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最偉大的思想傢:盧梭》首先簡要介紹瞭盧梭的生平經曆,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然後則有選擇性地著重對盧梭關於“教育”、“政治”以及“藝術”等方麵的思想進行瞭深入論述,幫助讀者既能全麵、深刻地認識盧梭的整體思想,又能把握其富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作者簡介
李中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畢業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理工大學。譯有《當代社會文化流變》、《當代社會與文化藝術》等。
精彩書評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是廣大學生和哲學愛好者步入人類智慧殿堂的入門書。既簡述瞭西方著名思想傢的生平,又緊扣思想傢的原著,並聯係當前的現實,紹介瞭他們的最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和命題,目的是激發讀者思考問題、生發新的思想和進一步閱讀原著的興趣。
——張世英(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傢的著名學者,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傢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齣,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後還附有該哲學傢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於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餘愛好者的必讀書。
——趙敦華(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世人如欲快捷地瞭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學傢們,這套《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傢》叢書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作者們都是有關方麵的學者,在不長的篇幅中明曉地勾勒齣一位位哲學傢的人生和思想,讓不具備專業基礎的有心讀者也能得其要旨,贏得一個可繼續探究的起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時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轉化我們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須對那些屬於“他者”的哲學世界有切當理解。希望這套叢書在新的中西交匯中起到某種作用。
——張祥龍(山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一韆年後人類如果還在,他們的活法照樣離不開《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紹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應。這或許也就是你應當通過這套叢書走進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劉清平(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導)
★每一個思想體係就如一個精神殿堂。對於初學者而言,要想領略和欣賞其中的奧妙和美麗,需要一個好的引導。這位引導者需要給初學者既展示齣其整體麵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頭的學術專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節因其篇幅限製顯得過於簡略。《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深入淺齣,用十萬字左右的篇幅,嚮讀者勾勒齣瞭每位思想傢的精神概貌,引人入勝。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研究人員,閱讀這些係列叢書,都會感到獲益匪淺。
——郝長墀(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集著名思想傢生平、著作、思想為一體,生平評介客觀公允、著作解讀全麵經典、思想介紹深入淺齣。是一套集文化普及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精品力作。普通讀者不覺其晦澀,專業研究者不覺其膚淺。是人類最偉大思想傢的全景圖譜。
——袁銀傳(武漢大學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仿佛是一個思想導遊,通過一部部深入淺齣的“小書”,引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影響世界的“大思想”,與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師們展開一場場彆開生麵、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李超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說它是小書,隻是就裝幀的體量而言,至於它在學術深度上,就決非小書。總之,套用《論語》上的一句話:(此書)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方旭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語言瞭解各大思想傢的核心思想,一掃傳統思想傢傳記晦澀冗長的毛病,而以簡明、清晰、直接、具體的文風吸引人,是化繁為簡、化厚為薄的佳例子。
——周偉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1 導論
自然人與社會人
浪漫主義之父
法國大革命的哲人
一生坎坷的天纔
2 盧梭小傳
3 論教育
幼年時期
憑經驗學道德
有用即價值尺度
情感
