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爱情是经历世事变幻的睿智,而不是一时存在的希望,更不是一时兴起、突发奇想,而是一种难得的际遇和心态……
才子佳人终究还是走了,带着爱恨情愁,带着跳跃的时光,渐渐地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中,换来依然在滚滚红尘之中的我们心底的一声叹息……
浮生若梦,无情何欢?轮回里我们感受他们曾经逗留的空间,体会他们指尖留下的余温,模糊却真实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爱恨却都亦倾城——佳人篇
②宁舍一身才华尽,换你回眸忆半生
我这颗跳动的心怎样安插——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
优雅地转身还是苦苦痴缠——为爱凋谢的张爱玲
何处安顿这失重的情感——情路坎坷的萧红
一个转身,原来已千疮百孔——爱如樱花凌叔华
我有1个伟大的『罗曼史』——止于『严寒的日子里』的丁玲
②旗袍华丽轻褪去,空留倩影兀孤独
一生半累烟云中——在爱的凄风冷雨中摇曳的玫瑰陆小曼
锦衣欢,浮世痛——旧上海头牌交际花唐瑛
今生只为爱而活——最痴情女子赵一荻
不爱风尘,却被风尘误——一代画魂潘玉良
②光环耀眼易成空,孑孑魂灵谁来赎
地狱天堂都一梦——冬皇悲歌孟小冬一
分着一点爱,贪着一点依赖——最凄婉的无冕影后阮玲玉
懂爱更懂得善待自己——绝代佳人胡蝶
这一曲爱的伤歌,如花开又花谢——天涯歌女周璇
凭水杆栏成一梦——民国小花旦小凤仙
乱世莫诉儿女情,才子篇
自占文人多情苦,无情易惹红颜累
那一首首黄昏恋曲——传统名士康有为
酒阑人散,为爱终夕不能成寐——著名学者梁启超
无情人成眷属,一生惧内世人知——爱国文人胡适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惜多累关人——浪漫颓废文人郁达夫
绝代风流绝代痴——风流才子郭沬若
风景看罢,再与你到白头——多情才子沈从文
爱如荷风,情如潭水——书卷小生朱自清
爱是葱绿,并非秋黄——国学大师梁实秋
萧条残墨不胜愁,留下万卷凄凉美
爱如春风化雨,留下永恒的关——爱国主义画家徐悲鸿
谁是那一方『爱痕湖』——画坛圣手张大千
老梅香馥自年年——『艺术叛徒』刘海粟
细数沧桑记流年——丑极则美的漫画家叶浅予
精彩书摘
我这颗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
有位武士犯了大罪,吏由王后处置,王后问他:“女人\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就饶你不死。”
武士想了想说:“有人爱她!”
结果,武士说出了所有女人的心声,被当场释放。
民国时期,一位少女随父亲来到异国他乡,她独自坐在一间硕大的书房,双手托腮看着窗外连绵不断的雨,期盼着发生一点浪漫的事,有人响她的门,坐在她的身边,给她讲故事。
女孩同所有女人一样希望有人爱,她的愿望实现了,并且一生中有三个男人对她情有独钟,她的名字叫林徽因,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又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女。
光芒四射的林徽因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哪个年代,都会成为焦点。有人崇拜她,把她奉为女神,但也有人说:‘‘喜欢林徽因的女人,品德有问题,喜欢林徽因的男人,脑子有问题。”
不管怎样,无论是远远膜拜她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文学沙龙的看到她灵动的眼波,顾盼生姿。
在那样的年代,我们往往要借助一个男人发散的光芒,才能看到他背后的女人,然而林徽因是个例外。她身上折射着很多优秀男人的光芒,并为这些男人增光添彩。无论是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建筑界才子梁思成,还是哲学家金岳霖,都与林徽因这三个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这个让无数男人爱慕,让无数女人嫉妒的女人,却一直站在塔尖上起舞,美丽脸庞的背后写满了丝丝哀愁,她不过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在追寻爱的道路上也同凡人一样哭过、伤过。
仰止当世,光照来人。假如不是生不逢时,假如不是疾病缠身,假如不是命运多舛,她或许并非愿意成为诗中的女主角,只想与心爱的人建一所房子,生一堆孩子,过一辈子……你是我波心一点光(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当苍老的歌声传人我们的耳膜,林徽因和徐志摩这对人们口口传颂的才子佳人的陈年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那年,他24岁,她只有16岁,在异国他乡,风景如画的康桥,徐志摩初遇“人艳如花”的林徽因。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林徽因成为徐志摩这位浪漫诗人永恒的题材,寄托的梦想,被他无数次理想与诗化的仙女,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在梦中隐约而现的影子。徐志摩恋上了她,他燃烧的眸子中写满了对她疯狂的痴迷,为她写了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诗,甚至甘愿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
