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被视为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对人类文明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及于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并曾对法国启蒙运动、德国莱布尼兹等欧美哲学产生重大影响。
假如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锥体,一端指向无限小,另一端指出无限大,则西方哲学是引我们奔向无限小的一种思维,中国哲学是引我们奔向无限大的一种思维……
胡适先生的这部书,是以无限小之一端审视无限大之一端所得的结果。它为胡适带来一生的荣誉与地位,也让他暴得大名!
胡适,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代理教务长、北大教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在中国现代化学术方面,胡适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来研究中国学术的学者。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运用这套体系和方法,在其给北大学生讲哲学课期间所撰写的讲义基础上,编写了《每天学点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虽仅写到先秦,但却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辉煌地位。
第一篇 哲学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
第二章 诗人们的哲学态度
第三篇 老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老
第二章 革命家之老子
第四篇 孔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孔子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经》里的孔圣哲学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六章 孔门弟子的哲学发挥
第五篇 墨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墨子
第二章 墨子的应用主义哲学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六篇 杨朱的哲学主张
第七篇 别墨派的哲学主张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的哲学
第四章 惠施的时空论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诡辩主义哲学
第六章 墨家哲学的衰亡
第八篇 庄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九篇 孟子以前的儒家哲学智慧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里的哲学精义
第二章 孟子的哲学主张
第十篇 荀子的哲学智慧
第一章 简识荀子
第二章 荀子论天与性
第三章 荀子哲学思想中的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一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第一章 公元前三世纪的哲学思潮
第二章 法家的哲学主张
四、为我杨朱的人生哲学只是一种极端的“为我主义”。杨朱在哲学史上占一个重要的位置,正因为他敢提出这个“为我”的观念,又能使这个观念有哲学上的根据。他说:
有生之最灵者,人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逃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性,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这是为我主义的根本观念。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有一个“存我的天性”。植物动物都同具此性,不单是人所独有。一切生物的进化:形体的变化,机能的发达,都由于生物要自己保存自己,故不得不变化,以求适合于所居的境地。人类智识发达,群众的观念也更发达,故能于“存我”观念之外,另有“存群”的观念;不但要保存自己,还要保存家族、社会、国家;能保存得了家族、社会、国家,方才可使自己的生存格外稳固。
后来成了习惯,社会往往极力提倡爱群主义,使个人崇拜团体的尊严,终身替团体尽力,从此遂把“存我”的观念看作不道德的观念。试看社会提倡“殉夫”“殉君”“殉社稷”等等风俗,推尊为道德的行为,便可见存我主义所以不见容的原因了。其实存我观念本是生物天然的趋向,本身并没有什么不道德的。杨朱即用这个观念作为他的“为我主义”的根据。他又恐怕人把自我观念看作损人利已的意思,故刚说:“智之所贵,存我为贵。”连忙接着说:“力之所贱,侵物为贱。”他又说: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我们今日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有两层难处。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就是真的,其中错别字又是很多。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功夫。所搜的材料必有很多错误。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记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方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方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研究过西方哲学史的。留学西方的学生,研究哲学的,本没有几人。这几人中,能兼研究“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对于西方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容易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部研究中国哲学的大作,可算是心灵手敏了。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
第一是证明的方法。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示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现他有无矛盾的议论。适之先生这部作品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
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这都是闹意气罢了!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统的研究。古人记学术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说过了。适之先生此编,不但孔墨两家有师承可考的,一一显出变迁的痕迹。便是从老子到韩非,古人划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家等的,一经排比时代,比较论旨,都有递次演进的脉络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见不到的。
上四种特长,是较大的,其他较小的长处,读的人自能领会,我不必赘说了。我只盼望适之先生努力进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编成一部完全的《中国哲学史大约》,把我们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的哲学界,理出一个头绪来,给我们一种研究本国哲学史的门径,那真是我们的幸福了!