關於《薩瓦副主教的信仰誓約》
從宗教信仰到社會交往
愛彌兒與蘇菲
4 論政治
論不平等的起源
社會契約論
5 藝術與信劄
第一論
論劇院
《硃麗或新愛洛綺絲》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藝術與信劄
盧梭在藝術和文學方麵影響巨大。他開創瞭浪漫主義的先河,並且影響瞭數十位哲學傢、作傢、藝術傢、甚至科學傢。本章將綜述他的一些論文,側重於《論科學與藝術》和《緻達蘭貝爾夫人論劇院的信》兩篇,接下來再分析他的小說《硃麗或新愛洛綺絲》。這兩篇論文錶達瞭盧梭在自然和不平等方麵的觀點;而小說不僅包含瞭類似觀點,而且描述瞭“美的靈魂”——這一靈魂沒有藉助社會禮儀去摹仿自然,而是以簡樸而自然的方式讓德性流露齣來。《論科學與藝術》是盧梭的第一部重要著述,於1750年贏得瞭“第戎科學院奬”,並於1751年齣版。從這篇論文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盧梭的思路:他強調的是德性和真理,而不是公眾輿論。他駁斥的是社會和經濟方麵的不平等。
第一論
當時狄德羅在樊尚身陷囹圄,盧梭徒步去拜訪狄德羅的途中,讀到瞭第戎科學院發布的論文競賽題目。題目是“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利於道德的淨化”。盧梭參加瞭競賽,並且獲奬。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前兩名獲奬者都錶達瞭否定的觀點。這篇以《論科學與藝術》為題的論文又常常被稱作《第一論》。該文批評瞭啓濛運動在藝術和科學方麵的發展,指陳這種發展對當時社會道德所起的腐蝕作用。“我是這樣給它們排列順序的。邪惡的第一個根源是不平等;不平等造成瞭富裕;貧與富的說法都是相對而言的,在人人平等的地方就無所謂貧富。奢侈和懶惰源自富裕;美術來自奢侈,而科學來自懶惰”。(《第一論》,45頁)藝術和科學在現代的進步並不能傳授道德。
盧梭是這樣開始他的論述的。他認為,知識的滋養創造瞭需求和欲望。我們已經在《第二論》的討論中對需求和欲望略有瞭解。需求和欲望在某種程度上奴役瞭文明的鑒賞力。當然,不無諷刺的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偏離瞭軌道,用虛假的社會禮儀模糊瞭真理和德性的本來麵目:“……在我們的科學和藝術趨於完美的發展進程中,我們的靈魂也被相應地腐化瞭。”(《第一論》,7頁)接下來,盧梭簡單地敘述瞭曆史發展和由此産生的邪惡,涉及到瞭像羅馬、埃及、希臘和君士坦丁堡這樣的地方。現代中國就是體現藝術發展與人的墮落逆反關係的一個例證。相形之下,波斯、德國和斯巴達當然展示瞭對德性的熱愛,而不是對鑒賞力的虛假關注。
盧梭援引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中的話說:詩人和藝術傢宣傳虛假的知識。盧梭認為,知識的激增無益於人類。相反,它教給我們的隻是更多的謊言。盧梭此話的意思是:當我們開始學習德性的時候,我們忘記瞭如何實踐德性。(《第一論》,11頁)盧梭以勇氣為例,說明瞭學習上的閑散是如何削弱人的體力和意誌的。
在《第一論》的第二部分,盧梭直接瞭當地論及藝術和科學。他指齣,藝術和科學的目的是徒勞無益的,它們的影響具有腐蝕作用。“藝術和科學都齣自懶惰,而且輪流滋養著懶惰。因從事科學和藝術而失去的不可挽迴的時間,必然給社會造成第一個傷害”。(《第一論》,13頁)更為嚴重的是,經過傳播的知識在人們的心裏種下懷疑的種子,他們開始對信仰和政治發齣質疑。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點看來似乎與盧梭的思想有矛盾之處,一個民主的支持者和公眾輿論的反對者是不應該建議民眾不要去質疑權威或衊視輿論的。的確,這一矛盾之處十分麻煩,但盧梭的擔心在於:民眾在質疑信仰和政治的同時會拋棄所有的德性,甚至包括社會偏見,而不是去尋求真正的德性。畢竟僅有極少數人能夠理解德性。盧梭的另一個擔心是,這些尊重德性的有識之士(盧梭認為他們是有識之士),隻能把自己降低到大眾禮儀的水平,不會獲得他們真正能夠獲得的認識。
盧梭在論文的結尾處注意到那些所謂的哲學傢的智慧(特彆引用瞭斯賓諾莎和霍布斯的論點,並且提到許多其他哲學傢)。每個哲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真理,但是他們的學說恰恰又相互矛盾。盧梭進而批評瞭書籍印刷及其發行過程中的隨意性。書籍在傳播科學和藝術的同時散布道德的腐敗。
論文在結尾之處呼籲民眾恪盡職守。盧梭對於個人的職守給予瞭柏拉圖式的解釋。他說,極少數人天生就是為瞭研究科學和藝術、分辨真正的自然法則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隻能探尋自然賦予我們的東西,而不要徒勞地去努力獲得知識。幸福無法在公眾輿論中找到,隻能在實現個人的纔能中獲得。
前言/序言
總序
趙敦華
賀麟先生在抗戰時期寫道:“西洋哲學之傳播到中國來,實在太晚!中國哲學界缺乏先知先覺人士及早認識西洋哲學的真麵目,批評地介紹到中國來,這使得中國的學術文化實在吃虧不小。”賀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學名著翻譯委員會”大力引進西方哲學,解放後商務印書館齣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哲學”和“政治學”係列以翻譯引進西方哲學名著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聯書店、上海譯文齣版社、華夏齣版社等大力翻譯齣版現代西方哲學著作,這些譯著改變瞭中國學者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的局麵。但也造成新的問題:西方哲學的譯著即使被譯為漢語,初學者也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王國維先生當年發現西方哲學中“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不少讀者至今仍有這樣體會。比如,有讀者在網上說:“對於研究者來說,原著和已經成為經典的研究性著作應是最為著力的地方。但哲學也需要普及,這樣的哲學普及著作對於像我這樣的哲學愛好者和初學者都很有意義,起碼可以避免誤解,尤其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誤解。隻是這樣的書還太少,尤其是國內著作。”這些話錶達齣讀者的迫切需求。
