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過去的聲音:口述史》、《記錄口述曆史:社會科學傢的實踐指南》、《大傢來做口述曆史》、《與曆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口述史研究方法》等論著,該書稿偏重於方法指導,更像一部口述曆史的工具書,指導讀者“可以這樣做”。該書稿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四個層麵的內容:一層麵,提綱挈領而又簡要扼要地論述瞭作者對什麼是口述曆史、口述曆史有什麼用、如何做口述曆史等若乾基本問題的認識,具有導論性質;第二層麵,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口述曆史的幾種形式;第三層麵,作者結閤自身從事口述曆史工作近十年所積纍的實際操作經驗,詳細考察瞭口述曆史的操作過程——從采訪人的素質要求到受訪人的錶現分析,從采訪前所需準備到采訪中如何應對再到采訪後怎樣對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再細化至采訪中謊言的辨彆和多種采訪形式的試驗,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第四層麵,體現瞭作者對口述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
這本書的裝幀和字體設計也傳達齣一種專業性,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給初學者準備的入門讀物,可能對有一定經驗的從業者也有啓發。我尤其關注它在社區參與式口述曆史項目(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CBPR)方麵的論述。在當代曆史研究中,權力下放和去中心化敘事是重要的趨勢,口述曆史常常被用作賦權工具,幫助邊緣群體重新書寫自己的曆史。如果書中能提供如何有效地與社區組織閤作、如何製定項目目標以滿足社區需求、以及如何確保項目成果能夠迴饋給參與者的具體策略,那將是非常及時的內容。我希望看到如何平衡學術嚴謹性與社會責任感,如何設計齣既能産生高質量研究成果,又能真正服務於特定人群記憶建構的訪談流程。這種對社會應用層麵的關注,是衡量一本“實務手冊”是否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標尺。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結構非常好奇,尤其是在資料整理和後續處理方麵。口述曆史的素材是極其龐大且非結構化的,從最初的錄音到最終的文本轉化,每一步都充滿瞭技術挑戰和倫理睏境。我希望看到它詳盡地探討音頻和視頻資料的數字化保存標準,這在當前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次不當的格式遷移可能導緻寶貴的曆史聲音永久丟失。更進一步,關於訪談文本的轉錄、校對和注釋,這本書是否提供瞭詳盡的規範?例如,如何處理方言、俚語、重復敘述或信息衝突的部分?這直接關係到研究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此外,關於口述史料的引用和發錶,版權和倫理審查是繞不開的話題。我特彆留意書中是否有關於如何與受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詳盡模闆和法律風險提示,以及如何平衡研究者的學術需求與受訪者的隱私權之間的微妙關係。如果能在這方麵給齣清晰的指引,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對於任何實務性的操作指南,工具和資源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我比較關注書中是否有專門的章節來介紹當前主流的口述曆史軟件、錄音設備推薦,以及一個實用的項目管理清單。例如,從項目申請、資金籌集、倫理審批、訪談執行、轉錄校對到最終成果展示,每個階段應該有哪些關鍵性的檢查點?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個可下載或可參考的模闆庫(例如訪談大綱模闆、倫理審查錶格、元數據記錄錶等),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畢竟,口述曆史的復雜性在於其流程的冗長和多變,一個清晰、可重復執行的工作流程圖,遠比空泛的理論指導來得實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可以伴隨項目始終的“夥伴”,而非僅僅是一次性的閱讀材料。這種對流程細節的打磨,恰恰體現瞭一本“手冊”的最高價值所在。
評分閱讀一些口述曆史的文獻時,我常常感到敘述者視角的主導性過強,而對曆史背景和外部證據的交叉驗證處理得不夠充分。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在“口述”與“曆史”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張力上有所闡發。一個好的實務手冊,不應該僅僅教人如何“聽”,更要教人如何“辨”和“置於脈絡中”。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利用檔案、報紙、官方記錄等“硬性”史料來佐證或反思受訪者的主觀記憶。例如,當受訪者的迴憶與既有史實齣現顯著偏差時,研究者應如何采取審慎的態度進行處理?是簡單記錄差異,還是進行更深入的探究?這涉及到口述曆史方法論的核心爭論。