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最偉大的思想傢:懷特海》將懷特海的思想按照不同的方麵,如他的“形而上學”、“先驗客觀主義”、“時間與實在”、“現實事態”、“宇宙論”以及“自由”等,進行細緻、深入地論述,幫助讀者全麵認識懷特海的思想世界。
作者簡介
李超傑,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現代西方哲學、德國哲學和解釋學。著有《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精神》、《現代西方哲學的精神》等。
精彩書評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是廣大學生和哲學愛好者步入人類智慧殿堂的入門書。既簡述瞭西方著名思想傢的生平,又緊扣思想傢的原著,並聯係當前的現實,紹介瞭他們的最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和命題,目的是激發讀者思考問題、生發新的思想和進一步閱讀原著的興趣。
——張世英(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傢的著名學者,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傢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齣,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後還附有該哲學傢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於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餘愛好者的必讀書。
——趙敦華(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世人如欲快捷地瞭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學傢們,這套《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傢》叢書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作者們都是有關方麵的學者,在不長的篇幅中明曉地勾勒齣一位位哲學傢的人生和思想,讓不具備專業基礎的有心讀者也能得其要旨,贏得一個可繼續探究的起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時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轉化我們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須對那些屬於“他者”的哲學世界有切當理解。希望這套叢書在新的中西交匯中起到某種作用。
——張祥龍(山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一韆年後人類如果還在,他們的活法照樣離不開《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紹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應。這或許也就是你應當通過這套叢書走進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劉清平(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導)
★每一個思想體係就如一個精神殿堂。對於初學者而言,要想領略和欣賞其中的奧妙和美麗,需要一個好的引導。這位引導者需要給初學者既展示齣其整體麵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頭的學術專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節因其篇幅限製顯得過於簡略。《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深入淺齣,用十萬字左右的篇幅,嚮讀者勾勒齣瞭每位思想傢的精神概貌,引人入勝。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研究人員,閱讀這些係列叢書,都會感到獲益匪淺。
——郝長墀(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集著名思想傢生平、著作、思想為一體,生平評介客觀公允、著作解讀全麵經典、思想介紹深入淺齣。是一套集文化普及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精品力作。普通讀者不覺其晦澀,專業研究者不覺其膚淺。是人類最偉大思想傢的全景圖譜。
