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汉译六法:德国六法

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汉译六法:德国六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秀清,陈颐 编,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译,冷霞 校
图书标签:
  • 清末民国史
  • 法律史
  • 德国六法
  • 汉译
  • 史料
  • 法律文本
  • 近代法学
  • 史学
  • 丛刊
  • 法律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4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34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汉译六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汉译六法:德国六法》包括:“德国宪法”、“德国裁判所编制法”、“德国民法”、“德国商法”、“德国民事诉讼法”、“德国刑法”与“德国刑事诉讼法”。

目录

总序
凡例

点校前言
德国宪法
第一章 联邦领地
第二章 帝国立法
第三章 联邦议会
第四章 联邦长
第五章 帝国议会
第六章 关税及商业
第七章 铁道
第八章 邮便及电信
第九章 海军及商船
第十章 领事馆
第十一章 帝国军事
第十二章 帝国会计
第十三章 诉讼之判决及刑罚
第十四章 一般之规定

德国宪法施行法
第一章 版图
第二章 臣民之权利、义务
第三章 国王
第四章 大臣
第五章 王国议会两院
第六章 司法权
第七章 属于裁判官之官吏
第八章 财政
第九章 市町村、郡县及州

德国宪法附录
德国裁判所编制法
德国裁判所编制法施行规则
德国民法
德国商法
德国民事诉讼法
德国刑法
德国刑法施行法
德国刑事诉讼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汉译六法:德国六法》以外其他法律史料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与该丛刊主题(清末民国时期对德国六法的汉译引进)不同的法律史料研究成果。 ---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研究:从秦汉至清末的法律嬗变》 图书简介 本书系一套深入探讨中国法律思想和制度演变历程的专题研究合集,旨在梳理自秦汉至清末数千年间,中国本土法律体系的思想基础、结构特征及其历史性变迁。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逻辑发展,而非晚清以降受外来法系,特别是德法系影响的法律变迁。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地剖析了中国法律史上的关键节点和核心议题,为理解中国法律传统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第一编:先秦法律观念与早期成文法 本编聚焦于中国法律思想的源头——先秦时期。我们不再侧重于考察具体成文法的文本,而是深入分析《礼记》中蕴含的刑德观念、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对立与融合,以及诸子百家对“法”的本体论思考。重点考察了“礼法合一”的早期形态,以及早期法律规范如何从道德伦理中分化出来。特别指出,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深受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制约,其内在逻辑与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理性化、普遍性原则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详细梳理了西周的“典”、“章”、“刑”等概念的演变,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条文的“见于竹帛”现象,以及各国在统一进程中对法律工具性的认知差异。我们着重分析了各国变法中对“法制”的强调,但强调这种“法制”的构建基础依然是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秩序,而非普世的、抽象的“法治”概念。 第二编:秦汉大一统背景下的法律制度构建 本编着眼于秦汉帝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成熟的奠基阶段。本书详细论述了秦律的严苛性、结构性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汉代“以儒家思想解释和改造秦法”的复杂过程。我们深入探讨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对司法实践的渗透,以及《九章律》《越縠白虎通义》等核心法典的编纂精神。 本书着重阐述了汉代“大义灭亲”原则在维护皇权和儒家伦理秩序中的作用,这与近代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对汉代“比附”制度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对个案的灵活处理方式,即在既定律条之下,如何通过解释学手段实现法律的“人情化”和政治化,这是理解中国法律文化特性的关键所在。 第三编:魏晋隋唐的法律体系化与中古法制的成熟 本编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由早期分散的律令向完备的成文法典体系过渡的关键阶段。我们详细分析了《唐律疏议》的结构和意义,将其视为中国古典法制集大成的体现。本书特别关注了“疏”在解释律令中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疏”如何固化了儒家伦理对刑法的约束,使得法律的道德色彩远超其纯粹的规范色彩。 研究深入剖析了唐代法律中关于身份、等级、亲属关系的特殊规定,这些规定构成了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石。通过对比唐代的刑法与同时期域外(如拜占庭)的法律思想,本书清晰地界定了中国法律在私法、刑法领域的独特取向,例如对“义”和“礼”在量刑中的权重,以及在继承、婚姻制度中体现出的强烈父权色彩。 第四编:宋元明清的法律修正与实用主义倾向 本编探讨了宋代以后法律的实用化和保守化趋势。我们考察了宋代法律在“宽仁”思想指导下的修订,以及法律条文在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治理中的调整。重点分析了《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的演进脉络。 本书特别关注明清时期法律中“例”的地位显著提升的现象。大量的司法判例和行政惯例(即“例”)被纳入或作为律令的补充,这反映出中央集权下,法律实践对抽象原则的灵活退让和对既有社会结构的维护。我们详尽论述了清代法律中对商业纠纷、土地兼并等新兴社会经济问题的处理方式,并指出了其在面对近代工业化和商业化浪潮时的内在局限性。 总结与对比 本书在对中国本土法律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的同时,始终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伦理体系中加以考察。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法律思想如何在维护宗法等级、皇权至上的框架下,发展出一套严密而具有独特解释体系的规范结构。这种结构与晚清民国时期所引进的、以私权、契约自由、国家主权为核心的近代西方法律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野。本书的目的在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法律自身价值和历史地位的理解,而非探讨其与外来法制的交汇与重塑。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历史学、法学史、社会学、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和法律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提供的史料分析和理论构建,是理解中国法律从古代向近代转型前夜的本土基础的关键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我对“法律史料”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接触的一些法律史料,往往是残缺不全的、零散的,阅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背景知识才能勉强窥探一二。