开发/ 118
武惠妃的如意算盘/ 120
第十一讲 政坛大地震/123
保,还是废:张九龄、李林甫的宰相之争/ 125
出人意料的新太子/ 130
第十二讲 功过李林甫/135
李林甫得势全靠拍马屁吗/ 138
负面形象从哪儿来/ 143
第十三讲 玉环入宫之谜/147
是谁推荐了杨玉环/ 150
高力士推荐杨玉环的动机何在/ 151
唐玄宗接纳杨玉环有无心理障碍/ 157
第十四讲 华清一梦/159
寿王妃变贵妃/ 161
荔枝从何来/ 162
梅妃,是否确有其人/ 167
第十五讲 裙带生风/171
一女得宠,鸡犬升天/ 173
杨家三姐妹:都不是省油的灯/ 175
杨家三兄弟不如国忠/ 179
第十六讲 杨国忠得势/183
杨国忠得势背景/185
远亲兄弟何以得势/ 187
杨国忠李林甫的联手/ 191
第十七讲 壮哉开元/195
回望盛世:“盛”在何处/ 197
盛世颓态的信号/ 202

精彩书摘

  功过李林甫(部分)
  李林甫这个人,史书说他口蜜腹剑、阴险狡诈。但有意思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个颇具威望之人,当时朝野上下对他就是一个“服”字。比如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担任国子司业期间,根据《封氏闻见记》的记载,“颇振纲纪”。国子司业基本相当于最高学府的副校长,他这样一个低文化水平的人,在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机构里干得有声有色,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李林甫当宰相期间,大权在握,与我们印象里弄权、贪污的奸臣不一样,在一般情况下,他能保持做事公平,行为举止皆有法度。《旧唐书》卷一〇六《李林甫传》说:“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也就是说李林甫是个小心谨慎之人,尤其是在人事任免这个敏感问题上,可以做到基本的依法办事。因此朝野上下对他也是敬畏有加。
  关于李林甫的威慑力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天宝年间安禄山得势,被拜为大夫,但安禄山是个粗人,再加上皇帝宠信,所以十分傲慢。李林甫决心挫一挫他的锐气。当时和安禄山同为大夫的还有王?,此人是李林甫的人,他们二人联手给安禄山上了一课。当时安禄山、王?一起来拜见李林甫。王?见到李林甫之后,疾步快趋,毕恭毕敬地行礼,远远超出了一般下级对上级的那种恭敬,是一种战战兢兢的恭敬。安禄山见到王如此恭敬,原本还直直的腰杆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弯了,而且弯得比王?还厉害,旁边人看了都乐。
  另外,李林甫手下耳目众多,经常打探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行踪。他又用此招对付安禄山。安禄山每有什么举动,有什么打算,李林甫都心知肚明,而且故意对安禄山当面点破。安禄山不明就里,以为李林甫有通神的本领,所以此后每次见李林甫,就算是隆冬腊月也能出一身汗。
  后来安禄山到地方上当节度使,每次有使者入京归来,他都要问:宰相有没有说什么和我有关的话?使者如果回答说:宰相说您干得不错。安禄山就欢呼雀跃。一旦使者说:宰相说了,要你小心行事。安禄山就向后一仰,拍着椅子说:啊呀,我要完蛋了,我要死了。有人把此事汇报给唐玄宗,唐玄宗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其实,唐玄宗一生都在追求群臣间的平衡,有个人能与安禄山制衡,他自然乐见其成。有关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惧怕,《剑桥中国隋唐史》是这样评价的:“虽然他力量强大,但他个人仍非常畏惧李林甫,这种关系在这些动乱的年代里对维持朝廷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动乱的年代”指的是天宝时期的多事之秋。此时安禄山还未谋反,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发酵,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只有李林甫能镇住安禄山,这就叫恶人还需恶人磨。李林甫死了以后,杨国忠当权,安禄山看杨国忠不过是软弱无能之人,所以他也就肆无忌惮发动兵变了。
  ……

