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杜朴(Robert L. Thorp) 文以诚(Richard Ellis Vinograd) 著,张欣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文化史
  • 插图
  • 修订版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2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51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5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7000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过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一书是美国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新全面审视,并从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该书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耳目一新、值得阅读的佳作。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生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在此不仅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易懂的风格基础上,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以往艺术史教材多以类别如山水画、书法、陶器等为纲,本书则打破国内编写此类教材的窠臼,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入手,兼陈这一朝代或阶段的社会背景、宗教等信息,还原艺术本身的历史场景,使其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间以考古和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境界。中译本挑选书中的精美图片作为彩插,相信读者必将为那流光溢彩的艺术之美所折服。

作者简介

  杜朴(Robert L. Thorp),早期中国艺术领域的权威学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艺术史和考古系教授,著述丰硕。杜朴博士除了在远东广泛的游历和田野考古工作,还合作策划了几个重要的展览,并受邀在每个以中国艺术收藏著称的美国博物馆做讲座。


  文以诚(Richard Ellis Vinograd),199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主任,晚期中国(宋代至今)艺术领域备受尊崇的学者,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Boundaries of the Self: 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在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和书评。文以诚博士经常受邀以演讲者、评审或研讨者的身份出席有关中国艺术和文化的会议和论坛。


  张欣,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目录

序言 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另一种书写 郑岩
插图目录
专题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史前渊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二章 青铜时代早期:商和西周
第三章 青铜时代晚期:东周
第四章 最初的帝国:秦汉
第五章 佛教时代:分裂阶段
第六章 新帝国:隋唐
第七章 宋代技术和文化
第八章 元代至明代中期的官方、个人和城市艺术
第九章 艺术体系与流通:晚明至清代中期
第十章 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身份和群体
延伸阅读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一、范围和方法
  中国艺术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当代影像、装置和行为艺术家,可以说中国拥有世界历史上最丰富多产、绵延不息的艺术文化。因而,写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史意味着必须压缩素材、应对信息的迅速延展。前面的章节至少每月便被考古发现和新的解释手段改写,而后面的章节每日都被当代艺术家的探索续写。本书中我们的理路是包容中国艺术研究的多元和动态,视其为传达该领域趣味和丰富性的契机。本书不仅通过重要作品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借助新近发现和研究成果来介绍中国艺术。我们知道,读者也应注意到,我们论述的未确定性以及我们的结论对争议和修正的开放性。我们会在恰当之处讨论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争论,书后的延伸阅读给我们的话题提供了更广泛多样的观点。接下来讲述的故事没有结尾,并且正在进行。
