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丛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新材料丛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见茂 著
图书标签:
  • 新材料
  • 高性能纤维
  • 复合材料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纤维材料
  • 聚合物
  • 碳纤维
  • 玻璃纤维
  • 复合材料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5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58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材料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1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材料丛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从航空航天应用背景出发,以碳纤维增强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为主线,着重介绍了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制造技术、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高性能纤维增强体,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金属基、陶瓷基和碳基复合材料,功能和智能复合材料等。
  《新材料丛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基本反映了当代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整体概况、发展现状及趋势,适合于不同层面的读者,也可供从事复合材料科研生产的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序言
第1章 概述
1.1 新材料和复合材料
1.2 为什么要用复合材料

第2章 高性能纤维
2.1 纤维和高性能纤维
2.1.1 纤维的性能指标
2.1.2 纤维分类
2.1.3 高性能纤维
2.2 纤维材料的先驱——玻璃纤维
2.2.1 按玻璃原料成分分类
2.2.2 按品种用途分类
2.3 独占鳌头的碳纤维
2.3.1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baseCF)
2.3.2 沥青基碳纤维(pitch-basecarbonfiber)
2.4 带有神秘色彩的芳纶
2.5 纤维家族的新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2.6 纳米增强材料
2.6.1 黏土纳米复合材料
2.6.2 刚性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2.6.3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第3章 复合材料原理
3.1 复合原理与复合效应
3.1.1 复合原理
3.1.2 复合效应
3.2 复合材料的分类及性能优点
3.2.1 复合材料按基体分类
3.2.2 复合材料按增强体分类
3.2.3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3.3 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3.3.1 航空航天
3.3.2 汽车交通
3.3.3 新能源
3.3.4 船舶及海洋工程
3.3.5 建筑及其他

第4章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
4.1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4.1.1 环氧树脂
4.1.2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改性
4.1.3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4.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4.2.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4.2.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
4.2.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4.3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4.3.1 PMR聚酰亚胺树脂基体
4.3.2 PMR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增韧改性
4.3.3 PMR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
4.4 氰酸脂树脂基复合材料
4.4.1 氰酸酯树脂改性
4.4.2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4.5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4.5.1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体
4.5.2 热塑性复合材料预浸料制备技术
4.5.3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4.5.4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第5章 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成形
5.1 手糊成型
5.2 热压罐成型
5.3 模压成型
5.4 纤维缠绕成型
5.4.1 缠绕工艺材料
5.4.2 纤维缠绕工艺技术要点
5.4.3 纤维缠绕成型的应用
5.5 树脂传递成型及派生技术
5.5.1 RTM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5.5.2 RTM成型使用的材料
5.5.3 RTM工艺过程
5.5.4 RTM派生技术
5.6 拉挤成型
5.7 成型工艺与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

第6章 金属基、陶瓷基及碳基复合材料
6.1 金属基复合材料
6.1.1 金属基复合材料分类
6.1.2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6.1.3 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6.1.4 其他金属基复合材料
6.1.5 新型的增强形式及其复合材料
6.1.6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与应用
6.2 陶瓷基复合材料
6.2.1 陶瓷基体和增强体
6.2.2 相变增韧陶瓷
6.2.3 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6.2.4 晶须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6.2.5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6.2.6 仿生层状陶瓷基复合材料
6.2.7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6.3 碳基复合材料
6.3.1 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6.3.2 碳-碳复合材料性能特点
6.3.3 碳-碳复合材料的应用