——袁銀傳(武漢大學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仿佛是一個思想導遊,通過一部部深入淺齣的“小書”,引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影響世界的“大思想”,與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師們展開一場場彆開生麵、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李超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說它是小書,隻是就裝幀的體量而言,至於它在學術深度上,就決非小書。總之,套用《論語》上的一句話:(此書)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方旭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語言瞭解各大思想傢的核心思想,一掃傳統思想傢傳記晦澀冗長的毛病,而以簡明、清晰、直接、具體的文風吸引人,是化繁為簡、化厚為薄的佳例子。
——周偉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序
篇名縮寫
1 思辨哲學: 方法和目的
形而上學?美學和價值
2 思辨形而上學
價值形而上學
時間與實在
3 宇宙論
自然: 內在的自我超越
自由?美與真理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價值形而上學
懷特海的先驗客觀主義
和在他之前的康德一樣,懷特海也為數學的抽象和世界的具體運作方式之間明顯的和諧一緻所吸引。事實上,這種知覺到的和諧給他的印象如此之深,以緻於在《過程與實在》開頭幾節懷特海就宣稱哲學的首要事業“是說明更抽象的事物産生於更具體的事物……真正的哲學問題是,具體事實如何能夠展示從自身中抽取齣來,而又為自己的本質所分享的實體”(PR,p��20)。正是為瞭迴答由我們的高度抽象(如數學)和具體的特殊事物之間的相關性而提齣的問題,懷特海提齣瞭他的“範疇圖式”。“範疇圖式”構成瞭他整個體係的一個綱要或概要,一個自明的骨乾或框架,“體現瞭必然在我們的反思經驗中預先假定的一般概念”,並把那些概念結閤在一個融貫的、一緻的、恰當的和可應用的“思辨形而上學”體係之中。(PR,p.18)因此,該圖式為我們的抽象事物起源,並應用於具體事物提供瞭可能性條件。
康德自己的“哥白尼式革命”,也是由對心靈與世界間這種“預定和諧”的驚異所推動的。和他一樣,懷特海的“範疇圖式”最好被理解為一種“先驗”分析的一部分,即一種哲學上的“相反工程”,旨在勾勒齣為經驗可能性所必需的最小條件。和康德一樣,懷特海的圖式可以因此被讀作心靈與世界間高度相關性的可能性條件的一個綱要。
在懷特海看來,哲學的工作或任務不是解決和說明“具體事實”(即直接地和簡單地被發現的事物)的實存問題,因為具體事實僅僅是其所是,無須說明。相反,哲學的任務是勾勒齣需要被賦予具體事實的最小條件,以便恰當地解釋“主觀”經驗的“客觀”性質。換句話說,哲學的任務是勾勒齣最一般意義上經驗的可能性條件。懷特海在康德的“建構”觀念中找到瞭這一條件。
康德把經驗秩序的源泉或中心放在認知的自我意識主體的建構活動中。與他不同,懷特海把經驗秩序的源泉或中心放在構成經驗整體的多元的事物或“實體”領域中。懷特海采納瞭康德的建構原理,並將之運用於一般客體,把客體規定為“自我組織”或“自我建構”的係統,以及作為我們經驗的決定性力量影響著我們的效驗要素。因此,對懷特海來說,經驗客體的統一性條件不像康德所認為的那樣存在於認知主體的自我建構活動或能力中。相反,一個客體統一性的條件存在於客體自身的自我構成、自我組織活動中,這樣的客體被定義為自我實現或自我構成性“事態”或“實體”。康德的先驗分析在取嚮上是“認識論的”,把經驗客體的統一性放在認知主體的建構活動之中,而懷特海的取嚮則是“本體論的”,使經驗秩序的源泉或中心超齣瞭自我意識的或認知的主體,達於事物本身關係性的多元領域。
通過把客體統一性的源泉或中心擴展到事物本身非認知的多元領域,懷特海能夠避免康德的“先驗唯心論”,把康德主觀主義、唯心主義的建構論轉換為可以稱為“先驗客觀主義”哲學的東西,結果是一種“客觀建構”的實在論形而上學,一個把經驗客體統一性條件放在世界整體客觀條件之中的框架。因此,在懷特海的世界中,建構的力量可以說是一路追溯下去的。認知經驗隻不過是事物自身自我構成、自我組織性質的一個高度發達的復雜特例。
盡管懷特海的“圖式”在取嚮上是本體論的,但它不應被視為對萊布尼茨下述問題的迴答:為什麼某物存在而無不存在。毋寜說,懷特海的分析所關注的是對事物一般的本體論結構或性質給予解說,因為它用“創造性”或建構主義術語規定實存或現實本身。如前所述,這一任務是通過下述方法完成的:把康德的建構原理客觀地擴展為普遍的“創造性”原理,這個先驗原理使建構本身成為實存本身的一個客觀特徵。
……
前言/序言
總序
趙敦華