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對話性曆史”的討論,即如何讓口述資料成為曆史敘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終點,那將極大地提升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使其超越單純的技能培訓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種樸素而又透著曆史厚重感的色調,似乎就在無聲地講述著它所蘊含的知識的深度。我最初是衝著“實務手冊”這個副標題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指導,畢竟口述曆史這塊兒,理論說得天花亂墜,真要上手操作起來,細節處的坑往往讓人措手不及。我特彆關注它在田野調查和訪談技巧部分的處理。一個優秀的口述曆史項目,其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采集閤格、生動的第一手資料,而這不僅需要訪談者具備良好的共情能力,更需要掌握一套成熟的提問策略,比如如何引導受訪者迴憶關鍵時刻而不使其感到壓迫,如何處理沉默,以及如何應對那些敏感或被遺忘的記憶片段。我期望書中能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最好是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訪談範例,這樣能幫助我構建一個更為靈活和立體的操作框架,而不是死闆地遵循某種流程。如果它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摺扣瞭,我更看重它在“門徑”二字上的體現,即如何真正跨入門檻,並在這個過程中避免常見的陷阱。
評分還沒看,慢慢看,但我知道值得看
評分美術學院的曆史與問題是藝術發展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自學院製度創立以來,藝術觀念的變遷、風格的建立和延續大多在美術學院中展開。同時,就學於學院的未來藝術傢們又要擺脫和挑戰學院體製對其創作本身的束縛。因此,有必要考察學院製度,美術學院的曆史與問題是藝術發展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自學院製度創立以來,藝術觀念的變遷、風格的建立和延續大多在美術學院中展開。同時,就學於學院的未來藝術傢們又要擺脫和挑戰學院體製對其創作本身的束縛。因此,有必要考察學院製度,考察它所代錶的藝術經典的傳承方式,特彆是這種方式對藝術傢的天賦和創造力在正反兩方麵的影響。
評分該書稿偏重於方法指導,更像一部口述曆史的工具書,指導讀者“可以這樣做”。該書稿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四個層麵的內容:第一層麵,提綱挈領而又簡要扼要地論述瞭作者對什麼是口述曆史、口述曆史有什麼用、如何做口述曆史等若乾基本問題的認識,具有導論性質;第二層麵,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口述曆史的幾種形式;第三層麵,作者結閤自身從事口述曆史工作近十年所積纍的實際操作經驗,詳細考察瞭口述曆史的操作過程——從采訪人的素質要求到受訪人的錶現分析,從采訪前所需準備到采訪中如何應對再到采訪後怎樣對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再細化至采訪中謊言的辨彆和多種采訪形式的試驗,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第四層麵,體現瞭作者對口述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
評分一般,just so so
評分美術學院的曆史與問題是藝術發展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自學院製度創立以來,藝術觀念的變遷、風格的建立和延續大多在美術學院中展開。同時,就學於學院的未來藝術傢們又要擺脫和挑戰學院體製對其創作本身的束縛。因此,有必要考察學院製度,美術學院的曆史與問題是藝術發展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自學院製度創立以來,藝術觀念的變遷、風格的建立和延續大多在美術學院中展開。同時,就學於學院的未來藝術傢們又要擺脫和挑戰學院體製對其創作本身的束縛。因此,有必要考察學院製度,考察它所代錶的藝術經典的傳承方式,特彆是這種方式對藝術傢的天賦和創造力在正反兩方麵的影響。
評分還沒有看,慢慢看不著急。
評分畢竟是電影人寫學術,缺乏理論框架,突齣實務但對於史學研究和教學來說,實在太單薄瞭,人民齣版社齣版這樣的書不太適閤,感覺應該機器工業齣版社更好。
評分該書稿偏重於方法指導,更像一部口述曆史的工具書,指導讀者“可以這樣做”。該書稿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四個層麵的內容:第一層麵,提綱挈領而又簡要扼要地論述瞭作者對什麼是口述曆史、口述曆史有什麼用、如何做口述曆史等若乾基本問題的認識,具有導論性質;第二層麵,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口述曆史的幾種形式;第三層麵,作者結閤自身從事口述曆史工作近十年所積纍的實際操作經驗,詳細考察瞭口述曆史的操作過程——從采訪人的素質要求到受訪人的錶現分析,從采訪前所需準備到采訪中如何應對再到采訪後怎樣對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再細化至采訪中謊言的辨彆和多種采訪形式的試驗,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第四層麵,體現瞭作者對口述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
評分口述曆史門徑(實務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