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宋词三百首注释》面向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辅助文字又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每本书都基本由原文、注释、译文、等部分组成。为了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一些部头比较大或内容比较艰深的图书做了节选处理。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宋词三百首注释》选择了传统文化中最为普遍的经典著作,目前计划出版80本,同时也会持续增加书目品种。丛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所有方面,儒释道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各类。
《宋词三百首》是清代人朱祖谋编的一个宋词选本,收入两宋词作近三百首。它是知名度最高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宋词选本,选词范围广泛,侧重词作的结构和意蕴。《宋词三百首》只选宋词,不少优秀词作落选,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书再从《全唐五代词》和《全宋词》中精选百余首优美词篇编成《唐宋词遗珍》置于后。
朱祖谋(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工于词作,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
季南,女,1980年生,毕业于延边大学中文系。现为编辑、作家。
前 言
宋词三百首
赵佶
宴山亭
钱惟演
木兰花
范仲淹
苏幕遮
御街行
张先
千秋岁
菩萨蛮
醉垂鞭
一丛花
天仙子
青门引
晏殊
浣溪沙二首
清平乐二首
木兰花三首
踏莎行二首
蝶恋花
韩缜
凤箫吟
宋祁
木兰花
欧阳修
采桑子
诉衷情
踏莎行
蝶恋花三首
木兰花
浪淘沙
青玉案
柳永
曲玉管
雨霖铃
蝶恋花
采莲令
浪淘沙慢
定风波
少年游
戚 氏
夜半乐
玉蝴蝶
八声甘州
迷神引
竹马子
王安石
桂枝香
千秋岁引
王安国
清平乐
晏几道
临江仙
蝶恋花二首
鹧鸪天
生查子
木兰花二首
清平乐
阮郎归二首
六幺令
御街行
虞美人
留春令
思远人
苏轼
水调歌头
水龙吟
永遇乐
洞仙歌
卜算子
青玉案
江城子
临江仙
定风波
贺新郎
秦观
望海潮
八六子
满庭芳二首
减字木兰花
浣溪沙
阮郎归
晁端礼
绿头鸭
赵令畤
蝶恋花二首
清平乐
晁补之
水龙吟
忆少年
洞仙歌
晁冲之
临江仙
舒亶
虞美人
朱服
渔家傲
毛滂
惜分飞
陈克
菩萨蛮二首
李元膺
洞仙歌
时彦
青门饮
李之仪
谢池春
卜算子
周邦彦
瑞龙吟
风流子
兰陵王
琐窗寒
六 丑
夜飞鹊
满庭芳
过秦楼
花 犯
大 酺
解语花
蝶恋花
解连环
拜星月慢
关河令
绮寮怨
尉迟杯
西 河
瑞鹤仙
浪淘沙慢
应天长
夜游宫
贺铸
青玉案
感皇恩
薄 幸
浣溪沙二首
石州慢
蝶恋花
天门谣
天 香
望湘人
绿头鸭
张元幹
石州慢
兰陵王
叶梦得
贺新郎
虞美人
汪藻
点绛唇
刘一止
喜迁莺
韩疁
高阳台
李邴
汉宫春
陈与义
临江仙二首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首诗词,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体味作者的情感和时代的脉搏。《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宋词三百首注释》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解释,更是一个关于宋词的“故事集”。每首词后面,除了必要的注解,还会附带一些与词作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甚至是对同一主题不同词人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宋词背后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复杂多变的人类情感。比如,读到某些咏叹离别的词,注释会带我们走进那个交通不便、鸿雁传书的年代,让我们体会到离别之苦的深重;读到描写边塞风光的词,注释又会展现出那个时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阔景象。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宋词不再是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与时代、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鲜活生命。书的排版也十分清晰,注释部分与正文之间有明确的区分,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造成信息混乱。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宋词三百首注释》时,我心中涌起一股期待,仿佛推开了一扇古老而雅致的门。一直以来,宋词对我而言,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美丽却遥不可及,那些精炼的字句,往往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疏离感。然而,这本注释版的出现,像是一位温厚的引路人,悄悄地在我耳边低语,将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意象,一点点拨开迷雾。书的编排细致入微,每一首词都配有翔实的注释,不仅仅是字词的释义,更重要的是对词作背景、作者生平、情感基调的深入解读。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炼词手法的分析,有时一句简单的“帘卷西风”,在注释的带领下,竟能感受到作者铺陈的万千情绪,从寂寞到思念,再到无可奈何的时光流逝,层层递进,令人拍案叫绝。书中的插图也着实增色不少,无论是淡雅的山水画,还是精致的人物描摹,都与词的意境浑然一体,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词人笔下的江南烟雨,或塞北风沙。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让我对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那些曾经遥远的宋词,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温情与灵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注释版”宋词多少有些抵触,总觉得会破坏了词本身的韵味和意境,像是给一幅泼墨山水画上了过多的色彩。但当我真正翻开《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宋词三百首注释》之后,这种顾虑荡然无存。