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注解的《四书集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用力最勤的著作,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此书。他的注解是也是四书的诸多注解中最有影响的,宋元以后的读书人学习四书都要参考他的注解。可以说,朱注四书自元代之后就是我们学习儒家时“无法绕过或视而不见的大山”。然而朱注中有很多观点纯属个人的阐发,实则偏离了原书的意旨。这座大山中的歧路让多少人在其中迷途不返。曾有人对朱注作过批评论证,但缺少体系化的论述。
傅佩荣教授条分缕析,拨云见日,对朱注四书集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我们解读四书的真义。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分为四部分,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所作的批评辩证。其中《论语》的内容最多,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探讨《孟子》部分时,作者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大学》部分中,作者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作者则像是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要著作:《哲学与人生》《儒道天论发微》《儒家哲学新论》《易经与人生》《傅佩荣解读论语》等。
第一辑 《论语》部分
1.时机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与好色
4.交友之道
5.贫而乐道
6.情感真挚
7.立志学习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么?
10.顺从天命
11.从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脸色和悦
14.面对异端
15.三纲五常
16.礼的意义
17.祭祀鬼神
18.向天祈祷
19.一贯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与本心
22.无关天命
23.颜子之乐
24.应该真诚
25.关于鬼神
26.博施济众
27.何有于我
28.朝闻夕死
29.德必有邻
30.孔子之忧
31.束修之礼
32.主持丧礼
33.重视斋戒
34.德的意义
35.面对鬼神
36.生死问题
37.善人的特色
38.曾点言志
39.克己复礼
40.管仲之仁
41.无为而治
42.先后问题
43.“性相近”的讨论
44.三戒与三畏
45.益者三乐
46.三年之丧
47.父子相隐
48.不了解孔子
49.后人误会孔子
50.圣人可学而至吗?
51.朱注所肯定的孔门弟子
52.朱注所批评的孔门弟子
第二辑 《孟子》部分
1.“为长者折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才”字的用法
4.“体”字的用法
5.“气”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确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义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朱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论
15.恶的来源
16.何谓“尽心知性知天”?
17.“欲”的问题
第三辑 《大学》部分
1.《大学》的体系
2.“明明德”的合理诠释
3.“亲民”的合理诠释
4.“止于至善”的合理诠释
5.“格物”是什么?
6.再谈 “格物”
7.“致知”是什么?
8.再谈“致知”
9.“诚意”是怎么回事?
10.“正心”是怎么回事?
11.修身的要诀
12.齐家的构想
13.治国与平天下
第四辑 《中庸》部分
1.《中庸》为什么重要?
2.《中庸》的出发点
3. “天命”的内容
4.天命之普遍性与个别性
5.“率性”所蕴含的问题
6.由“道”说“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现
10.天与人之间
11.诚与明
12.圣人的伟大作为
第一辑《论语》部分
1·时机的重要
翻开《论语》,首先是《学而》篇,首章的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朱注先说“学”:“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朱熹果然是哲学家,看到一个“学”字,就要翻出他的哲学底牌,肯定“人性皆善”。就孔子的原文来看,此处并未谈到人性是善是恶的问题。朱熹若说性善,又说要复其初;我们随之要问:宗教可以用“原罪”或“无明”来解释“失其初”的缘故,但儒家不是宗教,没有这样的教义或神话。儒家是哲学,必须依据经验,再作合理的推论与诠释。因此朱注一开始不但未能助人明白孔子思想,反而制造了新的问题。
接着,朱注说:“既学而又时时习之。”他又引谢氏之语:“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可见他把“时”看成“时常”。问题就在这里。
我们采用最笨拙但较可靠的方法,就是“以经解经”。《论语》全书,“时”字出现十一次,除了指历法(“行夏之时”)(15·11)、季节(“四时行焉”)(17·19)、人生阶段(“少之时”)(16·7),其他皆指“适当的时候”,无论作为名词、动词、副词皆是如此。
像子产“使民以时”(在适当时候役使百姓)(1·5),公叔文子“时然后言”(在适当的时候才说话)(14·13),孔子 “不时不食”(不是适当的时候不吃)(10·8)等。换言之,“时”字未有当成“时常”来用的。
孟子依此也以“时”代表“合乎时宜”,并且肯定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圣人之中最合乎时宜的)。相对于此,另外三种圣人是“圣之清者”、“圣之任者”、“圣之和者”(《孟子·万章下》)。孔子则是:当清则清,当任则任,当和则和,一切依时宜而定。
孔子怎么描写自己呢?他曾称赞古代七位贤者,认为他们各有杰出表现,但结论是:“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意思是:他没有要怎么做,也没有不要怎么做。”一切以“义”来决定。“义者,宜也”,所指正是合乎时宜。
