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融合了曾国藩一生的管理智慧、谋略智慧、生活智慧、家教智慧,共14种,其内含的思想智慧囊括了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养生学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系统了解并掌握曾国藩智慧的精品读物。不仅全面地反映了曾国藩在官场、家庭、养生、管理上的诸多智慧与原文风采,更配有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历史故事、事实案例为基础的多重解读,以助读者全面而系统、继承而创新地学习、借鉴曾国藩的卓越人生智慧。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曾国藩领导方略》从正身、学养、民本、识人、驭下、协同、治政等十四个方面介绍曾国藩独具魅力的领导方略,《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曾国藩领导方略》以期给今人以启迪。
目录
第一章 止漏在上——正身篇
第二章 笃学求实——学养篇
第三章 载舟覆舟——民本篇
第四章 选贤任能——识人篇
第五章 薪火相传——育人篇
第六章 严束慎用——驭下篇
第七章 虚怀纳言——兼听篇
第八章 谦忍为国——协同篇
第九章 躬自入局——治政篇
第十章 革弊创新——整军篇
第十一章 运筹帷幄——决胜篇
第十二章 应变务实——强国篇
第十三章 韬光养晦——外交篇
第十四章 乱世重典——峻法篇
精彩书摘
同治六年正月初四与澄弟书中说:“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早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情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6)若罢官归家,衣服均分,书籍公存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与诸弟书中说:“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衣服、书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贮利见斋中,兄弟与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除此二者,余断不别存一物以为宦囊,~丝一粟不以自私,此又我待兄弟素志也。”
在廉俭方面,曾氏是这样说,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这方面的事例不少。
曾氏终身过着清淡的生活,他早起晚睡,布衣粗食,死守寒素家风。吃饭,每餐仅一荤,非客至,不增一荤。他30岁生日时,缝了一件青缎马褂,平时舍不得穿,只逢喜庆或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服到他死的时候,还跟新的一样。赵烈文在日记中曾记载了曾国藩关于“食单”的一段对话:
“材官持一纸示师,师颔之。顾余曰:‘此何物?足下猜之。,余谢不敏。师曰:‘此吾之食单也。每餐二肴,一大碗,一小碗,三簌,凡五品,不为丰,然必定之隔宿。’余称佩佑德,因曰:‘在师署中久,未见常馔中有鸡鹜(即鸭),亦食火腿否?’师曰:‘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兴酒亦每斤零沽。’余曰:‘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师曰:‘君他日撰吾墓铭,皆作料也。’相笑而罢。”
五位兄弟成家之后,人口增多,弟弟们新建了不少房子,曾国藩很不高兴。后来在外带兵的国荃弟更是在家乡修建了华丽的“新大夫第”,他阻止无效,就发誓此生此世决不踏入“新大夫第”半步。后来他果真没有踏人新屋一步,卒于任所。同治年间,曾国藩已位列三公。有一天,部下李翥汉说,他依照李希帅的样式打了一把银壶,可以用来炖人参,煮燕窝,花了八两白银。曾听后愧疚不已,认为“小民皆食草根,官员亦多穷困,而吾居高位,骄奢若此,且盗廉俭之虚名,惭愧何地!”
一次,魁时若将军与曾氏谈心,说他家四代都是一品大官,而他家的妇女并没有穿戴绸缎软料。这给他很大的震动,此后他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更严格了。
任两江总督时,曾氏曾巡视扬州一带,扬州盐商因总督至,特备盛宴,山珍海味,罗列满桌,曾氏仅就面前所设数菜,稍食而已,事后对人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且不忍睹。”在南京城里,现在仍遗留一种“风俗”,老人们早餐时仅吃开水泡饭一碗,不得多吃。问之,则说这是曾围藩之遗规。
曾氏晚年移居到经过翻修的总督衙署,一天,他到衙署西边的花园游览,见花园正在翻修之中,工人们忙个不停。游览之后,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偶一观玩,深愧居处太崇,享用太过。”这是他逝世前两个月的最后一次游览。如此廉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
曾氏崇尚廉俭,但也重人情味,也有受人礼物的时候。据他女儿崇德老人说,曾国藩无论官做得多大,“署中没有敢以苞苴进者”,他的夫人“无珍玩之饰”。崇德老人回忆说,曾家只有一次收受别人的礼,是提督黄翼升的夫人进献的。
黄翼升是长沙人,少年时是孤儿,初以“材官”隶属于曾氏部下。曾国藩建立水师时,黄立了大功,是曾的四大心腹之一。组建淮扬水师时,黄翼升任统带,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后来,曾氏想调黄部离开苏南,回归曾氏旗下,13次与李鸿章往来信函,商议此事,李都一口拒绝。由于黄“性素宽和”,受将士拥戴,曾氏一定要把这位爱将调回。李鸿章也说黄“厚道热肠,为武人中第一流,为平吴第一功臣,为沪军第一苦人”,所以坚决不给,一时曾李关系十分紧张。
这时出现的“夫人”外交,给曾李解了围。
当时曾李黄三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于是黄的夫人出来调和,一定要奉曾国藩的夫人为义母。一天,正好是曾夫人生辰,黄夫人带着翡翠钏一双,明珠一粒,纺绸帐一面来贺寿,当堂拜曾夫人为义母。大庭广众之下,曾夫人不好不给面子,也就答应将黄夫人收为干女儿。
……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曾国藩领导方略 卷一:识人用人,知人善任 曾国藩深谙“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道理,其领导方略的首要核心便是卓越的识人与用人艺术。他并非简单地根据个人喜好或出身来选拔人才,而是建立了一套严谨、细致的考察机制。 一、 洞察人心,识其品性: 曾国藩识人,首先看重品性。他认为,德行是为官从政的基石,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即使才能再出众,也可能因为道德败坏而酿成大祸。他尤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忠诚度: 无论是在湘军的组建还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都将部属的忠诚度放在首位。他要求部属对国家、对朝廷、对自己都要有坚定的忠诚。对于那些心思不定、墙头草般的人物,他会敬而远之。 