  我们始终要记住另外几个指导原则:我们希望本书不是博物馆中孤立杰作的展示,而是一部与社会、经济及广泛文化领域密切相连的艺术史(图0-1)。举例时,我们尽量选择在其原处考古或建筑环境中的艺术品,在许多原初环境已消失的情况下,我们尽力通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及制度的联系重新安置艺术对象。同时,我们认为视觉艺术作品通过材料、形式及母题的特质而存在,因而我们提供了许多细致的分析来揭示特定作品的复杂性。为清晰起见,我们依照历史时代顺序,但尽力使章节划分符合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而不拘泥于僵化的朝代沿革。书中章节介绍了各时代相关背景和主题,于是艺术总被置于更大的语境中探讨。
  近期研究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学者们现今质疑中国艺术有核心不变的特质。许多关于中国艺术的久存观念基于某些时期上层受教育的(多为男性)精英赞助者和观众的趣味和价值观,其中往往遗漏了大众、宗教或手工艺因素,或摒除了文化活动及女性价值观。因为愈发认识到前帝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末之前)多元区域文化之间、两千年帝国时代里“华夏”和周边所谓蛮族文化及政权之间,以及现代中国和其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即便持久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也受到触动。在此观念下,我们尝试将艺术从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抽取出来,并展现作为艺术赞助者、参与者和消费者的女性文化行为。这并非由于简单的公平理念,而是因为更加包容的叙述才更丰满有趣。传统上由统治者和文士经营的精英艺术虽仍占主要篇幅,但通过与其所排斥的艺术、品味和价值的对比,显得更为清晰和丰厚。
  即使当我们质疑本质论时,还是值得考虑文化独特性留下了什么。在广阔的世界艺术史中,中国艺术凭什么卓尔不群?尽管与中国艺术史中文化上独特的元素同等重要,少数长期存在的特质仍遗漏了很多价值和关注。
  手工艺中的生产力和技术成就
  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一定程度上因其文明以手工艺制品著称。对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而言,“China”指“Seres”(丝绸之国)。在近代欧洲,“China”既指中国风格的瓷器,又指其原产国(图 0-2)。理由很充分,因几百甚至上千年里,中国在很多工艺中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准都领先于世。陶瓷生产和总称为玉的硬质石料雕刻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文明的曙光,并持续大量生产至今,有时达到工业化的规模。近两千年来,中国丝绸在国内外贸易中被誉为奢华品。中国漆器作坊在两千多年前就采用了批量生产的初级形态。青铜器铸造、金银器打制、书籍和图画的木版印刷以及硬木家具制作等都有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的生产史。这些手工业成为主要经济和社会力量,而不仅仅是文化的装饰。
  因而,书中诸如“手工艺”、“手工技术”、“手工生产”等词汇指有高度完善的技术和组织的主流传统,而没有现代西方高雅艺术和手工艺之间的分野常暗含的负面评价。中国的批评传统当然显示出文人艺术(尤其是需要伴随理论、历史和批评文本的书画和建筑)和更多依靠专业技艺、有时靠体力劳动和协作生产的艺术形式之间的隔阂。但这种隔阂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如古代的陶瓷被宫廷收藏者赞许、题赠,上古的青铜礼器吸引了古物学者的兴趣,以及单个制陶人、刻工和金匠获得了独立的名声。
  祖先崇拜及相关艺术
  尊崇祖先的礼仪行为是中国文化特质,其根源至少可上溯至约公元前1200年的商代,并延续至今。直接与祖先崇拜相连的艺术品有陵墓建筑及纪念雕塑,各种礼仪和墓葬物品:青铜祭器、墓室石雕、陶塑、金属制品、漆器和玉器(图 0-3)。推而言之,祭祀祖先行为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文化中强烈的历史意识、古趣和复古的书画风格等艺术副产品,以及艺术史文献生成。
  文字的权威性
  从商代起中国文字就成为一种文化凝聚力,使交流得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分隔(图 0-4)。同时,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是排他的,因其只限于受教育的精英,而直到近来他们一直是人口的少数。然而,书写仍是塑造文化认同的有力工具,文字相应拥有崇高的地位,有时近于神圣,也提高了书法、碑刻、书籍和题有款识的绘画作品的声望。
  二、地理环境
