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 编
图书标签:
  • 金石拓本
  • 碑帖
  • 善本
  • 掌故
  • 传统文化
  • 书法
  • 篆刻
  • 古籍
  • 收藏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20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8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图书馆善本掌故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著名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陈红彦 1

石刻善拓掌故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3
基督教徒忻都妻也里世八墓碑 9
《刁遵墓志》 15
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董美人》 19
《张怀寂墓志》 23
房山县云居寺《谦公法师灵塔铭》 25
国图收藏的汉魏石经 31
旅顺博物馆藏房山石经残石考 39
存世最佳的《广政石经》拓本 53
《嘉祐石经》 43
《沮渠安周造寺碑》 47
清拓本《慧成造像记》 51
《曹望憘造像记》 57
龙门药方洞药方 61
《孔子像》 65
《钟馗图》 69
手绘《百子团圆》图册 73
塔门楣线雕 77
国家图书馆藏《兰亭图》拓本浅说 79
《圣迹图》 89
读《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随笔 93
《棉花图》 105
《泾清渭浊图》 109
《印心石屋图说》 115
百砚集拓《沈氏研林》 121
历史忠谏之臣墨本遗存——明代杨继盛与清代吴可读 127

法帖善拓掌故
晋唐小楷集帖九种 137
《小麻姑仙坛记》四种 141
颜鲁公《争座位帖》 145
《智永真草千字文》 149
《绛帖》二种 151
《大观帖》 155
元顾善夫本赵孟书《道德经》法帖 159
丛帖中的稀见拓本——明拓元《乐善堂帖》 163
《兰亭序》 169
《书谱》 171
《淳化阁帖》 173
国家图书馆所藏稀见丛帖三种——为张伯英《法帖提要》补遗 177
《秋碧堂法帖》 185
清内府初拓本《三希堂法帖》 189
《兰亭八柱帖》 195

前言/序言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五千年文明的光芒,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以薪火相传、世代积累的方式逐渐实现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创造了丰厚的财富。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典籍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最主要载体。典籍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的重要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思维,凝聚了的人文意识。中国历史上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加工阐释、条编整理古籍,并使之广泛传播承继,正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大大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公元前十六世纪,黄河中游产生了一个叫“商”的国家,出现了文字并用在甲骨上,于是有了“甲骨文”。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汉字,但具备了系统、成熟的特性,由此人们告别了野蛮,有了文明。

  甲骨文的发现纯属偶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在端详“龙骨”时偶然发现上面的文字,并开始收集甲骨文;其后刘鹗(1857—1909)得到了王懿荣的甲骨遗物,又继续收集,并出版《铁云藏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之后,罗振玉、王国维等继续搜求、研究甲骨文并探清了甲骨真正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后期的首都殷。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采取科学的方法在殷墟先后15次发掘,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土甲骨,共发现甲骨约15万片。其中35651片得益藏家的捐让,现藏国家图书馆。

  殷人迷信鬼神,在一些重大活动前都要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卜辞,对商周时期的农牧业、田猎、天象、天文、历法、疾病、官职、战争等都有记载,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商周时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十分发达,许多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证明了这一点。它们造型生动,气魄宏伟,纹饰精致,使后人惊叹不已。古代青铜器上常铸刻上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铭文记载事件、纪念祖先、表彰功德。这些内容可以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商周金文一般称为大篆,至今发现约有3500字,其中可释者约2000个。金文铭刻在青铜器上,比石刻、竹帛更为坚实,对文献的保存更为久远。

  中国的石刻文字,历史久远,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至摩崖石刻,从质朴到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批珍贵的瑰宝。

  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了纸,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发明了早期的文献迁移技术——传拓,目前作为一种技艺仍在使用。这种技术将甲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转移到纸上,方便阅读,便于传承,让我们今天拥有了更多的史料可作为一手资料。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多种,30余万件。除去甲骨35651片外,各类善拓703种2600件,其中不乏宋元拓本,其佼佼者如《神策军碑》《蜀石经》《乐善堂帖》等堪称海内外孤本或属罕见珍本。馆藏青铜器全形拓本约2000件,大多出自周希丁、陈介祺等传拓高手,拓本形神兼备,光彩照人,艺术价值极高。名人金石专藏4661种8910件,包括顾广圻、梁启超、缪继珊、章钰、叶昌炽等历代名家珍藏的精品,其名人题跋、题签及收藏印章都很有特色。此外,北京房山石经拓本、龙门山石窟全山造像、画像、铜陶砖瓦以及名人字画等都十分珍贵。这些藏品的最大特点是拓本多为整幅,史料价值较高。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几乎可以构成一部形象的中国金石文献发展史,然而了解她的人却不并多,对其史料挖掘也还远远不够,甚至各收藏机构能明白其内涵、可以承担编目工作的人员也是寥寥无几。我们从馆藏金石文献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藏品在本书中以通俗的语言做介绍,希望有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关注金石文献,保护存世石刻。

