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自然人与社会人
浪漫主义之父
法国大革命的哲人
一生坎坷的天才
2 卢梭小传
3 论教育
幼年时期
凭经验学道德
有用即价值尺度
情感
关于《萨瓦副主教的信仰誓约》
从宗教信仰到社会交往
爱弥儿与苏菲
4 论政治
论不平等的起源
社会契约论
5 艺术与信札
第一论
论剧院
《朱丽或新爱洛绮丝》
参考书目
艺术与信札
卢梭在艺术和文学方面影响巨大。他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并且影响了数十位哲学家、作家、艺术家、甚至科学家。本章将综述他的一些论文,侧重于《论科学与艺术》和《致达兰贝尔夫人论剧院的信》两篇,接下来再分析他的小说《朱丽或新爱洛绮丝》。这两篇论文表达了卢梭在自然和不平等方面的观点;而小说不仅包含了类似观点,而且描述了“美的灵魂”——这一灵魂没有借助社会礼仪去摹仿自然,而是以简朴而自然的方式让德性流露出来。《论科学与艺术》是卢梭的第一部重要著述,于1750年赢得了“第戎科学院奖”,并于1751年出版。从这篇论文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卢梭的思路:他强调的是德性和真理,而不是公众舆论。他驳斥的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不平等。
第一论
当时狄德罗在樊尚身陷囹圄,卢梭徒步去拜访狄德罗的途中,读到了第戎科学院发布的论文竞赛题目。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利于道德的净化”。卢梭参加了竞赛,并且获奖。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前两名获奖者都表达了否定的观点。这篇以《论科学与艺术》为题的论文又常常被称作《第一论》。该文批评了启蒙运动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发展,指陈这种发展对当时社会道德所起的腐蚀作用。“我是这样给它们排列顺序的。邪恶的第一个根源是不平等;不平等造成了富裕;贫与富的说法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人人平等的地方就无所谓贫富。奢侈和懒惰源自富裕;美术来自奢侈,而科学来自懒惰”。(《第一论》,45页)艺术和科学在现代的进步并不能传授道德。
卢梭是这样开始他的论述的。他认为,知识的滋养创造了需求和欲望。我们已经在《第二论》的讨论中对需求和欲望略有了解。需求和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奴役了文明的鉴赏力。当然,不无讽刺的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偏离了轨道,用虚假的社会礼仪模糊了真理和德性的本来面目:“……在我们的科学和艺术趋于完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灵魂也被相应地腐化了。”(《第一论》,7页)接下来,卢梭简单地叙述了历史发展和由此产生的邪恶,涉及到了像罗马、埃及、希腊和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地方。现代中国就是体现艺术发展与人的堕落逆反关系的一个例证。相形之下,波斯、德国和斯巴达当然展示了对德性的热爱,而不是对鉴赏力的虚假关注。
卢梭援引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中的话说:诗人和艺术家宣传虚假的知识。卢梭认为,知识的激增无益于人类。相反,它教给我们的只是更多的谎言。卢梭此话的意思是:当我们开始学习德性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如何实践德性。(《第一论》,11页)卢梭以勇气为例,说明了学习上的闲散是如何削弱人的体力和意志的。
在《第一论》的第二部分,卢梭直接了当地论及艺术和科学。他指出,艺术和科学的目的是徒劳无益的,它们的影响具有腐蚀作用。“艺术和科学都出自懒惰,而且轮流滋养着懒惰。因从事科学和艺术而失去的不可挽回的时间,必然给社会造成第一个伤害”。(《第一论》,13页)更为严重的是,经过传播的知识在人们的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他们开始对信仰和政治发出质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看来似乎与卢梭的思想有矛盾之处,一个民主的支持者和公众舆论的反对者是不应该建议民众不要去质疑权威或蔑视舆论的。的确,这一矛盾之处十分麻烦,但卢梭的担心在于:民众在质疑信仰和政治的同时会抛弃所有的德性,甚至包括社会偏见,而不是去寻求真正的德性。毕竟仅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德性。卢梭的另一个担心是,这些尊重德性的有识之士(卢梭认为他们是有识之士),只能把自己降低到大众礼仪的水平,不会获得他们真正能够获得的认识。
卢梭在论文的结尾处注意到那些所谓的哲学家的智慧(特别引用了斯宾诺莎和霍布斯的论点,并且提到许多其他哲学家)。每个哲人都认为自己知道真理,但是他们的学说恰恰又相互矛盾。卢梭进而批评了书籍印刷及其发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书籍在传播科学和艺术的同时散布道德的腐败。
论文在结尾之处呼吁民众恪尽职守。卢梭对于个人的职守给予了柏拉图式的解释。他说,极少数人天生就是为了研究科学和艺术、分辨真正的自然法则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探寻自然赋予我们的东西,而不要徒劳地去努力获得知识。幸福无法在公众舆论中找到,只能在实现个人的才能中获得。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在探讨人性与制度关系时的细腻处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体制的批判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重新塑造人”的可能性。作者在论述教育对公民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虔诚的理想主义,着实令人动容。那种对纯粹、未被腐化的本真状态的向往,即便在今天这个高度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我感觉作者仿佛在用一种近乎预言的口吻,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政治自由,根源于个体心智的独立与完整。