责任心与担当: 曾国藩欣赏那些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的人。他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宁可承担天下非议,也要尽职尽责”的精神。他善于发现那些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不推诿塞责的将领。 自律性: 曾国藩本人以严于律己著称,他也希望自己的部属同样具备高度的自律性。他认为,一个能管好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管好军队、管好事务。他会观察部属在日常行为、言谈举止以及对待金钱、女色等方面的表现,以判断其自律水平。 正直与公正: 曾国藩极其反感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他认为,正直的品格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胜任重要职务的关键。他会考察部属在处理公务时是否秉持公正原则,是否能抵制诱惑。 二、 善察才干,用其所长: 在品性得到认可的基础上,曾国藩会深入考察部属的才干,并根据其特长安排适当的职位。他并非追求全才,而是强调“各尽其才”。 细致入微的观察: 曾国藩并非仅凭一次谈话或一次表现来定论,他会在长期的共事中,通过观察部属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来全面了解其能力。他会留意部属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展现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 能力匹配职位: 他会根据部属的具体才能,将其安排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例如,对于善于统筹全局、运筹帷幄的,他会委以重任,让他们负责战略部署;对于善于细节管理、执行力强的,他会让他们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打破了许多陈规陋习。他并非只看重科举出身,而是更看重实际才能。他敢于启用那些出身不高,但能力出众、品行端正的将领。例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曾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崭露头角,成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 容人之量,不以小瑕掩大疵: 曾国藩也并非完美主义者,他深知人无完人。对于部属的一些小缺点,只要不影响大局,他会选择包容,并利用其长处。他更注重其整体的价值和贡献。 三、 严明奖惩,激发潜能: 有效的奖惩机制是激发部属积极性和潜能的重要手段。曾国藩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 公正的奖赏: 对于那些功勋卓著、表现优异的部属,曾国藩从不吝啬赞誉和奖赏。他会根据功劳大小,给予相应的晋升、封赏,这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战斗热情。 严厉的惩罚: 对于那些犯下严重错误、贻误军机、甚至背叛的部属,曾国藩也会毫不犹豫地进行严惩。他认为,军法无情,只有严明赏罚,才能维护军纪,保证队伍的战斗力。这种严厉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 鼓励犯错与学习: 曾国藩也并非不允许部属犯错,他更看重的是部属在犯错后的态度和学习能力。他鼓励部属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卷二:治军之道,铸就铁军 曾国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从一支杂牌军迅速崛起,最终锻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湘军”。其治军之道,包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和严谨的管理方法。 一、 思想统一,目标明确: 坚定政治目标: 曾国藩组建湘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剿灭捻匪”,维护清朝的统治。他始终将这一政治目标贯穿于整个治军过程中,并以此来统一全军的思想。 强化使命感: 他反复强调湘军的使命是“以斯文为己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伐,更带有维护儒家纲常伦理的意味。这种高度的使命感,使得湘军将士在作战时,除了完成任务,还多了一份精神上的支撑。 二、 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军法如山: 曾国藩深知,无严明的军纪,军队便形同散沙。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军规,从行军、作战、驻扎到日常生活,事无巨细,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违反军纪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赏罚并行: 如前所述,曾国藩的奖惩机制是其治军的重要基石。他能够根据部属的功劳和过错,给予公正的评价和处理。这种赏罚分明的制度,能够极大地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以身作则: 曾国藩本人在军纪方面,以身作则,从不逾越。他生活简朴,作风严谨,将士们看到他的榜样,自然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军纪。 三、 训练有素,战术灵活: 强化体能训练: 曾国藩深知,士兵的体能是战斗力的基础。他非常重视对士兵的体能训练,要求他们能够适应长途跋涉、恶劣环境下的作战。 注重实战演练: 湘军的训练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以实战为导向。曾国藩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演练,让士兵熟悉战场环境,掌握作战技巧。 战术创新与适应: 曾国藩并非墨守成规的将领,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他注重侦察,了解敌情,并根据敌人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作战方案。湘军在作战中,往往能够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阵法与协同: 曾国藩重视军队的阵法和协同作战。他会训练士兵熟练掌握各种阵法,并强调各部队之间的配合,形成整体的作战优势。 四、 因地制宜,后勤保障: 就地取材: 曾国藩深谙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但他也并非完全依赖朝廷的供给。他善于因地制宜,在作战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解决粮草、军械等问题,降低后勤压力。 重视水师建设: 湘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其强大的水师。