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

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子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孔子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博集典藏馆
  • 插图
  • 珍藏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5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643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杨伯峻经典译注版本

半部《论语》治天下

百部传世文学经典

文化根脉 成长必读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精彩书评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钱穆

《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

——林语堂

《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

——朱光潜

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南怀瑾


目录

导言     

前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精彩书摘

学而篇第一


子曰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 ?有朋自远方来③,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悦”的古字,喜悦。

③朋,这里指弟子,学生。

④愠,音yùn,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过了,再定时地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弟子从远方来〔求教〕,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有子曰① :“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③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

注释

①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三十三岁。

②弟,音tì,“悌”的古字,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鲜,音xiǎn,少。

④未之有也,可以理解为“未有之也”;先秦时代,否定句中宾语若是“之”,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⑤与,“欤”的古字。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既孝顺父母,又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注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

①巧,高明,有技巧,这里指说话动听;令,美,善,这里用以形容满脸堆笑的谄媚样子;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



曾子曰① :“吾日三省吾身②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 ?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南武城(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前505—前435)。

② 三省(xǐng),多次地反省。“三”“九”等字,一般表示次数多,不是实数。如果这“三”字是实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是“吾日省吾身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

③信,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

①道,治理。千乘之国:乘,音shèng,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孔子之时已经不是大国。

②敬事,敬业,工作严肃认真。

③古代“人”字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指一切人群,狭义的只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这里和“民”对言,用的是狭义。

④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对待工作,诚实守信,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候。”



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悌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弟子,这里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入,出,指“入父宫”,“出己宫”;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后来词义缩小,才专指帝王的住所。

③谨,寡言少语。

④仁,仁人。古代汉语中常用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来指代那一具体的人或事物。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他们;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便凭着它去学习文献。”


前言/序言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比《子罕篇第九》多出十一个字。还有意思相同,文字却有异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有下面这个推论合理: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论语》的作者有孔子的学生。《子罕篇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人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相吻合。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又,《宪问篇第十四》之第一章:“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是原宪,字子思。显然,这也是原宪自己的笔墨。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的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的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如《泰伯篇第八》的第三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一章不能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我认为这一章是闵损的学生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这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到“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有后了。这点,在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只是在《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夫子”,都是当面称“夫子”,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论语》着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论语》一书的最后编定者,应是曾参的学生。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较孔子其他弟子为多。《论语》中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共有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前436 年),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记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着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订,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答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就是这些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鲁论》和《齐论》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后来又讲习《齐论》,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为根据,号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遵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没有传授。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在残存的郑玄《论语注》中我们还可以略略窥见《鲁》《齐》《古》三种《论语》本子的异同。今天,我们所用的《论语》本子,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它。《论语》和《孝经》是汉朝初学者必读书,一定要先读这两部书,才进而学习“五经”。“五经”就是今天的《诗经》《尚书》(除去伪古文)《易经》《仪礼》和《春秋》。看来,《论语》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127—200,《后汉书》有传)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就是用何晏《集解》和宋人邢昺(932—1010,《宋史》有传)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1629—1709,《清史稿》有传)的《经义考》、纪昀(1724—1805)等人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承仕)师的《疏证》。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论语译注》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论语注疏》——即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

(2)《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1200)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作《集注》。从明朝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另外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故这书无妨参看。

(3)刘宝楠(1791—1855)《论语正义》——清代儒生多不满意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后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为刘宝楠父子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只因学问日益进展,昔日的好书,今天亦可以指出不少缺点,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小。

(4)程树德(1877—1944)《论语集释》,征引书籍达六百八十种,虽仍有疏略可商之处,因其广征博引,故可参考。

(5)杨树达(1885—1956)《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时出己意,加按语。值得参考。