这种对内在秩序的强调,远比讨论外在的权力分配更具穿透力,它迫使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想要培养出怎样的一代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沉的蓝和烫金的字体搭配在一起,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我一直对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思想交锋比任何小说都来得跌宕起伏。翻开扉页,作者的引言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序曲,没有冗长枯燥的理论铺陈,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诗的笔调,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挣扎与探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就设下的那个哲学悖论——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像一根尖锐的楔子,瞬间将我拉入了思考的深渊,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人性弱点,导致了如此讽刺的现实。这种开门见山的叙事策略,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度探讨奠定了极高的基调,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飙升,仿佛已经预见到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极其老道,绝非那种堆砌术语的学术专著。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社会契约论与个体情感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记得读到关于“公意”的部分时,那种感觉就像在迷雾中寻找灯塔,每一个段落都在引导你穿透表面的喧嚣,直击事物的本质。作者的语言富有画面感和辩证性,他没有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不断自我质疑、自我修正的场域之中。我尤其赞叹作者对于逻辑链条的构建能力,从自然状态到政治体的形成,每一步的推导都严丝合缝,但又保持着一种诗意的想象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在理性的光芒下感受到那份原始的冲动与渴望。这种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喜悦,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疲惫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道,那种适度的留白,让密集的思想拥有了喘息的空间,这对于需要反复咀嚼的哲学文本来说至关重要。在某一章中,作者对“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对人类异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那段文字的力度和尖锐程度,让我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沉重叹息。它不是简单的谴责,而是一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洞察,将经济基础与精神枷锁之间的复杂关联剖析得淋漓尽致。阅读至此,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品味那些被精妙概括的论断,体会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阅读体验,是快餐式的知识获取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并与之进行精神上的辩论。
评分整本书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绝非简单的知识点总结,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回响”。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社会中那些被习以为常却又充满矛盾的现象。作者提出的理想公民的形象,虽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其核心精神——对自治、对真实情感的坚守——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批判价值。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人类潜能的无限信赖,即使面对现实的重重限制,他依然坚持为人类的理性与道德呼唤,这份不妥协的激情,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上的里程碑,更像是一份写给未来世界的、充满挑战性的邀请函,促使我们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评分京东的活动结束了,但我的购书仍在进行中,期待下次的活动。
评分京东的活动结束了,但我的购书仍在进行中,期待下次的活动。
评分发表在《开放时代》,在其专著《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评分这套书虽然不是所有都写的好 但是非常适合哲学小白入门 全面了解伟大的思想家想过些什么
评分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思想家系列基本上买全了感觉还可以one这些人我都了解一
评分《最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首先简要介绍了柏拉图的生平及其生活时代,而后则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及其所遗留的著作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领略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评分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精髓,值得我们去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