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宋的宰辅机构及官称
第一节 北宋前期宰相机构及相关问题考述
第二节 北宋前期宰相官衔的再探讨
第三节 元丰改制后的宰相机构与官吏设置
第四节 北宋枢密院机构及官吏设置
第二章 元丰改制前的宰辅军事决策(上)
第一节 太祖朝宰相兼枢密使职权考释
第二节 太宗时期的二府军事决策机制
第三节 真宗时期的二府军事决策机制
第三章 元丰改制前的宰辅军事决策(下)
第一节 由文武分途走向协商:仁宗朝宰相兼枢密使前的二府权能关系
第二节 以文制武理念的发展:庆历时期宰相兼枢密使的职权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淡雅的宋代青瓷色调,配以古朴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一直对宋朝的政治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权力中心运筹帷幄的宰辅们,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着王朝的兴衰。然而,市面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那些宰辅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政务时,是如何思考、权衡、最终做出决策的。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特别是关于“运作”二字,我非常好奇,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决策,更关乎实际操作中的策略、人脉、妥协与推动。这本书能否展现出宰辅们处理日常政务的细节,比如他们如何召集会议,如何听取不同部门的意见,如何与皇帝沟通,以及如何将决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北宋的政治迷雾,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权力运作。
评分从装帧上看,这是一本相当精良的学术著作,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无可挑책。我个人对北宋的经济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个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政府的财政政策。而宰辅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财政决策和经济管理理念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我很好奇,这本书在探讨政务决策时,是否会触及到这些经济层面的内容?例如,在面对岁入不足、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宰辅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调整税收、刺激生产、赈济灾民?他们是如何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我想了解,他们的经济决策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基础,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否会有对当时一些重要经济改革的深入剖析,比如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经济举措,或者其他宰辅在财税、盐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如果本书能够将政治决策与经济运作有机结合,揭示出宰辅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那将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学术财富,也填补了我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某些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很感兴趣,而宰辅作为最高行政官员,其在法律制定、司法监督以及对重大案件的处理方面,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想了解,在北宋时期,宰辅们是如何参与到法律的完善和执行过程中的?他们是否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需求,对已有的法律进行修订或提出新的立法建议?在处理一些涉及刑狱、纠纷等棘手的政务时,他们是如何运用法律原则来做出裁决,又如何在维护国家秩序的同时,兼顾公平与人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宰辅在处理这些复杂司法案件的决策过程的解读,来展现其法律素养和政治智慧?我对北宋时期相对发达的司法体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这本书能够从宰辅的视角来阐释这一主题,将极大地丰富我对那个时代法律运作的理解,让我看到权力和法律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评分从书名《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研究》来看,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北宋时期政治体制的运作机制,尤其是宰辅群体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一直对北宋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官僚体系的影响感到好奇,而宰辅作为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精英,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政治理念,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这一制度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在北宋高度发达的文官制度下,宰辅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士大夫成长为国家的重臣?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国家大事?关于“运作”这个词,我尤其感兴趣,它可能不仅仅指决策本身,更包含了如何去推动、执行、协调和最终实现决策目标的过程。这其中是否会涉及到宰辅与皇帝之间的君臣关系,与文官集团内部其他官员的互动,甚至是与地方势力、军队等外部力量的博弈?如果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宰辅们如何平衡不同派系、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策略和方法,那将是对北宋政治运作的一次深刻洞察,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权力格局和政治生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历史故事,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苏轼的“乌台诗案”背后所牵扯的政治斗争,以及韩琦、富弼等老一辈名臣的贡献。