《论语》:中华智慧的千年回响 《论语》,这部记录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对人伦道德的深刻阐释,穿越千年,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部古籍,更是连接我们与先贤智慧的桥梁,引领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秩序以及个体品德的修养。 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论语》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永恒的思想。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的对话、问答和记述中,探讨了诸多关乎人生根本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如何治理国家?这些问题,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未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其重要性,反而愈发显现出其普遍性和深刻性。 书中,“仁”的概念是核心。孔子将“仁”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同情,是一种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它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念,更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便是“恕”道,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 除了“仁”,《论语》还提出了“礼”。“礼”是社会秩序的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是对“仁”的外在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途径。它涵盖了从国家政治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秩序、尊重和分寸感。 “君子”的形象在《论语》中被反复描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是孔子理想中的人格典范,他们追求道德的完善,注重内心的修养,心怀天下,言行一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将修养的重心放在自身,不断反省和提升;而小人则总是抱怨他人,推卸责任。这种对君子品格的塑造,为后世士人树立了道德标杆。 《论语》还深刻探讨了“学”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才能获得真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在学习中不断温习旧知识,并从中获得新体会,是成为有学问、有智慧的人的关键。孔子强调学习的动机应当是求知本身,而非功利目的。 语言的艺术与思想的魅力 《论语》的语言,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它以简洁、精炼、富有哲理的语录体为主,每一句话都经过千锤百炼,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这种“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使得《论语》易于记诵,也更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寥寥数语,却描绘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短暂、生命宝贵的深思。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句话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阐释了学习他人长处、借鉴他人教训的智慧,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实践指导意义。 《论语》的篇章结构,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性,但其内容围绕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展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逻辑的整体。从政治、伦理到教育、人生,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跨越时代的教育价值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留下了无数关于教育的宝贵论述。他强调“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主张将教育普及给所有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有所不得。”(《述而》)只要愿意学习,即使是微薄的礼物,他都乐于教导。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才能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将止矣;譬如平地,雨我公田,吾乃至盈之。”(《子罕》)他懂得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对学习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他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拥有敏锐的学习能力,并且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这是通往智慧的捷径。同时,他也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只有当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了一定的困惑和求知状态时,教师才进行引导和启发,如果一个学生连举一反三都做不到,那么教师也就不再重复教授了。 《论语》的影响与传承 《论语》自问世以来,便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更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无数仁人志士以《论语》为道德准则,以君子人格为追求目标。 在古代,它作为士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塑造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到了近现代,尽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论语》所蕴含的关于道德、仁爱、智慧和治学的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在个人层面,《论语》的价值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智慧。它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品德;要尊重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正直善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如何阅读《论语》? 阅读《论语》,不应将其视为一本枯燥的古籍,而应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精读与细品: 选择几段自己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章节,反复阅读,用心体会其字面意思、背后含义以及孔子的思想精髓。 联系生活: 将《论语》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联系起来,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的地方。 广泛借鉴: 阅读不同版本的《论语》注释和解读,听取不同学者的观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实践体悟: 最重要的是,将《论语》中的思想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诚信、孝悌等美德,去体会其中的真谛。 《论语》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温和而充满智慧的声音,与我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更是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的源泉。深入阅读《论语》,就是在与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基因对话,就是在汲取千古不绝的智慧甘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国学经典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论语》这样一本流传千年的著作,读起来总是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瓶颈。这本《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的出现,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独特的解读方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通过大量的注释和引申,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娓娓道来,仿佛有一位饱学之士在耳畔细细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原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以及后世名家的解读,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仁”、“礼”、“智”等核心概念。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为我所用”,而是鼓励读者去体会原文的精髓,去思考其在当下的意义,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欲望,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这绝对是一本能“读进去”,并且“能品味出味道”的书。

评分

初见这本《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便被其典雅的外包装所吸引,厚实的纸张,精美的装帧,让人一眼便知这是一本用心之作。随手翻开,扑面而来的是古朴典雅的文字,配以恰到好处的插图,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的年代。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精心挑选、反复打磨,与原文的意境相得益彰,或描绘人物神态,或展现场景氛围,为晦涩的古籍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幅图画,感受其背后的匠心独运,也正是这些插图,让我对《论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不再是纯粹的文字堆砌,而是有了具象的感知。这本“插图珍藏本”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作为案头闲书,还是赠予亲友,都显得十分体面,透露出不俗的品味。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了一份宁静与雅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图书,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这本《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就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朴实而深刻的话语所打动,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无论是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还是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而书中的插图,更是将这些情感具象化,生动地展现了师生间的互动,朋友间的交流,以及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喜怒哀乐。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我在其他版本《论语》中未曾有过的体验。它让我明白,《论语》不仅仅是关于道德和政治的论述,更是关于人情世故,关于生命的智慧,它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美学有着近乎苛刻追求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图书的品质不仅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其呈现的方式。这本《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恰恰满足了我的一切期待。从纸张的触感,到墨迹的印刷,再到版式的设计,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大气的美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淡淡的书香,这是优质纸张和精良印刷的最好证明。书中的插图风格统一,线条流畅,色彩淡雅,既有古代绘画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简洁,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氛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圣先贤的精神对话,也像是在品味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生活画卷。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使得这本《论语》不再仅仅是一本思想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它不仅仅填充了我的精神世界,也愉悦了我的视觉感官,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

我购买过不少版本的《论语》,但大多数都流于表面,要么是过于晦涩的古文,要么是过于简化的大白话,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本《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则给了我惊喜。它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基础上,用一种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释,让那些原本遥远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书中的注释也十分到位,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都有详尽的解释,让我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论语》中的许多观点与现代社会现象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这让我在学习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当下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它让我看到了《论语》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也让我意识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困境,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不错,速度很快就到了

评分

凑单买的,也是冲着译注者去的?,希望不是挂名的!

评分

印刷精良,紙張質量好。

评分

不错吧

评分

学习传统文化,读好书,做好人。

评分

凑单买的,也是冲着译注者去的?,希望不是挂名的!

评分

用手机买的,孩子喜欢。

评分

还是不错的 文学经典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