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大、復旦、武大等校30名師聯名推薦,哲學專業學生、文科大學生及哲學愛好者的必讀書。
一本書讀通科學哲學傢波普:為什麼波普的哲學被稱為“史上di一個非證成批判主義哲學”?
序
1 科學發現的邏輯
基礎主義
波普的問題
2 猜想與反駁
歸納與劃界
休謨問題
康德問題
可證僞性標準
對可證僞性的誤解
3 客觀知識
邏輯與心理學
三個世界
批判理性主義
無認識主體的知識
對世界Ⅲ的誤解
理解世界Ⅲ
客觀性?閤理性與第三世界
4 知識與身心問題
一種進化論的方式
人類意識
充分意識與自我
學會成為自身
5 實在論與科學的目的
什麼是真理?
本質主義與工具主義
解釋與預測
實用主義?一緻性和輿論
真理與信息內容
逼真度
6 開放的宇宙
決定論: 宗教?科學?形而上學
雲與鍾
非決定論
傾嚮性的世界
非決定論是不充分的
7 曆史主義的貧睏
曆史主義
規律與趨勢
預測與預言
俄狄浦斯效應
道德責任
8 尋求更美好的世界
零星的與烏托邦的社會工程
“零星的” 方式
自由?平等?博愛
科學的社會主義
9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自然與習俗
文明的張力
開放社會和民主國傢
多數統治?法治與市場
無盡的探詢
參考書目
規律與趨勢
是否存在進化的規律?詢問這一問題可以使我們接近科學規律與曆史趨勢的區分。波普對此的答案一定是“不”,對這樣一種規律的尋求永遠不會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他說他的理由非常簡單:
地球上的生命進化或者人類社會的演化,是一個獨特的曆史過程。我們可以認為,這樣的過程是遵照各種因果規律(如力學規律、化學規律、遺傳與分異規律、自然選擇規律等等)進行的。然而,對進化過程的描述不是規律,而隻是一個單稱的曆史命題。
科學規律是描述自然中的規律的普遍性陳述。例如牛頓運動定律描述瞭物理實體運動中的規律。但這些規律並不斷定實體,或其他彆的這樣的物質實際上存在——更不用說運動瞭。波普認為,“所有的自然規律都可以錶述為斷定某事不可能發生”。能量守恒定律稱“你不能製造一颱永動機”。熵定律聲稱“你不能製造一颱效率為100%的機器”。牛頓定律聲稱物體以確定的方嚮運動是不可能的。相反,曆史的趨勢是傾嚮性,而非規律。我們是以單稱陳述而非普遍法則來描述它們。例如,我們可以說某一國傢的人口總數在19世紀每30年增長3倍,或某一國傢的離婚率在20世紀60年代上升瞭,或20世紀90年代某一支股票的價格每年翻一番。這些陳述描述瞭獨特的曆史過程。但它們沒有告訴我們這些趨勢是否是有規律的或必然的曆史過程的一部分。它們也沒有告訴我們它們是否會持續下去。趨勢要麼是有條件的,要麼是無條件的。例如,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戰爭的話,某一國傢的人口數量會持續地增長,或是說它將絕對地增長。我們可以這麼說而不顧及我們是否有什麼理論來解釋它的增長。科學規律與曆史趨勢因此是完全不同的兩迴事。波普認為正是規律與趨勢的混淆産生瞭存在社會發展規律的曆史主義者的觀點。
預測與預言
我已經在前麵說過,牛頓的定律並不斷定物理實體的現實存在。由於這個原因,我們不能用它們去預測行星的實際位置,除非我們訴諸所謂的“原初條件”,“原初陳述”即是描述瞭在一給定的時間點上的行星位置、質量、速度與方嚮的陳述。因此,科學規律陳述瞭無條件的普遍的概括——普遍的概括意味著它的真理不依賴於世界中變化著的條件。在另一方麵,科學預測卻是有條件的。它們既依賴於我們的科學規律又依賴於我們希望預測的事件的原初條件或原因。科學可以預測一個壺裏的水會沸騰,如果它達到瞭某一確定的溫度。它甚至可以預測現實中水的沸騰。但顯然,我們根本用不著任何與科學規律及原初條件有關的理論就也可以預測水會沸騰。
波普認為在社會科學中的確存在著規律,他從社會學中提供瞭下麵的例子:
“你不能徵收農業關稅而同時又降低生活費用。”——“在一個工業社會中你不能像組織生産者壓力集團那樣有效地組織消費者壓力集團。”——“你不能有一個中央計劃社會的同時又保持具有競爭價格主要職能的價格製度。”——“你不能實現充分就業而又沒有通貨膨脹。”
但描述獨特的曆史進程的陳述不是規律。我們不能從其中得齣預測。這樣的陳述可以描述趨勢的存在,趨勢的假設也許會是一個有用的統計工具,但它們不能告訴我們這些趨勢是有規律的(更不用說必然的)曆史過程的一部分。它們不告訴我們它們會持續下去。
現在我能夠解釋波普對科學預測與曆史預言的區分瞭。當然預言也是預測。它們聲稱告訴瞭我們未來會發生什麼。預測,如果是真的,它就告訴瞭我們一些有關曆史進程的事情。但因為通常由曆史主義的社會科學傢所做齣的預測是根據曆史趨勢而不是科學規律,所以這些預測不是閤乎科學的。波普對曆史主義的批判因此能被錶述為以下兩個命題:
第一,事實上,曆史主義者並未從有條件的科學預測推齣他的曆史預言。第二(第一點由之推齣),他之所以不可能這樣做,是因為長遠的預言隻有當它應用於可說是完全孤立的、穩定的和周期性的係統時,纔可能從有條件的科學預測中引齣。而這些係統在自然界中是罕見的;現代社會肯定不是這樣的一個係統。
曆史的預言可以“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它們甚至可以被證實為真。但曆史主義者稱他們的預測肯定為真是因為它們是建立在科學規律的基礎上,則是對科學規律與科學預測的本質的誤解瞭。於是那些希望訴諸科學的權威來保證無條件的曆史預言的權威的人不得不另尋支持。
俄狄浦斯效應
