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第二辑(6本)坚持深入浅出的思想分析,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小品文的写作风格,清新悦目的装帧设计,幽默风趣的手绘漫画,打造出领导干部和普通大众爱读、能读、好读的经典小书,让读者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经典的魅力,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智慧。正如李玉妹部长在序言中所说,……《经典悦读系列丛书》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努力和尝试,希望可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新的路径,使读书成为快乐之事。
丛书立足于领导干部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困惑,选择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六篇经典文献,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人的解放、共产主义、女性理论、改革逻辑”等问题,从现实出发重新诠释经典著作,以经典著作的思想解释现实问题,让经典哲学、艰深晦涩的哲理面向大众的睿智,真正成为人、为官、为学的处事箴言。丛书以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广大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精髓,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
《主体的实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如是读》是丛书的一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里道出了这样的实质:保守还是改革,不是靠思辨的力量,而是考实践。
周峰,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培养工程”、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主持省部级课题10项,参与国家课题5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人性的消解与历史的实践建构》和《共产党人的使命》等经典悦读系列丛书4本。
导言
一、不理解实践的费尔巴哈
二、思维的真理性
三、主体与环境的互动
四、费尔巴哈的宗教意识
五、人的本质是什么?
六、新唯物主义的出场
七、哲学观的变革
后记
845年,马克思遭到法国政府的驱逐,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在这里,他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但生前并未发表。43年后的1888年,这一文本才作为一篇附录,发表于恩格斯创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之中。此时,马克思已经逝世5年之久。为何发表这么晚?恩格斯说,“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也的确如此。
不过,由于《提纲》对实践的强调,使得这一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就明显高于其他著作,以至于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面对马克思的《提纲》,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曾经这样感叹道:“《提纲》的各条,犹如短暂的火花,让走近它们的每一位哲学家都眼前一亮。然而,众所周知,火花只是眩目一瞬,却不能照明通途:在漆黑的夜晚,要想给划过的闪电定位,是何其困难之事。总有一天,我们不得不表明,这十一条看似透明的提纲真的就是一团谜。”似乎真是如此。
自《提纲》公开问世以来,关于《提纲》的解读著作就不胜计数,以至出现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提纲》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难解的文本之一。
今天,我也想尝试对这个只有1400字的文本,进行一番自己的读解,也期望能够再度奉献一些火花,点燃人们的研究热情。
本文的写作,将不会按照马克思自己编撰的顺序来条条解读,我会稍微打乱马克思既定的编号顺序,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进行重新编写。这样可能会有点“大逆不道”,但此种做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已经屡见不鲜,而且别有一番风味。[=BD(]一、不理解实践的费尔巴哈[=]一、不理解实践的费尔巴哈
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谁是费尔巴哈?马克思曾经非常心仪的思想导师。但是,这个思想导师只是暂时的,从《提纲》开始,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费尔巴哈在被马克思恩格斯批评得体无完肤之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具体对费尔巴哈的了解,可参见我的另一部著作《历史真相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如是读》,其中有对他的部分介绍。
这里,就不再做详细介绍。
这一部分,我想把上述《提纲》的三条放在一起分析。原因在于,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唯物主义,若不能从实践去理解,顶多是机械反映式的唯物主义。但是,这种机械反映式的唯物主义,却不如能动的唯心主义。换句话说,唯心主义在历史上一直是高姿态的,而唯物主义,则很低下,不上台面。
幸亏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把这种颠倒的局面再度颠倒过来,并给予其坚实的实践基础。
怎么说明?我们把这三条可以细分为几个小问题。
其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有共同的缺点。
镜中的客体请注意,这里不是特指某种唯物主义,而是“一切唯物主义”,他们把“对象”、“现实”、“感性”都当作纯粹的客体去理解,而且是直观式的客体。什么是“对象”、“现实”、“感性”?一般人看到这些概念就犯迷糊。实际上,这些概念不过是欧洲哲学的普遍用语,马克思把这三个范畴拿过来并用,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人所面对的对象世界——即客体。换句话说,“对象”、“现实”、“感性”即是对象世界——客体。客体,就是主体——人所面对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
什么是直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你看到苹果树,就认为它是苹果树,你看到张三是一个男人,那他就是个男人,等等。
这都是我们非常自然的生活常态。
但是,马克思也许会反对这样看世界。
他会说,对象世界固然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但这是简单直观的反映而已。就像哲学教科书中所说,这不过是一般的刺激反应性,或者说就像照相机照相,看到什么就按个快门把它照进来,然后再洗出来而已。
这样的看法,没什么意思。
因为,你看到的,只是世界的现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所以,你看世界的方式错了!
不可能吧?!难道我们看到的太阳、星星,牛、马,男人、女人,花草、树木,等等,不是它们(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我们不是天天生活在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世界里吗?
难道我们照相存下来的记忆都不对?!
