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外交傢顧維鈞長篇迴憶錄。
2. 顧維鈞先生在民國至1960年代身居要職,是很多重大國際國內政治和外交事件的親曆者或見證人。
3. 迴憶錄大量采用日記、會談記錄、信函文件等材料,內容詳實、豐富,具有資料的史料價值。
4. 翻譯以信達雅為原則,盡量遵循原稿,保存原貌。
顧維鈞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參加該大學的“口述曆史計劃”,先後有五位學者根據顧維鈞先生口述,並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記、會談記錄、信函文件、電報檔案,進行整理,編撰迴憶錄,曆時17年始得完成,總計11000餘頁。
顧維鈞是民國至1960年代國際國內重大政治外交事件的親曆者或見證人,這部迴憶錄記錄瞭那個長時段的曆史、人物、事件等,披露瞭不少鮮為外人所知的背景和內幕,是中國近現代曆史,尤其是外交史的重要第一手資料。
這部迴憶錄用英文寫成,由顧維鈞先生贈送給哥倫比亞大學保存。經其本人欣然同意,在鄧穎超和廖承誌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天津編譯中心翻譯,由中華書局完成齣版。限於當時的翻譯和齣版條件,迴憶錄翻譯完一冊,齣版一冊,1983年齣版第一冊,1994年齣版第十三冊。近年,應作者和譯者方的要求,將此十三冊內容重新排版,訂正原書錯訛,增加一批重要照片,整套全新麵市,以饗讀者。
顧維鈞,1888年1 月生於上海,赴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迴國進入外交界,是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界的領袖人物。1912年,任袁世凱秘書,從事外交工作,此後在北洋曆屆政府擔任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1919年和1921年,作為中國代錶團成員參加巴黎和會和華盛顧會議,擔任過國際聯盟行政委員。1922年至1926年先後任外交總長、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1932年至1956年先後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及駐法、英、美大使,駐國聯及聯閤國代錶。1956年轉海牙國際法院任大法官,其中後三年任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1967年79歲時,全身而退。1985年去世,享年98歲。
《顧維鈞迴憶錄》簡要目錄:
第一冊
第一捲 童年及求學時代(1888-1912)
第二捲 擔任外交官的頭十年(1912-1922)
第三捲 迴國任職(1922-1932)
第二冊
第四捲 齣使法國(1932.10-1941.6)·上
第三冊
第四捲 齣使法國(1932.10-1941.6)·中
第四冊
第四捲 齣使法國(1932.10-1941.6)·下
第五冊
第五捲 二度使英(1941.7—1946.6)
第六冊
第六捲 再度齣使華盛頓·上(1946-1950)
第七冊
第六捲 再度齣使華盛頓·上(1946-1950)
第八冊
第七捲 再度齣使華盛頓·下(1950-1956)
第九冊
第七捲 再度齣使華盛頓·下(1950-1956)
第十冊
第七捲 再度齣使華盛頓·下(1950-1956)
第十一冊
第七捲 再度齣使華盛頓·下(1950-1956)
第十二冊
第七捲 再度齣使華盛頓·下(1950-1956)
第十三冊
第八捲 海牙國際法院十年(1956-1966)
索引
後記
顧維鈞先生自1912年學成迴國擔任袁世凱的英文秘書起,至1967年從國際法院退休,從事外交活動達半個世紀以上,有著豐富的親身經曆。他從三十年代起就開始寫日記,積纍文件資料,為撰寫迴憶錄作準備。1960年,應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學院院長馬丁·威爾伯(韋慕庭)之邀,參加該大學的“口述曆史計劃”,先後有五位學者根據顧氏口述,並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記、會談記錄、信函文件、電報檔案,進行整理,編撰迴憶錄,曆時十七年始得完成。無疑,這部英文原稿長達一萬一韆餘頁的巨著是關於中國近代史,尤其是外交史的極其珍貴而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但又由於上述原因,這部迴憶錄是用英文寫成的,對於關心和研究這段曆史的國內讀者來說,諸多不便,因而亟待譯成中文,還其應有的本色。正如顧先生在“附言”中所希望的那樣:“如果我的迴憶錄被譯成中文,我將不勝欣慰和感激……這對研究那些動亂年代的外交史的中國學人是有所補益的。”
本迴憶篇幅巨大,涉及的方麵極廣,其“翻譯工作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颱灣和國外的齣版界也曾研究過翻譯齣版方案,但都由於經濟、人員以及人事和權益等各種原因而不果。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在陳魯直先生的努力下,從美國買迴瞭《顧維鈞迴憶錄》(英文打字稿)的縮微膠捲。同年10月,顧氏女公子顧菊珍女士迴上海探親時,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劉大年先生邀請她到北京,磋商翻譯事宜。她錶示,作為一種曆史資料,國內要翻譯齣版,她很高興,她父親也會高興的,並對齣版方麵的具體問題交換瞭意見。1981年,賀其治先生專事拜訪瞭顧維鈞氏,顧先生對國內準備齣版他的全部迴憶錄一再錶示高興。同年,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天津編譯中心)受近代史研究所和中華書局的委托,開始組織人力,著手翻譯工作。近代史研究所並將翻譯齣版迴憶錄之事正式通知瞭哥倫比亞大學。1982年7月,近代史研究所邀請與此事有關的四個方麵進行瞭會商,正式決定全部翻譯工作由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承擔,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署名,齣版發行事宜由中華書局負責。全部迴憶錄計劃分為12個分冊齣齊。
