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 60 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綫開展的社會建設史。本書以基本民生為主綫,並藉用社會學的範疇構建瞭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會結構、社會管理、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社會生活、社會心態(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等;通過記敘、梳理上述諸方麵在新中國各個曆史時期的發展軌跡,揭示齣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和主要成就,同時對發展中的麯摺、工作中的失誤也不迴避、不輕描淡寫,重在總結經驗、揭示規律,從而令人信服地還原瞭新中國的社會發展曆程。本書的齣版能夠對豐富國史、黨史的學習有所貢獻,也能夠為推動中國今後的社會轉型和社會建設提供一定的經驗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六捲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李文,山西大同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第15捲首席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當代中國社會史和經濟史。主要代錶作有專著《中國土地製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當代社會》,論文《城市化滯後的經濟後果分析》、《新中國社會發展的成就、經驗和展望》等。
緒?言 1
一、學科屬性和學科背景 1
二、研究對象和基本框架 2
三、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 4
四、主綫和分期 5
第一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改造(1949—1956) 8
第一節?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重整 9
一、土改與農村階級成分的劃分 9
二、廠礦民主改革與社會階層的重構 12
三、民族平等的落實與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 15
四、基層社會組織和管理體係的創建 18
第二節?社會改造與移風易俗 21
一、蕩滌舊社會的汙泥濁水 22
二、婦女解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頒布 24
三、批判封建、崇洋思想與宗教界的改革 26
四、集體主義與崇尚英模的社會新風 30
第三節?社會事業開始起步 33
一、穩定物價與反失業治理 33
二、社會救濟與勞動保障製度的確立 36
三、初級衛生保健與愛國衛生運動 40
四、教育製度的改造與掃除文盲 42
五、大規模經濟建設與勞動力“統包統配” 45
第四節?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47
一、生育高潮的齣現與身體素質的提升 47
二、從供給製到工資製 49
三、農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初步提高 52
四、文化娛樂生活的新變化 55
第二章?全麵探索開啓後的社會建設麯摺發展(1956—1976) 58
第一節?對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處理方式的探索和實踐 59
一、中共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 59
二、“反右”鬥爭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繼續探索 62
三、超越階段的社會構想和“五七指示”社會藍圖 64
四、把“階級鬥爭”當作社會主要矛盾和實現
“安定團結”的努力 68
第二節?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社會管理 74
一、單一公有製下的社會階級、階層 74
二、以單位為主體的城市社會治理體係 84
三、人民公社“政社閤一”體製下的農村社會 88
四、人口增長、流動和戶籍管理製度的強化 90
第三節?服務於工業化戰略的民生保障 97
一、由工業“大躍進”轉嚮大辦農業、解決民生睏難的
國民經濟調整 98
二、民生建設重心由抓“吃穿用”嚮“備戰備荒為人民”轉移 101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民生狀況 102
四、民生改善滯後值得注意的幾點原因 104
第四節?群眾運動推動下麯摺發展的社會事業 107
一、發展以普及為主的群眾文化、教育事業 108
二、“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衛生事業 111
三、與生産和戰備相結閤的群眾體育事業 116
四、社會救災和環境保護製度的建立 118
第五節?動蕩時期的社會思潮 126
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 127
二、“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無政府主義思潮 129
三、抵製極左錯誤的社會思潮 132
四、現實生活中的革命化、軍事化色彩和地下讀書活動 134
第三章 撥亂反正與偉大曆史性轉摺下的社會調整(1976—1982) 136
第一節?社會關係的全麵調整 136
一、平反冤假錯案 137
二、解決曆史遺留問題 140
三、民族宗教政策的調整和落實 141
四、各方麵社會關係的調整 144
第二節?社會結構的變化 147
一、農村社會的結構鬆動 148
二、城市單位體製的變化 150
三、新社會群體開始齣現 152
四、人口結構的變化 155
第三節?轉摺時期的社會政策 157
一、休養生息 157
二、恢復高考 160
三、知青返城 164
四、就業安置 167
第四節?轉摺時期的社會生活 170
一、逐漸告彆短缺的日常生活 170
二、婚姻傢庭生活的變化 172
三、精神生活的變化 174
四、外來文化的衝擊 177
第五節?多樣化社會思潮的齣現 179
一、“隻爭朝夕”的社會心理 180
二、新時期的偶像崇拜 181
三、文藝界的爭論 183
四、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 185
第四章?全麵改革推動下的社會巨變(1982—1991) 188
第一節?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思潮的湧動 189
一、政社分開與村民自治 189
二、戶籍製和單位製的鬆動 191
三、“民工潮”的齣現 194
四、新社會階層的形成 196
五、社會思潮的湧動 200
第二節?告彆短缺後的大眾生活 202
一、溫飽問題的初步解決 202
二、生活消費的顯著改善 205
三、住房的商品化探索 208
四、物價波動與民眾生活 211
第三節?社會政策的演變和完善 214
一、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215
二、環境保護成為基本國策 217
三、勞動人事製度的改革 220
四、社會治安綜閤治理 223
第四節?社會事業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 227
一、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227
二、扶貧事業的開展和成就 228
三、衛生事業的改革和起伏 232
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 235
第五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中的社會變革(1992—2002) 240
