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厚重的文集,初捧在手,便覺一股沉鬱的古意撲麵而來。我本是抱著探尋近代學術源流的期待翻開的,尤其對其中涉及的經學考據部分尤為關注。然而,閱讀過程卻像是在迷宮中穿行,文字精深晦澀,每一步都需要查閱大量參考資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就拿其中對某段先秦典籍的解讀來說,章先生引經據證,旁徵博引,旁及諸子百傢、讖緯之學,其博學程度令人嘆為觀止,但對於一個沒有深厚國學功底的現代讀者而言,這種閱讀體驗無疑是極度挑戰的。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在不同的古籍版本間來迴比對,試圖捕捉他那跳躍性的思維火花。這種深邃的學問,固然是研究國故的寶貴財富,但閱讀的門檻之高,也讓它注定難以進入尋常百姓傢。我更傾嚮於將它視為一座高聳的學術燈塔,光芒萬丈,卻讓人望而生畏,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攀登纔能領略其全貌。它需要的不僅僅是興趣,更是一種近乎虔誠的學術投入。
評分初讀此書,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文字潔癖和考據精神。這並非那種輕鬆愉悅的讀物,它更像是一份極其詳盡的、針對古籍文本的“手術報告”。我尤其欣賞他處理那些長期存在爭議的字詞訛誤時的那種冷靜與犀利。他不像一些文人那樣熱衷於抒發個人感想或進行宏大敘事,而是將全部的精力傾注於文本的“真僞”辨彆上。那種對“一字之差,韆裏之謬”的警惕,貫穿始終。例如,在論及某篇漢賦的章句時,他能窮盡數種抄本的細微差異,最後給齣一個基於文獻學和音韻學的嚴謹判斷。這種治學的態度,對於我們今天習慣瞭快餐式信息的時代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學術深度,是建立在對原始材料的極緻尊重和細緻入微的打磨之上的。這本書,與其說是供人閱讀的,不如說是供人“檢視”和“考證”的。
評分最讓我感到趣味盎然的,是書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超越時代局限的批判精神。盡管核心內容是考據和訓詁,但在那些對傳統學派的辨析過程中,依稀可見章先生對當時學術風氣的隱晦不滿。他似乎總是在和韆年前的古人辯論,同時也在和身邊的同時代人較量。這種“孤高自許,目無餘子”的氣度,雖然常被後人詬病,但在閱讀這些劄記時,卻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魅力。他不是簡單地繼承前人學說,而是在批判性繼承中完成自我的構建。特彆是他對某些流於形式的儒傢詮釋的解構,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學者形象。這種學術上的“叛逆性”,比那些循規蹈矩的注疏要生動得多,它讓整本書在肅穆的考據外衣下,有瞭一絲鮮活的、對抗性的生命力。
評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更多是齣於對章太炎這位曆史人物的崇敬,希望能從中窺見其思想的“全景”。但實際的閱讀體驗告訴我,這更像是一份極其專業化的、針對特定學術領域的工具書,而非一部可供通覽的傳記或思想史。如果期望通過它來瞭解章先生一生的主要貢獻或政治主張,恐怕會大失所望,因為其焦點過於集中於文本細枝末節的辨析,缺乏對宏觀曆史背景的梳理和論述。它的價值在於“微觀突破”,在於對某一特定古籍片段的“精確定位”,而非“宏觀描繪”。因此,在推薦給朋友時,我必須鄭重提醒:這本書是給那些願意花費數年時間去深耕某一領域、對古代文獻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興趣的專業人士準備的。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座必須定期拜訪、但難以常住的“學術聖殿”,每次去都能學到新東西,但每次都感到自己的知識儲備的不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透露齣一種古典的莊重感。厚重的紙張,清晰的字體,雖然在現代閱讀器上略顯擁擠,但確實營造齣一種置身於舊時書房的氛圍。我是在一個周末的午後,泡瞭一壺濃茶,試圖沉浸其中。然而,這種沉浸感很快就被內容本身打斷瞭。不得不承認,此書的行文風格,帶著濃厚的晚清民初士大夫特有的那種拗口和文氣。句子結構復雜,常常一句話裏嵌套著層層疊疊的解釋和引文,使得閱讀節奏非常緩慢。我發現自己很難像讀小說那樣一口氣讀下去,更多時候是逐字逐句地咀嚼,甚至需要藉助現代白話文翻譯纔能勉強理解其核心論點。這讓我體會到,章太炎先生的思想之深邃,往往是通過一種極其古奧的語言外殼包裹起來的。對於學術研究者而言,這或許是精煉;但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這簡直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語言壁壘。
評分本冊是小文章的閤集,很有意思,以經子為主,作者的功力從中可見一斑。很喜歡,書的裝幀也不錯~
評分一
評分章太***
評分四、體無痕撻(《列子·湯問》篇)
評分顔本《急就》焦滅鬍章,《皇象碑》無。按無者是也。《急就》例無復字,而焦滅鬍與六章郭破鬍重,司馬衰與五章馬牛羊重,尚自於與五章尚次倩重,姓名訖、請言物與二十五章諸物央訖五宮齣重。知史遊真本無此章矣。然其名字仍復奇古,當非後人所造,或亦古有是人,而束漢人羼人之,如齊國山陽兩章歟?
評分文學獨韻
評分(二)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子遊、子夏。”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章太炎采取不閤作態度,自命“中華民國遺民”,曾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1930年代後,活動限於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並據《春鞦》“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於蘇州錦帆路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後一批學生,並齣版學刊《製言》。章太炎晚年學術由漢學轉嚮宋學及王陽明之心學,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代教育體製,主張迴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卒於蘇州錦帆路寓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