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史蒂夫·赫爾菲什著,黃裕成、周一楠譯的《數字校色(附光盤第2版)/數字影視製作係列叢書》介紹瞭十幾名世界很好調色大師們的珍貴調色知識和經驗,是優選罕見的影視調色專業書,通過本書,大師們的調色過程全都一一展現在讀者朋友麵前。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是在麵嚮一個“完美”的工作環境進行教學——一個擁有最新硬件、獨立暗室環境,並且時間充裕的色彩專傢。它提供的解決方案是絕對的、理想化的色彩準確性。然而,在現實的創意工作中,我們常常需要在“準確性”和“效率/可接受度”之間做齣妥協。比如,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使用昂貴的外部色彩校準設備來確保顯示器達到最高的Delta E值,但對於那些預算有限、或者需要在筆記本電腦上進行快速編輯的自由職業者來說,書中提供的多數高級校準方法顯得有些不切實際。我更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識彆並接受可以接受的色彩偏差”的指導,或者至少是一些針對主流便攜設備進行優化的建議。這本書似乎更關注色彩的“真理”,而對我這個“實用主義者”來說,我更需要的是一套在不完美條件下也能獲得“足夠好”結果的策略。
評分我之所以會買這本書,是衝著它在行業內的名聲去的,以為它能解決我長期以來在跨平颱色彩匹配上的睏擾。拿到書後,我發現它的重點似乎更偏嚮於“硬件的精確校準”和“色彩科學的理論基石”,而不是“軟件層麵的創意調整”。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討論顯示器的伽馬麯綫、白點設置以及如何理解色彩管理模塊(CMM)的工作機製。老實說,這些內容非常適閤那些自己組建專業影棚或者需要進行印刷打樣的技術人員。但對於我這種主要進行網絡發布的視頻剪輯師來說,很多章節顯得過於冗餘。例如,書中深入講解瞭打印機RIP過程中的網點擴大補償原理,這對我來說幾乎是用不上。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在4K HDR監視器上保證色彩的穩定輸齣,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不同設備的色域差異,但書中對這些前沿的、與實時工作流緊密相關的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和具體,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缺少實操層麵的細膩指導。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嚴謹,但坦白講,初讀起來有點像在閱讀一本專業的工程手冊,而非一本麵嚮廣大創意工作者的實用指南。它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對於想要成為色彩專傢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藏。然而,對於大多數隻是想讓自己的照片在不同屏幕上看起來保持一緻的攝影愛好者或平麵設計師而言,書中涉及的那些關於ICC文件生成、色彩特性文件(.xrite、.dng profile)校準的繁瑣步驟和專業術語,會讓人望而卻步。我試著按照書裏描述的流程去設置我的工作空間,光是理解為什麼要用分光光度計而不是簡單的色卡,就花瞭我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查閱資料。這種對標準和流程的極緻追求,雖然保證瞭色彩的絕對準確性,但對於日常快速齣稿的工作流來說,效率實在有點低。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針對主流軟件(比如Photoshop或Capture One)的“快捷路徑”或“常見問題解答”的章節,而不是花費大篇幅去解釋為什麼某個標準色卡廠商的D50光源模擬會比另一個更符閤行業規範——這些細節固然重要,但對於日常工作來說,有點過於偏執瞭。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書,心裏還真有點打鼓,畢竟“校色”這個詞聽起來就挺玄乎的,尤其是在這個數碼時代,色彩管理簡直是讓人頭疼的迷宮。我本來是想找本能快速上手、直擊痛點的工具書,結果翻開一看,嚯,這可不像是那種速成寶典。它更像是一本深奧的學術著作,每一個概念都掰開瞭揉碎瞭講,從底層的色彩科學、人眼的生理結構到顯示設備的物理特性,恨不得把所有可能影響色彩的變量都給你捋一遍。一開始看那些關於色彩模型(比如XYZ、Lab)和色彩空間的轉換公式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上高數課,腦子裏的CPU差點過載。說實話,對於我這種主要靠感覺和經驗來調整色彩的攝影師來說,這種深挖底層原理的方式,雖然嚴謹得讓人肅然起敬,但也確實讓我這個急於解決眼前問題的“實戰派”感到有些消化不良。我期待的是那種“一看就會,一用就靈”的技巧,而不是需要考究光的物理性質和人腦的視覺感知極限的理論武裝。這本書顯然走的是“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之根本”的路綫,但對我目前的階段來說,這個“根本”似乎高深莫測瞭些,得花大量時間去理解它背後的邏輯,而不是直接套用那些後期軟件裏的滑塊。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可以說是極其的“學術化”和“教科書式”的。句子結構嚴謹,邏輯推導環環相扣,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堅實的科學依據之上。如果你把這本書當作一本參考手冊來查找特定的技術定義,它的準確性是無可挑剔的。然而,作為一本需要引導讀者進入新領域的學習資料,它的可讀性略顯不足。它沒有太多生動的案例分析或者“情景再現”式的講解來幫助非專業人士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當它講解如何設置工作流程的默認色彩空間時,它會引用大量的ISO標準編號和技術規範,而不是用一個實際的案例場景,比如“假設你正在處理一張戶外人像照片,需要準備用於網站和印刷的兩個版本”,這樣直觀的描述。這種疏離感使得讀者在試圖將書本知識遷移到實際項目中時,總感覺隔瞭一層厚厚的玻璃,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翻譯”這些專業的論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