第一節?社會階層分化與社會結構深刻變化 240
一、人口結構和婚姻傢庭類型的變化 241
二、新階層的成長和大規模的社會流動 243
三、城鎮化的加速發展 246
四、社會組織的發展與治理 249
第二節?構建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251
一、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製度 252
二、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係 254
三、加強安全生産管理和社會治安綜閤治理 259
四、環境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 263
第三節?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266
一、居民收入增加,收入來源多元化 266
二、消費結構由溫飽型嚮小康型發展 269
三、社會習俗的新變化 277
第四節?思想再解放與共同理想建設 281
一、鄧小平南方談話後的思想再解放 281
二、市場經濟轉軌下的社會心態變遷 283
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287
第六章?新世紀新階段的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
創新(2002—2012) 291
第一節?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292
一、社會建設任務凸顯 292
二、基本民生保障 295
三、教育、健康和人力資源 302
四、人民生活 308
第二節?社會結構新趨勢和新挑戰 311
一、人口和傢庭的結構性變化 312
二、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 314
三、職業分類和階層分化 317
四、收入分配與社會分化 322
第三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324
一、推進體製機製創新,健全社會管理新格局 324
二、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服務型政府 327
三、強化維護群眾權益機製,完善公共安全體係 330
四、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機製 334
五、注意發揮中共基層黨組織的獨特作用 336
第四節?社會心態新錶現和網絡社會新挑戰 338
一、復雜多樣的社會心態 338
二、價值體係的重新構建 341
三、發揮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積極作用 344
四、網絡時代的新氣象、新課題 346
結?語 351
一、分階段看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 351
二、橫嚮對比顯示的成績和不足 353
三、經驗與展望 356
主要參考文獻 360
後?記 364
結?語
從1949年到2012年,新中國走過瞭60餘年的光輝曆程。這60餘年裏,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團結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鬥,實現瞭社會全麵進步,讓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實現浴火重生,“中國的社會生産力、綜閤國力實現瞭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實現瞭從貧睏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曆史性跨越。這不僅使中國徹底拋掉瞭‘東亞病夫’的帽子,而且為人類戰勝貧睏、為發展中國傢尋找發展道路提供瞭成功的實例。”[?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迴顧新中國這60餘年的社會發展曆程,對全麵把握新中國的曆史發展軌跡,科學總結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推動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分階段看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用瞭6年的時間完成瞭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兩次曆史性跨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瞭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這6年裏,新生的政府通過建章立製保障和維護人民群眾當傢作主的地位和權利,通過恢復經濟、穩定物價、解決就業、社會救濟等手段積極改善民生,通過移風易俗、掃除文盲、教育引導、樹立英模淨化社會風氣,培養一代新人。人民群眾不僅獲得瞭和平、安寜的生活環境,而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務的改善也讓老百姓真切體驗到瞭新中國、新社會的美好和優越。
其後,中國用瞭20年的時間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進行瞭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這20年裏,中國有許多不成功的嘗試,指導思想不時齣現偏差,甚至齣現瞭“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嚴重失誤,付齣瞭沉重的代價,但是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中國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尤其是城鄉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速度為世人所矚目;中國依靠獨特的體製保障瞭全體人民的基本民生需要,在此基礎上節衣縮食、艱苦奮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優先發展重工業,逐步建立瞭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並且維護瞭國傢的安全和獨立。
其後,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起經過徘徊中前進的兩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標誌,中國實現瞭偉大的曆史性轉摺,直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開後開始進入全麵改革開放的新階段。這幾年裏,在結束瞭十年動亂之後,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在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同時,糾正“左”傾錯誤,調整瞭社會關係,開展瞭一場廣泛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恢復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成功地實現瞭全黨工作重心嚮現代化建設的轉移,經濟發展的目標也重新迴到基本民生建設上來;農村實行傢庭承包經營不但解放瞭生産力,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農村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而城市開啓的自主擇業、擴大企業自主權,以及設立經濟特區和對外開放的改革,不但增強瞭經濟發展的活力,也給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和社會管理體製打開瞭缺口;高考製度的恢復則不但促進瞭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同時也為新時期的社會流動開闢瞭新的途徑。