第7章 功能复合材料与智能复合材料
7.1 电学功能复合材料
7.1.1 导电复合材料
7.1.2 压电复合材料
7.1.3 透波复合材料
7.1.4 吸波隐身复合材料
7.2 磁性功能复合材料
7.3 光学功能复合材料
7.4 热功能复合材料
7.4.1 热适应复合材料
7.4.2 防热耐烧蚀复合材料
7.4.3 阻燃复合材料
7.5 装甲防护功能复合材料
7.6 梯度功能复合材料
7.7 智能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走进新材料世界
  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化学工业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新材料丛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套以介绍新材料的门类和品种、基础知识以及功能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系列丛书。
  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阶梯。新材料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任何一种高新技术的突破都必须以该领域的新材料技术突破为前提,而新材料的突破往往会引发人类划时代的变革,如20世纪60年代高纯硅半导体材料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新材料量大面广,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还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新材料创造美好生活。特别是在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紧迫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性的理念,新材料首当其冲,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而且是大有作为。
  为了及时普及新材料技术知识,使广大读者了解新材料、走进新材料、参与新材料,特组织编撰这套《新材料丛书》。
  参加撰写这套科普丛书的作者都是我国新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他们在新材料的各自领域耕耘数十春秋,有着一份和新材料难以割舍的感情,特别是出于对我国新材料发展的关心,出于对培养年轻一代的热情,欣然接受了各自的编写任务。对他们献身新材料科普事业的精神和积极贡献深表感谢。
  《新材料丛书》编辑委员会
新材料丛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图书简介 本书是“新材料丛书”中的一册,专注于高性能纤维及其在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科研视野,系统阐述了高性能纤维的种类、制备技术、性能表征以及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评价和应用等关键内容。旨在为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相关行业的工程师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参考专著。 第一部分:高性能纤维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当今主流的高性能纤维,并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碳纤维(Carbon Fibers): 分类与制备:从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粘胶基等不同前驱体出发,系统介绍了各种碳纤维的制备工艺,包括原丝的纺丝、氧化、碳化、石墨化等关键步骤。详细阐述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碳纤维微观结构(如纤维取向、结晶度、缺陷密度、孔隙率等)的影响,并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参数来调控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导电性、导热性等。 性能表征:介绍了评估碳纤维性能的关键指标,如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比表面积、导热系数、电导率等。详细阐述了常用的测试方法,如万能试验机测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 应用领域:着重探讨了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飞机结构件、发动机叶片)、汽车(轻量化车身、底盘)、体育用品(自行车、网球拍)、风力发电(叶片)以及土木工程(桥梁加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需求和技术挑战。 芳纶纤维(Aramid Fibers): 分类与制备:详细介绍了对位芳纶(如Kevlar、Twaron)和间位芳纶(如Nomex)的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其湿法纺丝、干喷湿纺、干法纺丝等制备技术。重点解释了聚合方法、溶剂选择、纺丝工艺对纤维结晶度、分子链取向以及最终性能的影响。 性能特点:深入分析了芳纶纤维优异的力学性能(高强度、高模量),卓越的耐高温性能、阻燃性、绝缘性以及抗冲击性。解释了其分子链中芳香环和酰胺键的结构优势如何赋予其独特的性能。 应用前景:聚焦于芳纶纤维在个人防护装备(防弹衣、防切割手套)、航空航天(刹车片、耐高温密封件)、电缆(光纤铠装)、橡胶增强(轮胎)等领域的应用,并讨论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挑战与机遇。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 Fibers): 制备技术:重点介绍了凝胶纺丝法和熔融纺丝法制备UHMWPE纤维的技术,包括溶剂选择、凝胶形成、干燥、拉伸等过程。强调了超高分子量对纤维加工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获得高取向结构的纤维。 性能优势:阐述了UHMWPE纤维极高的比强度(强度/密度)、优良的耐磨性、耐化学腐蚀性、良好的抗紫外线性能以及低吸水性。 应用研究:探讨了UHMWPE纤维在高性能绳索(高性能缆绳、船用缆绳)、防弹防刺装备(防弹衣、防刺服)、高性能织物(帐篷、帆)、医疗器械(缝合线、人造韧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其在水上运动和海洋工程中的潜力。 其他高性能纤维: 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s):介绍了其天然矿物来源、制备工艺、优异的耐高温性和耐腐蚀性,以及在建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聚酰亚胺纤维(Polyimide Fibers):探讨了其极高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电绝缘性,以及在耐高温电绝缘材料、过滤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陶瓷纤维(Ceramic Fibers):简述了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等在高温绝热、耐磨、耐腐蚀等方面的性能,以及在航空发动机、工业炉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本部分将焦点转移至高性能纤维与基体材料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材料,深入探讨其结构设计、制备工艺、性能评价和应用。 复合材料基体材料: 聚合物基体:详细介绍了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酚醛树脂、聚醚醚酮(PEEK)等热固性及热塑性树脂基体材料的性能特点、固化机理和加工工艺。分析了不同基体树脂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力学性能、耐环境性等的影响。 陶瓷基体(CMCs):探讨了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等基体材料的特点,以及其在高强度、耐高温、耐磨损等方面的优势,重点介绍了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化学气相渗透CVI、熔融浸渗RIM、高温烧结HTS)及其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耐磨件中的应用。 金属基体(MMCs):阐述了铝基、镁基、钛基等金属基体材料的特点,以及其与高性能纤维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材料在轻质高强、导电导热等方面的优势,重点介绍了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如粉末冶金、熔渗法)及其在汽车、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结构与性能:深入分析了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化学键合、物理吸附、机械互锁等作用机制。探讨了界面在传递载荷、影响力学性能(如界面强度、纤维拔出力)、提高耐环境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界面改性技术:介绍了常用的界面处理技术,包括化学处理(如等离子体处理、偶联剂处理)、物理处理(如涂层)等,旨在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铺层与固化:详细介绍了手工铺层、自动铺层(ATL)、机器人铺层(AFP)等纤维预浸料(prepreg)成型技术。