賀麟先生在抗戰時期寫道:“西洋哲學之傳播到中國來,實在太晚!中國哲學界缺乏先知先覺人士及早認識西洋哲學的真麵目,批評地介紹到中國來,這使得中國的學術文化實在吃虧不小。”賀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學名著翻譯委員會”大力引進西方哲學, 解放後商務印書館齣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哲學”和“政治學”係列以翻譯引進西方哲學名著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 三聯書店、上海譯文齣版社、華夏齣版社等大力翻譯齣版現代西方哲學著作,這些譯著改變瞭中國學者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的局麵。但也造成新的問題:西方哲學的譯著即使被譯為漢語,初學者也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王國維先生當年發現西方哲學中“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不少讀者至今仍有這樣體會。比如, 有讀者在網上說:“對於研究者來說,原著和已經成為經典的研究性著作應是最為著力的地方。但哲學也需要普及,這樣的哲學普及著作對於像我這樣的哲學愛好者和初學者都很有意義,起碼可以避免誤解,尤其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誤解。隻是這樣的書還太少, 尤其是國內著作。”這些話錶達齣讀者的迫切需求。
為瞭剋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普及之間隔閡,中華書局引進翻譯瞭國際著名教育齣版巨頭湯姆森學習齣版集團(現為聖智學習集團) 的“華茲華斯哲學傢叢書” (Wadsworth Philosophers)。“華茲華斯”是高等教育教科書的係列叢書,門類齊全,“哲學傢叢書”是“人文社會科學類”中“哲學係列”的一種,現已齣版88本。這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傢的著名學者,發錶過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傢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齣,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後還附有該哲學傢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於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餘愛好者的必讀書。
“華茲華斯哲學傢叢書”包括耶穌、佛陀等宗教創始人, 以及沃斯通剋拉夫特、艾茵?蘭德等文學傢,還包括老子、莊子等中國思想傢。中華書局在這套叢書中精選齣中國人亟需瞭解的主要西方哲學傢,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羅和加繆等富有哲理的文學傢和思想傢,改名為“世界思想傢譯叢”翻譯齣版。中華書局一嚮以齣版中國思想文化典籍享譽海內外,這次引進翻譯這套西文叢書,具有融會中西思想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思想文化頻繁交流的全球化時代,沒有基本的西學知識,也不能真正懂得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讀一些西方哲學的書是青年學子的必修課,而且成為各種職業人繼續教育的新時尚。中華書局的齣版物對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引領時代風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值得贊揚和支持。
張世英先生擔任這套譯叢的主編,他老當益壯,精神矍鑠,認真負責地選譯者,審譯稿。張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輩,多年聆聽他的教導,這次與他的閤作,更使我受益良多。這套叢書的各位譯者都是學有專攻的知名學者或後起之秀,他們以深厚的學養和翻譯經驗為基礎,翻譯信實可靠,保持瞭原書詳明要略、可讀性強的特點。
本叢書45冊分兩輯齣版後,得到讀者好評。我看到這樣一些網評:“簡明、流暢、通俗、易懂,即使你沒有係統學過哲學,也能讀懂”;“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門書籍”;“集文化普及和學術研究為一體”;“要在一百來頁中介紹清楚他的整個哲學體係,也隻能是一種概述。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種概述很有意義,簡單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決很多閱讀原著中齣現的誤解和迷惑”,等等。
這些評論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深知哲學的普及讀物比專業論著更難寫。我在中學學幾何時曾總結齣這樣的學習經驗:不要滿足於找到一道題的證明,而要找齣步驟最少的證明,這纔是最難、最有趣的智力訓練。想不到學習哲學多年後也有瞭類似的學習經驗:由簡入繁易、化繁為簡難。單從這一點看,柏拉圖學園門楣上的題詞“不懂幾何者莫入此門”所言不虛。我先後撰寫過十幾本書,最厚的有80、90萬字,但影響大的隻是兩本30餘萬字的教科書。我主編過七八本書,最厚的有100多萬字,但影響大的是這套叢書中多種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現在學術界以研究專著為學問,以隨筆感想為時尚。我的理想是寫學術性、有個性的教科書,用簡明的思想、流暢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學著作繁瑣晦澀的思想,同時保持其細緻縝密的辨析和論證。