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2 形而上学基础
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的历史根源
斯宾诺莎对实体一元论的论证
实体一元论的发展
总结
3 心灵与身体
心身的统一
认知
实体一元论和样态同一性学说
总结
4 心理学
导言
主动/ 被动的区分
保持的努力
被动的感情(情感)
总结
5 伦理学说
斯宾诺莎的伦理自然主义
若干最初的难点
伦理学说
人际间的伦理学
总结
6 方法
斯宾诺莎拒绝方法论上的怀疑
几何学方法与知识结构
作为力量的知识与几何学方法
总结
参考书目
形而上学基础
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的历史根源
在斯宾诺莎看来,任何实在的事物都属于两个基本范畴实体或样态中的一个。实体被界说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他物的概念”。(第一部分,界说三)样态是“实体的分殊,或者在他物内并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第一部分,界说五)这两个范畴被认为穷尽了一切存在。一物不能既在自身内又在他物内;每一事物必须或者在自身内或者在他物内(公理1)。一般认为,斯宾诺莎关于实体与样态的区分是事物或主词(subject)与性质或陈述(state)的区分。(我们将在下文提到另一种解释,见本章“实体一元论的发展”部分,“实体和它的样态:两种解释”一节。)
实体范畴最终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范畴篇》中写道:
“实体一词最真实的、首要的和最确定的含义是,它既不述说主词,也不呈现在主体中,例如,单个的人或马。”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语法分析出来的,语法中的基本区分是个别事物[苏格拉底(Socrates)、特戈(Trigger)]、个别事物的性质或“偶性”(短的、棕黄色)与个别事物或性质的类(动物、马、颜色)。性质或偶性必须存在于个别主体之中,也即:除了个别事物的短,不可能再有别的短。事物的类最终需要个别事物,类是个别事物的述谓,也即,动物是马的述谓,但马是个别马(特戈)的述谓。个别事物像苏格拉底和特戈并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也不作任何事物的述谓。例如,我们不说“马是特戈”。亚里士多德显然是从这些不对称的关系中得出结论说,在一切存在的事物中,第一实体是最基本的。他指出“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其它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而且“由于这样一个事实,第一实体最适于叫做实体:它们是构成其余一切事物基础的独立存在体,其余一切事物或者是它们的述谓或者呈现在它们之中”。你也许会反驳这种观点,指出就如同没有无主体的性质,也没有无性质的主体——苏格拉底(一个主体)必须或跑、或走、或站、或坐、或躺,等等。亚里士多德也许受到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的影响,在语法形式中指谓个别事物的词不能占据谓词的位置。(“苏格拉底”只能是一个语法上的主词。)然而,语法结构的不对称,并不表明主体和性质之间的实存的依赖关系也不对称。
可是,亚里士多德继续写道:
“实体的最明显的标志显然是,尽管它在数目上保持为同一个,它却能够接受相反的性质。”
实体能够(并确实)在变化中保持为同一个事物。如果苏格拉底的脸色改变了,那是因为他在太阳下呆了很长时间,原来的颜色(白)不存在了,一种新的颜色(棕黄色)代替了它。但是在这整个变化过程中,苏格拉底仍是同一个个别的人。因此,作为性质存在的主体,它们能经受住性质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可以被看作比性质更根本,是它们的基础。
斯宾诺莎的直接先驱笛卡尔也把第一实体表述为性质必须存在于其中的主体,他写道,“实体”一词
“适用于每一个这样的事物,无论我们直接知觉到的是什么,都存在于作为主体的它之中;或者适用于一切这样的事物,无论我们知觉到的什么,都依靠它而存在。‘我们认识到的什么’,指我们对之有真观念的事物的特性、性质或属性。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对实体本身所具有的唯一观念是,它是一个无论我们知觉到的什么……都存在……于其中的事物。”
不过,在他的《哲学原理》中,笛卡尔区分了两个实体概念。首先,他把实体解释为“以这种方式存在的某物,即其存在不依赖任何他物”。按照这个界说,上帝是唯一的实体。但是,根据这个词的另一个含义,即“其存在只需上帝通常协助的事物”,笛卡尔告诉我们,有形的实体和心灵(被创造的思想实体)也都是实体。
尽管作为性质的主体和作为述谓的主词的实体概念在笛卡尔那里与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一样的,但是笛卡尔附加了独立存在的标准,即使当那个条件被弱化以承认仅仅依赖于上帝的通常协助的实体时,也大大地限制了能算作实体的东西。个别的物体,例如人或马的个体,很容易并且不可避免地遭受自然力量的毁灭,因此不具有被创造的实体的资格。只有“一般的”物体或总体上的物质才可以被恰当地看作实体。然而,心灵或灵魂,在笛卡尔看来,完全不同于肉体的东西,是一个实体;也就是说,除非上帝取消对它的作用,心灵不会被自然腐化,不会停止其存在。
斯宾诺莎把实体界说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与此相联系,把样态界说为“在他物内并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这表明他也把实体看作性质(样态)必须存在于其中的主体,一个其存在独立于他物的东西。⑨但是,亚里士多德将这个词运用于平常的个别事物,像人和马;笛卡尔将它(在不完全相同但相关的意义上)运用于上帝,作为总体的物质和被创造的心灵;而斯宾诺莎则采取了这样一种彻底的观点:只有一个实体,即神,或“包含着无限多的属性的实体”,因此其余的每一事物只能是属于这个实体或神,或是在它之内的样态。在斯宾诺莎那里,笛卡尔所主张的被创造的实体的两个基本类型的主要属性(不变的本质特性)——广延和思想——被适当地理解为一个绝对无限实体的属性;而个别的心灵和物体(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众多的马和众多的人)被适当地理解为一个实体的众多样态。
《伦理学》第一部分的前十四个命题阐述了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公设,这在命题十四的论证中达到了顶点。
“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第一部分命题十四)