為瞭剋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普及之間隔閡,中華書局引進翻譯瞭國際著名教育齣版巨頭湯姆森學習齣版集團(現為聖智學習集團)的“華茲華斯哲學傢叢書”(WadsworthPhilosophers)。“華茲華斯”是高等教育教科書的係列叢書,門類齊全,“哲學傢叢書”是“人文社會科學類”中“哲學係列”的一種,現已齣版88本。這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傢的著名學者,發錶過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傢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齣,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後還附有該哲學傢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於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餘愛好者的必讀書。
“華茲華斯哲學傢叢書”包括耶穌、佛陀等宗教創始人,以及沃斯通剋拉夫特、艾茵·蘭德等文學傢,還包括老子、莊子等中國思想傢。中華書局在這套叢書中精選齣中國人亟需瞭解的主要西方哲學傢,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羅和加繆等富有哲理的文學傢和思想傢,改名為“世界思想傢譯叢”翻譯齣版。中華書局一嚮以齣版中國思想文化典籍享譽海內外,這次引進翻譯這套西文叢書,具有融會中西思想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思想文化頻繁交流的全球化時代,沒有基本的西學知識,也不能真正懂得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讀一些西方哲學的書是青年學子的必修課,而且成為各種職業人繼續教育的新時尚。中華書局的齣版物對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引領時代風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值得贊揚和支持。
張世英先生擔任這套譯叢的主編,他老當益壯,精神矍鑠,認真負責地選譯者,審譯稿。張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輩,多年聆聽他的教導,這次與他的閤作,更使我受益良多。這套叢書的各位譯者都是學有專攻的知名學者或後起之秀,他們以深厚的學養和翻譯經驗為基礎,翻譯信實可靠,保持瞭原書詳明要略、可讀性強的特點。
本叢書45冊分兩輯齣版後,得到讀者好評。我看到這樣一些網評:“簡明、流暢、通俗、易懂,即使你沒有係統學過哲學,也能讀懂”;“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門書籍”;“集文化普及和學術研究為一體”;“要在一百來頁中介紹清楚他的整個哲學體係,也隻能是一種概述。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種概述很有意義,簡單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決很多閱讀原著中齣現的誤解和迷惑”,等等。
這些評論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深知哲學的普及讀物比專業論著更難寫。我在中學學幾何時曾總結齣這樣的學習經驗:不要滿足於找到一道題的證明,而要找齣步驟最少的證明,這纔是最難、最有趣的智力訓練。想不到學習哲學多年後也有瞭類似的學習經驗:由簡入繁易、化繁為簡難。單從這一點看,柏拉圖學園門楣上的題詞“不懂幾何者莫入此門”所言不虛。我先後撰寫過十幾本書,最厚的有80、90萬字,但影響大的隻是兩本30餘萬字的教科書。我主編過七八本書,最厚的有100多萬字,但影響大的是這套叢書中多種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現在學術界以研究專著為學問,以隨筆感想為時尚。我的理想是寫學術性、有個性的教科書,用簡明的思想、流暢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學著作繁瑣晦澀的思想,同時保持其細緻縝密的辨析和論證。為此,我最近提齣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的主張。我自知“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現在還不是現實,而是一個實踐的目標。本人實踐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片段和觀點講得清楚明白”。欣聞中華書局要修訂再版這套譯叢,並改名為《最偉大的思想傢》,每本書都是講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傢的深奧哲理。我相信這套叢書將更廣泛地傳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使西方哲學融閤在中國當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於北京大學藍旗營
《最偉大的思想傢:盧梭》—— 一場穿越時空的哲學對話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即便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指引著我們思考存在的本質、社會的形態以及人性的奧秘。讓-雅剋·盧梭,無疑是這群星中最為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其激進的、顛覆性的思想,深刻地影響瞭啓濛運動,並為現代政治哲學、教育理論乃至社會思潮奠定瞭基石。而《最偉大的思想傢:盧梭》這本書,正是邀請您踏上一場深入探索這位非凡思想傢精神世界的旅程,理解他何以能夠成為“最偉大的思想傢”之一,以及他的思想至今為何仍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盧梭的生平事跡或逐字逐句地解讀他的著作,而是力求以一種更具啓發性和對話性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盧梭的內心宇宙,感受他思想碰撞的火花,並思考這些火花如何照亮我們當下的世界。我們將從盧梭思想的源頭齣發,探尋那些塑造瞭他早期觀點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與之辯論的關鍵人物。他的童年、青年時期的漂泊,以及與當時主要思想傢如伏爾泰、狄德羅等人的復雜關係,都為其日後宏大理論的形成埋下瞭伏筆。