  近年,各类出版物上曾陆续发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同仁撰写的金石掌故,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中最为高冷的甲骨金石也时常走出地库,与传统文化爱好者见面。当和我们一样爱传统文化的朋友陶醉于展柜里面静静流淌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以这一套金石掌故,和您一起阅读、认识这些珍贵文献和文献的不同载体,回味她们历经的兵燹火厄,饱经的沧桑,倾听她们的背后那些令人动容的传奇故事。多少有识之士的保护,甚至是牺牲,让这些文献得以流传下来,让我们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大音希声,大爱无形,让我们再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以一份宁静而坚定,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金石碑拓艺术与收藏的著作,其内容聚焦于碑拓的源流、发展、鉴赏、流传以及相关掌故趣闻。本书第二卷在前一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对更多珍贵的碑拓善本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解读,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更为丰富、立体的金石世界图景。 一、 溯源与流派:金石学在中国古代的演进 本书开篇即回顾了金石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萌芽与发展。从先秦的铭刻,到秦汉的碑刻,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墓志、造像,直至唐宋盛世的碑林,每一个时期的金石遗珍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与艺术风格。作者考证了历代金石研究的重要人物,如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明代王世贞、项元汴,清代阮元、孙星衍等,分析了他们对金石学的贡献,以及不同学派在碑拓研究上的侧重。 对于碑拓的流派,本书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例如,早期碑刻以雄浑朴拙为特点,承载着古朴的书法艺术;唐代碑刻则在法度森严中透出雍容华贵,楷书达到顶峰;宋代碑刻在尚意书风影响下,呈现出更加自由洒脱的笔意。本书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碑刻在材质(如石质、铜质)、刻工(如阳刻、阴刻)、书法风格、内容(如官府文告、宗教经典、文人咏叹)等方面的差异,并辅以大量经典碑拓的拓片及高清细节图,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其艺术魅力。 二、 珍稀善本的解读与鉴赏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的重头戏在于对一系列珍稀碑拓善本的深入解读。这里的“善本”不仅指保存完好、拓印精美的碑拓,更包含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本书精选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碑拓,如: 《兰亭序》的各个拓本: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传世拓本版本众多,真伪难辨。本书选取了数种著名的《兰亭序》拓本,如神龙本、冯承素本、虞世南临本等,从纸质、墨色、笔画特征、款识、装裱等多个角度进行辨析,并探讨了它们各自的流传经过和历史意义。书中还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兰亭序》故事,如历代帝王对《兰亭序》的争夺与收藏,以及文人墨客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膜拜。 汉代隶书碑刻的精髓: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碑刻数量浩繁,风格多样。本书重点解读了如《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衡方碑》等代表性作品。作者不仅分析了它们在隶书结构、笔画变化、章法布局上的特点,还探讨了这些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以及它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对于拓片中的“百搨”、“重搨”等概念,本书也会进行解释,说明其在鉴定碑拓真伪与优劣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墓志的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铭作为一种重要的墓葬铭刻,其书法和内容都极具研究价值。本书将介绍如《龙门二十品》、《爨宝子碑》、《张猛龙碑》等经典墓志。作者会剖析这些墓志中行草、楷书的独特韵味,以及它们在书法演变过程中的过渡性意义。同时,本书还会关注墓志的内容,如家族世系、生平事迹、个人情感等,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代名家法帖的墨迹与临本: 除了碑刻,本书还会涉及一些唐代著名的法帖。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虽然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碑拓”,但其拓本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本书将从这些作品的书法艺术、情感表达、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阐述其在后世书法中的影响。 宋元文人书画碑刻: 随着文人阶层的兴起,书画碑刻也逐渐增多。本书会涉及一些宋元时期文人墨客的题跋、诗文碑刻,分析其在书法、文学、绘画等多方面的价值,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宋元时期的文化思潮。 三、 掌故趣闻与收藏之道 “掌故”一词,意味着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趣闻。作者通过考证史料、搜集民间传说,为读者讲述了许多与碑拓相关的鲜活故事: 碑石的发现与出土: 许多珍贵的碑石并非轻易得见,它们的发现过程往往充满传奇。本书会讲述一些令人惊叹的碑石出土故事,例如,某个偶然的机会、一次农耕的劳作、或是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将沉睡千年的石刻重见天日。 碑拓的制作技艺: 拓印技术是保存碑刻原貌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碑拓制作的传统工艺,从选择宣纸、调制墨汁,到刷打、擦拭等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精湛的技艺。作者还会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拓印风格的差异,以及“百搨”、“双钩填墨”等特殊技法的运用。 碑拓的流传与收藏: 碑拓的流传过程也充满了故事。本书会讲述一些著名的碑拓流传史,如某个重要拓本辗转于不同收藏家之手,或是因战乱、毁坏而失传又被重新发现的经历。对于碑拓的收藏,本书也会提供一些建议,如如何辨别碑拓的真伪、品相,以及一些基本的收藏原则和注意事项。 文人雅士与金石情缘: 历代文人雅士对金石碑拓情有独钟。本书会穿插讲述一些名家与金石碑拓的故事,例如,苏东坡对《石鼓文》的赞美,乾隆皇帝对《兰亭序》的痴迷,以及近代学者对碑拓的考证与整理。这些故事展现了金石学作为一种文人雅趣,如何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活。 碑刻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碑刻面临着风化、损毁的危险。本书也会适时提及碑刻的保护问题,以及现代科技在碑刻保护和数字化传承方面的应用。 四、 结语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不仅是一部关于碑拓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历史、艺术、文化和人的书。它通过对珍贵碑拓善本的深入解读,以及生动有趣的掌故叙述,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魅力的金石世界。本书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热爱中国古代的金石艺术,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对于书法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收藏家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读物。它如同开启了一扇窗,让古老的石刻艺术与鲜活的历史掌故,在现代读者的眼前重新焕发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是被“善本”二字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古籍版本学的书,但收到手后才发现,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有趣得多。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了许多关于金石碑拓的“掌故”。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厚,他能够将一些非常专业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而且在讲述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趣闻和个人见解,让原本可能沉闷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善本”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优点,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有哪些传奇的经历,以及它们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金石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那些冰冷的石刻,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他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带领我领略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想着“金石碑拓”加上“掌故”,应该是一本内容比较厚重、专业性很强的书。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流畅而富有韵味的文笔征服了。他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金石艺术的魅力。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短篇故事,讲述关于某一块碑、某一件器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细节,比如当时的人物轶事,或者一些有趣的考证细节,这些都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那些“善本”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它有多么珍贵,更重要的是,他会解释为什么它珍贵,它在艺术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宝库,而作者就是那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一一发现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璀璨明珠。