其後,中國用瞭10年的時間進行瞭計劃與市場相結閤的經驗性改革。這10年裏,中國明確瞭自己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判斷,形成瞭“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綫,實現瞭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麼建設社會主義”認識上的飛躍,提齣瞭從“翻兩番”到“三步走”的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先富到共富的發展策略。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這一時期,居民收入提高,産品供應增加,很快就解決瞭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並嚮小康邁進;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成為基本國策,社會事業有瞭較快的發展,但閤作醫療解體,農村醫療體係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城市戶籍製和單位製逐漸鬆動,“鄉政村治”格局初步形成;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小城鎮發展迅速,社會開始分化,新的社會階層得到發育和成長。
其後,中國又用瞭10年的時間進行瞭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目標的創新性改革。這是一次經濟體製的全麵轉型,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這10年裏,實施瞭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一係列重大發展戰略,經受住瞭異常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的考驗,提前實現“翻兩番”的發展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與此同時,經濟的改革發展引發瞭整體性的社會變遷:人口增長實現根本轉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社會保障體製改革加快,教育、醫療等領域也相應進行瞭市場化探索;人口流動和社會分化加劇,城鎮化提速,“三農”問題凸顯,社會建設依然滯後於經濟建設的矛盾逐漸暴露齣來。
再其後,中國用瞭10年的時間進行瞭完善市場經濟體製、加快進行民生建設的係統化改革。這10年裏,陸續提齣轉變發展方式、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齣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要求,把社會建設納入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民生立法顯著加快,民生政策密集齣颱;人民得到瞭更多的實惠,生活質量顯著改善;針對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快速轉型,黨和政府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重要課題來抓,不斷健全社會管理格局,建設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服務型政府和公共服務體係,基本公共品供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是,社會建設不能滿足民眾需求的矛盾依然突齣,而且社會轉型尚未完成,社會矛盾復雜多樣,社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和信仰危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社會關係和核心價值體係的構建任重道遠。
二、橫嚮對比顯示的成績和不足
社會史的視角看重的不是增長而是發展,當然這樣的視角並不是社會學傢的專利。比如,對於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進步,國際上一些經濟學傢就給齣瞭這樣的評價:
關於中國的基本事實是,“它為每一個人提供瞭糧食、衣服和住房,使他們保持健康,並使絕大多數人獲得瞭教育,韆百萬人並沒有挨餓,道路旁和街道上沒有一群群昏昏欲睡、目不識丁的乞丐;韆百萬人並沒有遭受疾病的摺磨”,“依此而論,中國的成就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不發達國傢”。[?[美]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0版),轉引自沙健孫:《正確理解馬剋思主義的生産力觀點》,《馬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9期。
]
中國“總的來說,創造瞭一個極為平等的社會”。“由於中國是一個低收入的國傢,在總人口中隻占少數的一部分人的收入還是極為低微的。但是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傢同階層的人生活水平又高得多”。“國傢保證最低限度的糧食需要,小學入學率很高,絕大部分人都可以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結果是,其他國傢中極端貧苦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比如飢餓、疾病、高齣生率、高嬰兒死亡率、文盲,以及時刻擔心淪為赤貧和成為餓殍,在中國差不多消滅瞭。”[?世界銀行1984年經濟考察團:《中國:長期發展的問題和方案(主報告)》,中國財政經濟齣版社1985年版,第42頁。
]
毛澤東時代取得的重要發展成果是消滅瞭所有重要的以財産為基礎的不平等,同時將農村內部以及城市內部的不平等大大縮短。工人階級取得瞭終身職業安全、優厚的津貼和福利,社會地位提高,人均傢庭收入略為提高。就全國來說,營養、平均壽命以及教育與健康水平都大為提高。[?[美]馬剋·薛爾頓:《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颱灣社會研究叢刊》1991年第1期。
]
可見,即便是經濟學界,通過對新中國前30年的觀察也不能否認一個基本事實,即社會主義製度即使是在經濟水平比較低的條件下也能夠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麵獲得巨大成就。這樣的觀察視角與國際上發展觀的演變其實是相一緻的。人們已經注意到瞭,經濟增長要以人為本,經濟增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發展固然以增長為基礎,但增長未必就一定能夠帶來相應的發展。基於這一理念,聯閤國開發計劃署1990年開始提齣由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教育和收入三個維度構成的綜閤評價指標即人類發展指數(HDI)來全麵衡量社會進步。與單獨使用國民總收入(GNI)或國內生産總值(GDP)作為標準相比,HDI在考慮瞭經濟增長因素的同時,還考慮瞭教育、衛生等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從國際上看,通常一國社會發展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大緻對應,但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卻是一個突齣的例外,其社會發展的世界排名遠遠超過其經濟水平的世界排名[?當然對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應當辯證地看,沒有這個時期構建的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經濟騰飛就失去瞭物質基礎。
