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探测原理/高等学校工程创新型“十二五”规划教材

电子探测原理/高等学校工程创新型“十二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劲松,汤子跃,许炎义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探测
  • 探测原理
  • 传感器
  • 电子技术
  • 工程创新
  • 高校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电子工程
  • 测量技术
  • 仪器仪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05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26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工程创新型“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4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探测原理/高等学校工程创新型“十二五”规划教材》为配合教育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军队教育改革而编写。雷达和声呐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其工作原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电子对抗(含水声对抗)与雷达和声呐是矛和盾的关系。将三者工作原理一起讲授,不仅可以在大大缩短学时的前提下加深对三者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
  本书讲解雷达、声呐和电子对抗基本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解雷达和声呐系统构成和基本原理,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雷达和声呐测距、测角和测速的基本原理,以及多普勒效应在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讲解雷达和声呐信号和信息处理及雷达和声呐方程,包括雷达和声呐优信号检测器与估计器、模糊函数、距离和频率分辨理论、距离和频率测量精度分析、雷达数据处理和显示,以及雷达与声呐方程;第三部分介绍预警体系结构、新体制雷达与声呐以及海洋仪器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讲解电子对抗和抗干扰的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

湖北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水声技术研究所承担雷达项目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主持或承担声纳或鱼雷自导项目1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5项,国防973项目3项。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军人才建设先进个人和湖北省优秀博士后等殊荣。享受军队科技人员1类、2类特殊岗贴。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探测系统的任务
1.1.1 目标的探测
1.1.2 目标参数测量
1.1.3 目标成像及识别
1.1.4 雷达与声呐工作波段划分
1.2 电子探测系统的组成与应用
1.2.1 被动探测系统的组成
1.2.2 主动探测系统的组成
1.2.3 雷达和声呐的分类
1.3 电子探测系统战术和技术指标
1.3.1 探测能力技术指标
1.3.2 估计精度技术指标和分辨率技术指标
1.3.3 电子探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1.4 电子探测系统的发展史
1.4.1 雷达发展史
1.4.2 声呐发展史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发射与接收系统
2.1 发射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
2.2 雷达发射系统
2.2.1 发射系统的组成
2.2.2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2.2.3 固态发射机
2.2.4 频率合成器
2.2.5 当前常用频率合成技术及其特点
2.3 声呐发射系统
2.3.1 声呐发射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2.3.2 匹配网络
2.3.3 收发转换开关
2.4 接收系统的组成及技术指标
2.4.1 雷达接收机的组成及技术指标
2.4.2 声呐接收机的组成及技术指标
2.4.3 数字化接收机
2.5 噪声系数和灵敏度
2.5.1 噪声系数
2.5.2 灵敏度
2.6 动态范围和增益控制
2.6.1 动态范围
2.6.2 增益控制
2.6.3 对数放大器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距离测量
3.1 脉冲测距
3.1.1 脉冲测距原理
3.1.2 距离分辨率
3.1.3 距离测量精度
3.2 调频测距
3.2.1 调频连续波测距基本工作原理
3.2.2 运动目标的调频连续波测距
3.2.3 调频连续波雷达特点
3.3 相位测距
3.4 雷达距离跟踪
3.4.1 人工距离跟踪
