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生平與主要著作
多明我修道會/
卡西諾, 1225—1239 年
那不勒斯與多明我會修士, 1239—1245 年
巴黎, 1245—1248 年
科隆, 1248—1252 年
巴黎: 學士和碩士, 1252—1259 年
意大利: 奧維多和羅馬, 1259—1268 年
《反異教大全》
羅馬: 《神學大全》
巴黎, 1268—1272 年
那不勒斯, 1272—1274 年
2 亞裏士多德主義者?新柏拉圖主義者
亞裏士多德
阿威羅伊
邁濛尼德
奧古斯丁
托名狄奧尼西者與《論原因》
阿維森納
多明我會
3 《神學大全》與哲學
論文
哲學是足夠的嗎?
4 邁濛尼德與否定方法
邁濛尼德
阿奎那
神的本質及其分享
5 創造物的産生
上帝與創造物
創造物的産生
6 人類的靈魂
靈魂與肉體
如何研究靈魂的力量?
理解的物質對象
作為理解對象的人類自身的靈魂
作為理解對象的非物質存在
來世生活中的理解
模仿
意誌
7 上帝
與創造物相關的上帝的作用
創造物的作用
8 美德
習慣與美德
亞裏士多德及其超越
上帝與自然法
審慎
正義
勇敢
節製
模仿上帝的完美
結 語
參考書目
《神學大全》與哲學
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為他不斷關注的哲學領域的許多觀點提供瞭最好的詮釋。正如我們在第一章所談到的,在他生命的後期,為準備寫作《神學大全》,他撰寫瞭許多不同類型的著作。他撰寫的關於許多爭論問題的著作,在《神學大全》中都可以找到其對應的部分。為瞭這一工作,他撰寫瞭許多關於亞裏士多德學派和新柏拉圖主義的評論。除瞭這些獨立的評論,撰寫《神學大全》構成瞭他短暫生命最後10年中最重要的計劃,甚至這些評論也都與《神學大全》密切相關。繼那些獨立成篇的演講手稿之後,《神學大全》為他的學生提供瞭更為簡潔精煉的神學觀點。
《神學大全》也可以幫助現代讀者瞭解在《神學大全》産生以前,阿奎那就那些充滿爭論的問題所撰寫的作品。例如,曆史學傢一般把《圍繞真理的紛爭問題》視為阿奎那在12世紀50年代晚期——他在巴黎的第一個時期——集中論述的人類陳述的真理問題。參閱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可以發現其不同的側重點。在第一部分的第16個問題中,他討論瞭如何看待上帝的真實性,其目標是解釋上帝的真實性,這是真理的基本尺度,這一神聖的觀念為解釋其他事物提供瞭範式。創造物體現瞭與上帝觀念中的範式相一緻的、第二位的真理標準。而真理的第三位的標準纔為人類思想所擁有,即人類對物質對象的理解與創造物相符的真理。這種關於真理的論述包括兩個層次,即人類自身是上帝觀念中的範式的産物;人類關於真理的概念則以上帝的創造物為基礎。對於現代讀者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所謂的真理,用阿奎那的術語來錶達,僅僅是第三位的真理標準。
根據現代的標準,這是一種具有多重標準的、復雜的真理觀。離開這一認識就會誤解阿奎那。當他為瞭對讀者的理解能力進行啓濛而論述上帝時,並不包括這個題目。在第15個問題中,他討論的僅僅是關於上帝的知識。在第16個問題中,他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關於上帝的真理問題上。阿奎那由於習慣用學生便於掌握的方法提齣問題,因此選擇瞭這種方式介入對問題的討論,其目的是幫助人類掌握旨在理解上帝真理的認識能力。這是一個類比證明。對阿奎那而言,人類活動的目的就在於澄清對神的本質的認識。將《圍繞真理的紛爭問題》與《神學大全》結閤在一起來閱讀,有助於現代讀者更好地解讀阿奎那,因為這樣更容易發現他所揭示的真理與其神學方案之間的適應性。由於這個原因,在接下來的一章中,作者將集中討論阿奎那的《神學大全》,以便為觀察阿奎那對古典哲學和中世紀哲學的運用、發展和轉變提供一個窗口。
在1266—1273年間,也是他生命的最後的時刻,在尚未完成的作品中,阿奎那始終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神學大全》上,並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其體係進行建構。在評論《箴言錄》時,阿奎那依據的是倫巴德的結構框架。許多神學傢,諸如波拿文都、鄧斯·司各脫(Duns Scotus)、奧剋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的著作,也多為對《箴言錄》的評論,他們沒有機會建構自己的神學框架。但阿奎那在他的《反異教大全》中則體現瞭建構自己神學框架的創造性,而《神學大全》則構成瞭阿奎那建構其神學框架的最好嘗試。
這本關於托馬斯·阿奎那的著作,讀起來像是一次深入心智迷宮的探險,作者似乎摒棄瞭傳統的、僵硬的學術敘事框架,轉而采用瞭一種更具對話性和沉浸感的筆觸。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阿奎那復雜思想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詩意的精準度。它沒有將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描繪成一堆塵封的教條,反而賦予瞭這些論述一種驚人的現代感和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引導去思考,那些看似遙遠的形而上學命題,究竟是如何與我們日常所見的現象世界産生共振的。作者處理“信仰與理性”這一核心議題時,其細膩的層次感令人嘆服,仿佛站在一個極高的瞭望颱上,俯瞰著理性思辨與神聖啓示的交匯地帶,既不偏廢一方,也未曾簡單地將兩者視為調和物,而是揭示瞭兩者之間那種動態的、相互建構的關係。那種對文本細微之處的洞察,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阿奎那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這位偉大思想傢思想的宏大結構和內在邏輯的嚴密性,讓人在跟隨作者的思緒起伏中,對人類智識探索的可能性産生瞭由衷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新奇和耳目一新之處,在於它對阿奎那思想的“空間感”的營造。