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

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范梈<撰>,鲁华峰<评注>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文学
  • 诗学
  • 禁书
  • 文化
  • 历史
  • 木天禁语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99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700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诗话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诗话,是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
    为满足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中华书局策划编选了“中华经典诗话”丛书,精选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诗话、词话作品进行注释、评析,为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诗词阅读和写作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既是文学爱好者所推崇的提高审美品位之作,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经典之作。本次推出的是第一辑。

内容简介

  

  《木天禁语》与《诗学禁脔》均为被称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字德机)所撰,是元代两种重要的诗论著作。《木天禁语》主要阐述了诗歌创作的“六关”之说。“六关”,即篇法、句法、字法、气象、家数、音节等六个方面。前三者为谋篇锻炼之法,后三者主要是诗歌创作的原理。《诗学禁脔》是一篇专门介绍七言律诗格式的诗学著作,共列举了十五种诗格,每格下各举一首例诗,再逐句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木天禁语
内篇
六关
篇法
七言律诗篇法
一字血脉
二字贯穿
三字栋梁
数字连序
钩锁连环
顺流直下
双抛
单抛
内剥
外剥
前散
后散
五言长古篇法
七言长古篇法
五言短古篇法
七言短古篇法
乐府篇法
绝句篇法
句法
字法
气象
家数
音节
续添
凡例
因袭转换法

诗学禁脔
颂中有讽格
美中有刺格
先问后答格
感今怀古格
一句造意格
两句立意格
物外寄意格
雅意咏物格
一字贯篇格
起联应照格
一意格
雄伟不常格
想像高唐格
抚景寓叹格
专叙己情格

精彩书摘

  【评析】
  五言长古指五言古诗中篇幅较长的一类。那么,这个“较长”究竟是多长呢?著者此处中并没有做具体的界定,无法确知。不过,下文又论及“五言短古”一体,对此体的具体篇幅则明确指定为四句。如果参照后者的标准,那么,只要是四句以上的五言古诗都应该算是五言长古了。但著者在论及五言长古的篇法时,又提出分段、过脉、回照之类的概念,如果一首五古只有五六句或七八句的篇幅,又哪里需要分什么段,过什么脉呢?所以,著者在谈五古篇法时,实际上把中等篇幅(大约为六句至三十句之间)的五古给忽略了,而这一类恰恰是五古中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一类,从汉末到唐代以前的诗人,如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以这类中等篇幅的五古而著名。范氏对五言长古所举的诗例为杜甫的《北征》,由此来看,他所指的五言长古,应是五古中容量较大、篇幅较长的一种,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昔游》、《遣怀》和李白的((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这种五言长古因为容量大、篇幅长,常常把叙事、议论、抒情等手法错综交织在一起,所以在篇法结构上也就特别要求精心结撰、组织严密,否则就会让读者感觉冗长拖沓、沉闷乏味。范氏将五言长古的篇法概括为分段、过脉、回照、赞叹四个方面,对初学者来说,掌握这些无论对欣赏还是创作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先说分段。对一首长诗来说,如果不分段,就很容易杂乱无章,理不清头绪。对创作者来说,要先根据自己准备表现的内容大致构思出几个段落,每一段准备写什么,要尽量做到了然于胸。著者又认为,分段应该大致均齐,每段的句数可多可少,但每一段之间要保持大致的均衡,不宜参差太大。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五言古诗在音节和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逐层向前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猛过急的动荡起落。如果每段句数差距太大,容易打破这种稳定的均衡感和节奏感,从而破坏古诗浑厚高古的审美特质。
  将全诗分成若干段,每一段表达一层意思,这是理清头绪、避免杂乱的前提。除此之外,作者还强调应处理好段落之间的几个重要关系:首先,全篇中几个主要段落的功能定位要清楚。第一段相当于全诗的序,要将中心意思包含于其中。对一篇长诗来说,这一点很关键。如果不在一开头就点明题意,读者看了半天也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自然就会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结尾一段要照应首段,即首尾呼应,这对保持全诗结构的紧凑、思路的清晰同样很重要。第二,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要巧妙自然。每一段的最后两句最关键,要既能够总结本段、又可以引出下段。第三,要时时注意回照,也就是前后照应,上下勾连,照应时要尽量不露痕迹。第四,当写到很紧张、很关键的地方时偏偏插入一些看似不很要紧的闲话,可以很好地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让读者暂时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为迎接下一个高潮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其特点如同大海里的波浪,每一个新的浪头形成之前潮水一定会先往后退一阵。
  下面以杜甫《北征》为例,略谈一下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们根据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的分法,将全诗分为五个段落(具见下面所附之《北征》原文),这五段的句数分别为:20、36、36、28、20。
  ……