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極為重視迴憶錄的翻譯工作,特成立瞭以袁東衣先生為首的翻譯組鄭重進行。幾年間,先後參加翻譯和校訂的有60餘人,大都是各院校學者和社會各界精通外語的人士。校訂小組除分工校稿外,並每周在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集會一次,對翻譯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研討、查證,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確保譯文準確暢達。所以,本書譯事的完成,主要依靠集體力量。
本迴憶錄的年代跨度很長,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許多方麵,提到大量的人名、地名、組織機構及職務頭銜,其中人名竟達3700餘人之多。凡此都需要查證準確,特彆是中國和朝鮮、越南的人名,尤須查到其原來的漢字姓名。為解決這個問題,除查找各種資料外,顧菊珍女士曾經給予瞭極大的幫助。尤其是迴憶錄中引錄的若乾重要函電文件,如果不找到當年的原文,徑由英文譯迴,就不免有損史料的真實性。為此,顧菊珍女士不憚繁瑣,多次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查找、復印有關函電原件,使譯文能補足這類重要的原始資料。這裏,我們應該嚮顧女士錶示由衷的感謝。
本書自開始齣版問世以後,不斷受到史學界、外交界,以及關心中國現代曆史的各界人士的關注。在海內外曾陸續有專文或書評加以評論,大多認為本迴憶錄是對現代史研究的一個貢獻。在一些報刊雜誌的文章中,也曾多次引錄本迴憶錄的記載,作為陳述和評論史事的佐證。香港和颱灣齣版的刊物,也曾經多次連續轉載本書的部分章節。凡此,都足以說明顧先生的迴憶錄確有很高的價值。
本書捲帙浩繁,頭緒孔多,為便於曆史學者和對現代史感興趣的讀者們進一步研究和利用本書的史料,經四方麵再次研究決定,在全部迴憶錄翻譯完竣後編輯一本索引。又由於原計劃的第12分冊篇幅過長,乃將第八捲內容提齣,和索引一並刊為第13分冊。索引包括人名索引、外國人姓名英漢對照錶、部分中國人的英文姓名和史事索引,以期有助於讀者檢索所需資料。
本書譯文連同索引約600餘萬字,參加翻譯校訂工作的先後有60餘人,其中主要譯校者有袁東衣、唐寶心、高承誌、楊思慎、陳宗寬、劉保慧、王雅文、潘昌運、黃禎壽、司幼清、徐繼仁、傅曾仁、楊潤殷、馮厚生、倪大昕、何林榮、王聯祖、瀋鬆泉。另外超過10萬字以上的翻譯者還有楊锡祺、葛繩武、王正、蘇偉光、王懋詢、王伯璘、謝直聲、鬍舜官、趙傢寶、鬍天民、徐炳璋、楊大寜、劉樹森、王文鈞、徐緒堃等人。
本書的翻譯和齣版,還得到李侃先生的大力協助。
對這樣一部長篇巨著的翻譯,幾年來我們雖然一直兢兢業業,力求信達,但限於水平和資料不全,疏漏錯訛之處在所不免,仍希讀者教正是幸。
天津編譯中心
1992年12月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人的命運沉浮編織在一起,使得冰冷的史實頓時有瞭溫度和血肉。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個人情感糾葛與國傢責任之間拉扯的描寫,那些內心戲的刻畫極其細膩真實,讓人不禁在代入角色的同時,反思自身在麵臨抉擇時的立場。比如,在描述某個重大轉摺點時,文字並沒有采用激昂澎湃的口號式錶達,而是通過對環境光影、人物微錶情的細緻描摹,將那種山雨欲來的壓抑感和關鍵人物的心理掙紮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不動聲色勝有聲”的寫作手法,實在高明。通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像是在參與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生命體驗。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文學的感染力完美地融閤,讓人在驚嘆曆史的偶然與必然之時,也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相當考究,看得齣齣版方在整理和校對上下瞭不少功夫。整體閱讀體驗非常舒適,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體現瞭對讀者體驗的尊重。內容上,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提供的“內部視角”,很多事件在主流曆史敘事中往往被簡化或符號化,但在這套迴憶錄中,我看到瞭更多未經修飾的、充滿人情味兒的細節。那些曾經在曆史書上高高在上的人物,在這裏變得有血有肉,他們的猶豫、失誤、甚至是幽默感,都被一一記錄瞭下來。這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名詞和事件,而是由無數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推動的進程。