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精)》一书,是1997年出版问世,2007年修订再版的。 本书新版的学术意向,是吸纳新的学术成果,融人新的学术共识,增添新的文献史料,贴近新的时代风尚。因此,这次新版修订的主要方面有四:一是内容的补新。如:新增了“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井冈山斗争与朱毛红军的关注与称赞”等,这是当前史学界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史料。二是纲目的调整。如:关于井冈山精神的阐释,增添、解读了中央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书记关于井冈山精神的论述,结构和表述上也进行了新的调整。三是图照的增添。此次增补了大量的革命旧址、人物照片,以期图文并茂,*为鲜活。四是文字的斟酌。原著中有些提法、表述作了进一步的推敲,融进了史学界一些学术共识和作者的*新观点。 本书作者余伯流、陈钢始终恪守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立准立好的原则,风格上力求政治性、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的统一,以便雅俗共赏,博专同进,让广大读者从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中,领悟和传承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为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资源。
余伯流、陈钢著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精)》 采取编年体正史体例,分四章详细介绍了井冈山革命 斗争四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创, 全盛,曲折发展,后期斗争。本书稿还详细归纳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井冈山精 神及其时代价值,是可贵的信史和研究者必备的参考 文献。本书**版于2007年出版,此次修订再版补新 了内容,调整了纲目,增添了图照,修订了文字,以 便雅俗共赏,博专同进。
绪论
第1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
(1927年10月一1928年3月)
第1节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从“四一二”政变到“七一五”分共
全国革命形势的逆转
南昌起义与赣南三整
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
文家市退兵——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折
第二节 毛泽东引兵井冈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
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客观基础
莲花决策与引兵井冈
三湾改编与前委的组建
古城会议与大苍会见
第三节 创业奠基
茅坪“安家”
水口建党与大汾劫难
进驻茨坪与象山庵会议
创办军官教导队与桃寮被服厂
第四节 改造袁、王部队
袁文才、王佐的特性
改造袁、王部队的方针
步云山练兵
何长工受命
大陇升编——袁、王部队的新生
第五节 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个红色政权的诞生
湖口风波与“三大任务”的制订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六项注意”的颁布
草林圩的复活与“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工商政策
新城大捷——击破赣敌**次“进剿”
亍冈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毛泽东宁冈、永新两县调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边界“三月失败”
第二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1928年4月一7月)
第1节 井冈山会师
湘南暴动
朱德率部上井冈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正式颁布
“没接到朱德,接到个萧克”
朱毛会见
井冈山会师与军委的成立
红四军的诞生
有关井冈山会师几个问题的考析
第二节 根据地的拓展
五斗江战斗——击破赣敌第二次“进剿”
永新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草市坳战斗——击破赣敌第三次“进剿”
边界党的“一大”与特委的成立
红四军党的一至五次代表大会考析
第三节 边界土地革命的兴起
“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政策的提出
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边界土地革命的全面开展
井冈山土地斗争的历史经验
第四节 龙源口大捷与红军的建设
湘南农军的遣返
龙源口大捷——击破赣敌第四次“进剿”
大力经营永新
“十六字诀”的提出及其一整套游击战术
《党代表工作大纲》的制定
红军的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
第五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酃县、莲花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
边界党组织的壮大与地方武装的发展
红军军械处的创办
大陇圩场的开辟
安源工人上井冈山
共青团湘赣边界特委的成立
边界特委与红四军军委一整套正确政策的形成
第三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曲折发展
(1928年8月一12月)
第1节 八月失败与黄洋界保卫战
永新联席会议
冒进湘南与八月失败
“八月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永新困敌——井冈山**次反“会剿”
出迎红军大队
黄洋界保卫战——井冈山第二次反“会剿”
第二节 根据地的恢复与巩固
三战三捷回宁冈
毕占云、张威部投奔红军
九月“洗党”与边界党的“二大”
前委的重建与特委的改组
党的思想建设与红四军党的“六大”
红色政权的整顿与建设
军事根据地的建设
《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
边界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 反经济封锁的斗争
发展农业生产与解决“吃饭大难”问题
“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
“好在苦惯了”
反经济封锁的举措
创办上井造币厂
“士兵委员会”的重大作用
第四节 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由来与形成
解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
红色政权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区别
第五节 红五军上山
平江起义和红五军的成立
幽居会议与台庄整编
彭德怀率部上井冈
新城会师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
(1929年1月一1930年2月)
第1节 红四军下山与红五军突围
湘赣敌军的“会剿”态势
柏路会议的决策
红四军出击赣南
红五军浴血井冈
小井之难
突围下山与第三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二节 朱毛红军下山后的风风雨雨
圳下之溃与东固会师
中央“二月来信”与前委应对举措
“七大”风波与古田会议
给林彪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
第三节 边界武装斗争的持续开展
湘赣边临时特委的组建
割据区域的恢复
红五军重返井冈山
安福之战与攻克永新
第四节 袁、王之死
袁文才的私自离队与复出
土客籍矛盾的加剧