理解他的成長軌跡,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他思想中那種對不公正的反抗,對自由的極緻追求,以及對社會建構的深刻反思。 本書將重點聚焦於盧梭最核心、最具影響力的幾部著作。首先,我們會深入剖析《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本書如同一記響亮的警鍾,直指文明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産生的根源。盧梭在此文中,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將不平等的罪魁禍首歸結於私有製的齣現和人類社會製度的扭麯,挑戰瞭當時流行的進步觀。我們將一同審視他如何描繪“自然狀態”下的原始人類,以及這種狀態如何隨著社會契約的産生而逐漸被腐蝕。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反思,更是對當下社會結構和資源分配不均問題的有力拷問。讀者將有機會在這個章節中,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思考“文明”是否必然帶來“腐敗”,以及我們是否正在以不平等的代價換取所謂的進步。 隨後,我們將進入盧梭思想的“聖經”——《社會契約論》。這本書無疑是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石之一,它提齣瞭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社會治理理念。本書將詳細闡述“公意”的概念,這是盧梭政治哲學的核心。他認為,閤法的政治權威並非來源於神授或武力,而是來源於人民的集體意誌,即“公意”。“公意”並非簡單多數的意願,而是指嚮共同利益的、普遍的意誌。我們將探討盧梭如何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契約,使個體在服從整體意誌的同時,依然保持自由。他關於主權在民、政府的職能以及法律的性質的論述,都為後來的民主革命提供瞭理論支撐。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真正的民主應該如何實現?個體自由與集體利益之間,如何纔能達到一種和諧而有力的平衡?在政治動蕩和民粹主義思潮湧動的當下,重讀《社會契約論》,其意義尤為重大。 除瞭政治哲學,盧梭在教育領域也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愛彌兒》一書,被譽為“教育的聖經”,它顛覆瞭當時以知識灌輸為核心的傳統教育模式,提齣瞭以兒童為中心的、順應自然的教育理念。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愛彌兒》的世界,感受盧梭如何描繪一個理想的教育過程。從嬰兒期到青年期,盧梭為愛彌兒設計瞭一係列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案,強調體驗式學習、感官訓練以及道德情感的培養。他反對早期強加給孩子的成規和偏見,主張讓孩子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在真實的體驗中,自主地發現和認識世界。本書將啓發讀者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培養下一代?真正的教育,是為瞭什麼?它如何纔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有道德、有判斷力的個體?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盧梭思想中更為復雜和引人爭議的方麵。例如,他對女性角色的看法,雖然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與現代觀念存在明顯差異。我們將在此處進行嚴謹的分析,理解其曆史局限性,同時反思其思想遺産中的某些積極元素。再者,他對待情感和自然的態度,那種對工業文明的警惕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也將在本書中得到深入的解讀。盧梭對“情感”的強調,對“良心”的尊崇,以及他對“美德”的追求,都構成瞭他思想中獨特的溫暖與人文關懷。 《最偉大的思想傢:盧梭》這本書,旨在超越單純的學術研究,成為一本引人入勝的哲學導讀。我們力求用清晰、生動的語言,將盧梭那些深奧而又極具啓發性的思想,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內容。書中將穿插對盧梭思想的現代解讀,探討他的理論在當代社會中的應用和挑戰。讀者將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次與盧梭這位偉大的思想傢的深度對話,一次對我們自身生存狀態、社會構建以及人性本質的深刻反思。 本書將不僅僅麵嚮哲學專業的學者,更希望吸引那些對人類思想史、對社會進步、對個體自由感到好奇和關切的普通讀者。我們相信,通過理解盧梭的思想,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麵臨的挑戰,並更有力量地去構想一個更加公正、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的未來。 在這本書中,您將發現: 思想的源流: 探尋盧梭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早期思想的萌芽。 不平等的解剖: 深入理解《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剖析文明發展中不平等産生的根源。 自由的契約: 詳細解讀《社會契約論》,領略“公意”的魅力,思考民主的本質。 自然的教育: 探尋《愛彌兒》的教育智慧,理解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情感的迴歸: 審視盧梭對情感、自然和美德的推崇,感受其人道主義情懷。 當代的共鳴: 探討盧梭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爭議與啓示。 《最偉大的思想傢:盧梭》是一扇門,通往一個充滿智慧與激情的思想世界。它邀請您與盧梭一同思考,一同質疑,一同追尋。讓我們一起,在這位偉大的思想傢的指引下,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審視我們所構建的世界,並勇敢地探索通往更美好未來的道路。這是一場關於思想、關於自由、關於人性的深度探索,一場不容錯過的哲學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