],而且是世界上兩者名次差彆最大的國傢。在改革前夕,中國按人均收入排在世界最貧窮國傢之列,人口的過快增長稀釋瞭經濟發展的成果,而其人文發展卻接近中等發達國傢的水平。1960年至1980年間,世界上從低人文發展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的國傢不過十幾個,中國就是其中之一。更突齣的是,在這十幾個國傢中,中國取得的進步最顯著,位次上升的幅度最大,取得瞭絕大多數其他發展中國傢難以企及的社會進步,這顯示瞭中國經濟社會製度在促進人文社會進步上具有優越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然是社會發展水平提升較快的國傢。按照聯閤國開發計劃署《2013年人文發展報告》的口徑測算,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1980年隻有0.407,2012年達到0.699,提升幅度在所有國傢中排名靠前。2012年的世界排名已經高於東亞、太平洋地區國傢以及“金磚國傢”的平均值,處於中等人文發展水平國傢上遊位置。新時期以來中國人文發展指數排名的大幅提高,首先要歸功於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達9.8%,比世界平均增速高齣7個百分點。由於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下降,同期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提高14倍,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其次就是要歸功於計劃經濟時期打下的基礎,因為中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在健康和教育方麵同樣成績顯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增加近6.7歲,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學齡兒童預期受教育年限分彆提高瞭3.8年和3.3年,居民素質得到大幅提高,但是這些成績與計劃經濟時期的提升速度相比是遜色的,與同期經濟上的輝煌成就相比更是遜色不少,社會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因之人文發展指數提升的速度已經明顯不如改革開放以前。
更進一步的觀察顯示,社會平等、社會公平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變量。近年來聯閤國對HDI的指標體係做瞭進一步改進,其中就包括綜閤衡量不平等狀況對社會進步産生的負麵影響。經過不平等調整,部分國傢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發生顯著變化。還是以中國為例,2012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87個經濟體中排名第89位,但HDI排名卻比人均國民收入排名低12位。而在剔除收入指數後,中國的HDI排名下降瞭5位,跌落到世界第106位。可見,中國新時期人文發展指數的提高主要由經濟高速發展拉動,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相比健康、教育等社會方麵的進步明顯滯後,而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階層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平等問題嚴重。早在2005年,聯閤國開發計劃署在《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明確指齣:“中國目前麵臨的挑戰就是將其令人矚目的收入增長轉化為非收入方麵的人類發展的可持續增長”。
三、經驗與展望
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留下瞭極為寶貴的經驗和啓迪。概括起來說,至少有如下幾點:
(一)一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傢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近百年來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新中國是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從那時起直到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將一直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同不發達的生産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剋服欠發達的主要矛盾,都需要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生産力,加快構建物質文化基礎。如果說曆史上的“大躍進”失敗是經驗不足的産物,那麼“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就主要是錯誤地“以階級鬥爭為綱”、偏離瞭經濟建設的主攻方嚮所導緻的。
(二)一定要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不是GDP,而是為瞭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經濟建設一定要以保障基本民生為中心,“勒緊褲帶搞建設”隻能是一時之需,絕不是長久之計,執政黨須臾不可忽視廣大群眾的物質利益。過去中國搞的一段時期的經濟建設沒有使人民群眾過上富足的日子,就是因為沒有將人民群眾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很好地結閤起來。同樣道理,經濟發展也絕不能以犧牲人民的長遠利益為代價,發展要可持續,要能夠惠及子孫後代;經濟發展也絕不能以犧牲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代價,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放在最為突齣的位置,努力實現包容性發展,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一定要堅持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早在2003年,鬍錦濤在總結抗擊“非典”鬥爭的經驗時就精闢地指齣:“通過抗擊‘非典’鬥爭,我們比過去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還不夠協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後,公共衛生體係存在缺陷;突發事件應急機製不健全,處理和管理危機能力不強;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和能力,極少數黨員乾部作風不實,在緊急情況下工作不力、舉措失當。我們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真正使這次防治非典鬥爭成為我們改進工作、更好地推動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改進工作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他就此進一步指齣:“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裏的發展絕不隻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麵發展。”因此,“在促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進社會發展的投入,增加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投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齣版社2011年版,第395—397頁。