谈到“习”字,朱注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意即像小鸟学飞一般,不断练习所学之事。如果“时”是时常,而“习”是鸟数飞,或如朱注所引“程子曰:习,重习也”,亦即再三练习,那么,“时”之意在“习”中,“时”不是多余的字吗?于是,大家熟知的《论语》第一句话经过朱熹的注解,就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议。
事实上,“习”字在《论语》中只出现了三次,除了此处之外,另有曾子说的“传不习乎?”(1·4),与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习相远”的“习”是指后天的习染,如环境、教育与个人习惯所造成的结果,与此处所言较无关涉。而“传不习乎”则与此直接有关,朱注说:“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有关这句话的朱注,下文即将有所讨论,但是把“习”说成“熟之于己”,仍偏向记诵及技艺之学,如果扣紧孔子所教的“文、行、忠、信”(7·25)来看,它更可能是指“实践”而言。观乎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以及他所论“好学”之处,皆不离“实践”而言,可知以“习”为实践更合孔子之意。
因此,孔子在《论语》一开头所说的是:“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
……
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超出了对某个特定历史人物或学派的简单评判。它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批判性地阅读”的大师课。作者的文笔虽然深邃,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对读者的尊重,从不预设读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古典学背景才能理解。相反,他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恰当的历史情境还原,不断拉近了古今之间的距离。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其他历史文献或当代思潮时,思维的棱角也变得更加分明了。我开始习惯性地去追问:这个观点的提出者,他/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他/她的论述视角是否有未被充分考虑的盲区?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任何教科书都难以给予的深远影响。因此,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思想史、对文化传承抱有好奇心,并渴望建立自己独立判断体系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块磨砺心智的绝佳砥石。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功底,从其引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便可见一斑,绝非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谈。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考证那些流传已久的注释和解读的源头,并且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儒家内部文献,而是横向借鉴了诸多历史学、社会学乃至早期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在论证过程中,他总是能够精准地定位到某个争议的焦点,然后从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印证,使得他的论点具有了坚实的脚注支撑。即便是对于那些抱持不同政见或持保留态度的读者,也难以否认其研究的扎实程度。更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在展示其考据成果时,并没有采取那种堆砌引文的枯燥方式,而是将这些学术砖块巧妙地砌筑成逻辑严密的论证高墙。每一次对前人观点的修正或质疑,都伴随着对新可能性的探索,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是建设性的,而非单纯的破坏性,这种对学问的敬畏与探索精神,贯穿始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作者或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比较古典的色调,字体选择也颇具匠心,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既不反光也不容易留下指纹,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装订方面,无论是平装还是精装,都显得十分牢固,翻页顺滑,预示着这本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尤其欣赏的是,排版布局非常清晰,段落之间留白得当,使得原本可能略显艰涩的论述,在视觉上变得更容易消化。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引述和注释,都做了特别的区分和强调,使得读者在跟随作者的论证过程时,能够清晰地辨识出引用的文本与作者自身的评述,这种严谨的态度,让初次接触这类学术性论著的读者也能很快上手。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料和工艺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称得上是一件值得珍藏的阅读载物。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如何巧妙地解构了“权威性”的生成过程。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体系,很多时候是将某些经典文本的解读奉为圭臬,这种固化的认知往往使得我们丧失了对文本本身进行审视的勇气。