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学(下卷)》,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学(下卷)》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一编“有论”部分。黑格尔著作共有三种全集本,即米希勒本,格罗克纳本和拉松本。中译本依拉松本的编例,以“有论”为上卷,“本质论”和“概念论”为下卷。译文亦以拉松本为主要依据,并参考了格罗克纳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编 本质论
第一部分 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第一章 映象
甲、本质的与非本质的
乙、映象
丙、反思
1、建立的反思
2、外在的反思
注释
3、进行规定的反思
第二章 本质性或反思规定
注释 在命题形式中的反思规定
甲、同一
注释一 抽象的同一
注释二 第一条原始思维律
乙、区别
1、绝对的区别
2、差异
注释 差异命题
3、对立
注释 教学中对立的大小(量)
丙、矛盾
注释一 正和负的统一
注释二 排中命题
注释三 矛盾命题
第三章 根据
注释 根据命题
甲、绝对的根据
1、形式与本质
2、形式与质料
3、形式与内容
乙、被规定的根据
1、形式的根据
注释 用同语反复的根据所作的形式的说明方式
2、实在的根据
注释 有一个与已有根据者相差异的根据而作出的形式的说明方法
3、完全的根据
丙、条件
1、相对地无条件的东西
2、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
3、事情在存在中的发生过程
第二部分 现象
第三部分 现实
第二部 主观逻辑
第三编 概念论
前言
概念通论
分类
第一部分 主观性
……
精彩书摘
反思作为绝对的反思,是在本身中映现着的本质,并且把自身只事先建立为映象,为建立起来之有;它作为事先建立的,就直接方面说,仅仅是建立的反思。但外在的或实在的反思又把自身事先建立为被扬弃之物,即自己的否定物。它在这一规定中二重化了,一方面作为事先建立的东西或说自身反思,即直接物。另一方面,它又是自己与自己否定地相关的反思;它与自身的相关,就像与自己的那个非有之相关一样。
因此,外在的反思事先建立一个有,但首先并不是这样的意思,即:这个有之直接性只是建立起来之有或环节,而不如说,这种直接性乃是自身关系,而规定性则仅仅作为环节。外在反思与其事先建立之相关,是这样的,即:这种事先建立乃是反思的否定物,但这样一来,这个否定物作为否定物又被扬弃了。——反思在其建立中直接扬弃其建立,于是它便有了一个直接的事先建立。它所面对的建立是这样一个东西,即它从那里开始,并从那里它才是自身回归,是它的这个否定物之否定。但是,因为事先建立的东西只是一个否定物或建立起来的东西,上述的东西便毫不相干;后者的规定性只属于建立的反思,但在事先建立的东西中,建立起来之有却只作为被扬弃的东西。外在反思在直接物中所规定和建立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对直接物说来,便是外在的规定。——在有之范围里,反思會是无限物;有限物被当作是第一位的、实在的,它作为基础,并且作为长留的基础,从那里开始,而无限物则是与此对立的自身反思。
书摘1……物,与肯定物对立,肯定物是扬弃厂的对立之规定,——即依靠自身的、整个的对立,它与自身同一的建立起来之有相对立。
这样,那既肯定又否定的东西就不仅自在地,而且自在并白为地是肯定的和否定的。肯定物和否定物自在地是那样的东西,因为它们是从它们的排斥他物的关系小抽了出来,并且它们被认为是按照它们的规定的。某物自在地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当它被如此规定时,并不仅仅是与他物对立。肯定物或否定物不是作为建立起来之有,从而不是作为对立物时,它们每一个便是直接物,是有和非有。但肯定物和否定物是对立的环节:它们的白在之有只构成共自身反思之有的形式。某物自在地是肯定的,是在与否定物的关系之外;而某物自在地是否定的,也是在与否定物的关系之外;固执在这种规定中的,仅仅是这个自身反思之有的抽象环节。可是自在地有的肯定物或否定物,在本质上是指:成为对立的,那不仅仅是环节,也不属于此较,而是对立面特有的规定。所以它们并非在对他物的关系以外而自在地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而是这种关系,固然是作为排斥性的,构成了它们的规定或说自在之有;所以它们就自在而又自为地是肯定物或否定物。
注释
这里需要说一下,肯定和否定的概念在算术巾是怎样出现的。这个概念在那咀被假定为已知的;但因为不是在它的规定了的区別中去把握它,所以它便逃脫不了不能解决的困难和麻烦。方才已经得出肯定和否定物的两个实在的规定,——在共对立的单纯概念之外,——那就是,一方面,一个仅仅有差异的、直接的实有,为对立本身提供了基础,这个实有的单纯的自身反思与它的建立起来之有相区別。对立因此被当作仅仅是非自在、自为之有的东酉,它又诚然适于差异物。以致肯定物和否定物每一个都总之是一个对立物,但又对对立物漠不相关而门为地长在,至于两个对立的差异物中,哪一个被当作肯定的或否定的,在它看来,却都是一回事儿。——但是,另一方面,肯定物是自在的肯定物,否定物是门在的否定物,以致差异物对此并非漠不相关,而达一点又是其门在、自为的规定。——肯定和否定达两种形式同时在最初的规定中出现,它们以这些规定而被引用到算术中去。
+a和-a首先是两个对立的一般的大小:a是自在地有的单位,为两者的基础,是对对久本身漠不相关的东西,它在这里是僵死的基础,沒有更进一步的概念。-a诚然被标为否定(负),+a固然被标为肯定(正),但这一个和那一个都同样是一个对立物。
再者,a不仅是为基础的单纯的单位,而且作为+a和-a,它便是这两个对立物的自身反思,这里面临着两个有差异的a,人们耍把两个中一个标作正的或负的,那是无所谓的;两个都具有一个特殊的长在,都是正的。
……
