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暉 著
圖書標籤:
  • 南明
  • 詩歌
  • 曆史
  • 戰亂
  • 流亡
  • 文學
  • 明朝
  • 文化
  • 社會
  • 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161392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046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1
字數:20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南明時期(1644-1661)經曆瞭四個小朝廷,其間士人撰寫瞭大量的詩歌,《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通過細緻考訂南明詩歌,可以見齣土人們不約而同地述說著同一個主題,即“帝國的流亡”。《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上編“詩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大規模流亡的狀態,疆土日漸淪喪,人心渙散,以至於士人最終在精神上無所依憑,隻能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死亡、返迴故鄉和皈依佛門。下編“流亡中的詩歌”返迴詩學主題,意義究竟何在?分為絕命詩。殉國詩,悲傷的詩學等專題。

作者簡介

  張暉(1977-2013),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詩學、詞學、清代文學和古典文學職論,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詩史》(2007)、《清詞的傳承與開拓》(閤著,2008)、《中國“詩史”傳統》(2012)、《無聲無光集》(2013)、《朝歌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曆史敘述的細化與文學研究的拓展
代自序古典文學研究的方嚮
整理凡例
導論內容與旨趣
上編 詩歌中的流亡
奔赴行朝
一 奔赴弘光
二 奔赴隆武
三 奔赴永曆
結語
從軍、逃亡與貶謫
一 奔赴前綫
二 方以智的逃亡
三 流亡中的貶謫
四 中央與地方
亡國士大夫的返鄉:生還
一 錢澄之自粵返皖
二 方以智自桂返皖
三 汪啓齡自粵返皖、王夫之自粵返湘等
四 屈士燥、屈士煌兄弟自滇返粵
結論

下編 流亡中的詩歌
士大夫的絕命詩
一 南明絕命詩概說
二 劉宗周的絕食
三 瞿式耜的獄中詩
四 死亡的公共性:張煌言的死
五 絕命詩的價值和意義
悲傷的詩學
殉國詩
殘稿
亡國士大夫的返鄉:死還
詩與血腥
鬼和墳墓
南明的軍中詩
絕望感的層次
女性絕命詩
死亡的詩學
附錄一 原目次
附錄二 南明詩人存詩考
參考文獻
整理後記

精彩書摘

  當代學者對明清之際大規模的殉國現象已有極精彩的研究。但相關的討論或以考證鈎沉殉國士人的生平事跡、探究殉國的原因為主,或以辨析殉國行為背後的儒傢義理、價值取嚮為主,其取徑主要在曆史和思想兩端,在文獻史料上則側重運用正史、野史、筆記以及詩歌、各類文章中較易敲定具體史實和意義的部分。對於當時與殉國相關的大批詩歌,尚未充分注意及之。對於殉國士人如何在詩歌中鋪展、呈現他們的痛苦與情感,怎樣在一字一句、形式格律之間錶露其思想、情感等層麵,缺乏細緻深入的研究。至於大量詩歌中蘊藏著的整個明清易代之際的“情感結構”和道德震蕩,似乎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興趣。有鑒於此,本文以絕命詩為中心,對南明殉國士大夫的情感加以初步探討。
  在與死亡殉國相關的諸多詩歌中,絕命詩無疑是比較特殊的一部分。凡臨終賦詩均可稱為絕命詩(或絕筆詩),但這裏所謂的絕命詩是特指士人殉國前的臨終賦詩,一般為主動求死或抱萬死之心而戰死、被執後求死等情況下所賦之詩,而不是一般意義上所謂的臨終述懷或感慨。當時親曆死事的人多已注意到殉國士人臨死前是否有“求死”之誌是衡量他是否真的殉國的標準。如黃宗羲認為,隻有“誌在於死”和有“欲死之心”的人,纔可以說是死節之士。錢澄之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對當時將“烈烈而死”與“求生不得而死”兩種不同的死亡混為一談而一律稱為“忠義”錶示不滿。在他們看來,若無求死之心、必死之心,則所謂殉國隻能稱為遇難。本文著重分析的便是部分殉國士人在自殺或臨刑前的絕命詩。
  然而,殉國士人在自殺或臨刑前刻意賦詩的行為究竟意義何在?有學者認為絕命詩是“明代士人好辯,熱衷於立言”的一種錶現,毋庸諱言,相當多的絕命詩體現瞭這一旨趣。且詩中的自我往往偉岸崇高,承擔著勸說自我的功能。另有學者認為“以一首慷慨的詩作為結束(對於殉義之人是必要的)”?實際上,許多絕命詩的內涵比較復雜,無論以立言或以慷慨視之,均失之簡單。此外,相對於明季大規模的殉國而言,士人在殉國前賦詩的隻占有極少的比例,可見詩對於殉義之人來說絕非必要。
  ……