这本书的注释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板正枯燥,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 sensibility。注释中穿插着许多关于作者的趣闻轶事,或者是词作创作时的情境描绘,这让冰冷的文字瞬间活了起来。我记得有一首词,作者在注释中详细描述了他在一个雨夜思念故人的场景,文字生动,仿佛我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而且,这本书对于词中典故的引用和解释也十分到位,避免了读者因为不了解典故而产生的理解障碍。它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巧妙地将知识融入阅读体验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老朋友促膝长谈,他为你娓娓道来那些曾经的往事,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宋词的魅力在于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妙的语言艺术,但很多时候,碍于对历史背景、典故的了解不足,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不仅仅是提供简单的字词解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词背后的文化语境。例如,在解读某首词时,注释会详细介绍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甚至是当时流行的生活习俗,这让读者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品味词作。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象征性意象的解读,比如“斜阳”、“明月”在不同词人笔下的不同含义,或者“杜鹃啼血”背后承载的家国之思。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不再是被动地阅读文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感受词人想要传达的情感,仿佛亲身经历了一番。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都恰到好处,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地欣赏宋词的艺术价值,也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宋词。我曾试图自己去阅读宋词,但很多时候,一些古语和典故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挡在我与词作之间。《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宋词三百首注释》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为我打开了通往宋词世界的大门。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解读,而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审美的意趣。注释的语言平实易懂,又饱含深情,很多时候,读着注释,比读原词本身更能打动我。书中的一些细节也体现了编者的匠心,比如对于不同版本宋词的考证,或者是对于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词句的详细辨析。这些都表明,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字词解释清楚,更是力求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宋词的精髓。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寻常的字眼,在词人的笔下,能组合出何等惊心动魄的情感世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注释书”,它是一部关于宋词的“情感史”和“文化画卷”。
评分林雨翔老家在农村,这村倚着一条铁路。前几年火车提速,但那里的孩子却不能提速。一次在铁路上玩时一下被轧死两个,亏得那时五岁的林雨翔在家里被逼着读《尚书》,幸免于难,成为教条主义发展至今惟一成就的一件好事。林父先是恐惧不安,成天让林雨翔背《论语》、《左传》。但那两个为自由主义献身的孩子在人心里阴魂不散,林父常会梦见铁轨边肚子骨头一地都是,断定此地不可久留。正好区委里的一个内部刊物要人,林父荣升编辑,便举家搬迁。不幸财力有限,搬不远,只把家挪了一两公里,到了镇上。离铁轨远了,心里踏实不少,每天早出晚归工作也挺顺心。 林父这人爱书如命,可惜只是爱书,而不是爱读书。家里藏了好几千册书,只作炫耀用,平日很少翻阅。一个人在粪坑边上站久了也会染上粪臭,把这个原理延伸下去,一个人在书堆里呆久了当然也会染上书香,林父不学而有术,靠诗歌出家,成了区里有名气的作家。家里的藏书只能起对外炫耀的作用,对内就没这威力了。林雨翔小时常一摇一晃地说:“屁书,废书,没用的书。”话由林母之口传入林父之耳,好比我国的古诗经翻译传到外国,韵味大变。林父把小雨翔痛揍一顿,理由是侮辱文化。林雨翔那时可怜得还不懂什么叫“侮辱”,当然更别谈“文化”了,只当自己口吐脏话,吓得以后说话不敢涉及到人体和牲畜。林父经小雨翔的一骂,思想产生一个飞跃,决心变废为宝,每天逼小雨翔认字读书,自己十分得意——书这东西就像钞票,老子不用攒着留给小子用,是老子爱的体现。 没想到林雨翔天生——应该是后天因素居多——对书没有好感,博大地也想留给后代享用,他下意识里替后代十分着想。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因为他所读的内容别人早已读过好多遍,断无新鲜可言。林雨翔竭力保留书的新鲜,弄不好后代困难时这些书还可以当新书卖呢。林父的眼光只停留在儿子身上,没能深邃到孙子的地步,天天死令林雨翔读书,而且是读好书。《红楼梦》里女人太多,怕儿子过早对女人起研究兴趣,所以列为禁书;所幸《水浒传》里有一百零五个男人,占据绝对优势,就算有女人出现也成不了气候,故没被禁掉,但里面的对话中要删去一些内容,如“鸟”就不能出现,有“鸟”之处一概涂黑,引得《水浒传》里“千山鸟飞绝”,无奈《水浒传》里鸟太多,林父工作量太大,况且生物学告诉我们,一样动物的灭绝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林父百密一疏,不经意留下几只漏网之鸟,事后发现,头皮都麻了,还好弭患及时,没造成影响。 林父才疏,只识其一不识其二,把老舍《四世同堂》里的“”错放了过去。一天偶查字典,找到“”字,大吃一惊,想老舍的文章用词深奥,不适合给小雨翔看,思来想去,还是古文最好。
评分13552099497
评分制作的还不错,有时间再研读
评分东西还不错的
评分物流快
评分是的,内容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是的,内容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都好,就是金边有点土豪的意思
评分东西还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