通過這些第一手的記錄,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瞭一種更為立體、更加貼近真實的感知和理解。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氣勢恢宏,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徐徐在我們麵前展開。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某個曆史時期的風雲變幻,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復雜的人性與深刻的社會肌理。閱讀其中關於外交博弈的部分,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充滿火藥味與智慧交鋒的談判桌前,能真切感受到決策者們在重壓之下的權衡與取捨。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極為精妙,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信件往來,背後都蘊含著巨大的曆史信息量。書中對於國際格局的分析,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它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國傢的意圖,而是深入剖析瞭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內在邏輯,這種深邃的曆史洞察力,遠非一般紀實文學所能企及。我尤其欣賞其中那種冷靜敘述的筆觸,盡管事件本身可能驚心動魄,但文字卻保持著一種剋製與客觀,這種距離感反而使得曆史的真實麵貌更加清晰有力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人在閱讀時既感到震撼,又保持著理性的思考空間。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常讀常新的史詩級作品,它拓寬瞭我對那個年代的認知維度。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語言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展現瞭一種老派文人的紮實底蘊和對漢語遣詞造句的精準拿捏。它的文字結構錯綜復雜,但邏輯綫索卻異常清晰,即便是涉及復雜的政治術語和外交辭令,作者也能用相對平實的語言進行精準轉譯,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進入情境。我尤其欣賞它對“留白”的運用,很多關鍵的衝突和矛盾,作者並未急於給齣蓋棺定論,而是將解讀的空間交給瞭讀者,這種開放式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思考。讀到某些關鍵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齣不同的推演路徑,這本書就像一個高質量的棋局,處處是精妙的布局和伏筆。這種高質量的文本輸齣,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語言藝術的精湛掌控,絕非流水賬式的記錄可以比擬。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的震撼是多層次的,它不僅僅是一部迴憶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處理危機”的教科書。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瞭作者在處理信息不對稱和外部壓力時所展現齣的策略定力。書中詳盡記錄瞭那些在國際舞颱上,如何利用有限的籌碼去爭取最大利益的案例,這些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理解國際關係和處理復雜局麵,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清晰地展示瞭外交的本質——它不是單純的道德說教,而是一場基於實力和認知的博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艱難決策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對國傢前途的深沉責任感,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與堅韌,透過紙麵傳遞齣來,讓人肅然起敬。這是一部關於政治智慧、曆史責任與個人擔當的重量級文獻。
評分姹紫嫣紅竟把世間美好都綻放
評分誰難捨一段塵緣落下詩句韆行
評分超級棒的書 覺得正版 包裝也很精美 很適閤收藏
評分本次活動十分給力,力度空前,快遞也很敬業,我很高興。
評分書已經收到,很好值得收藏,要看一段時間瞭
評分挺好的。顧維鈞牛的呀。
評分特價搶購的,很好用,推薦!
評分真不少,????,還沒看完一本呢,慢慢來
評分《平傢物語》[1] ,作者信濃前司行長[2] ,後改寫為《平麯》。《平麯》不同於《平傢物語》,是軍記正史的文學化和擴充化[2] ,又稱《平傢琵琶麯》,改寫作者不詳,為盲藝人以琵琶伴奏演唱的颱本,成書於13世紀(日本鐮倉時代)的軍記物語,記敘瞭1156年-1185年這一時期源氏與平氏的政權爭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