前言/序言


帝國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 引言:曆史的餘燼與詩意的挽歌 當宏偉的帝國轟然傾覆,當煌煌的王朝化為塵土,留下的不僅僅是刀光劍影的血淚史,還有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衝刷、被遺忘,卻又閃爍著人性微光的個體生命。本書《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正是試圖從一個更為溫婉而深刻的視角,去觸碰那段動蕩不安的曆史——南明時期。這是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短暫卻異常悲壯的時代,是明朝滅亡後,殘存的皇室宗親與忠心耿耿的遺臣,試圖在南方延續大明血脈,與新興的清朝政權進行殊死搏鬥的歲月。這段時期,烽火連天,王朝更迭,無數生命被捲入時代的大潮,或奮起抗爭,或無奈漂泊,或選擇沉默。 然而,曆史的敘事往往聚焦於廟堂之上的權謀鬥爭與疆場之上的金戈鐵馬。那些在戰火中搖曳的生命,他們內心的掙紮、悲涼、不屈與希望,他們的情感宣泄與精神寄托,往往被宏大的曆史敘事所遮蔽。而詩歌,作為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細膩的錶達方式,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為瞭無數人心靈的避難所,成為瞭他們對抗絕望、尋找慰藉、傳承信念的獨特載體。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曆史的殘酷現實與詩歌的藝術魅力相結閤,勾勒齣一幅幅關於南明時期流亡者群體的生動畫像。本書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梳理,也不是純粹的詩歌鑒賞。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對南明時期留存下來的大量詩歌作品的細緻解讀,去發掘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與思想,去理解那些在戰亂中漂泊的士人心靈深處的呐喊與低語。 第一章:王朝傾覆,流亡初啓——曆史的斷裂與詩歌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明朝滅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衰敗與掙紮。從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到弘光、隆武、永曆等政權的相繼建立與覆滅,南明政權的每一次短暫的亮相,都伴隨著清軍的步步緊逼與內部的權力傾軋。在這混亂與絕望之中,許多明朝的宗室、官員、文人被迫離開故土,踏上瞭漫長的流亡之路。 他們是曾經的帝國貴族,是承載著昔日榮光的士大夫,但如今,他們卻成為瞭無傢可歸的流亡者。故園不在,親人離散,理想破滅,前途渺茫,這一切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瞭巨大的衝擊。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絕境之中,詩歌的力量開始顯現。那些曾經歌頌盛世、抒發壯誌的筆墨,開始染上瞭傢國之痛、離散之苦、亡國之恨。 本章將重點梳理南明時期主要政權的興衰脈絡,並引齣那些在曆史舞颱上留下瞭名字,或是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南明遺民。同時,我們將初步接觸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詩歌作品,它們如同一顆顆在黑夜中閃爍的星辰,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深刻的情感錶達。這些早期的詩歌,往往帶著對故國的深深眷戀,對現實的無奈嘆息,以及對未來的迷茫與恐懼。 第二章:戰火中的詠嘆——詩歌的悲壯與傢國的血淚 南明時期,戰爭是永恒的主鏇律。清軍的鐵騎踏碎瞭南方的平靜,戰火蔓延,生靈塗炭。在這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中,無數南明士人選擇瞭以詩言誌,以筆代戈。他們的詩歌,成為瞭記錄時代傷痕的史書,成為瞭宣泄傢國之痛的悲歌。 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一時期具有代錶性的詩人群體,例如堅守故土、抵抗侵略的將領文人,如史可法、張煌言等,他們的詩歌中充滿瞭慷慨激昂的悲壯與決絕的忠誠。同時,也會關注那些雖然身處流亡,卻依然心係故國的文人,如錢謙益、吳偉業等,他們的作品則展現瞭更為復雜的內心掙紮,既有對國破傢亡的哀痛,也可能夾雜著現實的考量與個人的無奈。 我們會仔細品讀那些描繪戰亂場景、抒發故國之思、錶達民族氣節的詩歌。例如,那些描寫戰火蔓延、城池陷落的慘狀,那些描繪離散親人、顛沛流離的苦楚,以及那些在絕境中依然閃爍著不屈光芒的詩句。這些詩歌,不僅僅是文人的墨跡,更是那個時代無數普通人的心聲,是他們用最真摯的情感,為這段曆史留下的血淚注腳。 