前言/序言


《盛世的裂痕:从开元到天宝的权力迷局》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唐朝自开元盛世的巅峰,逐步滑向天宝之乱的复杂历史进程,聚焦于唐玄宗李隆基统治下,帝国由极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这不是一部聚焦于个人情感或琐碎宫闱秘事的传记,而是一部侧重于制度演变、权力结构重塑与精英阶层动态的政治史论著。全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细致的史学考证,力图揭示盛世背后潜藏的结构性矛盾如何一步步将帝国推向深渊。 第一部:开元之治的基石与隐忧 本书的开篇回溯了李隆基如何通过“先天政变”登基,以及他初期推行的改革措施。我们详细考察了“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基础:三省六部制的精细化运作、租庸调制(及后来的两税法酝酿)的初步成效、以及对外战争中对突厥霸权的终结。重点在于分析这些成就的内在机制,特别是其对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效率的贡献。 然而,盛世的表象之下,本书着重揭示了结构性的裂痕。首先是冗官与吏治的松弛。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和行政层级的膨胀,官僚体系的效率开始下降,朋党之风的萌芽在朝堂中若隐若现。我们分析了科举制度在扩大官僚队伍的同时,如何未能完全解决选才的质量问题,以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张力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被暂时压制的。 其次是军事制度的异化。本书详述了府兵制如何从有效的兵役制度逐渐走向衰败,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开始出现松动。节度使制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虽然在平定边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其权力过大的设计理念,已然为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我们通过对边疆战事记录的细致比对,论证了这种制度性安排的“双刃剑”效应。 第二部:权力的集中与制衡的瓦解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探讨唐玄宗中后期,权力结构是如何发生深刻变化的。随着宰相制度的改革,玄宗倾向于任用少数亲信大臣,这极大地提高了决策效率,但也削弱了集体决策的制衡作用。我们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核心决策圈的人事变动,分析了宰相权力来源的变迁——从制度授权转向君主恩宠。 一个关键的议题是财政权的集中与扩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国家财政日益依赖于东南地区的赋税。本书探讨了国家如何通过设立常平仓、盐铁专卖等经济垄断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财富的直接控制。同时,我们也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集中对地方经济活力和士绅阶层利益的挤压,为日后地方势力对中央的抵触埋下了经济基础。 在此阶段,玄宗对道教的热衷和对宫廷生活的沉溺,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副产品。本书认为,这反映了皇帝在对内政务的高度自信后,寻求精神寄托和政治合法性巩固的一种方式。 第三部:从“一言堂”到“三司使”的控制 本书对“三司使”的崛起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三司使,作为掌握财政大权的关键职位,其权力如何架空了原有的户部、度支等职能部门,是理解天宝年间政治失衡的重要视角。我们通过对具体财政法令的文本分析,揭示了这种权力集中如何加速了政治的僵化,使得对基层问题的反馈机制受阻。 同时,我们深入探讨了李林甫时代的政治生态。李林甫的用人哲学——“抑州牧,重台阁”——旨在防范地方势力对中央的挑战,但其结果却是加速了士族对中央官僚体系的垄断。本书分析了这种垄断对政治生态的负面影响:人才的固化、对异见的压制,以及对外部新事物的敏感度降低。 第四部:边患的积累与内向性危机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转向外部压力与内部危机的交织。我们详尽分析了唐朝与吐蕃、奚、契丹等边疆政权关系的演变,论证了玄宗中后期对边疆采取的保守甚至退缩的战略,是如何在短期内减少了开支,却长期削弱了唐朝在西域和漠北的控制力。 最核心的论述集中在节度使权力的高度军事化与“内重外轻”的失衡。本书认为,玄宗对文官集团的过度压制,以及对地方军事长官的持续放权(以应对边患),使得武将集团的势力膨胀速度远远超过了文官体系的适应能力。这种权力结构的失衡,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制度原因,而非单纯的个人恩怨。 结论:盛世的教训 本书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开元盛世的巨大成功,恰恰在于其为后来的衰败积累了最深的结构性矛盾。当皇帝的个人能力无法持续支撑庞大的帝国机器时,制度性的缺陷便会暴露无遗。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关于“过度集权”与“权力结构失衡”的历史案例研究,其对后世统治者的警示意义远大于对唐玄宗个人的道德评判。全书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重构一个复杂帝国的兴衰逻辑,提供一个超越“明君昏君”二元论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之下,作者的叙事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与精准。他似乎摒弃了许多流行历史读物中那种过于煽情或戏剧化的手法,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视角,将史料如同精密的仪器般一一摆放在读者面前进行审视。这种“写实”的笔法,初看或许略显平铺直叙,但随着阅读深入,那种抽丝剥茧的力量便显现出来了。你不会被突如其来的高潮打断思考,而是被一种绵密、有逻辑的论证缓缓牵引,仿佛你正亲身走在历史的迷宫中,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脚印可循。书中对某些关键事件的描述,没有简单地给出二元对立的结论,而是展现了多方力量相互博弈的复杂性,这使得人物的抉择和时代的走向都变得立体而可信。这种稳健的叙述节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但回报却是对历史肌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浮于表面的故事梗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雅致,那种深邃的蓝与沉静的灰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眼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有分量的历史著作。尤其是标题的设计,字体选择既有古典韵味,又透着一种现代的锐气,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平衡”与“失败”这种矛盾的主题。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富有韧性,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正文行距舒适,页边距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未开始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专业态度肃然起敬。好的装帧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扎实,它为即将展开的唐玄宗时代画下了一个充满暗示性的序幕,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探究那些隐藏在精美外壳下的波澜壮阔与细微挣扎。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其对“得”与“失”的辩证处理。它并非简单地列举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或是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而是将两者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探讨前者如何不可避免地孕育了后者。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思,那些曾经被视为稳固基石的成功要素,是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下,悄然演变成体系的桎梏与衰败的根源。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历史的张力——一种对完美状态的追求如何最终导向不可避免的瓦解。这本历史著作的价值,正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叙事功能,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关于周期性与结构性缺陷的哲学反思,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忘怀那种历史的沉重与必然感。

评分

我必须称赞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广博与细致。很明显,这不是一部简单拼凑坊间传闻的作品,其背后凝聚着扎实的文献功底。在涉及具体制度的讨论时,比如早期的赋税改革或是中后期的军事调动策略,作者总能准确地引用并阐释相关文献的原文要义,同时又能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解读。这种学术的严谨性,保证了论证的可靠性,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唐代中期的认知边界。书中对于一些常被忽略的次要人物或地方性事件的提及,也展现了作者全景式的历史视野,这些看似边角料的信息,恰恰构成了支撑整体论点的坚实基础,让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无比丰满和真实可触。

评分

这本书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没有将唐玄宗描绘成一个扁平化的“明君”或“昏君”,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位帝王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内在冲突与外部压力。我特别留意到作者是如何处理早期励精图治与后期奢靡放纵之间的过渡期的,那种细微的心理偏移、被权力腐蚀的过程,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对“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描摹并非基于臆测,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中只言片语的重组与推断,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形象。它成功地将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拉回到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范畴内,使得我们反思的不再仅仅是王朝的兴衰,更是关于领导力、野心与自我约束的永恒命题。

评分

发货速度快

评分

还没看,但是百家讲坛的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还没看,但是百家讲坛的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评

评分

了解唐代历史很有用

评分

商品非常好,到货也非常快的哦。

评分

商品非常好,到货也非常快的哦。

评分

励精图治?孝悌有爱?风流天子?宠信奸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