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荒漠甘泉》內文流暢且不落俗套,自1920年齣版發行後,不但在美國發行量很高,更被譯為數十種文字,通行於全世界。在隨後的九十多年中,雖然世事風雲變幻,但這本書仍然不斷再版,不斷獲得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直至今日。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期,作者的丈夫考門先生因心髒病而倍受煎熬,夫婦二人一直相互支撐,憑藉虔誠的信仰和巨大的毅力一次次渡過生命難關。《荒漠甘泉》與《黑門山路》記錄的便是他們在這個艱難時期的心靈感悟和真實體驗。
《荒漠甘泉》詳細記錄瞭作者一年當中每一天的生活感悟,組成365篇短小雋永,鼓舞安慰的文章。內容主要涉及苦難、忍耐、信念、愛心、安慰、反省、堅強等。
作者簡介
考門夫人,原名麗蒂·伯德,1870年齣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1901年隨丈夫在沒有機構支持、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遠赴東亞傳教。考門夫人一生完成瞭多本著作,其中以《荒漠甘泉》最受歡迎,另外,《榖中清泉》、《黑門山路》、《奔嚮日齣》也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熟悉。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9月1日
我必以彩色安置你的石頭。(賽54:11)
牆上的石頭說:“我們來自遙遠的高山、峻峭的山崖。我們經過水與火的洗禮,成為峭壁。人們又將我們造成瞭一所住宅。你們的子孫在裏麵生長、受苦、享樂,得到休息和庇護,學習造萬物的主給他們的功課。但是我們成為今天的樣子,是曾經曆瞭許多苦難的。火藥曾炸裂瞭我們的心,利斧曾劈開瞭我們的肺。我們常常覺得這樣摧殘我們是毫無理由的。當時我們仍在石坑裏醜陋地橫著,毫無用處。但後來我們逐漸被截成瞭整齊的石塊。到現在,我們已經完備瞭,已經在這裏盡職瞭。
你們卻還在石坑裏,還沒有完備,所以你們正像我們從前一樣,還有許多事情解釋不通。但是有一件事,是我所知道的:有一天,你們將要被神親手安置在天殿裏做活石。”
9月2日
因為你們濛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腓1:29)
神開辦瞭一所嚴格的學校。校中許多功課都是要在眼淚中艱難學習的。巴剋斯特說:“哦,神啊,我感謝你,因為你給瞭我五十八年的訓練。”他的睏難最終變成瞭他的勝利。
我們的天父所開辦的這所學校不久就要結束瞭,我們能受訓練的日期也一天一天減少瞭。讓我們不要再害怕難學的功課,不要再逃避教鞭的懲罰。如果我們能高高興興地忍耐到底,直到在榮耀中畢業,我們一定會覺得冠冕更美麗,天堂更可愛。——?剋?勒
世上最精緻的瓷器,至少都要經火燒過三次,有的還不止三次。德雷斯頓的瓷器總是要燒過三次的。瓷器燒過三次,上麵的金色和紅色纔會更加美麗和牢固。人生也要經過這樣的試煉。試煉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臨到我們。感謝主,靠著他的恩典,這些美麗的顔色會永久存留在我們的身上。——邁爾斯
9月3日
看見門徒……搖擼甚苦。(可6:48)
我們不可能靠自己的辛苦努力來完成神所給我們的工作。神所委派的工作,隻有神自己能完成,而他作工總不費力,也永不過勞。我們如果安安靜靜地信靠他,事情就會做得又好又完全。隻要完全用信心享用基督的恩典,深信他已經充滿瞭我們的生命,他就能藉著我們成就一切。
……
前言/序言
《荒漠甘泉》是一部舉世聞名、深受讀者喜愛的靈修佳作,被譽為一座取之不盡的心靈寶庫,一泓清馨甜美的生命甘泉……曾捕獲瞭韆韆萬萬讀者的心,使其成為暢銷世界的不朽名著。
作者考門夫人,1870年3月3日誕生於美國伊利諾州一個中産階級的傢庭。1894年考門夫人病危時,她的丈夫查理·考門謙卑禱告,求上帝醫治愛妻,並許願以餘生走侍奉的路。在考門夫人神奇般恢復瞭健康之後,夫婦二人決定放棄優裕的生活,去完成專心傳道的共同心願。他們在遠東留下瞭佳美的腳蹤,取得瞭輝煌的成就。後來考門先生突然病倒,一病就是六年,被迫在床榻上休養。考門夫人隨時在側,陪伴丈夫度過漫長而艱難的最後歲月。1960年4月17日,考門夫人離開人世。在去世前三天,她將文件、日記交專人整理,就是這本《荒漠甘泉》。
迄今為止,《荒漠甘泉》已再版七十餘次,被譯成十幾種文字,風行全球,曆久不衰。有的作為座右銘擺在案頭,有的作為警世箴言傳至後代,有的則每天誦讀默想,激勵自己奮發嚮上。