  我们采用“大区域”(macroregions)的概念作为基本划分框架。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将大区域界定为内部由水系联结、彼此间被天然屏障(主要是山脉)划分的地形学单位(见“中国的大区域”地图)。多数大区域包含一个以上的现今省份,其界限有时跨越了传统省区单位。每个大区域都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界定的核心地带,有适于人类生存的肥沃土地;每个大区域也有围绕核心的边缘地带,土地相对贫瘠、耕作率较低、人口较少。城市发展总是集中于区域核心地带。
  本书主要涉及9个大区域:华北区北起长城,南至淮河,西接太行,东抵渤海。黄河是这一区域的主导河流,冲积平原填充了太行山脉和山东丘陵间的大陆架。广义而言,此区域对应传统中国史书中的“中原”。西北部包含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形成的黄土高原,南以秦岭,东以太行为界,而其西、北界限划定较为主观,与内蒙古、甘宁地区的沙漠、戈壁相接。渭河流域帝都更迭,在上古和中古史里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长江流域可划分为4个大区域,上游大部分对应现在的四川;中游大体上是湖南、湖北的古省区,古时更为广阔的洞庭湖仍起到泄洪的作用;下游大体上对应称为“江南”的传统区域,在中华帝国晚期最为富饶,英才辈出,云集官府和艺坛;赣江区则因流经现在江西省的赣江而得名。再往南,东南沿海区包括浙江的一部分和福建的全部。岭南,珠江及其支系流经的沿海低地,传统上的广东、广西。云贵,西南高原,现在的云南和贵州,自秦汉起北方人口陆续迁入。
  大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性纵贯中国历史,而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其他地理动态因素也不可忽视。公元第一个千年晚期之前,最重要的地理政治轴线是自西向东,国都在西北战略性的西安地区和更接近人口及经济中心的洛阳地区之间更迭。从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叶的分裂时期起,随着流民南迁、南京地区国都的建立和经济重心向东南的长期转移,南北轴线愈发重要。自公元第一个千年末,北京地区成为北方辽金政权的政治中心,继而是元朝的首要国都,此后的历史中在北部疆域和内陆的战略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图 0-5)。12世纪,杭州成为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的都城。南京,作为明初短暂的首都,尔后成为该朝第二都城。东南的其他主要城市,如苏州、扬州、上海,以及南京和杭州,首先是商业和文化中心,其天然优势是坐落于商道和水港附近,尤其是河湖交织的水网,促进了南方的经济繁荣。
  三、中国语言
  中国方言众多,本书所有语汇均采用普通话。中国口语的时代和地域多样性使得书面语言的标准化十分重要。书写标准化的最早政治努力由秦始皇推行,是政治统一的关键手段。对于长治久安,或许没有其他因素比得上书面语言的一致,无论方言和种族各异,受教育的人都可共用。各种形式的官方典章使得书写除基本交流功能之外,还与政治权威性相连。因为只有少数人得以学习科举和文职必备的古文和经典,书写又与精英地位及文化权威性相关。随着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和科举竞争的拓广,古文的根基经世不衰。公元第一个千年晚期印刷术的发展也助于书写的标准化和普及,就其低层次的功用而言,更多的人能够辨识招牌、蒙书和历书。
  自古书写也以其审美价值而被欣赏。与关于文学、音乐、绘画美学的文章相应,有关书法的批评理论文献生发于公元3世纪。几乎任何书写都可从美学层面欣赏,但有些作品有意强调视觉意味,胜过其内容。对大多数超出仅为记录或实用功能范畴的文本,评价会包含形式美学、文字内容、书写状态及文本格式、材质之间的互动。以庄重风格写就、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文本(如图6-32)较之以独特狂草写在卷轴上的自传性文章(如图 6-33)有着不同目的和效果。
  四、纪 年
  本书起自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何记录和理解如此长的时限并非早已被专家们解决了的简单问题。中国现代考古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拓展我们对早期的知识,经常更正文化现象的时间。这里沿用几处惯常的,但经过验证的时期划分。
  历史和史前
  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之末作为可行的近似值,中国考古的进展可能会对此做出修正。因而,传统史书中三代之首,夏的建立,标志着本书中“前历史”和“史前”的分野。
  中华帝国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第一章 史前渊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至约公元前5000年,中国很多大区域已出现发达的村落社会。本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2000年)讲起,并且关注石头和泥土这两种来源丰富的材料的制造。这些话题呈现了所谓“中华”文明的艺术根源。一些现代中国考古学者将如此广大地理范围内的所有考古文化都视为“中华”。或许更确切地说,有些文化对其后的中华文明贡献深远,而有些则影响甚微。我们还应记住我们现在比以往的人们更了解远古;实际上,本书前几章谈到的一些文化可能不为其后的人们所知。事实证明,想当然地以为早先发生的事情都塑造了广义的中华文明是不对的。


