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真的会伤人吗?天才和疯子的界线是什么?童年创伤对人生影响到底有多大?患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孩子是不正常吗?他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人是怎么回事?精神分裂又是怎么一回事?看纸上真人秀《你正常吗?》许添盛医师精准狠剖析病例,为你解读中国男女老少的内心世界。
将心比心
王季庆
有句英文是这么说的:It takes one to know one,和“将心比心”有某种程度的类似。不过,前者似略带了一点负面的“暗示”——自己有某种倾向、毛病,才了解有同类问题的别人;后者则比较中性,与“同理心”差不多。读了许添盛医师这本“文情并茂”的精神疾病剖析,我心想,也许他是位难得的能将心比心的天才,而我,则是个可以对个案“同病相怜”的人,在与个案对谈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许医师在本书中描写的种种,同时也照见自己心思和信念的幽微处。
是啊,还记得高中时便读了弗洛伊德的《病态心理学》。因为从小就常默默观察和感受人性,尤其“病态地”对“病态心理”深感兴趣,差一点便想去考心理系了,可是感觉当时对心理学的研究恐怕未臻成熟,乃打消此念。
我从来也没把自己当作“正常人”,且认为正常和不正常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回首一生,与好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
多不正常的“状况”——焦虑、强迫性、恐慌、忧郁和自闭——也曾擦肩而过,只不过没有达到被定义为病态的程度。
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当年我有点自闭地埋头翻译了《先知》,由于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女士的认可而得以面世。后来,《纯文学月刊》办了个活动,要求他们各个作者的另一半写篇东西来介绍作者。我的另一半“面有难色”,我便自告奋勇地说,让我以他的名义来描写一下自己好了。马上振笔疾书写下一篇短文,月刊也照登了。不过,林海音女士不太满意,也许站在爱护晚辈的立场,她觉得文中把我形容得太过分,有点“负面”,我自己倒觉得很贴切、很满意。现在想想,犹不禁莞尔。那个“我”被描写得充满了矛盾,不过,不像许医师讲的主人格和次人格的矛盾,主人格着急压抑他不认可的特质,最后却被次人格冒上来取而代之,形成了所谓的精神分裂。似乎我比较像是情感性精神病或躁郁症,常常在“两极”之间摆动,一下子超乐观,一下子又坠入黑暗的深渊;有时头脑清楚、了了分明,有时情感澎湃、不知理性为何物。
啊,好险!我真的可能会越过那条正常、不正常的隐形界线呢!为什么至今未曾进入“杜鹃窝”?也许我的自我够强大?也许我的自我够弹性?也许我一直抱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体验和面对这一切过程,而没有将自己的摇摆、矛盾定罪为“不正常”,反而能接受、欣赏,并去深入探究它?闲话少说,许医师深研“身心灵”十数年(很快便将晋入“数十年”了),一向以作“说法者”为己任,深信自己在身心灵医学上会成为一位“开山祖”,而且秉持着“人生有梦、筑梦踏实”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他的梦实现出来。面对他不倦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我曾笑问他是否有“躁郁症”。不过,我只观察到他正面、积极的“躁”面,
推荐者序
而没有“郁”面。
我一直对他在这个领域中的表现深为钦佩。天赋异禀的他,融汇他在传统精神科所学,却不为囿限,贯通临床上的实战经验,发展出有别于一般以生物学为基础及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精神医学,通透一个人身心灵的密切关联,不仅在精神疾病的形成和治疗上有重大突破,并且以其身为家庭医学科与精神科双专科医师的身份,探究心灵对身体的影响。我常说,所谓“修行”,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疗愈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深厚庞大的思想体系,而许医师的各本著作,却能借活泼有趣的“说法”,无形中将那些暮鼓晨钟似的理念深深植入你心中,或唤醒你本自具有的真知,从而打开人生的一扇窗,让真理照见,而喜悦满溢。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智力上的“拉锯战”。它的文字密度很高,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尤其是在探讨“时间感扭曲”与“身份认同漂移”的章节时,我不得不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的、近乎学术报告的克制感,这反而增加了其论证的可信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来容纳那些在日常对话中“不可言说”的体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语部分提出的那个开放性问题:当所有的“人格碎片”都整合完毕后,新的“我”将拥有什么样的叙事权? 这让这本书的意义超越了临床本身,上升到了个体存在的终极追问。这本书的重量,不在于它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在于它让你“如何去想”,这才是真正深刻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迷幻与秩序的对撞感,那种非对称的美学,仿佛在邀请读者直面那些被社会标签化的“异常”是如何在结构内部寻求平衡的。初翻开,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冷静到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描述所吸引。他并没有采用煽情或猎奇的笔法去描绘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相反,他用了一种扎实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将“不正常”这个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去污名化处理。书中对于人格分裂、边缘性特质等复杂心理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重点不在于“治愈”或“纠正”,而在于如何帮助个体在多元甚至冲突的人格碎片中,搭建起一座可以容纳所有自我的“家园”。特别是关于“整合”过程的描述,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真正的整合并非抹杀差异,而是让不同的“声音”都能在同一个舞台上获得发言权,这对于任何在生活中感到“内部不一致”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思辨录,而非单纯的临床手册,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正常”的定义,并为那些在边缘游走的灵魂提供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略带怀疑和期待交织的心态下开始阅读的,毕竟“人格整合疗法”听起来就充满了复杂的技术壁垒。然而,作者的叙事风格出乎意料地亲切且富有画面感。他擅长通过生动的案例侧写(尽管我深知这些是经过处理的,但其真实性让人不寒而栗)来阐述晦涩的理论。书中关于“核心自我的锚定”这一章节,简直是为我这种“选择困难症”患者量身定制的指南。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妙的工具箱,让读者自己去摸索,去感受不同人格面向之间的能量流动与张力。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反复强调了“接纳中的边界设定”。这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与那些“情绪化”或“自我中心”的人相处时,提供了立即可操作的策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地被情绪洪流裹挟的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个谨慎的园丁,开始学着修剪和灌溉自己内在的复杂花园。
