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一个考证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新局面
评分回顾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学术历程,我们不能忘怀海外语言学家在这个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海外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虽在成果数量上不及中国内地,但很多研究极具开创性和前沿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法高的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太田辰夫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均体大思精而影响深远;七八十年代,梅祖麟基于结构主义的中古近代语法研究、贝罗贝基于功能主义的语法演变研究,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引入全新的理念和独特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学术层次和总体水准;降至20世纪九十年代,罗端的甲骨金文语法研究、魏培泉的中古近代语法研究、大西克也基于出土材料的上古语法研究、张敏的方言语法史研究以及冯胜利基于韵律制约的语法演变研究等,均异彩纷呈、卓有建树。可以说,五十余年来,海外语言学家有关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借鉴。有鉴于此,我们精选了15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编成这本《国际汉藏语研究译丛: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文选》。 吴福祥编写的这本《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文选》收录了15篇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它们分别有:《中国语法札记》、《汉语语法的变迁》、《从SVO到SOV语序变化的解释》、《古汉语句法演变中的韵律制约》、《上古汉语的语序》、《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等。
评分 评分几个闽语虚词在文献上和方言中出现的年代
评分“施受同辞”刍议——《史记》中的“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
评分早期语法化研究用纯粹单一的历史眼光来观察“语法化”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来,共时语言学家也把眼光转向“语法化”。沈家煊(1994)提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分久必合”,主张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把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结合起来,应是“语法化”研究的最高层次之一。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张谊生、方梅等人。张谊生将“个”的分布环境和表义功用、共时特征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对“个”通过历时平面的考察说明共时平面上“V个VP”结构的多样性。在历时考察上很好地与汉语史结合在一起,在共时分析上又与三个平面理论结合起来。三个平面理论也是这一时期语法研究的热点。三个平面理论认为,语法研究有三个层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其中,句法平面研究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平面研究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语用平面研究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语法化研究的重点在词汇和短语的语法化方面,但它们的语法化过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即一定的句子中,因而在共时平面的分析上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语法的三个平面。刘坚(1995)认为,通常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称为语法化。同时语法化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也就是说,“语法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在一定的稳定时期就要从共时平面考察它们的发展。例如在谈到动词的拷贝形式时,当然要考察这种形式产生的历史根据。在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句法、语义、语用等条件的限制,在句法上,要考虑该结构的产生与动、宾、补之间关系的演化的关系;在语义上,这种形式的宾语通常是类属词,不能是定指的。比如可以说“他喝酒喝醉了”,而不能说“他喝那瓶酒喝醉了”;在语用上,要考察动词的拷贝形式与其它意义相同的句子形式的变换关系,同时从焦点上看,动词的拷贝形式的焦点在补语,比较:a.他修了半天电视机。b.他修电视机修了半天。就可以看出,b句用重复动词的办法,把时量补语“半天”移到句末,放在更显著的位置上,与a相比,更强调了“花了半天”的意思。
评分古汉语句法演变中的韵律制约
评分“施受同辞”刍议——《史记》中的“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
评分江淮官话中的句法变化:地理分布如何揭示扩散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