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沈延国<点校>,汤志钧<点校> 校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全集
  • 膏兰室札记
  • 诂经札记
  • 七略别录
  • 佚文徵
  • 清史
  • 近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1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596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章太炎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5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收入章太炎先生的《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和《七略别录佚文徵》三本著作。前两种为太炎先生早年继承乾嘉汉学传统,尤其在二王、俞越基础上对于先秦诸子、儒家经典的考释之作,涉及字、音、义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他早年的学术特色。第三种为太炎先生对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别录》进行的辑佚,并附有考证,借此可窥见刘向父子之作的原貌及先秦学术的流变情形。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说明《膏兰室札记》卷一一、幡校四时(《列子·周穆王》篇)二、摘耳(《列子·汤问》篇)三、上且钩乎君(《列子·力命》篇)四、体无痕挞(《列子·汤问》篇)五、式月斯生(《诗·小雅·节南山》)六、婶斫(《列子·力命》篇)七、涅儒 郢榆(《管子·宙合》篇)八、谖充末衡(同前)九、亡党(《管子·法禁》篇)一〇、令人而不至谓之瑕(《管子·法法》篇)一一、掘新井而柴焉(《管子·中匡》篇)一二、弁彼骞斯归飞提提(《诗·小雅·小弁》)一三、夫上夹而下苴(《管子·霸言》篇)一四、妬纷(《管子·君臣下》篇)一五、聋谆(同前)一六、敖胡(《管子·侈靡》篇)一七、次浮 差樊(同前)一八、荚祝(《周礼·春官·大祝》)一九、翼然自来(《管子·心术下》篇)二〇、无迁无衍(《管子·白心》篇)二一、淑湫(《管子·水地》篇)二二、凝蹇(同前)二三、葆诈(同前)二四、繁匿(《管子·正世》篇)二五、溜发也(《管子·宙合》篇)二六、谋乎莫闻其音(《管子·内业》篇)二七、安爱(同前)二八、遇乱(同前)二九、周礼不得为用夷说三〇、讯唉(《管子·桓公问》篇)三一、纠列(《管子·度地》篇)三二、庚泥不可得泉(《管子·地员》篇)三三、陕之芳 祀陕(同前)三四、赘山(同前)三五、态(同前)三六、其山之枭(同前)三七、抱蜀(《管子·形势》篇)……卷二卷三膏兰室札记校点后记(沈延国)《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

