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真的會傷人嗎?天纔和瘋子的界綫是什麼?童年創傷對人生影響到底有多大?患多動癥和自閉癥的孩子是不正常嗎?他的身體裏住著另一個人是怎麼迴事?精神分裂又是怎麼一迴事?看紙上真人秀《你正常嗎?》許添盛醫師精準狠剖析病例,為你解讀中國男女老少的內心世界。
將心比心
王季慶
有句英文是這麼說的:It takes one to know one,和“將心比心”有某種程度的類似。不過,前者似略帶瞭一點負麵的“暗示”——自己有某種傾嚮、毛病,纔瞭解有同類問題的彆人;後者則比較中性,與“同理心”差不多。讀瞭許添盛醫師這本“文情並茂”的精神疾病剖析,我心想,也許他是位難得的能將心比心的天纔,而我,則是個可以對個案“同病相憐”的人,在與個案對談的過程中,常常看到許醫師在本書中描寫的種種,同時也照見自己心思和信念的幽微處。
是啊,還記得高中時便讀瞭弗洛伊德的《病態心理學》。因為從小就常默默觀察和感受人性,尤其“病態地”對“病態心理”深感興趣,差一點便想去考心理係瞭,可是感覺當時對心理學的研究恐怕未臻成熟,乃打消此念。
我從來也沒把自己當作“正常人”,且認為正常和不正常並沒有絕對的標準,隻有程度上的差異。迴首一生,與好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
多不正常的“狀況”——焦慮、強迫性、恐慌、憂鬱和自閉——也曾擦肩而過,隻不過沒有達到被定義為病態的程度。
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當年我有點自閉地埋頭翻譯瞭《先知》,由於純文學齣版社林海音女士的認可而得以麵世。後來,《純文學月刊》辦瞭個活動,要求他們各個作者的另一半寫篇東西來介紹作者。我的另一半“麵有難色”,我便自告奮勇地說,讓我以他的名義來描寫一下自己好瞭。馬上振筆疾書寫下一篇短文,月刊也照登瞭。不過,林海音女士不太滿意,也許站在愛護晚輩的立場,她覺得文中把我形容得太過分,有點“負麵”,我自己倒覺得很貼切、很滿意。現在想想,猶不禁莞爾。那個“我”被描寫得充滿瞭矛盾,不過,不像許醫師講的主人格和次人格的矛盾,主人格著急壓抑他不認可的特質,最後卻被次人格冒上來取而代之,形成瞭所謂的精神分裂。似乎我比較像是情感性精神病或躁鬱癥,常常在“兩極”之間擺動,一下子超樂觀,一下子又墜入黑暗的深淵;有時頭腦清楚、瞭瞭分明,有時情感澎湃、不知理性為何物。
啊,好險!我真的可能會越過那條正常、不正常的隱形界綫呢!為什麼至今未曾進入“杜鵑窩”?也許我的自我夠強大?也許我的自我夠彈性?也許我一直抱著好奇的心情在觀察、體驗和麵對這一切過程,而沒有將自己的搖擺、矛盾定罪為“不正常”,反而能接受、欣賞,並去深入探究它?閑話少說,許醫師深研“身心靈”十數年(很快便將晉入“數十年”瞭),一嚮以作“說法者”為己任,深信自己在身心靈醫學上會成為一位“開山祖”,而且秉持著“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將他的夢實現齣來。麵對他不倦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信心,我曾笑問他是否有“躁鬱癥”。不過,我隻觀察到他正麵、積極的“躁”麵,
推薦者序
而沒有“鬱”麵。
我一直對他在這個領域中的錶現深為欽佩。天賦異稟的他,融匯他在傳統精神科所學,卻不為囿限,貫通臨床上的實戰經驗,發展齣有彆於一般以生物學為基礎及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精神醫學,通透一個人身心靈的密切關聯,不僅在精神疾病的形成和治療上有重大突破,並且以其身為傢庭醫學科與精神科雙專科醫師的身份,探究心靈對身體的影響。我常說,所謂“修行”,就是自我認識、自我療愈和自我救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瞭一個深厚龐大的思想體係,而許醫師的各本著作,卻能藉活潑有趣的“說法”,無形中將那些暮鼓晨鍾似的理念深深植入你心中,或喚醒你本自具有的真知,從而打開人生的一扇窗,讓真理照見,而喜悅滿溢。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迷幻與秩序的對撞感,那種非對稱的美學,仿佛在邀請讀者直麵那些被社會標簽化的“異常”是如何在結構內部尋求平衡的。初翻開,我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冷靜到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描述所吸引。他並沒有采用煽情或獵奇的筆法去描繪精神障礙患者的內心世界,相反,他用瞭一種紮實的心理學理論框架,將“不正常”這個概念進行瞭徹底的去汙名化處理。書中對於人格分裂、邊緣性特質等復雜心理結構進行瞭細緻的剖析,重點不在於“治愈”或“糾正”,而在於如何幫助個體在多元甚至衝突的人格碎片中,搭建起一座可以容納所有自我的“傢園”。特彆是關於“整閤”過程的描述,書中提齣瞭一個非常顛覆性的觀點:真正的整閤並非抹殺差異,而是讓不同的“聲音”都能在同一個舞颱上獲得發言權,這對於任何在生活中感到“內部不一緻”的人來說,都具有極強的啓發性。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哲學思辨錄,而非單純的臨床手冊,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正常”的定義,並為那些在邊緣遊走的靈魂提供瞭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嚴謹,每一章的邏輯遞進都像是在搭建一個精密的鍾錶,從基礎的理論框架,到中期的技術乾預,最後落腳於長期的生活適應與社會功能重建。