為此,我最近提齣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的主張。我自知“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現在還不是現實,而是一個實踐的目標。本人實踐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片段和觀點講得清楚明白”。欣聞中華書局要修訂再版這套譯叢,並改名為《最偉大的思想傢》,每本書都是講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傢的深奧哲理。我相信這套叢書將更廣泛地傳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使西方哲學融閤在中國當代思想之中。
2013 年10 月於北京大學藍旗營
《最偉大的思想傢:懷特海》 一、 思想巨匠的輪廓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這位20世紀初葉至中葉的傑齣思想傢、數學傢、哲學傢,其思想之深邃與廣博,至今仍是許多學者孜孜以求的寶庫。他的人生軌跡橫跨數學、邏輯學、教育學、物理學,最終匯聚於一種宏大而精妙的形而上學體係的構建。懷特海並非一個輕易被標簽化的學者,他的著作如同一片浩瀚星海,既有對邏輯嚴謹性的極緻追求,又充滿瞭對生命、宇宙、實在本源的深刻洞察。他拒絕將哲學簡化為抽象的思辨遊戲,而是緻力於將其與科學發現、人類經驗、社會進程融為一體,從而構建一種能夠解釋一切存在的“過程哲學”。 懷特海的思維方式,如同他年輕時在劍橋大學研究代數和邏輯時所展現的那樣,以其非凡的抽象能力和對係統性建構的偏愛而著稱。他與伯特蘭·羅素閤著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便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成就,該書嘗試將數學還原為邏輯,展現瞭邏輯係統嚴密的分析力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懷特海的思想逐漸超越瞭純粹的邏輯形式,開始關注現實世界的湧現性、變化性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他意識到,僅僅依靠靜態的邏輯分析,難以捕捉到生命的活力、藝術的美感,以及人類意識的豐富性。正是這種對靜態不足以涵蓋全部實在的深刻體悟,促使他轉嚮瞭更為動態、更為有機、更為“過程化”的哲學視野。 他的晚年時期,尤其是在移居美國之後,懷特海迎來瞭其思想創作的黃金時代。一係列奠基性的哲學著作,如《過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宗教的理想》(Religion in the Making)、《思想的演進》(The Function of Reason)等,相繼問世。這些作品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哲學湖麵,激起瞭層層漣漪,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傢。懷特海的思想體係,以其獨特的概念框架和宏大的視野,試圖為我們理解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他認為,現實並非由孤立的、靜止的實體構成,而是由一係列相互聯係、不斷生成、又不斷消逝的“實在”(actual entities)所組成。每一個實在,無論其多麼微小,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參與到整個宇宙的“發生”(happening)過程中。 二、 核心概念的辨析 理解懷特海,必須深入其核心概念的海洋。其中,“實在”(actual entity)是他哲學體係的基石。與亞裏士多德的“實體”(substance)概念不同,懷特海的實在是一種動態的、經曆過程的實在。它不是一個固定的、不變的“是什麼”,而是一個不斷“發生”的“正在成為”。每一個實在都經曆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汲取”(prehend)來自其過去實在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轉化為新的實在。這個“汲取”的過程,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重組和轉化。懷特海強調,實在的生成是不可逆的,每個實在都是全新的,都帶有其獨特的“客觀異常”(objective immortality)。 與“實在”緊密相連的是“過程”(process)。懷特海哲學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對過程的強調。他認為,世界不是由一係列靜態的事物組成的,而是由一係列動態的過程所構成的。事物的本質在於其變化,在於其與其他事物的關聯。因此,理解任何事物,都必須將其置於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來考察。這種過程觀,與現代科學對宇宙的認知,如宇宙的膨脹、生命的演化、粒子的量子行為等,有著驚人的契閤。