前言/序言


《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 探寻诗歌的灵魂深处,解锁千古的诗意密语 诗,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个人心志的抒发,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千载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剑,以诗为弓,射出了射出了惊心动魄的华彩篇章,也留下了无数关于诗歌创作、鉴赏与传承的智慧结晶。《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便是一部致力于挖掘、梳理并展现这些宝贵诗学财富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诗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诗学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独特而深入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的灵魂深处,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流传于文人心中的“禁语”与“禁脔”。 本书取名“木天禁语”,蕴含着对诗歌创作某种“不可言说”之境界的探求。“木天”二字,仿佛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静谧幽深的景象,暗示着诗歌创作往往需要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沉思,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感悟。而“禁语”,则指向那些在诗歌创作中,因其深刻、微妙、难以言表而受到某种“约束”或“珍视”的表达方式、创作心得、以及诗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与体悟。这些“禁语”,或许是某个天才诗人灵光乍现的瞬间,或许是某个时代集体无意识的诗歌潮流,又或许是历代批评家们反复琢磨、却始终无法用寥寥数语完全概括的诗歌精髓。它们如同深埋的宝藏,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与解读。 “诗学禁脔”则进一步明确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在古代文人雅士的世界里,“禁脔”一词本有其特定的含义,引申至诗学范畴,它象征着那些被视为珍贵无比、不可轻易示人、或只有少数高明之士方能领会和掌握的诗歌技艺、诗歌奥秘、以及独特的诗歌见解。这些“禁脔”,可能是对格律的精妙运用,可能是对意象的独特锤炼,可能是对情感的极致表现,也可能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隐喻。它们是诗歌艺术的精华所在,是诗人功力深厚的体现,也是理解一首诗乃至一个诗歌流派的关键所在。本书将通过对历代经典诗歌及其创作背景的细致考察,揭示这些“诗学禁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帮助读者领略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着重于“诗话”的传统,即通过对诗歌作品的解读、评论,以及与诗人创作心迹的对话,来深入探究诗歌的本质。这里的“诗话”,绝非浮光掠影的点评,而是饱含着作者对中国诗歌传统深厚的理解与情感,是对一代代文人心灵的回响与共鸣。本书将选取各个历史时期、各个诗歌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 例如,在先秦两汉时期,我们将探讨《诗经》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早期诗歌形式的探索;在魏晋南北朝,我们将走进竹林七贤的玄谈与嵇康、阮籍的旷达与悲歌,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士人风骨与审美情趣;在唐代,我们将深入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想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家国情怀,白居易“轻描淡写”的叙事力量,以及晚唐诗人在社会动荡中的哀婉情思;在宋代,我们将品味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悲壮激昂,李清照的婉约凄美,以及宋词在抒情与叙事上的创新与发展;直至明清,我们也将关注小说诗、戏曲诗等新兴诗歌形式的发展,以及士大夫诗与民间诗的交融。 本书的研究方法并非拘泥于一种理论框架,而是采取一种融会贯通、多角度审视的策略。我们将借鉴历代诗话大家如钟嵘、刘勰、皎然、王灼、严羽、贺裳、王夫之等的智慧,同时也融入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从诗歌的意境营造、语言锤炼、格律运用、情感表达、艺术象征,到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哲学思想、文化传承,本书都将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 “木天禁语”的部分,将重点关注那些诗歌创作中的“不可说”与“只可意会”之处。这可能包括: 天才的瞬间与灵感的捕捉:诗人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那些仿佛天外飞来的诗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思维过程?本书将试图通过对具体诗句、意象的分析,还原诗人创作的瞬间状态,探寻那份神秘的诗歌“天赋”。 意境的生成与升华:一首伟大的诗歌,往往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沉醉其中。这种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它超越了字面意义,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本书将剖析那些千古流传的诗歌意境,揭示其营造的技巧与艺术魅力。 情感的极致表达与含蓄之美:诗歌是情感的载体,但同样的情感,为何在不同诗人笔下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有些诗人直抒胸臆,有些则委婉含蓄。本书将探讨情感表达的多种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含蓄的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象征与隐喻的奥秘:诗歌常常运用象征与隐喻来传达复杂的思想与情感。这些象征与隐喻,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本书将深入解读那些经典诗歌中的象征与隐喻,揭示其多重含义与文化渊源。 诗人的精神世界与人生哲学:伟大的诗篇,往往是诗人丰富精神世界的折射。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诗人的生命体验,理解诗歌与其人生哲学的内在联系。 而“诗学禁脔”的部分,则将集中探讨那些历代诗家、批评家所珍视的、被认为是诗歌艺术核心价值的要素: “神韵”、“风骨”、“气象”的解读:这些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往往难以精确定义,却能直指诗歌的内在精神。本书将梳理历代关于这些概念的论述,并结合具体诗歌作品,进行生动的阐释。 “兴”、“比”、“赋”的妙用:这是《诗经》以来就确立的诗歌表现手法,历代诗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表现手法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作品中的独特运用。 “意象”的锤炼与创新:一个好的意象,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诗人在意象的选择、组合与表达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经典意象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创新意象的出现。 “声律”的和谐与“句法”的巧思: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声音的艺术。格律的运用,句法的安排,都对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书将解析诗歌的声律美,以及句法上的精妙之处。 “诗心”与“诗眼”的探寻:每一首诗,都有其核心的“诗心”和“诗眼”。找到它们,也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诗歌的“诗心”与“诗眼”。 诗歌批评的演进与诗学流派的争鸣:诗歌批评与诗歌创作相辅相成。本书将回顾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展现历代诗学观点的碰撞与发展。 《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更在于它能够启迪读者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本书的语言力求生动、流畅,避免过于学术化的枯燥,而是以一种亲切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诗歌的殿堂。书中引用的诗歌原文,均经过仔细考证,力求准确。 对于诗歌爱好者而言,本书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它能帮助您拨开层层迷雾,直抵诗歌的本真;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与丰富的史料参考,有望激发新的学术思考;对于所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来说,本书更是一次涤荡心灵、感悟诗意的精神之旅。 我们相信,通过对“木天禁语”的探寻与对“诗学禁脔”的解析,《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将能帮助读者重新发现诗歌的魅力,体悟诗歌的无穷力量,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让诗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新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与智慧的书。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追寻诗歌灵魂的漫长而美妙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这种挑战带来的回馈感是巨大的。它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都似乎压缩了作者多年积累的学问。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在书中夹上书签,标记那些我需要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的典故和人物。这反而变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它驱使我跳出书本的物理边界,去探索更广阔的古典文学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平衡态度,他既不偏颇于一家之言,又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流派的脉络,并给出自己基于文本的深刻洞察。对于那些希望从“爱好者”跨越到“研究者”门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坚实而清晰的阶梯。它教会的不是“应该如何去读诗”,而是“如何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鉴赏体系”。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文字功力的深厚,那种行文的节奏感和用词的精准度,简直是文学功底的试金石。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意象的生成与消解”的论述,作者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去解释,而是巧妙地将历代诗人的创作心路历程串联起来,仿佛我们正身处他们的案头,亲眼目睹那些灵感的火花是如何迸发的。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诗学理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当然,其中一些章节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但正是这种“需要思考”的特质,才更显出此书的价值。它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回忆起自己读过的那些诗篇,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主观感受,这种反刍的过程,才是阅读的真正乐趣所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是方法论层面的。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唐诗宋词已经有了相当的把握,但在阅读了关于“诗眼”与“妙悟”的章节后,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理解可能过于注重字面意思和宏大叙事,而忽略了诗歌最核心的“瞬间凝固的美感”。作者似乎在教我们如何用更细微的、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打量一首诗的结构和细节。比如,他对某个著名诗人某句诗的拆解分析,简直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细,每一笔、每一个停顿,都被赋予了明确的意图和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反而构建出了整体的宏伟。我开始尝试着用书中介绍的这种“多维度审视法”去重读我收藏夹里的诗集,效果立竿见影,许多曾经被我忽略的暗流涌动立刻浮现出来。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一下子打开了理解古典文学的很多扇紧闭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的“禁语”和“禁脔”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圈子里的那些不言之秘,而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允许进入了这个神圣而又私密的领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流露出一种对诗歌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敬畏,这种情感的渗透,使得再严肃的理论探讨也显得亲切可人。它不是那种只会教你“背诵和理解”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的、愿意倾囊相授的老师,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在点燃你内心的创作激情。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胸襟开阔了许多,对“美”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真挚兴趣,并且不畏惧深入探索的读者,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在书架上占据一个显眼的位置。