我一直觉得,北宋时期文官政治的特点非常鲜明,士大夫阶层的集体智慧和个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在聚焦“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时,是否会涉及到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宰辅人物?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派别和个人风格中,依然能够承担起国家的重任?他们的决策,是代表着一种政治理念,还是一种现实的妥协?我特别好奇,在处理一些牵涉到文官集团内部平衡、或者与皇权保持微妙关系的政务时,宰辅们是如何进行斡旋和运作的?是否会有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比如对辽、西夏的外交政策,或是对内部改革的推动,从宰辅的视角来解读这些决策背后的复杂博弈和深层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更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
评分(6)对北宋银台司在中枢决策中封驳权的演变的论述。
评分(1)深入挖掘史料对元丰改制前的宰相官衔情况,对以“侍中”为相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评分田志光,男,河北沧州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宋史。曾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史》、《史林》、《北大史学》、《史学集刊》、《史学月刊》、《军事历史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宋辽金元史研究》(韩)、《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专题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著1部,承担和主持国家、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6项,201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元祐四年(1089)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卒。此后三省决策机制又逐渐回到三省同班奏事、执政同进拟的状态,并且政令需三省执政同签书才能施行。如前文所述的元祐四年八月司马康上其父司光奏请两省合一札子后,宣仁太后付三省讨论,三省言“今三省皆同奏事,与光时不同,及其所言多已施行”。也证明了此种趋势的走向。如元祐五年(1090)十一月壬申,御史中丞苏辙言:“差除官军为国重事,必须累经三省、枢密院聚议,固非出于一日仓卒之间也,若一人议论不同,则无由进拟于上。”宰相与执政都具有否决权,如果一位宰执有异议,则不能进呈取旨。如元祐五年十一月戌子,三省宰执晚集议陈安民事,史载:
评分通过以上事例可知,在安排陈安民赴河北东西府界管理河滩土地一事,除门下侍郎刘挚外,其他宰执都已同意并签圆(签署任命),而刘挚提出了不同意见,分析了此任命的严重弊端,从而使该任命搁浅再议,未能及时颁下施行。反映在人事除了授方面,也是宰执合议后进呈取旨。元祐八年(1093)三月癸未,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苏颂依前官观文殿大学时、集禧观使。初进呈台章论颂稽留制书,尚书左丞梁焘曰:“颂为再向,理会差除,可谓称任。况论差除,执政皆得可否,为相复不得论本省事乎?”台章又以颂子为太学博士,同舍多有迁擢,梁焘曰:“差除皆宰执合议方敢将上取旨,如一有不同,又且罢议,非颂敢专也。”可见,三省宰执同进呈取旨至哲宗亲政前一直施行。元祐八年九月,宣仁太后高氏去世。哲宗开始亲政,始倡绍述之政,以继先父之志,元祐大臣纷纷被贬出朝。绍圣元年(1094)三月,左扑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为山陵使,右仆射兼重书侍郎范春仁知颖昌,门下侍郎苏辙出知汝州。此时中书侍郎李清臣积极倡导绍述之政,元祐时因反对废除新法而被罢免执政,所以哲宗对其很信任。右仆射兼重书侍郎范春仁与清臣论事不合,被追求去。而哲宗在未除授章惇为左相时,三份事务基本掌控在李清臣手中,史载:“绍圣初,哲宗亲政,……绍章惇为相,未至,清臣独当重书,益觊幸相位。”同年四月,哲宗任命变法派代表章惇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闰四月又以安焘为门下侍郎。章惇任左相后,为了迅速推行绍述执政,打击元祐旧臣,逐渐破坏了元祐四年以来三省同取旨、同签书施行的运作机制。《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0言:“章惇之编制贬斥元祐旧呈,皆以白帖子行谴。安焘、李清臣惇争论不已,不亦疑惇。惇甚恐,(尚书右丞)雍私语惇曰:‘用白帖子有王安石故事。’惇大喜,取其案牍白上,惇遂安。”所谓“白帖子”,即未按正常程序经宰执集体签书而行下的政令,章惇通过白帖子处理政事,即可绕过李清臣、安焘等执政的羁绊,实行专断独行。因此遭到安焘、李清臣的强烈反对。门下侍郎安焘作为章惇的副贰,不但不听从章惇的指挥,而且对他的做法很是看不惯,常常予以驳议,章惇对此怀恨在心。绍圣二年十一月,安焘在章惇的排挤下被罢门下侍郎。史载:“焘旧与章惇相好,及同省执政,惇焘必助已,而焘浸多驳议,惇惮且恶之,所以排陷焘者无所不至。”安焘罢免后,终哲宗之世,门下侍郎再未除人,这使章惇完全掌控了门下省。
评分一、个人简介
评分(1)深入挖掘史料对元丰改制前的宰相官衔情况,对以“侍中”为相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评分田志光,男,河北沧州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宋史。曾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史》、《史林》、《北大史学》、《史学集刊》、《史学月刊》、《军事历史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宋辽金元史研究》(韩)、《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专题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著1部,承担和主持国家、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6项,201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元祐四年(1089)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卒。此后三省决策机制又逐渐回到三省同班奏事、执政同进拟的状态,并且政令需三省执政同签书才能施行。如前文所述的元祐四年八月司马康上其父司光奏请两省合一札子后,宣仁太后付三省讨论,三省言“今三省皆同奏事,与光时不同,及其所言多已施行”。也证明了此种趋势的走向。如元祐五年(1090)十一月壬申,御史中丞苏辙言:“差除官军为国重事,必须累经三省、枢密院聚议,固非出于一日仓卒之间也,若一人议论不同,则无由进拟于上。”宰相与执政都具有否决权,如果一位宰执有异议,则不能进呈取旨。如元祐五年十一月戌子,三省宰执晚集议陈安民事,史载:
评分(2)对北宋前期宰相机构与带职的不同情况作了考证。
评分(2)对北宋前期宰相机构与带职的不同情况作了考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