中共六大“左”倾政策的贯彻执行
于田联席会议的决定
“罗克绍事件”的发生
袁、王双雄罹难
沉痛的历史教训
第五节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崛起
“二七”陂头会议
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红二十军的成立
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第五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1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实现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成功典范
井冈山革命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
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井冈山斗争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奠基石
第二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影响
中共中央对井冈山斗争的指导和评价
井冈山斗争经验在毗邻根据地的广泛传播与推广
井冈山斗争对全国边远根据地的影响
共产国际、联共(布)对并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朱毛红军的关注与称赞
第六章 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第1节 中共几代领导人谈井冈山精神
毛泽东谈井冈山精神
邓小平谈井冈山精神
江泽民谈井冈山精神
胡锦涛谈井冈山精神
***谈井冈山精神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
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第三节 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源头
井冈山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井冈山精神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强大思想武器
附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事记
功勋榜 从井冈山走出的开国元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物谱
井冈山时期红军主力团建制追踪
后记
新版后记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逻辑推进极其顺畅,如同工整的榫卯结构,每一个章节都紧密衔接,层层递进。从早期的探索与创建,到后来的巩固与发展,再到遭遇的重大考验,作者似乎有着清晰的历史观和叙事节奏感。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一段历史的读者,也不会感到迷茫或跳跃。更难得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清晰的脉络梳理和恰当的地图辅助,将复杂的局面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平衡处理,使得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又能让普通读者轻松入门,实属不易。
评分我读过不少关于革命根据地题材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保持历史的庄严感之余,注入了非常现代的史学反思精神。它并非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如何交织作用的。作者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会适当地进行背景分析和影响评估,而不是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这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层剖析,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在特定的资源限制下,当时的决策者是如何权衡利弊的?这种“历史的再认识”是当下史学研究非常宝贵的一种态度。它让人体会到,历史并非一条单行道,而是无数次艰难选择的累积,这种思辨的力量,才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深入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图景之中。从前几章的零散阅读来看,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烟火气”。比如,关于根据地如何解决物资短缺、基层党组织如何进行宣传动员、普通农民如何看待这场革命等等,这些细节的描摹,让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我尤其留意到其中对于当时文化生活和教育普及的描述,这表明了作者对“精神建设”这一维度的重视,而非仅仅聚焦于枪杆子。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不仅仅是在“看”历史,更像是在“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让人对内容本身就充满了敬意。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和醒目的书名,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粗犷与细腻之间的平衡,以及插图中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和历史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那些精美的插图部分,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心血。看得出来,这绝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光是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很有分量,更别提它承载的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个安静的下午,沏上一壶茶,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种独有的历史温度了。
评分作为一个对近代史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一手文献资料和口述回忆,这使得它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可靠。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我从未见过的档案影印件或领导人批示的节选,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档案馆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爬梳和比对,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的可靠基础,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二手解读。这样的著作,无疑是值得反复品读和做笔记的工具书级别的存在。
评分好书,可惜不是二版1印,已是二版6印,没有收藏价值了。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可惜不是二版1印,已是二版6印,没有收藏价值了。
评分才开始阅读,看目录还是挺详细的
评分书质量不错,包装不错
评分好书,可惜不是二版1印,已是二版6印,没有收藏价值了。
评分正视历史,从基层做起
评分好书
评分正视历史,从基层做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