评分

这本《中华经典诗话:木天禁语·诗学禁脔》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深邃的意味,光是“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这两个词组,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是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的,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仿佛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年代。书中的内容想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深度挖掘,尤其“禁脔”一词,暗示着作者可能触及了一些传统诗学中不常被公开讨论,或者说是需要更高深理解才能领悟的精微之处。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阐释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诗句,以及他对于格律、意境、用典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如果能像一位老前辈在灯下娓娓道来,将那些陈年的学问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充满现代感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将是一次极佳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厚度也让人感到扎实,显然不是肤浅的入门读物,而是那种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品读,甚至需要对照原典细细揣摩的佳作。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价格便宜

评分

真心不错的书,很值得已读

评分

纸质很好,很划算

评分

均为被称为&ldquo;元诗四大家&rdquo;之一的范梈(字德机)所撰,是元代两种重要的诗论著作

评分

先说分段。对一首长诗来说,如果不分段,就很容易杂乱无章,理不清头绪。对创作者来说,要先根据自己准备表现的内容大致构思出几个段落,每一段准备写什么,要尽量做到了然于胸。著者又认为,分段应该大致均齐,每段的句数可多可少,但每一段之间要保持大致的均衡,不宜参差太大。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五言古诗在音节和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逐层向前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猛过急的动荡起落。如果每段句数差距太大,容易打破这种稳定的均衡感和节奏感,从而破坏古诗浑厚高古的审美特质。

评分

中华经典诗话 (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沧浪诗话》,《六一诗话 温公续诗话》,《诗镜总论》,《本事诗》,《人间词话》。

评分

送货速度慢了一些,书不错。

评分

先说分段。对一首长诗来说,如果不分段,就很容易杂乱无章,理不清头绪。对创作者来说,要先根据自己准备表现的内容大致构思出几个段落,每一段准备写什么,要尽量做到了然于胸。著者又认为,分段应该大致均齐,每段的句数可多可少,但每一段之间要保持大致的均衡,不宜参差太大。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五言古诗在音节和意念节奏上一般是不激不厉、逐层向前推进的,即所谓按辔有程,而较少过猛过急的动荡起落。如果每段句数差距太大,容易打破这种稳定的均衡感和节奏感,从而破坏古诗浑厚高古的审美特质。

评分

正版好书,名家佳作,学术价值高,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