作者似乎成功地將我們從當下的語境中抽離齣來,置於那個特定的中世紀學術環境中,但同時又巧妙地搭建瞭一座橋梁,使我們能夠以現代的視角去審視和質問那些古老的前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阿奎那對“目的論”的闡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非批判性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努力去重現阿奎那建構世界的內在邏輯,理解他為何會將“目的”視為一切存在的終極驅動力。這種緻力於“理解之理解”的寫作態度,使得全書洋溢著一種罕見的學者的謙遜與敬重。讀完後,我不僅對阿奎那的哲學體係有瞭更清晰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反思我們這個時代在定義“真理”和“知識”時可能已經不自覺地放棄瞭哪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維度。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奇特的、近乎“內省式”的親密感,作者的筆觸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權威指導,更像是與一位見多識廣的同伴在深夜裏研討一本極其深奧的古籍。在探討諸如“上帝的存有論證”等經典命題時,作者並沒有陷入對論證有效性的簡單裁決,而是將重點放在瞭阿奎那提齣這些論證背後的“問題意識”上——他是真正在試圖迴答什麼?那種對思想動機的挖掘,遠比對結論的羅列來得更有價值。書中對阿奎那倫理學中關於“德性”的論述,處理得尤其精妙,將抽象的教義轉化為瞭對人類行為動機和幸福觀的深刻洞察,讓人不禁停下來,對照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一番沉思。這種由文字引發的深度內觀,是許多嚴肅學術著作難以達到的效果,它讓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自我教育和精神洗禮的過程。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充實但又頗具挑戰性的,它不像那些試圖“簡化”經典作傢的作品那樣提供捷徑,而是毫不畏懼地將我們置於阿奎那思想的深處,要求讀者付齣相應的專注力。作者的敘述節奏控製得非常高明,時而緩慢深入,剖析如“實體”、“潛在性”這類晦澀的概念,如同慢鏡頭迴放般細緻入微;時而又陡然加快,將阿奎那思想的廣度——從倫理學到自然法,再到對亞裏士多德思想的吸收與改造——一氣嗬成地展現齣來,讓人在短時間內領略到其思想的磅礴氣勢。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避免瞭將阿奎那描繪成一個枯燥的邏輯機器,反而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充滿激情的思想傢的麵貌。書中的一些論證推導過程,被作者以一種近乎戲劇性的方式呈現齣來,仿佛我們不是在閱讀曆史文本的解讀,而是在旁觀一場思想的辯論賽,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對知識獲取過程本身的興趣。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極具匠心,它並非按照阿奎那作品的年代順序或主題的傳統分類來展開,而是似乎構建瞭一條圍繞“人類認知極限”展開的螺鏇上升路徑。從對感官經驗的初步探討,到對抽象理性的攀升,再到最終觸及超驗領域——每一步的過渡都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絲綫牽引著讀者不斷嚮前。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貼閤思想自身的演化邏輯。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闡釋拉丁文術語時,總是能給齣恰到好處的背景補充,既不顯得囉嗦,又能精準地還原概念在當時語境中的全部重量,這對於理解阿奎那的思想深度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成功地將一部厚重的哲學史梳理,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心靈體驗,它不隻是告訴我們阿奎那“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體會到阿奎那“是如何思考的”。
評分而其中很多地方令我拍案而起,我之前的很多著力點與其不謀而閤。
評分當時也算是年輕氣盛,做瞭很多大膽的推演。
評分經典經典經典,收藏收藏收藏~~
評分阿奎納收藏係列為啥要收全呢不知道
評分那些人的氣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學是學不得的。我景仰瞭一輩子,學瞭一輩子,怎麼樣?”,“他們纔氣衝天,不可拘於鬥室之內,性情獨異,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們是為社會不容的人,官場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必須齣局。這成就瞭他們,又禍害瞭他們,他們的一生無不悲涼淒慘。
評分讀好書,讀書好。。。。
評分對國內洛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書
評分這箱書是能幫助大傢更多的瞭解哲學傢這個人,而非他的作品的。總的來說收藏價值非常高
評分經典經典經典,收藏收藏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