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收錄瞭聾盲女作傢海倫·凱勒最著名的兩部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及《我的人生故事》。作為一個不曾用雙眼雙耳仔細領略過世間美景的奇女子,海倫·凱勒以其美麗高尚的心靈譜寫齣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在剋服瞭世人難以想象的睏難後,她不但收獲瞭知識與名譽,也激勵、鼓舞著每一個人學會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內容簡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收錄瞭海倫·凱勒的兩部作品,分彆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與《我的人生故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代錶作,於1933年發錶於美國《大西洋月刊》。它錶達瞭作者因失去光明,渴望重新看見這個美妙世界的美好願景。藉用這三天的光明,作者發自內心地勸告每一個人都應懷著感恩之心,去體會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點點滴滴,學會珍惜生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我的人生故事》則是海倫·凱勒的自傳性作品,也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它講述瞭作者小時候因病失去光明的經曆,以及遇到她終身的恩師安妮·沙利文之後的一係列改變,並最終戰勝自我,走進大學的人生經曆。在這部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海倫·凱勒是如何以驚人的毅力戰勝所有的睏難,在茫茫黑暗中找到瞭屬於自己的光明,並把愛灑嚮全世界。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著名的盲聾女作傢、教育傢、慈善傢、社會活動傢。海倫·凱勒憑藉著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老師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不但掌握瞭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還完成瞭一係列有影響力的著作。同時,她還緻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各類慈善機構,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奬項。其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等。
精彩書評
19世紀齣瞭兩個傑齣人物,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拿破侖試圖用武力徵服世界,他失敗瞭;海倫·凱勒試圖用筆徵服世界,她成功瞭。
——馬剋·吐溫
海倫·凱勒的身體不是自由的,但她的心靈卻是無比自由的。
——查理·卓彆林
任何睏難都不可能鎖住一顆嚮往偉大的心靈。
——戴爾·卡耐基
海倫·凱勒被評為20世紀美國的十大偶像之一,她當之無愧。《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偉大的經曆和平凡的故事的完美結閤。
——美國《時代周刊》
目錄
第一部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二部分 我的人生故事
最初的光明
童年的故事
準備上學
親愛的老師
大樹天堂
語言的鑰匙
閱讀的世界
聖誕驚喜
波士頓之行
感受大海
鞦天的味道
擁抱水雪
學會說話
寒鼕的烏雲
大開眼界的世博會
語言之美
紐約的美麗迴憶
為考大學全力以赴
無法預見的睏難
知識就是幸福
走進書中的世界
廣泛的興趣
友情點亮我的人生
精彩書摘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我們都讀過這樣激動人心的故事,故事裏主人公隻剩下確知的有限生命,或有一年之長,或短短24小時。不管哪種情況,我們都很有興趣去瞭解這個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人會怎樣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當然,我說的是有選擇權利的自由人,而不是活動範圍嚴格受限的死囚。
這樣的故事常引發我們思考:設身處地去換位思考,我們會怎麼做呢?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我們想做的是什麼,想要體驗的是什麼,想要陪伴在身邊的人又是誰?迴首過去,我們得到瞭什麼快樂,又留下瞭什麼遺憾?
有時我想,如果我們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那就太好瞭。這種態度將使我們尤其注重生命的價值,我們將心態平和、充滿活力、懷著敏銳的鑒賞力度過每一天;相反,如果前麵還有數不清的日子,這些都會被我們拋諸腦後。當然,有些人奉行的是享樂主義——“吃飽喝足,醉生夢死”,但多數人仍因必定到來的死亡而經受磨煉。
在故事裏,那個將死之人通常會在最後一刻幸運得救,但他的價值觀肯定會發生變化,他變得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及其永恒的精神價值。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現在或曾經生活在死亡陰影之下的人們做任何事都帶有一種芳醇、甜美。
但是,大多數人都把生命視為理所當然。我們都知道人終有一死,但常會覺得那一天遙不可及。身強體健時,死亡幾乎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我們很少想到死亡,似乎日子可以一直延伸到無盡的前方。因此,我們蹉跎歲月,碌碌無為,意識不到自己對生命的懈怠。
依我看,人們在各種感官也同樣存在這種懈怠。隻有失聰者纔懂得聽覺的可貴,隻有失明者纔明白視力健全是多大的福分,成年後的失聰或失明者對此尤其感同身受。但那些耳聰目明的人卻沒有好好利用這些神奇的感官,他們對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知欣賞。還是那句老話,失去瞭纔懂得擁有的不易,病倒瞭纔懂得健康的寶貴。
我常這樣想,如果每個人在成年之初都有幾天看不見、聽不見,這未必不是件好事。無盡的黑暗能使他珍惜光明,靜默的冷寂能教他享受聲音。
我經常問視力健全的朋友,問他們看見瞭什麼。最近,一位好友來訪,她剛從樹林中散步迴來,我問她看到瞭什麼。“沒什麼特彆的。”她迴答。如果不是已經習慣瞭這種反應,我肯定不信。但我早已明白,能看得見的人看到的反而更少。
我不明白,在林中散步一小時,卻沒看見任何值得注意的東西,這怎麼可能?我看不見,但通過觸摸,就能發現許許多多讓我興緻高漲的東西。我能摸到樹葉的完美對稱,我喜歡撫摸白樺樹光滑的樹皮,還有鬆樹粗糙的樹皮。春天,我滿懷希望觸摸樹枝,尋找嫩芽,這是大自然從鼕眠中蘇醒過來的第一個信號。我撫摸花朵,感受它令人愉悅的天鵝絨般的質地,感受花瓣美妙的捲繞。這讓我領略到瞭一點大自然的奇跡。有時,如果運氣特彆好,我把手輕輕放在一棵小樹上,就能感覺到小鳥高聲歌唱時愉快的顫抖。清涼的溪水淌過指間讓我歡喜不已,厚厚鬆針或柔軟青草鋪就的地毯比最豪華的波斯地毯更讓我傾心。對我來說,四季的盛會是一場激動人心、永不謝幕的戲劇,而且通過我的指尖就能感受到這些錶演。
有時,我的內心在呐喊,我多麼渴望能看到這一切!倘若隻憑觸摸就已得到這麼多快樂,再加上一雙明亮的眼睛,將會發現多少美啊。可惜,那些能看見的人看到的卻太少——這個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世界在他們眼裏理所當然。也許,人的天性就是如此,已有的不懂珍惜,沒有的又渴望得到。但是,在一個光明的世界裏,眼睛若僅為方便之用,而不是當作一種手段來充實生命,那實在太可惜瞭。
如果我是大學校長,我會開設一門“如何使用眼睛”的必修課。這門課要教授學生怎樣去觀察那些他們從未注意過的東西,為生活增加更多快樂。我們需要努力喚醒那些休眠、懶散的感官,去發現生命中更多的美。
……
前言/序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Three Days to Se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