《荒漠甘泉》是考門夫人在飽經生活的磨難後留下的讀經感悟、人生感受以及智慧哲理。它以精湛的意蘊、感人的情懷、豐富的內涵及巨大的魅力,扣動瞭韆韆萬萬讀者的心弦,使其成為暢銷經典之作。
也許讀者會問,既然《荒漠甘泉》已是一部如此暢銷的書籍,再版不過是以舊換新,頂多也是錦上添花而已。其實不然,這本書是經過重新翻譯,重新編輯的靈修書,其文筆流暢簡潔,活潑生動。
詩篇119篇裏說:“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你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誰喜歡受苦,屢經磨難?但倘若詩人沒有經曆睏苦,怎能獲得對苦難的深刻認識?怎能使他的信心愈加堅固?書中說,隻有經曆患難和痛苦的人纔能得到安息,這種安息不是強自鎮靜,也不是死寂,乃是從心裏湧齣來的平安與恬靜。
親愛的朋友,雖然您人生的天空中不時籠罩著烏雲,令人灰心喪誌,但是請不要忘記,烏雲的背後依舊是光明燦爛。當您換個視角,不是從下往上,而是從上往下看時,您會看見您所懼怕的烏雲,正是那光明無比、美麗絕倫的彩雲,給您帶來希望與祝·福。
《荒漠甘泉》是作者貫穿一年365天的生命體驗和心靈感悟,傳達齣瞭堅定的生命信仰和深睿的生活哲理,激發讀者以堅定的愛心與信心戰勝種種苦難,使許許多多的人在睏境中獲得無比的勇氣與力量,成為一個喜樂的有福的生命。誠摯祈願您透過該書開始嶄新的人生之旅!
《絲路上的風》 風,是古老絲綢之路上永恒的行者。 它掠過戈壁的黃沙,捲起韆年商旅的塵埃;它穿過綠洲的椰棗林,帶來遠方的歌謠和故事;它拂過雪域高原的聖潔,低語著哲人的智慧與信仰。本書《絲路上的風》並非一本宏大的曆史敘事,也非詳盡的地理誌,而是試圖捕捉絲綢之路上那些流動的、無形的、卻又深刻影響著地域文明進程的“風”——是人文的交融之風,是宗教的傳播之風,是貿易的往來之風,更是藝術的靈感之風。 本書的創作,源於作者一次穿越河西走廊的漫長旅程。在那片遼闊而蒼涼的土地上,黃沙漫漫,駝鈴聲聲,古老的城垣沉默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作者並非循著既定的攻略,而是跟隨內心的好奇,任憑思緒隨著風的方嚮飄散。他並非一個曆史學傢,也非專業的考古學者,而是一位對生命、對文化、對人性有著深刻體察的觀察者。因此,書中呈現的,是觀察與感悟交織的碎片,是曆史長河中被風吹拂過的細微漣漪,是那些被淹沒在時間洪流中,卻依然能在某個瞬間觸動人心的微小元素。 第一章:風起於沙,沙起於兵。 本章將從古老的玉門關說起。那座早已荒蕪的關隘,在作者筆下,不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一個名詞。作者會描繪清晨時分,當第一縷陽光穿透稀薄的空氣,照在關城斑駁的殘垣斷壁上時,那股蒼涼中透著倔強的氣息。作者會想象,當年戍邊的士兵,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是如何在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中,尋找心靈的慰藉。他們口中的歌謠,或許是思念故鄉的低語,或許是對遠方戰事的擔憂,又或許是對漠北風沙的無奈與調侃。作者會通過對這些“聲音”的想象,來勾勒齣邊關將士的生存狀態,以及這種生存狀態如何與這片土地的“風”融為一體。 接著,作者會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草原。在那裏,曾經遊牧民族的鐵騎如風般席捲而來,改變瞭中原王朝的命運。風,在這裏被賦予瞭力量與速度的象徵。作者不會去詳細講述戰爭的細節,而是會去感受那種草原民族與風共舞、與馬匹嘶鳴的生命力。他們如何理解風的走嚮,如何與風對話,他們的信仰又如何被風的浩渺所啓迪。這種“風”的意象,是原始的、野性的,它代錶著一種不屈服於自然的生命力量。 第二章:綠洲的低語,生命的脈動。 當風掠過荒漠,便滋養齣瞭綠洲。本章將深入探尋這些散落在絲綢之路上的明珠。作者會描繪敦煌月牙泉邊,那被風塑成的奇妙弧度。他會坐在泉邊,感受微風拂過臉頰,仿佛能聽到韆百年前,旅人在這裏休憩時的喘息聲,商人討價還價的聲響,以及孩子們嬉笑打鬧的歡聲。這種“風”,是生命的恩賜,是希望的象徵。 接著,作者會走進當地的集市。這裏的“風”,是各色人種、各種語言、各種貨物交匯碰撞産生的活力。他會描述來自西域的香料,帶有異域風情的絲綢,以及中國精美的瓷器。這些商品,如同承載著不同地區風情的信使,在絲綢之路上流動。作者會去捕捉那些穿著各色服飾的商人,他們的眼神中透露齣的精明與疲憊,他們交流時的手勢與錶情。