3.4.2 自动距离跟踪
3.5 声呐被动测距
3.5.1 基于距离差的被动测距
3.5.2 基于相位差的被动测距
3.5.3 两种方法的对比及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角度测量原理
4.1 测角基本方法
4.1.1 幅度测角原理
4.1.2 相位测角原理
4.1.3 互谱测角原理
4.2 线阵天线波束扫描方法
4.2.1 窄带线阵波束形成与方向性图
4.2.2 圆阵与圆弧阵的波束形成
4.2.3 宽带波束形成
4.2.4 加权
4.2.5 加挡
4.3 波束扫描方式
4.3.1 雷达波束形状和扫描方法
4.3.2 声呐波束扫描
4.4 雷达自动测角和角度跟踪
4.5 相控阵雷达
4.5.1 相控阵天线和相控阵雷达的特点
4.5.2 相控阵波束扫描三种基本方式
4.5.3 平面相控阵雷达波束形成
4.5.4 相控阵雷达的馈电和馈相方式
4.5.5 有源相控阵
4.5.6 数字阵列雷达
4.6 三坐标雷达
4.6.1 三坐标雷达的数据率
4.6.2 单波束、多波束三坐标雷达
4.6.3 仰角测量范围和高度测量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运动目标检测和速度测量
5.1 径向速度的测量
5.1.1 多普勒效应
5.1.2 多普勒信息的提取方法
5.2 运动目标显示与检测
5.2.1 雷达动目标显示(MTI)工作原理
5.2.2 雷达动目标检测(MTD)工作原理
5.2.3 运动杂波的抑制
5.3 声呐的自身多普勒(ODN)抑制技术
5.3.1 改变本振信号的频率
5.3.2 改变发射信号的频率
5.4 运动平台雷达动目标检测技术
5.4.1 多普勒雷达的杂波特点
5.4.2 机载动目标显示(AMTI)
5.4.3 PD雷达脉冲重复频率的选择
5.4.4 不同重复频率PD雷达信号处理
5.4.5 距离模糊的消除
5.5 切向速度测量原理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号理论基础
6.1 匹配滤波器
6.1.1 白噪声背景下的匹配滤波器
6.1.2 色噪声背景下的匹配滤波器
6.1.3 匹配滤波器增益
6.2 信号检测
6.2.1 信号检测模型和似然比
6.2.2 被动声呐信号检测
6.2.3 主动雷达和声呐信号检测
6.2.4 恒虚警检测
6.3 信号的模糊函数
6.3.1 模糊函数的定义
6.3.2 典型信号的模糊函数
6.3.3 宽带模糊函数
6.4 信号模糊函数的应用
6.4.1 距离和频率分辨率
6.4.2 多普勒容限
6.4.3 距离和速度估计及测量精度
6.5 脉冲压缩技术
6.5.1 线性调频信号及其脉冲压缩处理
6.5.2 脉冲压缩处理的主要指标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数据录取、处理和显示
7.1 雷达目标坐标参数的录取方法
7.1.1 目标距离数据的录取方法
7.1.2 目标角度数据的录取方法
7.1.3 目标高度数据的录取方法
7.1.4 其他参数的录取方法简介
7.2 雷达和声呐的显示终端
7.2.1 雷达的显示器
7.2.2 声呐的显示器
7.3 雷达数据处理
7.3.1 雷达数据处理分类及术语定义
7.3.2 雷达数据处理的实现
附:标准卡尔曼滤波公式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雷达与声呐方程和目标特性
8.1 雷达方程
8.1.1 基本雷达方程
8.1.2 雷达最大作用距离
8.1.3 脉冲压缩雷达方程
8.2 雷达目标截面积
8.2.1 窄带雷达目标截面积
8.2.2 高分辨力雷达目标截面积
8.2.3 目标截面积与雷达工作波长的关系
8.2.4 雷达目标特性与极化的关系
8.3 雷达杂波模型
8.3.1 地、海面反射特性
8.3.2 杂波的幅度起伏
8.4 雷达目标起伏模型
8.5 声呐方程
8.5.1 声呐方程中出现的参数
8.5.2 被动声呐方程
8.5.3 主动声呐方程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探测与预警新技术
9.1 探测与预警系统简介
9.1.1 天基预警系统
9.1.2 空基探测与预警系统
9.1.3 陆基探测与预警系统
9.1.4 海基探测与预警系统
9.1.5 水下探测与预警系统
9.2 合成孔径成像与干涉合成孔径成像
9.2.1 合成孔径成像原理
9.2.2 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
9.2.3 干涉合成孔径原理及应用
9.3 超视距雷达
9.3.1 地波和天波超视距
9.3.2 微波大气波导超视距雷达
9.4 声学海洋仪器
9.4.1 图像声呐
9.4.2 海流速度剖面仪
9.4.3 水声定位技术
9.5 被动多基地雷达
9.5.1 基于时差定位
9.5.2 到达方向交叉定位
9.5.3 差分多普勒定位
9.6 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
9.6.1 空域滤波
9.6.2 从信号检测谈起
9.6.3 雷达杂波的空时二维谱
9.6.4 空时信号模型
9.6.5 最优空时二维处理
9.6.6 空—时二维处理的降维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电子对抗基本原理
10.1 电子对抗及分类
10.1.1 电子对抗定义
10.1.2 电子对抗分类
10.2 电子对抗中的信号侦测
10.2.1 侦察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0.2.2 测频接收机
10.2.3 信号处理和参数估计
10.3 电子对抗中的电子进攻技术
10.3.1 电子进攻的概念和分类
10.3.2 干扰方程
10.3.3 有源干扰
10.3.4 无源干扰
10.3.5 隐身技术
10.3.6 电子战中的摧毁技术
10.4 有源干扰基本原理
10.4.1 压制性干扰原理
10.4.2 欺骗式干扰原理
10.5 电子对抗中的电子防护技术
10.5.1 反电子侦察
……