自此,徐志摩如痴如醉般追求着林徽因,爱着林徽因,用狂热的爱情之火把所有理智烧得所剩无几。林徽因的心也渐渐向着徐志摩靠拢,然而她没有给他任何一个许诺。那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
前言/序言
《旧时光的低语:京城梨园往事》 【故事背景】 故事的帷幕拉开在二十世纪初那个动荡却又充满魅力的年代——民国初年,北平城。彼时的京城,是传统与新潮激烈碰撞的熔炉,奢华的官宦府邸与简陋的胡同民居交织,而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本书聚焦于一处闻名遐迩的戏班——“春和班”。春和班不仅是梨园行里的翘楚,更是无数文人墨客、军政要员流连忘返的销金窟。这里的每一个角、每一个行当,都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与艺术的尊严。 【主要人物群像】 故事围绕着春和班台柱子“冷月凝霜”——人称“玉面小生”的沈清辞,与一位出身名门的富商之女、却毅然投身戏曲行当的“刀马旦”苏婉清展开。 沈清辞: 性格清冷孤傲,容貌俊美绝伦,一颦一笑皆是戏。他出身寒微,靠着惊人的天赋和刻苦,成为春和班的灵魂人物。他深谙戏曲的精髓,却对世俗的喧嚣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警惕。他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关于艺术纯粹性的执念,以及一个不为人知的家族秘密。他如同戏台上的月光,清冷而引人注目,却难以触及。 苏婉清: 她的出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出身于赫赫有名的江南丝绸大亨苏家的她,本应是待字闺中的淑女。然而,对舞台艺术近乎狂热的追求,让她毅然决然地离经叛道,拜入春和班。她身段灵巧,嗓音清亮,但作为科班之外的“外行”,她必须付出比旁人多十倍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她与沈清辞的对手戏,是舞台上雷霆万钧的交锋,也是台下爱恨纠缠的起点。 顾廷钧: 军阀之子,新派人物的代表。他英俊潇洒,手握重权,对苏婉清一见钟情。他用金钱和权势为苏婉清铺平了戏路上的许多障碍,却也无意中将她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他对苏婉清的占有欲,使得他与沈清辞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充满硝烟的竞争关系。 老班主 陆鸿章: 德高望重的京剧大家,春和班的实际掌控者。他洞悉世事,深知戏班在这个时代生存不易,时常在艺术理想与现实利益之间艰难权衡。他对沈清辞寄予厚望,却也担忧他过于清高的性格会招致祸患。 【核心冲突与情节脉络】 故事主要围绕三个层面的冲突展开: 一、艺术的追求与现实的妥协: 春和班面临着来自新式剧团和政府审查的双重压力。沈清辞坚持复排失传已久的传统折子戏,力求艺术的完美无瑕,而班主陆鸿章为了维持戏班的生计和安稳,不得不迎合军阀的要求,排演越来越迎合市场的“新戏”。沈清辞与陆鸿章之间围绕着艺术的“道”与“术”产生了深刻的理念冲突。 二、两位艺术家之间的情感拉扯: 沈清辞和苏婉清在舞台上是完美的搭档,他们对艺术的热情是彼此吸引的根源。然而,沈清辞的封闭和对自身身份的保护,让他迟迟无法回应苏婉清的热烈情感。苏婉清则在舞台的荣耀与顾廷钧的实际保护之间摇摆不定。他们的爱,是建立在油彩、汗水和无数次对词之上的,复杂而深刻,充满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含蓄。 三、梨园行内的暗流涌动: 戏班内部的竞争同样残酷。另一位当红武旦赵曼殊,嫉妒苏婉清的崛起,屡次在幕后使绊子。更危险的是,沈清辞的家族秘密——他曾是某位被清算官员的后人,一旦暴露,不仅他本人的前途尽毁,甚至可能连累整个春和班。顾廷钧的介入,使得这份危险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情节高潮预设】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次为高层官员举办的秘密庆功宴上。沈清辞本应与苏婉清合作演出一出象征“和睦”的戏码,但赵曼殊设局,将沈清辞多年前被禁止演出的“禁曲”片段提前泄露给监听的特务。 在舞台上,沈清辞必须在被捕和揭露真相之间做出抉择。苏婉清此时抛弃了既定的剧本,以一曲“哭别”,将两人的命运、对艺术的忠诚以及对彼此的深情,化作凄厉的唱腔,为沈清辞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顾廷钧最终介入,动用了自己的力量来压制事态,但他的帮助也意味着苏婉清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回报这份恩情。 【结局展望】 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大团圆”结局。在动荡的民国背景下,纯粹的爱情和艺术理想总是脆弱的。沈清辞与苏婉清最终是否能走到一起,取决于他们愿意为这份爱与艺术牺牲多少“体面”与“安全”。他们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艺术家命运的深沉致敬——他们用生命在戏台上留下永恒的印记,却在尘世中饱受煎熬。本书旨在描绘一幅旧日京城梨园的浮世绘,展现艺术的魅力、人性的挣扎,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可奈何与奋力抗争。 (全文通过大量细腻的舞台调度描写、服饰细节和京剧术语的运用,力求还原那个时代戏曲艺术的真实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