评分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矛盾性”的极度宽容。在充斥着“正能量至上”的当代社会,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痛苦不是需要被清除的病毒,而是信号灯。书中对一些极端的临床案例的分析,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创伤事件背后,个体为了生存而被迫采取的“最优策略”。这使得读者在面对书中的人物时,无法产生居高临下的评判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共情和敬意。特别是关于“幽暗面”的整合,作者的论述非常大胆和坦诚,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人性中那些“不道德”或“不合理”的部分,如果被压抑,反而会以更具破坏性的形式反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授权给我们的“不完美”,让我们知道,活得“不正常”,也可能是最“真实”的生存姿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每一章的逻辑递进都像是在搭建一个精密的钟表,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到中期的技术干预,最后落脚于长期的生活适应与社会功能重建。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它在强调“疗愈”的同时,极少使用心理学术语的堆砌,而是大量运用类比和隐喻,比如将人格的不同面向比喻为“不同部门的CEO”,这种CEO们需要定期召开董事会达成一致决策,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内在冲突的解决机制。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感遗留物”的处理部分,作者认为许多“不正常”的行为,不过是过去未被充分表达的情感在当下进行的拙劣模仿。这种历史观为理解当下的困境提供了一个纵深和厚度。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内心幽微之处的镜子,虽不悦目,却极具价值。
评分如果对精神分裂个案作智力测验或功能评估,包括肢体运作的精细度、思考的逻辑性,都是下降的,因此,策划周密的犯罪计划不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人做得出来的。相形之下,他们在犯罪案件的表现上可笨拙得多了。我之前有个吸食安非他命的精神病个案,警察觉得他神色有异,临检拦截下来,他竟然主动告知警方自己身怀利器。这位个案只纯粹因为缺乏安全感,有被害妄想,于是买刀保护自己,他也非常老实地承认,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并不会刻意回避警方侦讯或再三地犯罪。
评分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被视为疯子、不正常的人,或被关起来打针吃药,或被视为大脑失衡,很少有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们。殊不知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不一样”并不一定代表“有病”,更不代表“心理变态”,或许在他们错乱的意识下,还有个更加宽广、美丽的自我存在。
评分是谁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画下那一道界线?家真的会伤人吗?外面的世界也不安全?他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人是怎么回事?看精神科医生许添盛用庖丁解牛的方法剖析病例,深度解码精神疾病。当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伴你左右的除了家人朋友还应该有《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它将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带你走出痛苦,走向健康!
评分学习中,稍后在评价!!!!!
评分愿我们没能实现的梦想,在最无助难过的时候,长出最灿烂的花来;愿那些没能珍惜的青春和回忆,在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之后能在心底认真而又平静地告别。 愿那些错过的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再度相逢。 愿你能够明白,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有它的意义。正是因为一路上失去了太多,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所得;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才能学会沉淀,才能变得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无理取闹。有些人遇见总有告别的时候,这或许就是你们相遇的意义。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人的出现,才有了现在的你。 你从来都知道,回忆是一种力量,它能让你更好的走下去。
评分还没看 不知道怎样 ,朋友买的
评分他们“怕”正常人,比正常人“怕”他们来得多
评分为治疗精神疾病提供一种探索
评分这本书是我准备购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时顺手搜索“精神病”找到的。我一度以为精神病离自己很遥远,直到自己身边的朋友乃至自己本人患上精神疾病,才开始认真阅读有关精神病学的书籍。最初我的一个朋友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因为她看上去那么善良正直,人畜无害……身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也是一个比一个才华横溢……当我自己为抑郁症寻求治疗时,服用抗抑郁药物一度让我变得“正常”了,可是另一种绝望油然而生——我不再向从前那样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也失去了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境界,真的好吗?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会有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选择自杀,因为之前再痛苦,至少还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却被迫走出自己的世界,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这本书从标题上就深得我心——“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尊重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个体存在的意义,光是这点,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了。我一度十分抗拒心理治疗,认为心理医生总是忽悠人的,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让人感到可以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