前言/序言

  世界军事变革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为动力,以军事技术、军事理论创新和军队体制结构调整为核心内容。为了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军队院校合训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有创新性的革命。
  雷达、声呐和电子对抗装备是海军信息作战的重要装备。海军院校学历教育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合训专业学员的任职面向雷达、声呐和电子对抗装备。以前这三种装备的原理分成三门课程教学,一般只能讲授其中的一到两门,难以保证学员适应第一任职需要。考虑到三者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本教材将三者原理合并讲解。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在较短学时内,不仅可以加深学员对三种装备原理的融会贯通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地方高校的电子工程海军国防生有同样的需求。
  海洋仪器大都与雷达和声呐相关,如地波雷达、导航雷达、声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声相关流速剖面仪、图像声呐和水声通信等,因此海洋物理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雷达和声呐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可以作为海洋物理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教材。
  本教材在编写思路上,突出内容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主要介绍雷达、声呐原理,包括:目标检测、目标参数测量(含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频率测量)、多普勒效应及应用、信号理论基本知识(含模糊函数、距离和频率分辨理论、距离和频率测量精度分析)、数据处理基本概念、新体制雷达和声呐;以及电子对抗和抗干扰的基本原理。本教材参考学时数为60学时。
  每章配有习题。有些章节还都给出开放性习题,包括计算机仿真作业和论述题,虽然这些习题对本科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相信对掌握教材的内容有很好的帮助。
  本书由唐劲松教授担任主编。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第5章、第9章和第4章(部分)由唐劲松教授编写,第6章、第7章、第8章由汤子跃教授、唐劲松教授合写,第3章和第10章由许炎义教授编写,第2章、第4章(部分)由胡金华副教授编写。
  本书由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林幼权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孙大军教授和海军工程大学黄高明教授担任主审。他们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参与本书编辑和校对的有:卢建斌博士、张森博士、钟何平博士、张学波博士和程广利博士。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陈晓莉编审与作者进行了大量沟通,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难以列全,对所引用资料未标注的作者表示歉意和谢意!
  囿于编者的水平,谬误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电子探测原理 一、 导言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电子探测技术作为信息获取、信号处理和功能实现的核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精密科学研究到工业生产控制,从医疗健康监测到日常生活安全保障,电子探测无处不在,并且其重要性还在持续攀升。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电子探测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典型器件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本书面向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学生,是“高等学校工程创新型‘十二五’规划教材”系列中的一本,力求在传授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 电子探测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电子探测,顾名思义,是指利用电子信号的产生、传播、接收与分析,来感知、测量、识别或监测物理现象、化学物质或生物过程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其核心在于将非电量的待测信号转化为可处理的电信号,并通过对这些电信号的分析来获取目标信息。 根据探测对象的不同,电子探测可以被宽泛地划分为以下几类: 物理量探测: 探测诸如温度、压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光强、声波、磁场、电场、辐射等物理量的变化。 化学量探测: 识别和量化特定化学物质的存在、浓度或成分,例如气体传感器、pH传感器等。 生物量探测: 检测生物信号或生物分子的存在与变化,如心电图、脑电图、血糖监测、DNA序列分析等。 信号探测: 接收、识别和分析各种电子信号,包括无线电信号、雷达信号、声呐信号等,用于通信、导航、目标识别等。 此外,根据探测方式的不同,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 接触式探测: 传感器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 非接触式探测: 传感器通过电磁波、声波等媒介与被测对象进行信息交换。 主动探测: 系统向被测对象发出激励信号,并接收其响应信号。 被动探测: 系统仅接收被测对象自身发出的信号。 三、 电子探测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电子探测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1. 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 这是电子探测系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将非电量的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转换为电信号。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探测系统的精度、灵敏度、响应速度和工作范围。传感器的种类繁多,根据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光电式、半导体式等。 2. 信号调理电路(Signal Conditioning Circuitry): 传感器输出的原始电信号往往非常微弱、含有噪声,并且可能不符合后续处理单元的要求(如幅度不匹配、频率特性不佳等)。信号调理电路的作用就是对原始信号进行放大、滤波、阻抗匹配、偏置、线性化等处理,使其变得更加鲁棒,便于后续的模拟-数字转换和数据处理。 3. 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ADC): 在大多数现代电子探测系统中,信号最终需要被计算机或微处理器处理。ADC负责将连续变化的模拟电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以便进行存储、计算和分析。ADC的性能(如分辨率、采样率)直接影响了数字信号的精度和动态范围。 4. 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微处理器/微控制器(Microprocessor/Microcontroller): 这是电子探测系统的“大脑”,负责对数字化的探测信号进行各种算法处理,如滤波、特征提取、模式识别、数据融合、决策制定等。DSP通常针对高速、复杂的信号处理任务进行优化,而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则在通用计算和控制方面表现出色。 5. 输出/显示单元(Output/Display Unit): 处理后的信息需要以某种形式呈现给用户或控制系统。这可能包括数字显示器、指示灯、报警器、图形界面、或者直接驱动执行器进行控制。 四、 核心探测技术与原理 本书将深入探讨多种重要的电子探测技术及其背后的物理和电子原理。以下是一些核心章节的概要: 1. 电阻式探测原理: 欧姆定律与焦耳定律: 讨论材料电阻率随温度、形变、光照等因素变化,如何通过测量电阻变化来探测这些物理量。 惠斯通电桥: 介绍其原理,如何利用电桥的平衡特性来精确测量微小的电阻变化,广泛应用于应变片、热敏电阻等传感器。 半导体材料特性: 讲解本征半导体和杂质半导体的导电机制,掺杂浓度、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为理解半导体传感器奠定基础。 2. 电容式探测原理: 电容定义与电介质: 阐述电容与介质常数、电极面积、电极间距的关系。 电容变化探测: 探讨通过改变介电常数(如湿度传感器)、改变极板面积(如压力传感器)、改变极板间距(如位移传感器)来探测物理量。 