评分

这套书真是出乎我意料的好!当初选择它,纯粹是因为书名里“金石碑拓”几个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着能多了解一些古老的碑刻艺术。拿到书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文字也相当有文采,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书中的每一篇掌故,都像是从历史的尘埃里精心挖掘出的宝石,闪烁着智慧和岁月的痕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细节的描绘,比如一块残碑上模糊的字迹,如何通过考据变得清晰;又比如一件器物上简单的纹饰,如何承载着一个失落的传说。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史实,更是在讲述这些史实背后的故事,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情怀,仿佛都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以及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品鉴的佳作。我常常捧着书,在书房里细细品味,每读完一篇,都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某种古老而强大的力量所洗礼。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古物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认为碑拓这类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但《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它们拉近了。作者的叙述风格很特别,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充满了人文情怀和个人思考。他常常会从一块看似普通的碑文入手,然后层层剥茧,引出一段历史,讲述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最佩服的是作者的知识储备,他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字、历史、艺术都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书中的一些“掌故”,听起来像是民间传说,但仔细一考证,却都根植于史实,这种虚实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非常有趣。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厚重和魅力,那些被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

评分

我原本对碑拓这类题材兴趣不大,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直到朋友推荐了这本《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不得不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他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幽默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碑文、铭刻,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辈聊天,他娓娓道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又加入一些个人的解读和思考,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善本”这个概念的阐释,他不仅仅是在讲“好”的碑拓,更是在讲述这些“善本”是如何被发现、被珍藏,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书中的一些考证过程,作者讲解得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学者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也体会到了探寻真相的乐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特别是物质文化,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那些冰冷的石刻,在作者的笔下,瞬间有了温度和生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书一般情况,看看而已,说不上多值得买。现在抢个卷太难了,也好,有效的控制了买书速度,省了钱,感谢规则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替读者考虑,怕我胡买乱买呀,呵呵

评分

快递包装简陋,差评!

评分

很不错,值得买,图片印的也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