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最伟大的思想家:笛卡尔》读通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我思为何故我在?他为何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
内容简介
《最伟大的思想家:笛卡尔》首先简要介绍了笛卡尔的生平经历,并以此为线索,逐步展开,论述笛卡尔对于方法论、上帝、物质等概念的理解,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笛卡尔的思想世界,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扫传统思想家传记晦涩冗长的毛病,而以简明、清晰、直接、具体的文风吸引人,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佳例子。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序
1 背景
历史背景
科学的缓慢诞生
2 隐居生活
3 方法论规则
规则
4 论世界
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
5 对怀疑的挑战
另外两个论证
作为工具的怀疑
6 我思
对“我思” 的解释
对“我思” 的著名批评
限定条件
7 上帝创造了世界
第一步: 证明上帝的存在
第二步: 重构知识
笛卡尔的循环论证
虚假信念
8 物质
推论
9 动物与机器
心灵的本质
思想的两个方面
内省性解释
心灵的因果分析
笛卡尔与动物
不明显的分界线
公开性
10 生活在机械世界里
二元论存在的问题
其他本体论观点
11 身体的激情
实体的统一
激情
伦理学
12 补遗
两种论证存在的问题
这种观点存在的问题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对怀疑的挑战
第一条沉思是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在这篇沉思中,笛卡尔对物质客体的存在提出了哲学的怀疑。这篇简短的哲学论文向读者展示了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不要不经思考就拒绝笛卡尔提出的怀疑。相反,我们必须理解他的论点,而且不要满足于浅薄的异议。第二个挑战是,我们应该怎样对他的论点做出回应。在后来的几篇沉思中,笛卡尔自己对这些怀疑做出了回答。然而,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因而,我们无法以笛卡尔试图采用的方式来逃避第一沉思中的怀疑的力量。我们接受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的解决方法。
笛卡尔“怀疑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发现确定性,找到可以在知识重构中充当可靠基础的命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笛卡尔来说,这是建立其物理学形而上学基础的第一步,也是进一步深入的方法。促使笛卡尔这样做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甚至在提出任何怀疑之前,他就认识到他的许多信念是靠不住的,而且是建立在迷信基础上的。然而,他不能确定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靠不住的。笛卡尔批评经院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或然性的三段论,因此,他必须提供确定性。解决方法就是用“怀疑方法”把黑板擦干净,进而使用那些确定性,这些确定性作为知识重构的基础可以在这种清洁过程中得以存续。知识必须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之上,我们须通过拒绝不确定性来获得确定性。在《沉思集》的提要中,笛卡尔对此做了解释:
尽管怀疑的作用笼统地看并不十分明显,但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在(这种怀疑)使我们远离各种偏见,并提供了一种使我们的心灵习惯于将自己从各种感觉中分离出来的简单方式。最终,表现在它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使我们不再对以后发现的事实产生任何怀疑。(ATVII12)
“怀疑方法”也是一种心理行为,有助于读者自己从各种感觉的影响下获得自由。我们习惯于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那个样子。但在笛卡尔看来,这是一种偏见。为了达到目的,笛卡尔不得不使怀疑系统化。他不能逐条怀疑他的每一个信念,因此,他必须摧毁它们赖以存在的基础。
进行怀疑并不意味着认为我们的信念都是虚假的。它是指把对各种信念的真实性悬置起来,既不相信也不否认。相信既包括人们心灵之中具有某一观念,也包括判断这一观念是真实的。赞成P观念就是相信P;否认P观念就是不相信P。当人们怀疑P时,不管怎样,他就会对P的真实性或谬误暂时不做判断。事实上,笛卡尔的“怀疑方法”总的说来就是,不对外部世界任何事物与内心观念的联系或导致内心观念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观念是认知的直接对象,外部世界仅仅是以这些观念为中介而得到认识的。作为认知之直接客体的观念概念,在笛卡尔的方法中是潜在的。
“怀疑方法”由三个阶段组成,每一阶段都比前一阶段更为根本。笛卡尔并不想仅仅阐明怀疑在逻辑上的可能性。他所论证的更为强有力的结论是,怀疑是有根据的。怀疑的每一阶段都给这种结论以某种论证。前面我们曾探讨了怀疑的用途,而这有可能掩盖了这样一种重要观点:根据第一条沉思,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断言存在何种外部客体。这就向读者提出了两个挑战。
……
前言/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rth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理性之光:探索笛卡尔的哲学宇宙》 在人类思想的浩瀚星空中,有一些名字如同恒星般熠熠生辉,照亮了我们对世界、对自我、对真理的认识。雷内·笛卡尔,这位十七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也为现代科学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本书《理性之光:探索笛卡尔的哲学宇宙》并非直接阐述笛卡尔本人的著作内容,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笛卡尔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命题、深刻影响以及在当代语境下的回响,从而构建一个关于笛卡尔哲学精神的立体画像。 一、 思想的黎明:理性主义的时代背景 笛卡尔生活的时代,是欧洲从宗教神学主导转向人文主义和理性探索的关键时期。文艺复兴的余晖尚未散尽,科学革命的曙光已然初现。哥白尼的日心说颠覆了地心说的宇宙观,伽利略的实验观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牛顿的物理学定律即将问世。然而,古老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经院哲学依然占据着思想的主流,其权威性与新兴的科学发现之间存在着张力。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认识方法,一种能够摆脱传统束缚、直抵事物本质的工具。笛卡尔正是抓住了这一时代的脉搏,他敏锐地察觉到,如果哲学要想获得如同数学般严谨和确定的知识,就必须找到一种可靠的起点,一种不可怀疑的基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对确信和确定性的普遍渴望,而笛卡尔的哲学正是对这种渴望的回应。