第三章:流亡者之歌——詩歌的情感圖譜與精神慰藉 流亡,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心靈上的漂泊。對於南明的遺民而言,他們不僅失去瞭傢園,更失去瞭曾經賴以生存的社會秩序與精神支撐。在這漫長的流亡生涯中,詩歌成為瞭他們最重要的精神慰藉。 本書將聚焦於流亡者群體,探究他們的生活狀態與情感世界。他們可能寄居他鄉,過著貧睏潦倒的生活;他們可能隱姓埋名,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他們也可能在動蕩中尋求新的生存之道。在這段艱難的歲月裏,他們的詩歌,則如同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承載著他們無盡的思念、孤獨、悲傷,以及對往昔美好時光的追憶。 我們將分析那些描繪流亡生活場景的詩歌,例如對異鄉風物的描摹,對孤獨夜晚的感傷,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那些在詩歌中尋找精神寄托的作品,例如對禪宗的體悟、對自然的寄情、對友情的珍視。這些詩歌,展現瞭流亡者在逆境中不屈的靈魂,他們用詩歌構建瞭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他們得以喘息,得以療傷,得以繼續前行。 第四章:曆史的餘光與詩歌的傳承——南明詩歌的價值與意義 南明時期雖然短暫,但它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而南明詩歌,作為那個時代獨特的産物,同樣具有重要的曆史與藝術價值。 本書將對南明詩歌的整體價值進行一個梳理與評價。我們會探討這些詩歌在反映曆史真相、記錄時代變遷、抒發民族情感方麵所起到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會分析南明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例如它與前後代詩歌的聯係與區彆,它所展現齣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審美情趣。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南明詩歌所蘊含的深層意義。這些詩歌,不僅僅是曆史的碎片,更是中華民族在經曆重大危機時,所展現齣的堅韌精神與文化傳承的生動例證。它們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的智慧與情感依然能夠迸發齣耀眼的光芒。 本書的結尾,將試圖將南明詩歌的生命力與當下的時代進行連接。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重讀這些來自曆史深處的詩篇,或許能讓我們在浮躁中尋得一份寜靜,在喧囂中聽見一種深沉的呼喚。它們是對過往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啓示。 結語:穿越時空的對話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是一次關於曆史、關於人性、關於藝術的探索。它希望通過對南明時期詩歌的深度挖掘,讓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生命重新煥發生機,讓那些曾經的悲歌與呐喊,能夠穿越時空,與今天的我們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更能體會人生的無常與珍貴,更能感受到詩歌所能給予我們最深刻的精神慰藉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段曆史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麵,比如南明政權的建立、覆滅,以及相關的幾個重要人物。《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這個書名,則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仿佛是要從詩歌這一獨特載體中,去重新審視和理解那段混亂而充滿悲情的歲月。我猜想,書中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南明詩歌,通過對詩歌意象、情感錶達、創作背景的深入剖析,來揭示當時社會各階層所經曆的苦難、掙紮與抗爭。我想象,作者可能不是簡單地羅列詩歌,而是會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比如某位詩人因政治立場而遭受迫害,他的詩歌中可能就充滿瞭隱晦的諷刺或悲憤;又比如,某位詩人親曆瞭戰亂,他的筆下可能就描繪瞭真實的戰場景象和百姓的哀嚎。這本書是否能讓我們感受到,即使在帝國傾頹、希望渺茫的時刻,那些文人依然用詩歌的方式,試圖保留最後的尊嚴,喚醒最後的良知?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加具體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心中的傢國情懷,以及他們在麵對滅頂之災時所展現齣的精神韌性。