深入讲解了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成型(VARTM)、树脂传递成型(RTM)、模压成型(Molding)等湿法成型工艺。 热压罐成型(Autoclave):阐述了热压罐成型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工艺参数控制,以及其在制备高性能、高精度复合材料构件中的重要性。 其他成型工艺:简述了拉挤成型、缠绕成型、三维编织等针对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 力学性能测试:介绍了拉伸、压缩、弯曲、剪切、层间剪切强度(ILSS)等典型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疲劳与断裂性能: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断裂韧性等,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因素,如纤维取向、损伤累积等。 耐环境性能:探讨了复合材料在湿热、盐雾、紫外线等环境下的性能变化,以及相应的加速老化测试方法。 无损检测(NDT):介绍了超声波检测(UT)、X射线成像、红外热成像等无损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缺陷检测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复合材料的应用: 航空航天:详述了复合材料在飞机机翼、机身、尾翼、发动机短舱等结构件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燃油效率、降低结构重量方面的显著优势。 汽车工业:重点介绍了复合材料在车身覆盖件、底盘、传动轴、座椅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汽车轻量化和燃油经济性提升。 风力发电:阐述了复合材料在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对提高叶片长度、减小重量、提高发电效率的贡献。 轨道交通:探讨了复合材料在高铁车厢、动车组车体等轻量化和强度提升方面的应用。 体育休闲:介绍了复合材料在高端自行车、网球拍、高尔夫球杆、滑雪板等产品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运动表现。 能源与环境:简述了复合材料在压力容器、管道、储罐等能源储存和输送领域的应用,以及在海洋工程、建筑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并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力求全面展现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该领域的坚实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新材料”这个概念,一直觉得有些遥不可及,总感觉是实验室里才能接触到的高精尖技术,跟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当我捧起这本《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后,这种隔阂感便烟消云散了。书的开篇并非是冗长晦涩的理论铺垫,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高性能纤维的壮丽图景。从自然界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天然纤维,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合成纤维,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材料王国。我被书中对各种纤维,比如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详细解析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独特的微观结构如何赋予它们超凡的强度、韧性、耐高温等特性。特别是我读到书中关于碳纤维的制造工艺和性能表征的部分,那种精密的工艺流程和严谨的科学论证,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现代工业的“骨骼”。而当目光转向复合材料时,这本书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维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飞机能那么轻盈而又坚固,为什么赛车能以惊人的速度和稳定性在赛道上驰骋,为什么一些高端运动装备能够如此巧妙地平衡轻便与强度。书中对不同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组合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协同效应的阐述,细致入微,引人入胜。它让我看到,材料科学并非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工程应用、甚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科技进步的力量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在我看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这本书,就如同一扇通往材料科学殿堂的神秘之门,而作者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引路人。我曾以为,对于如此专业的领域,我大概只能浅尝辄止,但这本书记载的丰富内容和严谨的逻辑,让我得以深入其中,窥探材料的奥秘。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高性能纤维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罗列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的微观结构如何决定宏观性能。例如,对于碳纤维的介绍,作者不仅仅提及了它的高强度和轻质化优势,更是详细阐述了其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如何影响碳链的排列和最终的性能。这使得我对这种曾经只在新闻报道中听过的材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当书本转向复合材料时,我更是感到豁然开朗。我之前对复合材料的认知是模糊的,但本书通过对各种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组合方式,以及界面设计的关键作用的深入解析,让我明白了复合材料的精妙之处。书中举例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体育器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都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新材料”是如何在默默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进步。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拓展,让我对材料科学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收到!我将尽力以一名真实读者的口吻,从不同角度、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点,创作10段内容丰富、长度足够的图书评价,保证不会出现您提出的任何限制性要求,并且每段评价都力求独一无二。 (以下评价内容为虚构,旨在满足您的创作要求)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点点“看热闹”的心态来的。毕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听起来就不是那种人人都能一眼看懂的领域,很容易联想到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氛围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理论让你无从下手,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你一步步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各种高性能纤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它们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更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读到碳纤维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从军用到民用,那种跨越式的进步,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而复合材料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复合材料的理解非常片面,只知道它们比单一材料更强韧。但这本书详细地剖析了不同纤维与不同基体材料结合时产生的协同效应,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界面设计来提升整体性能。书中举的很多实际应用案例,比如航空航天领域的轻量化设计,汽车工业的安全性提升,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运动器材,都让我对这些“看不见”的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难点和未来的挑战,反而积极探讨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蕴含着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探险,每揭开一页,都发现新的惊喜和知识的宝藏。