瑰宝重光:中古时期丝绸之路的艺术变迁与信仰融合 一册深入探讨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间,欧亚大陆腹地艺术、宗教、贸易网络之间复杂互动的史诗级著作。 本书聚焦于一个承载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深刻的转型期——中古时期(Middle Ages),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艺术的勃发与融合。我们摒弃了传统上将艺术史割裂的地理界限,转而采用网络化、流动态的视角,考察在强大的帝国(如拜占庭、萨珊波斯、唐朝、回鹘汗国)更迭与新兴势力崛起的背景下,艺术风格如何跨越广袤的地理鸿沟,进行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交流。 第一部分:流动的疆域与物质的证据 本部分旨在建立中古时期欧亚艺术交流的物质基础,揭示“艺术”并非孤立于文化之中的装饰品,而是贸易、外交、迁徙的直接产物。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看不见的”物流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将艺术品从一座城市运往另一座城市的,不仅仅是昂贵的丝绸和香料。本章详尽分析了冶金技术、玻璃制造工艺以及纺织印染技术的跨区域传播。例如,我们将追踪源自罗马晚期或拜占庭的玻璃制作技艺,如何在粟特商人手中被引入中亚绿洲城市,并最终影响到唐代三彩的釉色配方。通过对考古发掘中玻璃碎片微观成分的分析,我们重建了这些技术“蓝图”的迁移路径。 第二章:钱币作为移动的肖像画廊 钱币是中古时期最普遍、流通最快的媒介之一。本章侧重于分析萨珊波斯银币(Sasanian Drachms)在东方的接受与模仿。这些铸造精美的钱币上所呈现的王权形象、宗教符号(如拜火教火焰祭坛),如何被西域小国如吐蕃或葛逻禄人所挪用、改造,甚至完全复制。我们详细比对了一系列出土于敦煌、新疆地区的仿制钱币,阐释了这种模仿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正统性诉求。 第三章:器物的身份危机:陶器与瓷器的边界 本章深入探讨了陶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如何承担起文化认同的重任。我们对比了伊斯兰“黑白瓷”风格(Black-and-White Ware)在中亚和中国北方的流行,以及青花技术尚未成熟前,钴料(Lapis Lazuli的替代品)的进口路径与使用限制。重点分析了“唐青花”的早期案例,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伊斯兰陶艺背景中进行考察,探讨其是否为一次“技术逆输入”的尝试。 第二部分:信仰的织物:图像学与叙事的重构 中古时期的核心特征是主要世界性宗教的扩张与固化。艺术不再仅仅服务于世俗君主,更成为传达神圣教义、构建信仰共同体的关键工具。 第四章:犍陀罗遗产的幽灵与“本生故事”的演变 尽管犍陀罗艺术的鼎盛期已过,但其古典希腊罗马风格对佛陀形象的塑形影响,在中亚的许多石窟中依然清晰可见。本章细致比对了龟兹壁画中佛陀的“希腊化”服饰特征与早期印度笈多王朝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了《佛本生故事》(Jataka Tales)在不同文化区域的叙事侧重:在波斯边境,故事倾向于强调牺牲与王权;而在中原地区,则更多融入了儒家伦理的诠释。 第五章:摩尼教的视觉语言:光与影的哲学空间 摩尼教在中古时期曾是横跨东西方的隐秘宗教。本章集中研究了新疆地区出土的摩尼教手抄本插图(Mani Codex Fragments)。这些插图以其强烈的二元对立(光明与黑暗)的视觉风格,对后世的民间信仰和艺术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我们探讨了摩尼教祭司的肖像画如何融合了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和佛教的服饰元素,形成一种独特的“跨界”视觉身份。 第六章:景教的东方化:十字架的变形与适应 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在中国唐代的短暂繁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存。本章深入分析了西安碑林和青海地区发现的景教石刻。特别关注“十字架”符号在适应中国传统装饰母题(如莲花、祥云)时所经历的视觉软化过程。我们对比了景教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基督教艺术,论证了东方景教艺术如何为了更有效地融入汉文化语境而主动地进行图像“去异化”。 第三部分:宫廷审美与身份的再定义 强大的帝国需要通过艺术来宣扬其文化优越性与统治的合法性。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考察核心帝国与周边政权之间,在接受外来风格时所采取的策略性选择。 第七章:唐代长安的“万国衣冠”:丝绸的颜色与宫廷服饰 唐代长安是中古时期最具包容性的艺术中心。本章聚焦于宫廷中对异域材料(如孔雀羽毛、波斯金银器)的痴迷,以及由此催生的服饰新风尚。通过对壁画中乐舞伎人服饰的精确考证,我们展示了胡旋舞、胡腾舞所要求的特定服饰结构,以及这些服饰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唐代绘画中人物动态的描绘方式。 第八章:回鹘人的游牧遗产与定居艺术的冲突 回鹘汗国(或回鹘汗国)的艺术反映了游牧传统与定居农耕文明之间的张力。本章以高昌(Bezeklik)和吐鲁番的佛寺壁画为核心案例。我们分析了回鹘统治者如何采纳了中原的工笔重彩技法来绘制佛教题材,但同时,其对马匹、狩猎场景的描绘却保留了强烈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野性与力量感。这种风格的并置,揭示了文化身份的动态平衡。 第九章:从“异域奇珍”到“本土典范”:宋代对中古遗存的吸收 中古时期的交流最终沉淀为宋代(北宋及南宋)的成熟艺术体系。本章探讨了宋代文人画如何间接地吸收了前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异域”元素,将其“内化”为新的审美范式。例如,宋代对“花鸟画”中特定植物(如伊朗传入的石榴、葡萄)的精确描绘,体现了对前代物质交流成果的知识性整理,而非简单的模仿。 本书最终旨在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密的织锦图景:中古时期并非一片孤立的黑暗,而是无数文化节点相互激发、碰撞、融合的黄金时代。