]還要注意的是,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並不能必然地解決現存的社會矛盾問題,比如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嚴重滯後於經濟結構的問題,就不能單純依靠經濟發展,而是更多地要靠加快社會建設來解決。
(四)一定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社會建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好群眾工作,為此必須正確認識並善於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産黨對此就有清醒的認識,毛澤東發錶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直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遺憾的是,新中國曆史上幾次政治鬥爭擴大化,都與沒有堅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有關。實行市場化改革、進入轉型期以後,麵臨的社會矛盾更為復雜多樣,執政者麵臨的考驗更為嚴峻,因此中共十六大以來陸續提齣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加強和改進黨的執政能力問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等等。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給我們以重要啓示,那就是要注意將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總結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發展曆程,成就突齣,問題也不少,但是除瞭一個時期的工作失誤和指導思想齣現偏差以外,存在的問題大多是發展不足、不平衡造成的,問題的解決過程便是不斷發展的過程、不斷進步的過程。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計劃經濟體製轉嚮市場經濟體製,由農業大國轉嚮工業大國,由“世界工廠”轉嚮製造業強國,由粗放的外延式擴張轉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以及城鎮化、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這一切都給這個巨大的經濟體帶來日新月異的急速的變化。因之,中國日日夜夜都在取得新的成就,也時時刻刻都在産生新的問題。這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是不平衡,一個是不平等,城鄉的、區域的、不同領域的、不同階層的,這些都是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必須麵對的挑戰和難題,也正是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全方位轉型的關鍵所在。我們已經看到,緻力於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正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麵深化改革規劃的重點。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調整、理順收入分配關係,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中國政府“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中共十八大報告對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作瞭更加全麵的論述,明確指齣:“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並為社會建設設定瞭“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具體目標。[?參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齣版社2014年版,第27頁。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主導的社會管理被明確導嚮政府、市場、社會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中國政府緊緊圍繞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製改革,相繼齣颱一係列推進社會體製改革的創新之舉,既釋放社會活力,又造福億萬群眾。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建設減速增效和社會建設全麵提速將成為新階段的突齣特徵。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已經為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設定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並為此作齣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麵”的戰略安排,指嚮明確,前景可期。
緒?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展社會建設、推動社會發展的曆史。60多年來,新中國在社會建設方麵取得瞭輝煌的成就,積纍瞭寶貴的經驗,也經曆瞭多次麯摺和失誤。對這段曆史作一係統的梳理和總結,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學科屬性和學科背景
顧名思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首先是社會史,是中國現代社會史或當代社會史的範疇。
中國的社會史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復興以來取得瞭長足的進步。社會史研究的日益興旺,不僅改變瞭以往史學研究中政治史(包括外交史)、經濟史和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單調格局,而且拓展瞭領域,豐富瞭選題,充實瞭內容。但是迄今為止的社會史研究,大多圍繞明清時期或者近代中國進行,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是一個亟待拓荒的領域。可喜的是,近年來這一局麵正在發生變化,與中共十六大以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開展民生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社會大局相適應,社會史的研究正在逐步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嚮中國現當代史領域延伸,在農村社會史、區域社會史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史方麵湧現齣不少研究成果。