我們的太陽係是一個相當孤立的、穩定的、反復的係統。這容許我們對日食作齣長期的精確預測。它容許我們這樣做,部分原因在於它的規律性,我們能夠以普遍的規律描述它。但它的相對的孤立也是重要的,因為它排除瞭外部的影響,使原初條件或原因處於隔絕狀態。假如上帝突然使地球在它的軌道上靜止不動,則我們對日食的天文學預測就會混亂無章。我們已經看到,波普並未否認社會科學中有科學的規律。但他又認為社會不是孤立的係統。我們用來在社會科學中作齣預測的原初條件容易受人類行為的影響,公布預測本身就足以影響它所要預測的事件的進程。這就是他所謂的“俄狄浦斯效應”(the Oedipus effect)。
預測可影響被預測的事件這種看法是十分古老的。傳說中俄狄浦斯殺死瞭他從未見過的父親,這是那個預言的直接後果,正是那個預言使他的父親拋棄瞭他。所以我建議把預測對被預測事件的影響(或者更一般地說,某條信息對該信息所涉及的情況的影響)稱為“俄狄浦斯效應”。這種影響會引起被預測的事件或者防止這種事件的發生。
當我們預測日食會發生時,我們對日食實際的發生不産生影響。但預測經濟將進入蕭條時期對於經濟是否會進入蕭條時期卻有相當的影響。這類預測的自我實現是顯而易見的。為瞭迎接經濟蕭條,雇主會解雇員工,投資者會齣賣股票,消費者會削減購物。這些“準備工作”最終會産生那場否則就不會發生的經濟蕭條。更有趣的例子是我們本來試圖避免預測中的事件,結果反而促成瞭它的實現。“俄狄浦斯”神話就是這種情況。就俄狄浦斯的例子而言,如果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瞭他的父母是誰,弑父娶母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瞭。神話畢竟是神話。但一個政府為瞭避免預言中的革命可能會鎮壓可疑的革命者。但如果鎮壓招緻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中來,則這樣的行為無異於引火燒身。
預測能影響事件的進程的理由十分簡單,因為人類能夠理解這一預測並對預測有所反應。我們在社會科學中做齣的預測顯然就是這種情況。但假如月球能理解預測,並在行動上有所反應的話,則有關月食的預言也可以成為自我實現的或自我失敗的。即使我們能預測月球會有什麼樣的行動,我們是否能夠預測它行動的後果也是全然不清楚的。無論如何,事實情況是我們十分瞭解我們的行為會産生我們所不能總是預見到的意料之外的或不希望的後果。
無論在生物學中還是在曆史中,波普都不相信有什麼進化的科學規律。但他相信在社會學中的確有一些科學規律。我已經引用瞭他從社會學中得來的一些例子。這裏還有一些他從對權力政治的研究中得來的例子:
“你不能進行一場政治改革而又不産生對所要求達到的目的來說是不可取的影響。”……“你不能進行一場政治改革而又不使反對力量加強到大緻與改革的範圍成比例的程度。”……“你不能進行革命而不引起反抗。”……“你不能給一個人以控製他人的權力而又不誘使他去濫用權力。”這種誘惑大緻隨著所掌握的權力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幾乎無人能夠抵禦這種誘惑。
這裏的每一個例子都指齣瞭我們在政治改革中所要承擔的意料之外的後果,每一個例子都說明瞭我們既不能預見也不能控製的我們自身行為的所有後果。這就是波普對社會科學中的長期預言持懷疑態度的主要理由。
……
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學術探討,它更像是一份寫給所有追求理性的人的行動指南。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真理的近乎虔誠的尊重,以及對教條主義的深刻警惕,極具感染力。我尤其喜歡他對待“進步”這個概念的態度,不是盲目樂觀的頌歌,而是一種審慎的、建立在持續批判基礎上的期望。整本書的情感基調是嚴肅的,但絕不悲觀,它提供瞭一種基於邏輯和證據的樂觀主義。閱讀時,我常常聯想到自己過去在工作或學習中遇到的那些僵化思維模式,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劑強效的解毒劑。它讓人重拾對批判性思維的信心,也讓人認識到,維護一個理性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鬥爭,需要我們每個人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開放的心態。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冷峻美學,像是一把精工細磨的瑞士軍刀,鋒利而多功能。它不追求煽情的語言或華麗的辭藻,而是直擊核心,用最簡潔有力的錶達去戳破那些陳舊的認知泡沫。有一部分章節專門討論瞭社會科學中的方法論睏境,作者的分析如手術刀般精準,毫不留情地指齣瞭那些自詡科學卻缺乏自我批判精神的領域。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因為你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能允許自己的思維懶惰下來。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迴溯前文,甚至拿起另一本書進行對照驗證。這種高強度的智力互動,正是優秀哲學著作的魅力所在——它強迫你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思想進步,往往伴隨著對自身局限性的痛苦認知。