不是。
马克思不会说这不对,但他会说:同志们,你们这样看世界过于简单了。这固然是唯物主义看世界的方式,但显然过于朴素了,不够深刻,没有切入看世界的本质。
关键就在于,怎么“看”。
恩格斯后来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总结出唯物主义发展经历的三种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他还说,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缺点就是孤立、静止、形而上学地看世界,不能以联系和发展的方式看世界。这些观点,其实就是来自于马克思的《提纲》。
我们必须注意,在第一条里,马克思专门加黑的字体:“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马克思认为,以前所有唯物主义如此简单地看世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不与人本身发生联系,这种观点太幼稚,过于哲学化了。
其实,马克思会反问:如果世界没有人,没有现实的人,没有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面对的世界还会是这样的吗?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对象世界会如何存在?
在他看来,主体人所面对的物质世界,不应该像旧唯物主义规定和理解的那样,仅仅“物质”式地反映,应该从主体人的实践出发去理解,这样才能理解对象世界的来龙去脉和本质。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沉溺于学院派的术语堆砌,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哲学辩证法,转化为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交锋。书中对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思想张力的处理尤为精彩,它不是简单地描绘继承与扬弃的关系,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在世界观层面的根本分歧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类活动——比如宗教批判和社会改造——中体现出来的。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类比和譬喻的运用,它们使得抽象的哲学命题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读完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不只是“读懂”了一篇哲学文献,更是经历了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多理论著作难以给予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超越表面理解、真正想深入马克思思想内核的读者准备的,它要求你投入思考,但回报也是丰厚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于“主体性”这一概念的颠覆性阐释。在许多传统解读中,主体似乎总是被描绘成一个先验的、孤立的理性存在,但作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致梳理,清晰地揭示了马克思是如何将主体性深深地植根于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之中。这不再是康德式的先验主体,而是一个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生成、相互作用的社会存在。这种对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重新校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当代社会行动主体意义的理解。全书的结构设计也颇具匠心,章节之间的逻辑推进如同精密齿轮的咬合,层层递进,毫不拖沓。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某些关键德语词汇的考证和辨析,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执着,为整个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石,避免了流于空泛的哲学空谈。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著作,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意涵,它的知识密度和思想张力是值得反复咀嚼的。
评分以一个非专业哲学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令人振奋的。它成功地跨越了专业壁垒,将原本被认为只属于象牙塔的理论,以一种充满活力和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直观的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区分,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解释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更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革命性理论的起点——那就是将哲学思考从单纯的沉思转向积极的社会变革。作者的叙述风格老练而富有激情,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哲学命题,但读起来却毫无晦涩之感,仿佛作者正站在你的对面,用清晰而有力的语言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这种亲切感和引导性,使得即便是对哲学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汲取到对现实世界分析的工具和视角。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知识普及与思想深化并行的尝试。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让人对其中探讨的内容抱持着高度的好奇心。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和阐发马克思早期思想体系时,展现出了一种极其扎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整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文本的细微之处,让人仿佛置身于十九世纪的思想激荡之中,亲身参与到这场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刻辩论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文本注释或对既有观点的重复,而是试图构建起一个更具内在逻辑性的思想图景,尤其是在论述“实践”这一核心概念时,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经典论断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去神圣化”的勇气,将晦涩的哲学概念还原为人间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和改造世界的努力,这种还原并非削弱其深刻性,反而是让其更具生命力和可操作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考古发掘”,将那些被时间烟尘所掩盖的锋芒重新擦拭出来,照亮了我们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诸多盲点。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马克思的某个特定文本,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作者对历史语境的还原工作做得极其细致,每当我们面对一个看似简单的论断时,作者总能迅速将其置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乃至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宏大坐标系中进行定位和考量。这种立体化的分析方法,使得我们能够理解马克思的每一步思想跃迁是如何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又如何突破了旧有的框架。书中对“感性世界”和“人的意识”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认知和现实的观念。整本书的文字编排和引文引用都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它不是仓促拼凑的产物,而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套解释体系,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历史运动的全新视角,非常值得反复研读和思考。
评分好小一本,应该说是了解一下周边吧
评分质量非常好,物流也非常给力。
评分马原作业选了《共产党宣言》,希望能够看看别的作品,加深理解????期待期待哈哈啊啊哈哈啊啊啊啊啊哈啊啊哈哈哈啊啊哈哈啊啊啊哈哈啊啊哈哈啊啊啊啊啊哈啊啊哈啊哈啊啊哈哈哈哈哈啊啊哈哈啊啊啊啊啊哈啊啊哈啊哈哈啊啊啊啊啊哈啊啊哈
评分质量不错。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的飞来,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评分东西不错,物美价廉,信赖京东!
评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读本,单本发行,专题阅读,轻巧适应床上阅读。
评分书有点小,比正常书小一圈,内容还可以
评分包装好,发货快,值得购买!
评分双十一大采购,选择好书很有意义,京东图书质量好,速度快。双十一很辛苦也很快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