电容测量技术: 介绍电容-电压转换、电容-频率转换等电路,用于将被测电容变化转化为可处理的电信号。 3. 电感式探测原理: 电磁感应定律: 解释变化的磁场如何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电感变化探测: 讨论通过改变线圈的磁芯材料、改变线圈的匝数或改变线圈与磁场的相对位置来探测物理量,如位移传感器(LVDT)、金属探测器。 电感测量电路: 介绍振荡电路、电感-电压转换等电路。 4. 压电效应与压阻效应: 压电效应: 讲解某些晶体材料在受到机械应力时会产生电荷,反之亦然。这是压电式传感器(如加速度计、麦克风、超声波换能器)的基础。 压阻效应: 阐述某些材料(尤其是半导体)在受到机械应力时其电阻会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这是压阻式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应变片)的核心原理。 5. 光电探测原理: 光电效应: 详细介绍光电导效应、光伏效应、光电发射效应等,以及它们在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CCD/CMOS图像传感器、光敏电阻等中的应用。 光信号的产生与调制: 介绍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等光源,以及如何利用光信号传输信息(如光纤通信)。 光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讨论光信号的检测、放大、滤波等技术。 6. 热电效应: 塞贝克效应: 讲解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温差电偶在两端存在温差时会产生电动势,这是热电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珀尔帖效应: 阐述电流通过两种不同导体组成的结点时会发生吸热或放热现象。 热敏电阻(Thermistor): 介绍其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以及NTC(负温度系数)和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7.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原理: 电化学传感原理: 讲解电解、极化、电位、电流等概念,以及离子选择性电极、pH电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等的工作机制。 生物识别原理: 介绍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DNA传感器等,探讨生物分子识别机制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气体传感原理: 介绍半导体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等。 8. 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 模拟信号滤波: 详细讲解低通、高通、带通、带阻滤波器(RC、RLC、有源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以去除噪声。 采样定理: 阐述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以及过采样、欠采样等技术。 模数转换技术: 介绍逐次逼近型ADC、Σ-Δ型ADC、并行ADC等不同类型的ADC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介绍傅里叶变换、Z变换、数字滤波器设计等基本概念,为后续的信号分析奠定基础。 五、 典型应用领域 电子探测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电子探测技术的应用广度与深度: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 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气体浓度等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和稳定。 医疗诊断与健康监测: 心电图(ECG)、脑电图(EEG)、血氧饱和度、血糖、血压、体温等的监测,医学影像的形成与分析(如CT、MRI、超声)。 环境监测与安全防护: 空气质量监测(CO2、O3、PM2.5等)、水质监测(pH、离子浓度)、辐射监测、气体泄漏报警、火灾探测、安防监控等。 通信与导航: 雷达、声呐、射频信号接收与分析、GPS/北斗导航系统中的信号处理。 科学研究与精密测量: 粒子探测器、光学显微镜、光谱分析仪、高精度位移测量等。 消费电子产品: 手机中的陀螺仪、加速度计、光线传感器、指纹识别,智能家居中的各种环境传感器。 六、 创新与发展趋势 电子探测技术正朝着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低功耗的方向发展。本书将对这些前沿趋势进行介绍,包括: MEMS/NEMS技术: 微机电系统/纳米机电系统在传感器制造中的应用,实现更小尺寸、更高集成度、更低成本的传感器。 物联网(IoT)中的传感器网络: 大量低功耗、低成本传感器的部署,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全面感知和数据互联。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利用AI技术提升探测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精准的模式识别、故障诊断和预测。 新型材料与器件: 石墨烯、二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在新型传感器中的应用探索。 无损检测技术: 越来越重要的在不破坏被测对象的前提下进行探测的技术。 七、 结论 《电子探测原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电子探测技术知识体系。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核心技术的详细阐述以及丰富应用实例的介绍,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器仪表、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的编写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力求成为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工程实用价值的优秀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电子探测原理》时,内心是怀揣着一丝忐忑的。毕竟,“高等学校工程创新型‘十二五’规划教材”的 title,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枯燥乏味、理论至上的书本。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公式,而是从实际应用场景切入,比如医学成像、环境监测、工业无损检测等,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出背后的物理原理。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实际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书中关于信号处理和噪声抑制的章节,更是写得炉火纯青。他详细讲解了各种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具体的电路设计实例,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对各种干扰源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这让我能够提前预判在实际系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电子探测技术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电子探测原理》实在是一本令人惊喜的教材。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深入地讲解电子探测基础理论的书籍。市面上同类书籍虽多,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应用,要么过于碎片化,缺乏整体性。而这本教材,恰恰在这两方面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将抽象的物理原理与实际的探测器设计、电路实现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不同探测器工作机制的详细阐述,比如半导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以及气体探测器等,作者都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讲解,并且提供了相关的性能参数和选择依据。更难得的是,教材中还包含了许多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例如新型探测材料的应用、微电子探测器的发展趋势等,这对于我进行前沿课题的研究非常有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电子探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有信心去应对未来的科研挑战。