逻辑的奥秘与思辨的艺术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逻辑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仅是构建严谨论证的基石,更是洞察事物本质、揭示真相的利器。理解逻辑,便是掌握了清晰思考、精准表达、有效沟通的密钥,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 navigates。 本卷旨在深入探讨逻辑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带领读者跨越逻辑的殿堂,领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我们将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循序渐进地揭示其内在的奥秘,并结合丰富的实例,展现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部分:推理的艺术——从演绎到归纳 推理是逻辑学的灵魂,它允许我们在已知事实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知识。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两种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一、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之路 演绎推理,其核心在于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导出特殊性的结论。它的力量在于结论的必然性: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必然为真。我们将首先介绍演绎推理的基石——命题逻辑。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命题是逻辑分析的基本单位,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我们将学习命题的构成,以及逻辑联结词(如“与”、“或”、“非”、“如果……那么……”)如何组合命题,形成更复杂的命题。例如,“今天天气晴朗”和“我去公园散步”这两个简单命题,可以通过“今天天气晴朗,我去公园散步”或“如果今天天气晴朗,那么我就去公园散步”等联结词构成复合命题。 推理形式与有效性: 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并非取决于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取决于推理的形式。我们将学习诸如假言推理(形式如“如果P,那么Q;P;因此Q”)、选言推理(形式如“P或Q;非P;因此Q”)等经典推理形式,并理解为何它们是有效的。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死亡;苏格拉底是人;因此,苏格拉底会死亡”就是一个典型的有效演绎推理。 矛盾、对立与蕴涵: 在命题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关系。我们将辨析矛盾(永远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对立(不能同时为真,但可能同时为假)以及蕴涵(一个命题为真则另一个命题必然为真)。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命题间的联系,避免逻辑错误。 逻辑矛盾与逻辑真理: 逻辑矛盾是思维的毒药,它意味着不可能性。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避免逻辑矛盾,并理解逻辑真理——那些独立于具体事实、永恒为真的命题。 量词逻辑: 命题逻辑的表达能力有限,为了处理包含“所有”、“存在”、“有些”等量词的命题,我们将进入量词逻辑(谓词逻辑)的领域。 个体词、谓词与量词: 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命题分解为个体词(指代特定对象)、谓词(描述对象的属性或关系)以及量词(如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例如,“所有人都需要呼吸”可以表示为“∀x (人(x) → 需要呼吸(x))”。 量词的性质与推理: 量词的引入,使得逻辑表达更为丰富,能够处理更复杂的命题。我们将学习量词的推理规则,例如,从“所有的人都会思考”可以推导出“有些正在思考的人是人”,但反之则不一定。 二、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概率之路 与演绎推理的必然性不同,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实的观察出发,推导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它的结论具有概率性,即“很可能”为真,但并非绝对必然。 观察与概括: 归纳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源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观察、收集数据,并从中发现规律,形成普遍性的结论。例如,多次观察到“天鹅是白色的”,就可能归纳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 事例的代表性与充分性: 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观察事例的代表性(是否能反映总体情况)和充分性(数量是否足够)。我们将讨论如何评估事例的质量,避免以偏概全。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归纳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推断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似。我们将分析类比推理的逻辑结构,以及其潜在的缺陷。 科学归纳与强弱归纳: 科学归纳追求更强的证明力,常常结合了统计学和实验证据。我们将区分强归纳(前提为真时,结论为真概率很高)和弱归纳(前提为真时,结论为真概率较低)。 归纳的局限性与反例: 尽管归纳推理至关重要,但其结论永远无法被百分之百证实。我们将理解归纳推理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发现反例来证伪归纳结论。例如,“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归纳结论,就被后来发现的黑天鹅证伪了。 