評分

對於明末清初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我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南明”這段短暫卻充滿瞭悲情色彩的時期。《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這個書名,立即吸引瞭我,它似乎預示著這本書將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切入,去探究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和分析詩歌,而是能夠深入挖掘詩歌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曆史事件。我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戰亂對文人心靈造成的創傷?那些流亡的詩人們,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又如何在詩歌中抒發他們的傢國之思、故土之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南明時期詩歌的豐富性,包括那些慷慨激昂的抗爭詩,也包括那些抒發個人憂愁、感嘆世事的抒情詩。通過這些詩歌,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們麵對國傢衰亡時的悲憤、無奈,以及他們對理想和尊嚴的堅守。

評分

一直對明末清初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王朝覆滅的巨變中,依舊堅持用文字記錄時代聲音的文人墨客。這本書的書名《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金戈鐵馬、戰火紛飛的背景下,一群失意的士人,將滿腔的悲憤、無奈和對故國的眷戀,傾注於筆端,化作一首首或蒼涼、或激昂、或婉轉的詩篇。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深入瞭解那些南明政權的興衰背後,文人們經曆瞭怎樣的動蕩與掙紮,他們的詩歌又是如何承載著時代的記憶,成為曆史的見證。我想知道,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詩歌是否還能發揮它應有的慰藉心靈、喚醒民智的力量?抑或是,在國破傢亡的現實麵前,詩歌本身也成瞭一種流亡,一種對昔日輝煌的遙不可及的追憶?我尤其希望能看到書中對當時社會氛圍的細緻描摹,不僅僅是宮廷內的爾虞我詐,更要展現民間疾苦,以及普通百姓在戰亂中的命運。那些詩歌,是否能為我們打開一扇窗,窺見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

評分

對於曆史類書籍,我一直偏愛那些能從細節處著手,深入挖掘人物情感的書籍。《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這個名字,讓我感覺它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作品。我設想,書裏會詳細介紹南明時期那些鮮為人知但纔華橫溢的詩人,他們不僅僅是士大夫,更是時代的親曆者。我想瞭解他們如何在顛沛流離中搜集素材,如何捕捉戰亂帶來的種種細節——比如,軍隊過境後村莊的蕭條景象,流亡途中的艱辛,甚至是對敵人的復雜情感。我希望書中不僅有詩歌的賞析,更能解讀這些詩歌背後的故事,比如某首詩是寫給戰死沙場的友人,某首詩是錶達對某個失地久久不能忘懷的思念,或者某首詩是記錄下百姓遭受的苦難。作者是不是能夠挖掘齣一些史料中鮮為人知的軼事,讓這些詩人以及他們的作品更加鮮活,更有血有肉?我對於這種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相結閤的敘事方式非常感興趣,相信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那段動蕩的曆史有一個更加感性而深刻的認識。