评分

读完《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身边的世界,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黑科技”!在此之前,我对“高性能纤维”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很厉害”这个模糊的概念上。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讲解员,用清晰而富有条理的语言,为我揭开了这些材料的神秘面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高性能纤维的“人物塑造”。比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碳纤维的强度参数,而是会告诉你碳纤维是如何从一根根“碳丝”成长为支撑现代工业的“骨架”,它如何实现材料的轻量化,又如何帮助我们实现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对芳纶纤维的描述,则让我感受到了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那种阻燃、耐磨的特性,不仅仅是实验室的数据,更是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实盾牌。而当我深入到复合材料的部分时,更是感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觉得飞机之所以能飞,是因为强大的发动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轻、更强的复合材料,才是飞机能够高效飞行的关键。书中对不同基体与增强体的组合方式,以及界面处理如何影响最终性能的详细讲解,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无限可能。这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让我看到了科技是如何将想象变为现实,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说实话,我在拿到《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总觉得这种科技类的书籍,要么过于枯燥,要么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生动且贴近的方式,将“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这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高性能纤维的介绍,它没有直接抛出冰冷的参数,而是从纤维的“故事”讲起,比如碳纤维如何从一个实验室的创新,成长为支撑现代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的“新宠”,它的轻盈和坚固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性能。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些材料时,那种由衷的赞叹和自豪。而当书本转向复合材料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材料的性能是固定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通过将不同的材料巧妙地组合,可以创造出性能远超单一材料的“超级材料”。书中对各种复合材料在航空、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的应用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看不见”的材料,是如何在默默地提升着我们的生活水平,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更舒适,让我们的运动表现更出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材料科学并非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着创新和想象力,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常常会被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领域所吸引,但又苦于缺乏入门的钥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这本书,恰好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吓退读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逐步探索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高性能纤维的分类和介绍。从历史悠久的天然纤维,到现代科技的骄傲——合成纤维,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例如,书中关于碳纤维的叙述,不仅介绍了其卓越的力学性能,还深入探讨了其制造过程中涉及的碳化、石墨化等关键步骤,以及这些步骤如何决定最终材料的性能。这让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复合材料的部分,这本书更是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无限可能。我一直对飞机能够如此轻盈且坚固感到好奇,而本书详细解释了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优势,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实现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等优异性能的。书中列举的许多实际应用案例,如汽车轻量化以提高燃油效率,风力涡轮叶片的制造以捕捉更多风能,都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先进材料对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又一个科学谜题,每一次的理解都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这类专业术语,总会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然而,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我拉近了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作者并没有用生硬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为我勾勒出高性能纤维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碳纤维发展的历程的介绍,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融入了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演进,让我看到了这种材料从实验室的宠儿,一步步走向工业应用,并最终改变了我们出行方式的伟大历程。书中对于芳纶纤维的阐述,也让我对这种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它的高强度,更是它在特殊应用场景下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比如在国防安全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当我进入到复合材料的部分时,更是感觉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宝藏。书中对不同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组合方式,以及界面设计的精妙之处的详尽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现代航空器能够如此轻巧而又坚固,为什么高端体育器材能够如此出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让我对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并且也看到了它们如何不断地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评分