懷特海並非簡單地將過程作為背景,而是認為過程本身就是實在的根本。 “汲取”(prehension)是懷特海理解實在如何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關鍵概念。實在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汲取”來感知和連接彼此。這種汲取既可以是“直接的”(positive prehension),即一種肯定和吸納;也可以是“負麵的”(negative prehension),即一種排斥或忽視。每一次汲取都以特定的方式發生,並以其獨特性影響著被汲取的實在。懷特海認為,所有的實在,從最低等的元粒子到最高等的上帝,都以某種形式進行著“汲取”。這種概念,為我們理解個體經驗、集體意識乃至宇宙整體的互聯互通提供瞭一個新的框架。 “形式傾嚮”(eternal object)是懷特海用來解釋實在具有的普遍性、模式性和可能性的概念。與實在的動態性不同,形式傾嚮是永恒不變的,它們是宇宙中可以被實在所汲取的“可能形態”。例如,“紅色”、“圓形”、“正義”等都可以被視為形式傾嚮。實在通過“實現”(ingression)這些形式傾嚮,來獲得其自身的特性和模式。形式傾嚮是實在世界得以有序運轉、具有可理解性的重要原因。 三、 宏大體係的構建 懷特海最為人稱道的成就,便是其構建瞭一個宏大而自洽的形而上學體係。他並非僅僅滿足於概念的梳理,而是緻力於用這些概念來解釋宇宙的方方麵麵,從最基本的物理實在到最復雜的生命現象,再到人類精神活動的本質。他的體係,其目標是成為一個“普遍的理論”,能夠統一科學與人文,解釋物質與精神,描述個體與普遍。 在《過程與實在》一書中,懷特海係統地闡述瞭他的形而上學。他將宇宙描述為一個不斷發生、不斷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實在”以其獨特的方式生成,又以其獨特的方式消逝。每一個實在,無論是“感官實在”(sense-realities)還是“思維實在”(conceptual activities),都遵循著一套內在的邏輯和生成規律。他提齣瞭“一般概念”(general concepts)和“具體概念”(specific concepts)的區分,用以闡明抽象的普遍性如何體現在具體的實在之中。 懷特海的形而上學體係,特彆強調瞭“創化”(creativity)在宇宙中的作用。他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不斷産生新的實在,這種産生並非簡單的重復,而是具有真正的創造性。每一個實在都是對過去的一種新的組閤和轉化,因此,整個宇宙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演進之中。他將上帝視為“最偉大的創化者”,是宇宙中最高的形式傾嚮的實現者,是為宇宙注入秩序與目標的終極源泉。上帝並非一個靜止的、全知的造物主,而是一個動態參與到宇宙生成過程中的“初始客觀特質”(initial subjective aim)的提供者。 四、 影響與意義 懷特海的思想,如同一座高聳的山峰,雖然其攀登之路充滿挑戰,但其視野之開闊,風景之壯麗,卻是無與倫比的。他的形而上學體係,不僅為理解自然科學的最新發現提供瞭哲學支撐,也為文學、藝術、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在科學領域,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與量子力學、相對論等現代物理學的動態、關聯、湧現的觀念不謀而閤,為理解微觀世界的非經典特徵和宇宙的演化過程提供瞭新的解釋視角。他的思想,也為生命科學研究中對生命復雜性、自組織性、演化性的理解提供瞭哲學基礎。 在人文領域,懷特海對生命、經驗、意識的關注,深刻影響瞭後來的許多思想傢。他的思想,幫助我們擺脫瞭傳統二元論的束縛,看到瞭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有機性和互聯性。他關於“知覺”(apprehension)的理論,也為理解人類的認知過程、情感體驗以及藝術創作提供瞭新的思路。 懷特海的價值,不僅在於他構建瞭一個龐大的哲學體係,更在於他所展現齣的那種不斷探索、永不滿足的求知精神。他鼓勵我們以一種開放、動態、整體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來理解自身。他的思想,是一份珍貴的思想遺産,等待著我們去深入挖掘、去細心品味,去將其融入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之中。 五、 結語 “最偉大的思想傢:懷特海”,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題目,更是對一位劃時代學者地位的肯定。懷特海的思想,是一片等待被探索的深邃海洋,是一個等待被解讀的復雜迷宮。他用其一生,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理解實在、理解過程、理解生命的宏大框架。學習懷特海,便是踏上瞭一段智慧的旅程,一段能夠拓寬我們視野,深化我們思考,最終引領我們走嚮更廣闊的精神天地的旅程。本書將帶領讀者,循著懷特海思想的脈絡,去領略這位偉大思想傢的智慧光芒,去感受他那宏大而精妙的哲學體係所帶來的震撼與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