本书将首先勾勒出这个思想交织、变革涌动的时代图景,为理解笛卡尔的哲学动机提供深厚的历史土壤。我们将探究当时的哲学争论,科学发现的最新进展,以及宗教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理解笛卡尔为何会感到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 二、 怀疑的深渊:通往确信的道路 笛卡尔哲学的起点,是其标志性的“普遍怀疑”。他并非怀疑一切,而是以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的怀疑,来筛除一切可能被怀疑的信念,直到找到那个“不可动摇的基石”。他怀疑感官的不可靠,怀疑梦境与现实的混淆,甚至怀疑是否存在一个“邪恶的欺骗者”在欺骗着我们的所有认知。这种彻底的怀疑,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看似虚无的深渊,但正是这个深渊,孕育着最终的确定性。 本书将深入剖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一伟大命题的生成过程。我们将解析为何“我思”能够成为第一个被确证的真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意识断言,更是一种对主体性、对思考能力的深刻肯定。这不仅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关键一步。我们将探讨“我思”背后所蕴含的能动性、自主性,以及它如何成为后续所有知识构建的出发点。我们也会分析笛卡尔为了证明外在世界的存在,是如何运用“观念”的分析,以及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理解他试图构建一个从内心出发,最终能够证明外部真实存在的完整体系。 三、 身心二元:理解人类存在的挑战 笛卡尔在确立了“我思”作为确定性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人的本质。他提出了著名的“身心二元论”,将人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思维的实体(res cogitans)和广延的实体(res extensa)。思维是无形、无质的,其本质是思考;而身体是物质的、占据空间的,其本质是广延。这种二元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人、身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本书将详细阐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内涵及其带来的哲学难题。我们将讨论这一理论如何解释人的意识、情感和理性,以及它为何在历史上引发了如此广泛的争论。例如,身心如何互动?如果身体只是机械的,那意识如何产生身体的运动?这些问题在笛卡尔的时代便已显现,并成为后来的哲学家们不断回应和挑战的焦点。我们将回顾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哲学中对灵魂与身体关系的看法,对比笛卡尔的突破性观点,并分析其在科学研究,尤其是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发展中所引发的深刻讨论。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现代科学日益揭示大脑生理机制的当下,笛卡尔的二元论是否仍然具有解释力,或者我们是否需要新的范式来理解身心的统一性。 四、 方法的革新:科学革命的驱动力 笛卡尔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发明的坐标几何,将代数和几何完美结合,为后来的微积分和现代数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他的科学方法论,强调清晰、分明、系统性和穷尽性的原则,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将聚焦笛卡尔的科学贡献及其哲学思想的实践性。我们将探讨坐标几何的革命性意义,它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展了数学的应用范围。我们将分析笛卡尔的“普遍数学”(mathesis universalis)理想,他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应用于所有科学研究的统一方法。他的《方法论》一书,不仅是他思想的总结,也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指南。本书将解析其“四条规则”,即:一、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绝不把它当做真实的东西接受;二、把所要考察的每一个难点,分成若干部分,使之便于处理;三、按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爬行到认识最复杂的事物;四、在一切情形中,都要做到周密列举,普遍复查,以免遗漏。这些规则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我们将回顾笛卡尔在光学、力学等领域的具体科学研究,展现其哲学原则如何在实际的科学探索中得到检验和应用。 五、 理性之光的回响:笛卡尔思想的遗产 笛卡尔的思想如同火种,点燃了后续哲学和科学的熊熊大火。他所提出的问题,如认识的来源、身体与心灵的关系、自由意志的界定等,至今仍是哲学界探讨的核心议题。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康德等后来的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发展或批判笛卡尔的哲学体系。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眼于笛卡尔思想的深远遗产。我们将梳理历代哲学家如何继承和发展笛卡尔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例如,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康德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定,以及现象学对意识的深入考察。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笛卡尔的二元论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影响和争议。例如,如何理解意识在大脑中的产生?计算机能否真正拥有意识?这些问题都与笛卡尔的哲学遗产息息相关。 本书并非对笛卡尔著作的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一种对笛卡尔哲学精神的致敬与延展。我们希望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带领读者领略这位伟大思想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理解他的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以及他的理性之光,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辉。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理性、对认识、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去探索那个由笛卡尔开启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哲学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