許多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尤其是一些社會史研究基礎較好的高等院校)正在將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投嚮社會史資料特彆是基層檔案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者(特彆是研究生)熱衷於從這些資料中確定論文的選題,所以在新中國微觀社會史的研究方麵取得瞭不少進展。但是貫通下來的、較為全麵的宏觀社會史研究成果仍不多見,中國現當代社會史的理論體係和框架結構尚待構建,本書係為此作齣的一次初步嘗試。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簡稱國史,是以新中國的曆史為對象的相對獨立的學科,是中國近代史的自然延伸。改革開放以來,國史研究日漸繁榮,並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係和研究範疇,陸續齣版瞭大量的通史和專門史的學術著作,相關成果已經難以勝計。但是,在國史專門史領域,研究相對成熟一些的是政治史、經濟史和外交史,文化史也碩果纍纍,而社會史的研究如上所述還相當有限。社會史研究的“缺席”不但影響瞭新形勢下國史資政育人功能的發揮,也使得長期以來齣版的國史著作與中共黨史新中國成立後部分的內容基本雷同,其學科的獨立性頗受質疑。學界已有共識,如果說國史與中共黨史有所區彆的話,中國當代社會史可能是極為重要的領域之一。適應這一需要,近年來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在國史學界嶄露頭角,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本身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等一樣,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的一個分支學科的麵目齣現的。
二、研究對象和基本框架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發展的曆程、特徵和規律。
“社會”素來有“大社會”、“小社會”之分。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個“大社會”,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中的“社會”與這個總體布局中的“社會建設”內容大緻相當,所以是個“小社會”。中共十八大報告將社會建設的內容歸納為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健康和社會管理幾項,這當中,除瞭社會管理以外,其他幾項傳統上都屬於廣義的社會事業的內容,也大緻與人們常說的“民生”這個概念的內涵相當。中共十八大報告同時也將社會體製改革納入瞭社會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社會管理體製、基本公共服務體係、現代社會組織體製和社會管理機製等。基於這些內容,本書藉用社會學的範疇構建瞭社會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會結構、社會管理、社會事業、社會生活、社會心態(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等。
社會結構主要包括人口結構、傢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階級階層結構、社會組織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其中階級階層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是社會結構中的核心內容。
社會管理主要包括社會體製和社會矛盾處理等。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用“社會治理”取代瞭“社會管理”的概念,不單單是提法上的變化,還將意味著管理理念、管理格局、管理方式的變化。本書主要考察中共十八大以前的社會發展進程,故仍然沿用“社會管理”的概念。
社會事業是指國傢為瞭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傢機關或其他組織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在中國各級政府發布的相關文件中,社會事業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技、文化、體育、社區建設、旅遊、人口與計劃生育等方麵的內容。本書沒有刻意去區分社會事業與民生事業這兩個概念,隻是在有的章節裏將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設、扶貧開發等與民眾生活直接相關的內容視為基本民生的範疇,將教育、健康和人力資源開發等與社會發展相關的內容視為社會事業的範疇。
社會生活主要包括收入和消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麵的內容。本書考察這些內容有時也會照顧到消費環境和消費需求的變化。生活質量同樣也應當是社會生活的題中之義,但對此目前還缺乏一個客觀可行的衡量標準。
社會心態是人們對自身及現實社會所持有的較普遍的社會態度、情緒情感體驗及意嚮等心理狀態。社會心理是更進一步的概念,指在一段特定的時期內彌漫在社會及其群體中的整個社會心理狀態,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共識和價值取嚮的總和。社會思潮是在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之上,具備某種相應的理論形態並在一定範圍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帶有某種傾嚮性的思想趨勢。鑒於社會思潮是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直接反映,因此本書在多數章節是將社會思潮作為考察的重點。
從國傢層麵考量,社會建設服從於社會發展戰略或規劃的統籌安排,因此本書將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戰略(構想、規劃)作為背景加以闡述。需要指齣的是,社會發展戰略中的“社會”是個“大社會”,本書在闡述時隻是重點強調其中涉及“小社會”的內容。
三、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
作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分支學科,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以豐富和充實現有的國史研究為宗旨,為此,必須以國史研究的現有成果為基礎,以國史揭示的復雜麵嚮為背景,以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和基本結論為遵循,以曆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為藉鑒。
指導我們開展這一研究的是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正是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既反映又促進瞭曆史學研究方法的轉變,從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轉嚮對社會和經濟的復雜而長期的過程的研究”[?[英]傑夫裏·巴勒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楊豫譯,上海譯文齣版社1987年版,第27頁。
]。“馬剋思以前的‘社會學’和曆史學,至多是積纍瞭零星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瞭曆史過程的個彆方麵。馬剋思主義則指齣瞭對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産生、發展和衰落過程進行全麵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徑。”[?《列寜選集》第2捲,人民齣版社1995年版,第425頁。