第二部分:谬误的陷阱——识别与规避非逻辑的思维 在思维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各种逻辑谬误的陷阱,导致结论错误,甚至产生误导。识别这些谬误,是提升思辨能力的关键一步。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提供识别和规避的方法。 一、形式谬误:推理结构的扭曲 形式谬误是指推理形式本身存在错误,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无法得到保证。 肯定后件: 形式为“如果P,那么Q;Q;因此P”。例如,“如果下雨,地面会湿;地面湿了;因此,下雨了。”——地面湿可能是因为洒水车,并非必然下雨。 否定前件: 形式为“如果P,那么Q;非P;因此非Q”。例如,“如果下雨,地面会湿;没有下雨;因此,地面不会湿。”——地面湿也可能是因为洒水车。 不相容选言的肯定: 形式为“P或Q;P;因此非Q”。当“或”是排他性的(不能同时发生)时,此推理有效。但如果“或”是非排他性的(可能同时发生),则推理无效。 二、非形式谬误:论证内容的欺骗 非形式谬误发生在论证内容上,往往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情感的操纵或不相关的因素。 诉诸情感的谬误: 诉诸怜悯: 企图通过唤起同情来获得支持。例如,“你就帮帮我吧,我一个人很不容易。” 诉诸恐惧: 企图通过制造恐惧来迫使接受。例如,“如果你不这样做,后果将不堪设想。” 诉诸大众: 认为多数人相信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例如,“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没错。” 诉诸权威的谬误: 不当诉诸权威: 引用一个并非相关领域或无公信力的权威。例如,让一位著名演员来评论一项科学研究。 诉诸匿名权威: 引用“他们说”、“有人说”等模糊的权威。 稻草人谬误: 歪曲对方的论点,然后攻击这个被歪曲的“稻草人”,而非对方真正的观点。例如,对手主张“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你反驳说“你就是想让经济停滞”。 滑坡谬误: 认为一个行为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不可控的负面后果,而没有任何充分证据支持这种必然性。例如,“如果允许同性婚姻,那么下一步就会允许乱伦。” 人身攻击谬误(Ad Hominem): 攻击对方的人格、动机或背景,而非其论点本身。例如,“你这么说,是因为你这个人太自私了。” 转移话题谬误(Red Herring): 引入一个不相关的话题,以转移对当前论题的注意力。 循环论证谬误: 论证的前提已经包含了结论,或者论证是在用结论来证明前提。例如,“圣经是真的,因为它说是真的。” 歧义谬误: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来误导。 偷换概念谬误: 在论证过程中,不经说明地改变了某个词语或概念的含义。 第三部分:逻辑在实践中的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逻辑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用工具。掌握逻辑,就是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一、信息时代的辨别力:谣言与真相的距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的真伪至关重要。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逻辑工具来审视信息,识别其中的逻辑漏洞和宣传技巧。 分析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评估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独立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审视论证的逻辑性: 检查信息中的论点是否清晰,前提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有效。 识别宣传与煽动: 警惕利用情感操纵、诉诸权威或制造对立的宣传手法。 关注事实与证据: 区分事实陈述与观点表达,要求信息提供者提供可靠的证据。 二、论证的艺术:如何说服他人 清晰、有力的论证是说服他人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如何构建逻辑严谨的论证,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明确论点: 清晰地陈述自己想要证明的核心观点。 提供充分的理由: 用事实、证据或可靠的推理来支持论点。 组织论证结构: 合理安排论证的顺序,使之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预见和回应反驳: 考虑可能的反对意见,并提前准备好有力的回应。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化繁为简的逻辑路径 逻辑思维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明确问题: 将模糊的问题具体化、清晰化。 分解问题: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可管理的小问题。 收集信息: 搜集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 分析原因: 运用逻辑推理找出问题的根源。 评估方案: 运用逻辑工具来评估不同解决方案的优劣。 制定计划并执行: 逻辑地规划行动步骤并付诸实践。 结语 逻辑学是一门永恒的学问,它不断发展,适应着人类思想的进步。本卷的探索,仅仅是开启逻辑殿堂的一扇门。愿读者在深入学习逻辑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逻辑的无穷力量。掌握逻辑,就是掌握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就是掌握了与世界对话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