刚拿到这本《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时候,说实话,我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因为我对材料科学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科普知识,深怕书中的内容会过于专业,难以消化。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并且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的魅力。书中对各种高性能纤维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其基本的性能参数上,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各自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制备工艺,以及在不同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芳纶纤维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这种材料如何凭借其卓越的耐高温、阻燃和高强度特性,在军事防护、消防安全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披芳纶纤维防护服的英雄们,他们的安全背后,是材料科学的坚实支撑。而当书本转向复合材料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复合材料就是简单的“混合”,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它是一门精妙的艺术,是通过巧妙地将不同材料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出性能远超单一材料的“新物种”。书中对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纤维取向、界面处理等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的详细讲解,让我对这些材料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比如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风力发电等领域的案例分析,都让我觉得既实用又震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材料科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社会进步。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种“学习姿态”的,毕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听起来就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亲和力,向我展示了材料科学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高性能纤维的叙述方式。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从纤维的“身世”讲起,讲述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创造,以及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比如碳纤维的轻盈坚韧,芳纶纤维的防火防弹,聚乙烯纤维的超高强度。这些描述生动形象,让我仿佛能看到这些材料在实验室里被孕育,在工业生产线上被塑造。而当我进入到复合材料的章节时,更是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复合材料的种类,而是通过对实际应用案例的深入剖析,来解释复合材料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实现单一材料无法达到的性能。例如,书中对航空器减重、汽车安全性的提升、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的优化等案例的讲解,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并且深刻理解了材料科学是如何在幕后支撑着这些领域的飞速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材料科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学科,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世界。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这两个词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认为它们可能是一些用于特殊场合的“硬核”材料。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并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呈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高性能纤维的分类和详细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各种纤维的性能参数,更是追溯了它们的起源,解读了它们独特的微观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赋予它们超凡的性能。例如,书中对芳纶纤维的描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这种材料能够成为防弹衣和消防服的关键组成部分,那种强大的防护能力,源自材料内在的强大力量。当我翻阅到复合材料的部分时,更是感到惊叹。我之前对复合材料的理解非常浅薄,但本书通过对不同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组合方式,以及界面设计对性能影响的详尽分析,让我明白了复合材料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精密的工程设计,实现性能的飞跃。书中举例的航空航天领域、汽车工业,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高端运动器材,都让我看到了这些先进材料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接收,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我对科技进步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材料科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满了期待。

评分

很给力,很好用哦,下次继续购买,发货很快

评分

还不错,赞一个!!!!!

评分

差劲,非常失望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给同学买的,很喜欢,第二次买了 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蟠千仞。    仰呼青天那得闻,穷到白头犹自信。    策名委质本为国,岂但空取黄金印。    故都即今不忍说,空宫夜夜飞秋磷。    士初许身辈稷契,岁晚所立惭廉蔺,    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    虽然知人要未易,讵可例轻天下士。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分

非常专业的一本书,内容详实

评分

评分

京东自营的书,看起来也应该是正版吧。从内容上看,也还算不错地专业书,平常可以翻翻看着用,纸质倒是一般。京东的送货还是很快的,预约时间后都能及时送到,给送货员赞一个。整体而言,还算不错。

评分

是正品图书,下次还来买。希望能比另一家卖书网便宜一些。

评分

非常专业的一本书,内容详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