然而,《汉译六法:德国六法》却以一种完整、系统的方式呈现了德国六法体系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译介情况。它让我看到了,不仅仅是条文的翻译,更有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翻译者的注解、解释,甚至是不同译本之间的比较。这对于理解当时法律思想的传播和接受过程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如何将一套复杂的、源自异域的法律体系,通过文字传达给国内的法律界人士?这其中的挑战与智慧,足以令人咂舌。我特别期待能从中找到当时法律学者的论述,他们是如何解读和评价德国六法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语境下,将这些法律条文融入到中国本土的立法实践中?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其文本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翻译、研究、传播的历史信息。它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立体的、更动态的法律史叙事,而不仅仅是枯燥的条文罗列。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先辈们在构建现代法律体系时的艰辛与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对法律思想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法律的“西化”过程,特别是德国法的影响,感到好奇。《汉译六法:德国六法》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直接和深入的切入点。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德文原法条文及其汉译,更希望能看到翻译过程中的一些考量,比如对某些法律概念如何进行本土化处理,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当时中国法律界在面对西方法律体系时的思考深度和实践智慧。我非常想知道,在翻译这些法律条文的同时,是否也伴随着对德国法学理论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德国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法律是在怎样的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借鉴了德国的经验,以及这种借鉴对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世界潮流中寻找自己的道路,如何在借鉴外来文明的同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对于清末民国时期法律的变迁,我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虽然知道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别是德国民法典,但具体的条文、概念,甚至是法学思想的演变,都显得有些模糊。而这套《汉译六法:德国六法》正是我苦苦寻觅的那把钥匙。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显露出它作为史料的严谨与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翻译过来的法律条文汇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那段至关重要的“拿来主义”时期。我特别关注的是,翻译的水平如何?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德文原法的精髓,同时又兼顾到中国读者的理解?看到目录中那些熟悉的法律术语,如债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等,我知道这本译本将是我深入研究那一时期民事立法的重要参考。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清当时中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哪些德国民法思想被采纳,哪些被改造,以及这些采纳和改造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考量。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从业者或研究者的工具书,对于任何对中国近代史、法律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都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能够近距离观察那个充满变革与碰撞的时代,感受法律思想的移植与生长。

评分

我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往往侧重于它所承载的社会信息和文化内涵。《汉译六法:德国六法》这本书,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法律文本。我期待它能够展现的,是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外国法律体系是如何被引入中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是如何反应的。例如,在翻译和学习德国六法时,是否引发了国内社会对于法律概念、家庭制度、财产观念等方面的讨论?这些讨论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解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线索,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它就像是一个档案库,里面不仅仅有法律条文,更可能隐藏着关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律的认知,以及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史料,更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的百科全书,它将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复杂而迷人的时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史料,不仅要有内容的翔实,更要有其解读的价值。《汉译六法:德国六法》这套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我尤其关注的是,它作为“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的一部分,是否能够充分体现那个时代的特色?我期待它能展示的不仅仅是德国六法的条文本身,更希望能看到一些与中国情境相结合的文献,例如当时的报刊杂志上关于引入德国法律的讨论,或者法学界对德国六法的评论文章,甚至是相关的立法草案中的体现。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德国六法是如何被中国吸收、消化,并最终融入到中国自身的法律体系中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填补一些研究上的空白,提供给学者们更直接、更一手的研究材料。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所扮演的角色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翻译,更是关于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和历史的变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