作者似乎深谙此道,他没有急于推翻任何既有的伟大人物,而是耐心地拆解了“权威”是如何一步步通过历史的筛选、政治的需要以及特定的阐释体系而被构建起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去魅”的过程,那些过去被神圣化的概念和断语,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可触可及,也因此变得可以商榷。这种体验是非常解放思想的,它鼓励读者将自己置于一个平等的、甚至略带怀疑的立场上去重新面对传统。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坚守的某些信念,究竟是源于文本本身最纯粹的意涵,还是历史长河中偶然叠加的解释层?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勇气,去进行这场自我审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他并非一股脑地抛出所有论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首先带领我们重温了经典的语境和背景,让人对原文本的理解进入一个更为扎实的基座。接着,他开始逐步揭示那些看似不证自明的“定论”中潜藏的细微矛盾或视角局限。行文风格时而如清泉般流畅,梳理着清晰的逻辑链条;时而又陡然变得峻峭有力,直击核心的论辩点。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转折而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如此贴近生活和常识的语言进行阐释的。它不只是在“批判”,更是在“重建”理解的路径,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教条,这种阅读体验是罕见且令人兴奋的。
评分4.每一商品(某些商品除外)前10个上传图片且通过审核的评价会额外获得100个京豆;
评分书显得很旧,折痕太多,包装的原因吧。
评分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
评分帮一个传统文化粉丝买的,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真的很棒
评分学习,随着我们的降生而产生。世界上的任何动物,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之路。各种小动物从一出生就学会了吸吮乳汁,然后学会走,学会吃东西,学会找寻食物、自我保户……我们从婴儿期学会了哭喊、抓东西、爬行,走路,说话,跑,跳……学习了这些我们的行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自如了。 到了入学年龄开始,我们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学习拼音,让我们学会怎么用字母拼写、发音。学习汉字,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数字,让我们为以后数学做了坚固基础。语文,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学习语文可以让我们的文学涵养更加丰富,语言表达上也更胜一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让我们头脑更灵活,在运算方面也更加敏捷。学习地理,我们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每个板块的地况,每个山川湖海的位置。政治,让我们懂得了律法,了解了我们自身的社会责任。学习物理、化学,我们了解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同时发现了很多的不可思议,看到了了科技的发展,学习了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生物,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要更多的了解和关心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历史,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让我们探索到了古人的生活、习俗、律法、人文……,整个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使我们变得博古通今。学习电脑,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眼界也更加开阔了。音乐、美术,令我们紧张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增添了一种乐趣、放松与一丝艺术的气息,同时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英语,是国际交流语言,学习了它,我们在与外国人沟通也是没有问题的。我国大多数地区学校教的外语是英语,也有少数地区是其它语言,不管是哪国的语言。都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与外国人沟通。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基本知识,奠定了我们更上一层楼的基础。让我们更加有资本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再经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走进社会我们还要学社交知识。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的方法。
评分傅佩荣先生这本关于《四书》的札记,在分析朱熹解释的基础上进行了批评,仍然不失为一种新的解释。但是,我想他将朱熹看做是儒家的标准答案,则未免扭曲了朱熹本人的形象,正如傅本人认为朱熹扭曲了孔孟。朱熹对于儒家的解释,正是学者的责任所在,而傅佩荣先生对于朱熹的批评并提出自己的解释,也不一定称自己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否则也不免陷入科举考试的老路。知此,也许正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教训吧!
评分2.如订单中包含可安装商品,可以进行安装服务评价;
评分1.满意度评价用来对本次购物过程中的京东服务进行评价,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