這種“風”,是商業的潮汐,是文化的嫁接。 作者還將深入描繪綠洲人民的生活。他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水源,創造齣富饒的土地。他們的節日,他們的習俗,他們的歌謠,都飽含著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這種“風”,是堅韌的、頑強的,它代錶著生命在嚴酷環境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三章:信仰的穿越,心靈的低語。 絲綢之路,也是一條精神之路。本章將著重探討宗教與哲學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與交融。作者會走進莫高窟,那被譽為“佛教藝術的寶庫”。他會描述那些壁畫中,飛天伎樂的輕盈,佛陀的慈悲,以及菩薩的莊嚴。這些藝術形式,是如何隨著佛教的傳入,帶著印度的“風”,飄揚過海,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相結閤,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作者會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僧侶,他們是如何跋涉韆裏,將經書與教義帶到這片土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如何與當地的居民交流,如何將自己的信仰根植於這片土地。這種“風”,是精神的傳播,是心靈的慰藉。它穿越瞭山川,跨越瞭海洋,改變瞭無數人的思想與生活。 同時,作者也會提及其他宗教的痕跡,如景教、摩尼教等,它們如同一縷縷微弱卻堅韌的“風”,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短暫的印記,卻也豐富瞭絲綢之路的文化圖景。這種“風”,是多元的、包容的,它展現瞭人類精神世界的多樣性。 第四章:藝術的迴響,靈感的潮湧。 絲綢之路,更是藝術的搖籃。本章將聚焦於絲綢之路上的藝術成就。作者會描繪那些流傳下來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他會想象,當來自西域的樂器,與中原的鏇律相遇,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當來自波斯的舞蹈,與中國的舞姿融閤,又會展現齣怎樣的魅力? 作者會特彆關注那些在絲綢之路上留下的詩歌與文學作品。它們或許是文人墨客的感懷,或許是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但都承載著絲綢之路上獨特的時代氣息。作者會試圖從這些作品中,捕捉到當時人們的情感、思想與審美趣味,以及這種“風”是如何影響瞭文學的發展。 此外,本書還會探討絲綢之路上建築風格的演變,從中國的飛簷鬥拱,到中亞的穹頂,再到羅馬的廊柱,這些不同風格的融閤,如同不同地域的“風”在建築上的對話。這種“風”,是審美的交融,是創造力的激發。 結語:風不止,路不絕。 《絲路上的風》並非提供結論,而是引發思考。作者希望通過這些零散的觀察與感悟,讓讀者感受到絲綢之路並非僅僅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通道,它更是一個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空間。這裏的“風”,既有宏大的曆史敘事,也有個體生命的悲歡離閤;既有物質的交換,也有精神的碰撞。 本書試圖用一種更具詩意和人文關懷的視角,去解讀絲綢之路。作者相信,即便是最微小的風,也能帶來遠方的氣息;即便是最短暫的相遇,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記。絲綢之路上的“風”,永遠不會停止,它將繼續吹拂著曆史,也影響著未來。讀者在閱讀此書時,或許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帶著泥土與曆史氣息的“風”拂過心田,讓對這片古老土地的想象,變得更加立體與鮮活。 本書適閤所有對曆史、文化、旅行以及人性抱有好奇心的人閱讀。它沒有晦澀的學術術語,也沒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種散文式的筆觸,帶領讀者一同感受那股穿越韆年、永不停歇的“絲路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