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对“人”的刻画,而不仅仅是对“物”的记录。虽然主题是陵墓,但作者巧妙地将帝王的生平、功过、性格特点融入到对陵寝选址、形制规模的分析之中。比如,通过对比不同帝王陵寝的规模差异,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对自身身后事的考量和对后世影响力的期许。这种将建筑本体与主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叙事策略,让冰冷的石头和泥土仿佛有了温度和故事。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工匠们如何在酷暑寒冬中,为一位即将长眠的君主修建这座永恒的居所,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做得极为扎实,这一点从它引用的各类史料和现代研究成果中就能窥见一斑。它似乎将考古报告、官方史书以及地方志中的关键信息进行了精妙的整合,形成了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视角。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话题的处理非常审慎,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多方观点供读者自行评判,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历史爱好者的求知欲,也能让普通读者轻松入门,实属难得。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速食”历史读物,而是经得起推敲的严肃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增订部分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它显然吸纳了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使得整体内容更加与时俱进,避免了旧版可能存在的知识滞后性。我特别关注了那些新增或修订的篇章,发现它们在对细节的补充上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某处壁画的重新解读,或者对某件出土文物的年代测定修正,这些增补极大地提升了资料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个持续关注明史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它保证了读者获取到的是当前最前沿、最可靠的历史信息。可以说,这次增订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了篇幅,而是对全书内容质量的一次全面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股子精细打磨的味道。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能感受到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古朴又不失大气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明代。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文字和图片的布局错落有致,看得出设计者在版式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花缭乱。特别是那些历史地图和文物照片的呈现,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清晰可见,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上升了一个档次,绝对是那种可以珍藏在书架上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论述,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之中。他对于帝王陵墓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建筑规格和风水布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每一座陵寝背后所承载的权力更迭、个人哲学以及时代精神。读到关于某些帝王陵寝修建过程中的轶闻趣事时,那种历史的烟尘感扑面而来,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文笔老练且富有感染力,能够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使得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历史符号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明代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一如既往的快。趁618大促,拿下购物车里的宝贝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东西真的很好,自己很喜欢
评分不错,还可以,支持下,放心购买。
评分活动时买的,挺实惠的,书很好,送货快。
评分喜欢皇陵的历史,讲十三陵的书不多。这本书还不错,内容挺多的
评分建文初,定孝陵祭祀制度为每岁正旦、孟冬(十月)、忌辰(已故帝后的死日)、圣节(在位帝王的生日)行香;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冬至祭祀,由勋旧大臣行礼,文武官陪祀。天寿山诸陵的祭祀,基本沿用建文初年所定孝陵祭祀制度。《大明会典,礼部·陵坟等祀》载:“凡清明、中元、冬至太牢致祭,遣官行礼,文武衙门堂上官各一员、属官各一员,分诣陪祭;忌辰及圣旦、正旦、孟冬亦遣官行礼,止用香、烛、酒、果,无帛,各衙门官不陪祭。”此外,国有大事,如修建陵寝、帝王登极等均有遣祭之举。
评分京东买书方便,就是一下子购入太多来不及看,如果后期发现书籍质量问题,希望京东能够及时解决,谢谢!
评分嘉靖年间,明世宗对陵庙祭祀制度改革,天寿山诸陵祭祀的节序又发生了变化。((明世宗实录》卷一七二记,嘉靖十四年(1535年)二月,明世宗朱厚熄召礼部尚书夏言于文华殿,提出“清明节既遣官上陵行礼,内殿复有祭祀,似涉烦复”,命从礼制的角度加以解释说明。数日后夏言回奏说:“祭祀之典有礼有义。祭不欲疏,疏则怠;祭不欲数,数则烦。不疏不烦,协礼与义,事神之道尽矣。我朝祀典之在宗庙,为有司所掌者如特享、时享、袷祭、稀祭,俱经皇上稽古定制,足应经义,可为世法。惟是上陵礼仪及奉先殿一应祭祀,多沿前代故事,况掌在内庭,容有礼官所未及知者。比蒙圣谕所及.臣窃加讨论,于陵祀一节诚有可议。国家上陵之祀,每岁凡三,清明、中元、冬至是也。夫中元系是俗节,事本不经;往因郊祀在正首,故冬至有上陵之礼,盖重一气之始,用伸报本之义云耳。今皇上光复郊典,于冬至即行大报配天之礼,则追报本始于郊裎为重,而陵祀为轻;况有事南郊之日,乃辍陪祀臣僚远去山陵,恐于尊祖配天之诚若有所分。臣愚以为,冬至上陵时可罢免,而中元陵祀遣官之礼可移于霜降之日举行,惟是清明节上陵如旧。盖清明礼行于春,即《礼经》所谓‘雨露既濡,君子履之有怵惕之心’者也;霜降礼行于秋节,所谓‘霜露既降,君子履之有慎怆之心’者也。夫雨露之濡,霜露之降,草木实先被之,于是有陵墓之思,义斯切耳。”于是,世宗命天寿山的上陵祭祀,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礼,各衙门官陪祭;中元、冬至二节仍遣官行礼,但各衙门官不陪祭。从此,天寿山陵园的大祭每年有四次之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