精彩书摘

  一一五、焦灭胡章  颜本《急就》焦灭胡章,《皇象碑》无。按无者是也。《急就》例无复字,而焦灭胡与六章郭破胡重,司马衰与五章马牛羊重,尚自于与五章尚次倩重,姓名讫、请言物与二十五章诸物央讫五宫出重。知史游真本无此章矣。然其名字仍复奇古,当非后人所造,或亦古有是人,而束汉人羼人之,如齐国山阳两章欤?  一一六、惟菌簵楛三邦底贡厥名  《书·禹贡》:荆州,惟菌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夏本纪》及马《注》皆如此读,而马以名善释名。郑则以厥名下属包匦菁茅读。麟按:二马读是也。但名非谓名善耳。案《鲁语》: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栢曰,肃慎氏之贡矢。今此菌簵楛是荆州所贡。据《吕览·本味》篇言越骆之箘。《汉·两粤传》云:趟佗以兵威财物赂遗闽粤、西瓯骆,设属焉。师古曰:西瓯即骆越也。言西者,以别东瓯也。据此,知越骆在南粤之西,荆州西南界至越城岭,则越骆亦荆州部中所羁縻者。菌簵贡自越骆,康成注:菌笛,聆风也。是菌簵为一物。则楛亦出于越骆等国可知。是知三邦皆荆州所属蛮夷之国,更远于冀州之岛夷、青州之莱夷,与肃慎之为远国同。蛮夷所贡,或称号有异,而中国必名从主人,彼亦预知,故并贡其图簵以自说其名,《稠书·[王]会解》:郭叔掌为天子菜币焉。菜即录,天子录其名于匕,则诸侯自当陈其名于下。《觐礼》: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注》:卓,犹的也。以素的一马以为上,书其国名,后当识其何产也。马尚书名,况蛮夷所贡之菌赣楛乎?蛮夷似未知书,然亦有识别,如今满文、英文,使译官各就以为通也。是曰三邦底贡厥名。《祭统》曰:铭者,自名也。武王之铭楛矢,非知其名,何以题刻,此菌簵楛皆所以为矢。马《注》:楛,木名,可以为箭。徐广注《夏本纪》云:菌簵楛,一作箭作杆。《撰异》以为今文。然则菌簵亦所以为矢也。此州又贡砺砥砮丹。弩正可以为镞,犹周之楛矢,是知三邦贡其名,而中国因汛铭梧也。《鲁语》又云: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考荆州言江汉朝宗于海,郑《注》谓荆楚之域,国有道则后服,国无道则先强,故记其水之义,以着人臣之礼。然则此记三邦底贡厥名者,亦以箸人臣之礼,使无忘贡职也。以铭证名,乃知厥名必属菌簵楛说,非菁茅所得夺也。若以为名善,则可上属,亦可下属,皆泛语不切矣。  一一七、簧  《急就篇》:冠愤簪簧结发纽。《注》:簧,即步摇也。《补注》:簧未详,疑是菌字。麟按:谓簧菌同训则可,疑簧是菌字则不可。盖《说文》云:梱,筐当也。《释名.释首饰》云:菌,恢也,恢廓覆发上也。簧与筐声本相近,且簧者横也。《书》光被四表,亦作横被四表。《孔子闲居》:以横于天下。《注》:横,充也。《尔雅》:桄,充也。声谊同。桄横声转为扩为廓,《淮南》云:横廓六合。《方言》云:张小使大谓之廓。皆充谊也。步摇之得名簧者,即《释名》所云恢廓之谊也。或曰:簧借马筐,《淮南。齐俗训》云:筐不可以持屋。《注》:小簪也。此与簪连文,则大者为簪,小者马筐,亦通。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收入章太炎先生的《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和《七略别录佚文徵》三本著作。前两种为太炎先生早年继承乾嘉汉学传统,尤其在二王、俞越基础上对于先秦诸子、儒家经典的考释之作,涉及字、音、义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他早年的学术特色。第三种为太炎先生对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别录》进行的辑佚,并附有考证,借此可窥见刘向父子之作的原貌及先秦学术的流变情形。

评分

书很不错,送货速度也快,赞一个!

评分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他一生撰着宏富,在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医学、佛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他的着作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评分

七、涅儒 郢榆(《管子·宙合》篇)

评分

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ldquo;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rdquo;歌颂和赞扬其革命精神和思想深度,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至1980年代大陆评价与研究章太炎的主调。

评分

书很好,京东快递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ldquo;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rdquo;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ldquo;简策&rdquo;(或&ldquo;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ldquo; 方&rdquo;。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ldquo;策&rdquo;(册)又称为&ldquo;简策&rdquo;,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ldquo;编&rdquo;。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ldquo;书于帛,镂于金石&rdquo;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ldquo;缯&rdquo;或&ldquo;缣&rdquo;,故&ldquo;帛书&rdquo;又称&ldquo;缣书&rdquo;。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hellip;&hellip;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ldquo;竹简&rdquo;,用木头削成的叫&ldquo;木简&rdquo;,它们统称为&ldquo;简&rdquo;。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ldquo;删削&rdquo;,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ldquo;册&rdquo;。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ldquo;丝编&rdquo;)或皮条(称&ldquo;韦编&rdquo;)。古书中提到的&ldquo;韦编三绝&rdquo;,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ldquo;册&rdquo;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ldquo;帛书&rdquo;,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七、涅儒 郢榆(《管子·宙合》篇)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