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最后一课(全译本)》以美妙的笔触、精巧的构思,展现了生活在法国底层社会人们的真诚、守信、善良和坚强的品质,描绘了法国南方美丽如画的风光,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照和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
     精彩书摘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兵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边跑边想:“又出了什么事了?”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可怕的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不等你了。”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了。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上去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破了边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时,韩麦尔先生已经坐在椅子上,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亲爱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因为柏林来了命令,今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一律只准教德语……新老师明天就来。今天是你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真心希望你们能认真听讲。”短短几句话把我震惊了。啊!这些坏家伙!原来贴在镇公所门前的就是这个消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而我几乎连字都不会写!这么说,我以后永远都不能再学法语了!我的法语就到此为止了!……现在,我是多么后悔以前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后悔曾经逃课去掏鸟窝,去萨尔河溜冰呀!刚刚我还嫌我的那些难懂的课本——语法课本,还有神圣的历史课本——都是那么令人讨厌,背在身上是如此沉重,可现在它们却像我的老朋友一样,让我难舍难分。  
  还有亲爱的韩麦尔先生,一想到他将要离开,再也不能见到他,我就立即忘记了以前所受的种种处罚和所挨的戒尺。可怜的人哪!原来,他是为了这最后一堂课,才穿上这套漂亮的盛装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村里的老人们都静静地坐在教室的后面。他们这样做,好像是在后悔以前没能经常来学校上课,也好像是在向为我们努力工作了整整四十年的老师表示感谢,也在向离他们远去的祖国表示敬意……上课了,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会不会批评我呢?要是老师抽查我不会背,那就惨了。过了一会儿,我的同桌被韩麦尔先生叫到背分词规则。他背得不熟。  
  我心想下一个肯定轮到我了,我会不会和他背得一样糟?我就这样在课堂上胡思乱想着,突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诵了。可是如果我能从头到尾把这条大家所熟知的分词规则大声地、清楚地、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不管任何代价我都真的愿意去付!可是,我刚开始背诵,就稀里糊涂的了。我站在凳子前,身体摇来摇去,心里难过极了,连头也不敢抬。只听见韩麦尔先生温和地对我说:“我不想责怪你,小弗朗士,你受的处罚已经够多的了……事情就是如此。我们每天都不停地在对自己说:‘行了,我多的是时间。明天再学也不迟呀。  
  ’现在,你看到后果的严重性了吧……啊!我们阿尔萨斯最大的悲哀就在于老是把对孩子的教育推迟到明天。现在那帮坏蛋可有话说了:‘怎么,你们还敢号称自己是法国人?你们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也不会写!’可怜的小弗朗士,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最根本的责任不在你,我们每个人都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你们的父母没有尽最大的努力让你们念好书。  
  ……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最后一课(全译本)》  导言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我们探索人性的幽深,体味生命的真谛,感悟文明的脉络。《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便是致力于将这些璀璨的明珠一一呈现给读者,让经典的光芒照亮每一颗渴望知识与美好的心灵。本卷精选的《最后一课》,便是这一系列中一颗耀眼的存在。  《最后一课》:一篇关于语言、民族与抗争的永恒赞歌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Alphonse Daudet)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其小说集《波尔多的塔拉斯孔人》(Tartarin de Tarascon)。这篇作品以其简洁而充满力量的叙事,深刻地揭示了普法战争时期阿尔萨斯人民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对母语和民族尊严的深切眷恋,成为了一篇不朽的文学杰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背景:战争的阴影与民族的创伤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法国战败,根据《法兰克福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被割让给了普鲁士。这一变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和文化冲击。原先属于法国的土地,现在却要在异族的统治下生活,更令人心痛的是,他们赖以维系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他们的母语——也面临着被剥夺的危险。  都德通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内心的波澜。他没有将笔触直接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极为细腻而个人化的视角,通过一个名叫小弗兰士(Franz)的学童的眼睛,来展现这一历史悲剧的日常化影响。这种“小视角”的运用,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读者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命运的无常。  故事梗概:告别的哀伤与觉醒的阵痛  小说以小弗兰士早晨匆匆赶往学校的场景开篇。不同于往常的轻松愉悦,这一天的早晨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息。学校门口聚集了许多村民,他们神色凝重,仿佛在进行一场告别仪式。走进教室,小弗兰士发现,平日里总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韩麦尔先生(Monsieur Hamel)今天显得异常温和。更令他惊讶的是,教室里坐满了平日里很少露面的村民,包括村里的老人、农妇、邮递员,他们都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在参加一场庄严的集会。