我们可以循着斯宾诺莎达到这一惊人结论的论证路线,一步一步地理解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这本书的文笔老辣,行文流畅,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度和穿透力,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精炼的语言来阐释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核心。相比起许多枯燥的学术著作,这部作品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精英哲学与大众读者。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本人对研究对象那种近乎着迷的热情,这种真诚的情感贯穿始终,使得冰冷的哲学思辨也焕发出人性的温度。书中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而然,逻辑链条严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某一思想体系的深入探究。这种行文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叙事艺术的展示。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工作显然下了大功夫,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细节的还原度非常高,无论是对当时信件往来的引述,还是对特定历史事件背景的描摹,都显得扎实可靠。然而,这种严谨并没有让阅读体验变得沉闷,反而因为细节的丰富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可触摸的历史场景,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某一理论在特定历史时刻产生的社会回响。我尤其关注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的历史记载的,他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既不妄加揣测,也不回避问题,这种学者的克制与智慧,让整本书的论断更具分量。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传记需要捕捉到人物灵魂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没有将这位思想巨匠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将其置于真实的生活困境之中,展现了他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张力。通过对若干关键人生抉择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窥见其思想体系中那些潜藏的、来自个体经验的深刻烙印。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往往诞生于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不懈的内心搏斗之中,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这种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思想”的梳理,是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部传记作品以其引人入胜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哲学世界。作者对人物背景的刻画极为细腻,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十八世纪欧洲知识分子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与思想激荡。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时代思潮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个体生活细节的精妙捕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执着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哲学家的生平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诞生、成长并最终挑战既有秩序的史诗。那种在孤独中坚持自我,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尤其是书中对当时学术界错综复杂关系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思想传承与冲突的脉络,为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版图提供了绝佳的视角。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一个对哲学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思想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引发持续性思考的书,它带来的冲击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种缓慢渗透、逐渐改变既有认知的过程。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偏移,那种对事物流变本质的追问似乎更强烈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强行灌输任何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述,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路径。每一次重读,都会从不同的侧面挖掘出新的意味,这正是经典解读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根本问题”的全新框架,让人在面对当代纷繁复杂的议题时,能退后一步,从更宏大、更基础的层面进行审视和判断。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需要反复翻阅的指路明灯之一。
评分中山大学肖滨有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介于乌托邦与利维坦之间”,
评分很不错的书,有助于更好地阅读理解原著。
评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适合哲学初学者学习,适合上班族平时翻看
评分另外国内刚刚翻译过来的剑桥思想史专著,是斯金纳主编的,由复旦大学李宏图组织编译的。其中有一本《洛克的语境》,这套书中的其他书中也多有涉及。
评分另外国内刚刚翻译过来的剑桥思想史专著,是斯金纳主编的,由复旦大学李宏图组织编译的。其中有一本《洛克的语境》,这套书中的其他书中也多有涉及。
评分发表在《开放时代》,在其专著《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评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适合哲学初学者学习,适合上班族平时翻看
评分另外国内刚刚翻译过来的剑桥思想史专著,是斯金纳主编的,由复旦大学李宏图组织编译的。其中有一本《洛克的语境》,这套书中的其他书中也多有涉及。
评分而其中很多地方令我拍案而起,我之前的很多着力点与其不谋而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