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結構上有著一種巧妙的循環往復感,它似乎不斷地迴到幾個核心母題上,但每一次迴歸,都帶著前一輪討論所積纍的新鮮視角和更深的洞察力。這與其他一些綫性敘事不同,它更像是一個螺鏇上升的過程。例如,關於“開放社會”的討論,作者不僅從曆史的宏觀角度進行瞭鋪陳,更深入到瞭個體決策層麵,探討瞭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如何維護一個真正能夠自我修正的機製。這種層次感的構建,使得全書的論證顯得異常紮實,讓人難以找到可以輕易駁倒的薄弱環節。它不隻是在介紹某個人的觀點,更是在展示一種處理復雜問題的思維範式。讀罷掩捲沉思時,我體會到瞭一種久違的智識上的“充實感”,仿佛胸中那些零散的思考碎片終於被係統地歸位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張力,初讀時,我被那種近乎哲思的寜靜感所吸引。作者在行文間,似乎總能在看似鬆散的論述背後,構建起一個嚴謹的知識框架。我特彆欣賞他處理曆史脈絡的方式,不是簡單的年代堆砌,而是在關鍵節點上進行深度的思想剖析。讀到某個關於科學革命的篇章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思想傢們在迷霧中摸索真理的艱辛與興奮。那種文字的韻律感,就像是聆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在慢火細燉一鍋復雜的思想湯藥,既有衝擊力,又不失溫度。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過去智者之間的無聲對話,那些關於確定性與可證僞性的辯論,即便隔著時空,依然能激發人內心深處的求知欲。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反而能引導讀者主動去思考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基礎。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像是在攀登一座結構復雜但視野開闊的山峰。起初的路徑略顯崎嶇,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那些抽象的概念,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思維邏輯,接下來的視野就會變得無比清晰。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旁徵博引時,非常剋製而精準,每一個援引都不是為瞭炫耀學識,而是為瞭精確地錨定他想要討論的那個思想的支點。尤其是關於“世界三”的論述部分,作者的闡釋角度非常新穎,他沒有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可被持續構建和批判的場域中。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知識存在方式”的理解。讀完後,我感到自己不隻是接收瞭信息,更像是被賦予瞭一套全新的思維工具,去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斷言和理論。
評分嗬嗬紅紅火火叫姐姐哈哈哈哈
評分《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仿佛是一個思想導遊,通過一部部深入淺齣的“小書”,引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影響世界的“大思想”,與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師們展開一場場彆開生麵、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評分——郝長墀(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評分《最偉大的思想傢:波普》將卡爾·波普的思想體係,特彆是“科學發現的邏輯”、“猜想與反駁”、“客觀知識”、“實在論與科學的目的”以及“曆史主義”等,進行瞭詳細、係統地闡述,幫助讀者把握其富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評分——袁銀傳(武漢大學教授、博導)
評分《最偉大的思想傢:波普》將卡爾·波普的思想體係,特彆是“科學發現的邏輯”、“猜想與反駁”、“客觀知識”、“實在論與科學的目的”以及“曆史主義”等,進行瞭詳細、係統地闡述,幫助讀者把握其富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評分期待已久的一套書,小開本,紙張不錯,認真看書,開捲有益!
評分本書研究瞭著名思想傢維特根斯坦,對其本人對原作都有獨到的見解。尤為可貴的是,本書既介紹瞭每位思想傢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瞭其思想發展的脈絡,是一套集文化普及與學術研究於一身的難得的佳作。叢書的每位譯者均是國內研究該思想傢的專傢,曾翻譯過多本西方學術著作。中華書局齣的書,質量還是有保障的。
評分正版圖書,全新的,繼續關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