评分

对于一个在电子探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我更关注的是教材的实用性和前沿性。《电子探测原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工程实践中的诸多细节。比如,在讲解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时,他不仅仅给出了理论公式,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的限制因素,如材料缺陷、制造工艺、环境干扰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探测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为我们在项目设计中选择最适合的探测方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例如,在谈到X射线探测时,他详细比较了碘化钠闪烁体、碲镉汞(HgCdTe)和CMOS探测器等不同技术的特点,并指出了它们在空间分辨率、探测效率、响应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许多实际工程案例,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我学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解决方案。

评分

我是一位对物理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对电子探测这一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选择学习资料时,我更看重的是其理论的严谨性和知识的深度。《电子探测原理》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无疑是令人称赞的。它从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电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光电效应、热电效应、压电效应等等。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建立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使得整个知识体系显得非常完整和系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探测器性能评估的章节,作者不仅给出了各种评估指标的定义,还详细解释了这些指标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我而言,这本教材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激发了我对更深入研究的兴趣。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未来深入学习和探索电子探测领域的坚实基石。

评分

作为一名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平时的工作节奏非常快,留给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掌握核心知识,同时又能温故知新的教材。《电子探测原理》这本书,可以说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排版设计非常合理,章节划分清晰,重点突出。在每一章的开头,作者都会简要概括本章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这让我能够快速了解本章的学习重点。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使得复杂的原理变得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书中每个章节后面都附有相应的习题,并且有一些习题还提供了详细的解答思路,这对于我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帮助。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并通过练习题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依然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