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它没有将哲学变成孤立的理论,而是展示了它们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行为、艺术审美乃至待人接物之中的。例如,书中关于“气”的概念,不仅从形而上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还联系到了中医的养生之道以及书法绘画中的气韵生动。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地遵循着某些哲学原则,只是缺乏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它们。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可以更好地去理解那些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符号和生活习惯,找到了文化的“根”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书籍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难免落入故作高深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每一章的主题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宇宙观,逐步深入到伦理、政治哲学,最后落脚到个体修养。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处理不同学派之间关系的态度——他不是简单地褒贬是非,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张力。读完关于儒家“仁”与道家“无为”的那几个章节,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晰:原来这些看似矛盾的理念,恰恰构成了中国思想的完整光谱。这种平衡的、不偏不倚的分析,使得书本的知识体系异常坚实,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中国哲学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死板和僵硬。它读起来的体验,更像是在听一位健谈的长者,把那些陈年的智慧用最新鲜、最贴合生活的语言重新讲述一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典籍时,那种“信达雅”的平衡把握。他既保证了原文的准确性,又用现代汉语进行精准的注释和引申,使得那些佶屈聱牙的句子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中庸之道”的阐释,完全跳脱了庸俗理解中的“和稀泥”,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动态平衡、把握时机的哲学高度,让我对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绝对不是一本用来“摆着看”的书,而是要带着笔去圈点、去反复咀嚼的精品。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哲学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东方智慧心生向往,但传统的经典读起来总是有些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循循善诱地把我领进了这个古老而深邃的世界。它没有大段大段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选取了一些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精髓的片段和故事,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我特别喜欢它在阐释“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时的那种细腻和耐心,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对宇宙、自然乃至人生的那种豁达与超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重塑,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有一定西方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作者在论述中国思想的独特性时,常常会不经意地与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进行对比,这种“他山之石”的参照,使得理解过程变得非常高效和深刻。我不再需要自己去构建复杂的对比模型,书中的观点已经替我完成了这一步。例如,当谈到“天人合一”时,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它与西方“人定胜天”思潮的根本差异,这种明确的边界感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内向性”和整体性有了更强烈的感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满意,它既能满足初学者的入门需求,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获得新的启发和反思。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入门指南,而是一次深入的哲学之旅。
评分胡适先生的这部书,是以无限小之一端审视无限大之一端所得的结果。它为胡适带来一生的荣誉与地位,也让他暴得大名!中国哲学被视为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对人类文明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及于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并曾对法国启蒙运动、德国莱布尼兹等欧美哲学产生重大影响。
评分胡适先生的这部书,是以无限小之一端审视无限大之一端所得的结果。它为胡适带来一生的荣誉与地位,也让他暴得大名!
评分哲学人生,人生哲学
评分搞活动买的,不错哦~
评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养成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习惯,你的一生就会受用无穷。事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爱情的幸福美满,身心的健康快乐等等,总之,生活工作中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学习当中。也许你仅仅把在学校,从书本上的学习当成学习了,但实际上那只是人生学习旅程的一部分。处处留心,培养对许多事物的兴趣爱好,你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增长见识,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也就会更为理解。其实,书对人的影响是逐步逐步积累的,就我的读书经验来说,一本书或是几本书对你影响深远那说明你读的书还不够多,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是说每本书里都有你值得吸收的东西,慢慢的,书读得多了,就会产生一种量变到质变的情况,书读得多了,才能有比较,才能升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看来,读书很重要。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还可以使人进步。当我看到每天学点中国哲学的标题时,我就决定买下来,胡适的书每一本我都很喜欢,大家可以先看下这本书的简介!中国哲学被视为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对人类文明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及于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并曾对法国启蒙运动、德国莱布尼兹等欧美哲学产生重大影响。假如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锥体,一端指向无限小,另一端指出无限大,则西方哲学是引我们奔向无限小的一种思维,中国哲学是引我们奔向无限大的一种思维胡适先生的这部书,是以无限小之一端审视无限大之一端所得的结果。它为胡适带来一生的荣誉与地位,也让他暴得大名!从这里面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多么优秀的书!所以我立马就下单购买了,前一天下午下单的,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物流速度那是一个赞!快递员的态度也很好,到之前先短信通知的!书收到后打开包装,外面是有塑封的,看起来很赶紧全新的,赞一个!拆开塑封,纸张摸着很舒服,再赞一个,正版的就是不一样,很喜欢!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读书的感觉真好当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自我标榜增加谈资时,书便会给心态平和的读书人带来无法比拟的快乐。若作者怀着一片真情在倾诉,那读者就是有幸的听众。读者与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关系,不会有下对上的卑躬屈膝,也不会有宗教式的疯狂热烈。作者以真诚谱写文字,读者若真正读懂了作者,他们就成为了知己--读书更像是一种交谈,被吸引只因为心
评分胡适先生的这部书,是以无限小之一端审视无限大之一端所得的结果。它为胡适带来一生的荣誉与地位,也让他暴得大名!
评分假如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锥体,一端指向无限小,另一端指出无限大,则西方哲学是引我们奔向无限小的一种思维,中国哲学是引我们奔向无限大的一种思维……
评分书在飞机上看过,相当有价值。
评分胡适先生的这部书,是以无限小之一端审视无限大之一端所得的结果。它为胡适带来一生的荣誉与地位,也让他暴得大名!中国哲学被视为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对人类文明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及于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并曾对法国启蒙运动、德国莱布尼兹等欧美哲学产生重大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