曾国藩认识到水战在长江流域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水师,并对其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训练。 卷三:政治智慧,稳定与改革 曾国藩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在动荡的晚清,他凭借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在维护朝廷稳定、推动有限改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 坚守原则,审时度势: 维护纲常伦理: 曾国藩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坚守“忠君”、“孝亲”、“尊师”等传统伦理道德。在政治斗争中,他以维护大清江山社稷为己任,这一点是其政治立足的根本。 审慎的改革: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动荡,曾国藩并非一味守旧,也并非激进改革。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同时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他在改革中能够兼顾稳定,避免了更大的动荡。 顾全大局: 在处理各种复杂政治关系时,曾国藩总是能够顾全大局,不为个人恩怨所羁绊。他能够与曾经的政敌保持沟通,寻求合作,共同应对国家危机。 二、 权谋与策略,游刃有余: 明哲保身: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他一方面凭借军功和能力获得极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能够巧妙地避嫌,不让自己卷入过于危险的政治漩涡。 平衡各方势力: 晚清政治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曾国藩善于在不同的派系之间周旋,利用各方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又避免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而威胁到自身。 恩威并施: 在政治斗争中,曾国藩也懂得恩威并施的道理。对于忠诚于自己的人,他会给予厚待;对于心怀异志者,他也会进行警告甚至打击。 三、 选拔人才,辅助朝政: 举荐贤能: 曾国藩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积极举荐和培养了一批有才干、有操守的官员,这些人后来成为了晚清改革的重要力量,例如李鸿章、郭嵩焘等。 体察民情: 曾国藩并非只关注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他也关心民间疾苦。他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民情,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民生。 四、 总结经验,自我反思: 日记与反省: 曾国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自己的言行,并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使得他能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己的修养。 《曾国藩家书》的智慧: 他的家书不仅是对家人的教诲,也蕴含着他的人生哲学和治国之道,其中不乏对自身经历的总结和反思。 卷四:修身养性,德行天下 曾国藩的领导方略,最终离不开其深厚的个人修养和坚定的道德信念。他深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并将“修身”视为一切事业的基础。 一、 严于律己,克己复礼: 生活节俭: 曾国藩的生活极其简朴,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持家。即使身居高位,他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政治态度,能够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奋好学: 他将读书视为终身事业,即使在军旅中,也坚持不懈地学习。他相信知识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智慧。 戒除恶习: 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他极力戒除贪、嗔、痴、慢、疑等不良习气,时刻保持警醒。 二、 坚守道德,诚实守信: “八德”为准: 曾国藩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并将这些品德视为立身之本。 言行一致: 他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他认为,一个人的信誉比什么都重要。 三、 处事平和,心怀感恩: 保持平和心态: 面对成功与失败,曾国藩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他不会因为成功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沮丧。 感恩图报: 他深知自己能够取得成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他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并努力回报社会。 四、 培养人格,影响深远: 道德楷模: 曾国藩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后世的道德楷模,他所倡导的价值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格的魅力: 他的领导力,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军事才能或政治手腕,更来自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能够感染和激励他人。 结语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曾国藩领导方略》并非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而是对一位伟大的中国传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领导思想的深度挖掘。他所倡导的识人用人、治军之道、政治智慧以及修身养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领导力体系。本书旨在通过对曾国藩一生经验的梳理,为现代管理者和领导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启示,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成就一番事业,并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杰出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