艺术,即是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人类交往史的最直观、最持久的见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从触觉上就给人一种尊贵感,这对于承载如此厚重文化内容的载体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上,它对“艺术”的定义非常宽泛且包容,包含了工艺美术、生活美学等诸多方面,让我意识到中国艺术远不止是博物馆里的孤品,更是渗透在日常器物和生活哲学中的活的传统。我对它在论述明清文人画“逸趣”与“性灵”时所采用的哲学术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者将禅宗的“空”与山水画的“虚”巧妙地联系起来,逻辑缜密,令人信服。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也相当人性化,索引和术语解释部分非常详尽,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参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文化导览图,指引着我对中国美学的探索方向。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种大部头类的艺术书籍有点畏惧,担心术语太多,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采用了时间轴和主题并重的结构,既能让你沿着历史的脉络清晰地追踪发展,也能让你在某一特定的艺术门类(比如版画或者戏曲服饰)上进行深入的探索。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都给予了平等的关注,打破了传统上只聚焦于汉族主流艺术的局限性。我特意去查阅了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和服饰纹样的部分,资料的详实程度和图片的清晰度都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的行文风格却保持了一种难得的亲和力,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那种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和欣赏书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名家名作”的罗列,而是将艺术的发展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哲学和生活背景之中。比如,它探讨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敦煌壁画,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壁画的绚烂多彩,更结合佛教的传播路径,分析了艺术风格的地域性融合。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细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关联点,这种知识的“涌现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文化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真是被它的厚度和精美程度惊到了。封面设计就很有品味,插图的印刷质量更是没的说,色彩饱满,细节清晰可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我原本只是想找一本概览性的读物,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艺术史的“百科全书”。从远古的陶器、青铜器,到后来的绘画、书法、园林建筑,几乎涵盖了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风格演变的梳理,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对艺术史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尤其是关于宋代瓷器的介绍,那种釉色的变化和器型的典雅,光是看书里的图片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仿佛穿越回了那些辉煌的时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漫游。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插图时的独到眼光——有些是宏大的宫殿全景,有些则是极其细微的工艺品局部特写,恰到好处地引导了读者的注意力。作者在描述书法艺术时,那种对笔墨精神的体悟,简直是神来之笔,读起来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墨迹在宣纸上洇开的力度与韵味。我曾尝试去模仿书中的一些对传统建筑结构的比喻,发现它们精准且富有画面感,这对于非专业人士理解复杂的结构原理非常有帮助。唯一让我有点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某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可能介绍得略显单薄,但考虑到全书的体量和广度,这或许是难以避免的取舍。总的来说,它成功地激发了我走出书房,去博物馆和古迹实地考察的强烈愿望,这一点是任何纯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魅力所在。

评分

啦啦啦,商品还不错啦,啦啦啦拉拉啦啦啦

评分

图片是个硬伤,内容不错,值得好好一读。。。。。。。。。。。

评分

中国艺术与文化,好书,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好书,今天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书籍有价知识无价啊,认真读书,以后的书还要在这里买,另外配送实在是太给力了,五星满上,一会继续支持!

评分

已收到,很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这么厚,有的看了

评分

还行,为单位图书馆买的,随便看看。

评分

很厚很大,质量上乘,希望早日读完

评分

618活动给力,快递包装都很好,赞?

评分

很好的书,下午刚到还没来及细读

评分

文化艺术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后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