]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結晶和升華,是馬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格最顯著最集中的體現。中國共産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中,堅持把馬剋思列寜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閤,形成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兩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瞭的馬剋思主義,既體現瞭馬剋思列寜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瞭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産黨人的實踐經驗,當然也是認識和理解新中國社會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密鑰所在。
四、主綫和分期
按照馬剋思主義的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發展的主綫。中國共産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經曆瞭一個麯摺的過程。1956年中共八大明確提齣:“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人民日報》1956年9月28日。
]1981年作齣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地總結瞭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特彆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曆史,再次明確指齣:“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傢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産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齣版社2011年版,第168頁。
]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來。6年之後的中共十三大提齣瞭更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齣:“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産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麵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齣版社2011年版,第11頁。
]既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那麼不斷解決這一矛盾就構成這個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綫。經濟是基礎,是手段,落實到社會層麵就是要著眼於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也是與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一緻的。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把新中國60餘年的曆史分作六個階段闡述。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之前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革故鼎新,為新中國未來的社會建設奠定環境基礎和製度基礎。從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曆經麯摺,但是大規模開展的工業化建設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瞭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人們從親身經曆的探索和麯摺的反思中獲得瞭開闢新路、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之所以將這20年放在一起來寫,主要是基於這一時期民眾生活變化不大,相關體製包括計劃經濟、二元結構、單位體製等也一直延續下來,還有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戰略和越來越“左”傾的指導思想等。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開之前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時間不長,是一個結束動亂後休養生息、撥亂反正的階段,執政黨的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從徘徊、醞釀中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的新思路,中國再次迎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春天。從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開啓瞭全麵改革的新徵程,基本解決瞭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從1992年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開之前是第五個階段,建立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接下來的10年是第六個階段,提齣要建設更高水平更為全麵的小康社會,民生建設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視。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傢,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階層利益多元化,社會矛盾易發多發且極為復雜,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要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協調的發展,因而社會建設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綫開展的社會建設史。特彆是改革以來三個階段的民生進步和發展取嚮,也暗閤著馬斯洛揭示的人類需求層次階段性颱階式提升的基本走勢。
本書引用的數據除特彆注明者外,均齣自國傢統計局和其他權威部門的統計資料或網站,為節省篇幅不再一一列注。
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專史,大緻輪廓而已。
評分以史為鑒
評分很好值得收藏應該瞭解的很好值得收藏應該瞭解的很好值得收藏應該瞭解的
評分活動時買的 物有所值吧。包裝略顯簡陋
評分書不錯,科研教學參考用,資料豐富。
評分很不錯的商品,下次還會選擇
評分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專史,大緻輪廓而已。
評分幫人下單買的書,愛好廣泛啊
評分以史為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