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的课程是“最后一课”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一种巨大的悲伤与不解笼罩了所有在场的人。韩麦尔先生解释说,由于普鲁士的命令,从明天起,德语将取代法语,成为阿尔萨斯地区学校的教学语言。法语,这门承载着阿尔萨斯人民文化、历史与情感的语言,将不再被允许教授。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小弗兰士的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平日里对法语课程的敷衍、对老师的怠慢,是多么地愚蠢和可惜。他从未真正理解过法语的美丽与重要性,从未意识到失去母语意味着什么。而现在,这门他曾经轻视的语言,却要在他的面前消失,成为他生命中最后的回忆。  韩麦尔先生以他饱含深情的声音,开始了他的“最后一课”。他讲解法语的优美、它的历史、它的意义,他强调语言是民族的根,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抵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最强大的武器。他言辞恳切,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也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文化灭绝的痛心与无奈。  小弗兰士和所有在场的村民,都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他们为失去法语而悲伤,为自己曾经的疏忽而懊悔,同时也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在这一刻,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价值,感受到了民族的凝聚力。  课程的最后,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气,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Vive la France!)。这简洁而有力的一句话,成为了这堂“最后一课”的绝响,也成为了所有人心底最深沉的呼唤。当校门被普鲁士士兵打开时,所有人都默默地离开了,带着对母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沉重思考。  艺术特色:细腻的情感描绘与象征意义的深度  《最后一课》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     人物塑造的成功: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兰士两个核心人物。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的老师,更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他的温和、他的悲伤、他的激情,都深深地感染着读者。小弗兰士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从懵懂无知到顿悟觉醒的心理过程,他的懊悔与不舍,体现了民族情感的萌发。     情感描写的深刻: 都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弗兰士从对上学感到厌烦,到对法语课程的敷衍,再到最后在告别时刻的震惊、懊悔与深深的眷恋。这种情感的变化过程真实而动人,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失去亲爱之物的痛苦。同时,他对村民们沉默的围观、庄重的态度,以及韩麦尔先生饱含热泪的讲解,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悲哀。     象征意义的运用: 小说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法语: 象征着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和民族尊严。失去法语,意味着失去了与祖国、与历史的联系,也意味着民族灵魂的失落。        韩麦尔先生: 象征着知识、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守护者。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他依然坚守岗位,用最后的教学来唤醒民族意识。        小弗兰士的鸟笼: 在小弗兰士的视角中,他一开始对学习并不上心,甚至将注意力放在了鸟笼上。这暗示了他当时的心智还未成熟,尚未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 这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是民族精神的呐喊,是抵抗精神的象征,也是对自由和独立的永恒追求。     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 都德的语言简洁、流畅、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充满了力量。他善于运用细节来烘托气氛,展现人物情感,使得整个故事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作品的价值与启示  《最后一课》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民族意识唤醒。它告诉我们:     语言是民族的根: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认同的基石。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剥夺,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面临危机。    勿忘国耻,珍爱母语: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视自己的母语,并为之自豪。不应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自身的懈怠而放弃对母语的学习与传承。    自由与尊严的可贵: 失去语言自由,往往意味着失去其他方面的自由与尊严。因此,捍卫语言,也是捍卫民族的自由与尊严。    教育的力量: 真正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灵魂,激发爱国情怀,培养民族意识。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就是一次最深刻的教育。  结语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最后一课(全译本)》,所收录的这篇小说,以其沉甸甸的悲伤、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不朽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激荡人心。它让我们反思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反思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反思自由与尊严的价值。每一个阅读过《最后一课》的人,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深情所打动,都会对自己的母语和民族文化产生更深的敬意与热爱。这篇小说,将永远铭刻在文学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守护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