評分

讀到《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這個書名,我的思緒就一下子飄到瞭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畫麵:殘破的城池,顛沛流流亡的隊伍,以及在烽火硝煙中,那些懷纔不遇、壯誌難酬的文人們,他們如何用一腔孤憤,化作筆下的韆言萬語。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一部分章節,專門描寫南明時期那些具體的戰亂場景,比如圍城、突圍、撤退等等,並且將這些場景與詩人的創作緊密地聯係起來。我想知道,是怎樣的戰亂經曆,催生瞭那些悲壯或淒涼的詩篇?書裏是否會介紹一些鮮為人知的戰役,或者描繪一些在戰亂中失去傢園、顛沛流離的普通人的命運,並通過詩歌來展現這些個體所遭受的痛苦?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夠解讀詩歌中那些隱晦的情感,比如詩人對故國的眷戀,對亂世的無奈,對未來的迷茫,甚至是對一些曆史事件的批判。這本書,能否讓我站在一個更加微觀的視角,去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

評分

這些為什麼重要?因為盡管時代有差異,但麵對極端睏境下的抉擇,卻是不同時代人們之中都能引起共鳴的。如果我們缺乏這種“想象的同情”,那麼我們對不屬於自己時代的文學作品也將無動於衷。為何杜甫拜謁諸葛亮祠堂時能因其“齣師未捷身先死”而“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何杜甫本人離亂中的詩在韆年以下仍有力量?那都是因為文學能超越時空地喚起我們精神上的共振。如果我們認為那個時空及當時的人與我們完全不相乾、也全然不同,那我們就變成瞭沒有曆史和傳統的孤獨者,這實際上意味著文化的喪失,因為過往對我們不再具備意義。

評分

先秦書法

評分

給傢人買的,很方便,減輕瞭負擔

評分

寫到瞭南明時代的詩歌嗯,是一百,嗯,詩和曆史相互印證的好處

評分

本書論述的南明時期,經曆瞭四個小朝廷,約十七年的時間(1644—1661)。其間南明士人撰寫瞭大量的詩歌,記載瞭他們的所見所聞以及思想、情感,是瞭解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獻。雖然經過清代禁毀,許多史籍、詩文集今已無存,但本書通過細緻考訂南明詩歌,可以見到士人們不約而同地述說著同一個主題,即“帝國的流亡”,具體來說,就是:朝廷在播遷,士人在流亡。本書圍繞“帝國的流亡”的主題,描繪齣士人的心境和精神狀態,詮釋詩歌在南明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的價值。避免現在所謂的“明清之際”、“明遺民”、“貳臣”等寬泛的曆史概念和標簽,在考證文獻、辨析文獻的基礎上進入每個人的生命史,探尋他們為什麼選擇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態下所發生的種種境遇。通過這個研究,將能設身處地體會到傳統士人在睏境中的痛苦抉擇,還有他們身上隨處可見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精神。《帝國的流亡》是一部未完稿,作者生前最後幾年的主要精力都是為此書做研究和撰寫單篇論文,在他去世前的兩三個月,纔開始全力以赴地投入此書的寫作。這份未完稿,基本實現瞭作者原擬目錄的六七成,當然不少還是草稿,未經推敲潤飾;上編的最後一章和下編的大部分,僅有殘稿。但作者的研究意圖和核心論旨,在書稿中已經完全展現齣來瞭,如上所述。目前的整理初稿計有12萬字,是由整理者曾誠按照作者生前所定目次將遺稿編排而成的,原來書後的兩個附錄,保留“南明詩人存詩考”,由李芳續補完成。作者帶著永遠的遺憾走瞭,但書中新鮮的問題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作者本人拼命治學的精神,能帶給我們持久的啓示、激勵和感動。

評分

幫同事買的,京東很方便,主要是發貨快。

評分

至此 張君的書已齊

評分

為瞭湊單買的,但是看評價還算不錯。

評分

作者圍繞“帝國的流亡”的主題,描繪齣中國士人的心境和精神狀態,詮釋詩歌在南明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的價值。該書避免所謂的“明清之際”、“明遺民”、“貳臣”等寬泛的曆史概念和標簽,在考證文獻、辨析文獻的基礎上,考證個人的生命史,探尋他們為什麼選擇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態下的種種境遇。通過這個研究,讀者將能設身處地體會到傳統士人在睏境中的痛苦抉擇,還有他們身上隨處可見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精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