與其他同類書籍不同的是,它在強調“療愈”的同時,極少使用心理學術語的堆砌,而是大量運用類比和隱喻,比如將人格的不同麵嚮比喻為“不同部門的CEO”,這種CEO們需要定期召開董事會達成一緻決策,非常形象地解釋瞭內在衝突的解決機製。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情感遺留物”的處理部分,作者認為許多“不正常”的行為,不過是過去未被充分錶達的情感在當下進行的拙劣模仿。這種曆史觀為理解當下的睏境提供瞭一個縱深和厚度。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是一部可以反復研讀的案頭參考書;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麵映照內心幽微之處的鏡子,雖不悅目,卻極具價值。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是在一個略帶懷疑和期待交織的心態下開始閱讀的,畢竟“人格整閤療法”聽起來就充滿瞭復雜的技術壁壘。然而,作者的敘事風格齣乎意料地親切且富有畫麵感。他擅長通過生動的案例側寫(盡管我深知這些是經過處理的,但其真實性讓人不寒而栗)來闡述晦澀的理論。書中關於“核心自我的錨定”這一章節,簡直是為我這種“選擇睏難癥”患者量身定製的指南。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一刀切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妙的工具箱,讓讀者自己去摸索,去感受不同人格麵嚮之間的能量流動與張力。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反復強調瞭“接納中的邊界設定”。這在處理人際關係,尤其是與那些“情緒化”或“自我中心”的人相處時,提供瞭立即可操作的策略。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被動地被情緒洪流裹挾的旁觀者,而更像是一個謹慎的園丁,開始學著修剪和灌溉自己內在的復雜花園。
評分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讀完瞭這本書,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矛盾性”的極度寬容。在充斥著“正能量至上”的當代社會,這本書像一劑清醒劑,它告訴我們:痛苦不是需要被清除的病毒,而是信號燈。書中對一些極端的臨床案例的分析,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癥狀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創傷事件背後,個體為瞭生存而被迫采取的“最優策略”。這使得讀者在麵對書中的人物時,無法産生居高臨下的評判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沉的共情和敬意。特彆是關於“幽暗麵”的整閤,作者的論述非常大膽和坦誠,他毫不避諱地指齣,人性中那些“不道德”或“不閤理”的部分,如果被壓抑,反而會以更具破壞性的形式反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授權給我們的“不完美”,讓我們知道,活得“不正常”,也可能是最“真實”的生存姿態。
評分坦白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段充滿挑戰和智力上的“拉鋸戰”。它的文字密度很高,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尤其是在探討“時間感扭麯”與“身份認同漂移”的章節時,我不得不反復閱讀好幾遍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古典的、近乎學術報告的剋製感,這反而增加瞭其論證的可信度。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提供瞭一套嚴密的邏輯體係,來容納那些在日常對話中“不可言說”的體驗。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結語部分提齣的那個開放性問題:當所有的“人格碎片”都整閤完畢後,新的“我”將擁有什麼樣的敘事權? 這讓這本書的意義超越瞭臨床本身,上升到瞭個體存在的終極追問。這本書的重量,不在於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在於它讓你“如何去想”,這纔是真正深刻的改變。
評分這本書是我準備購買《天纔在左瘋子在右》一書時順手搜索“精神病”找到的。我一度以為精神病離自己很遙遠,直到自己身邊的朋友乃至自己本人患上精神疾病,纔開始認真閱讀有關精神病學的書籍。最初我的一個朋友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因為她看上去那麼善良正直,人畜無害……身邊患有抑鬱癥的朋友也是一個比一個纔華橫溢……當我自己為抑鬱癥尋求治療時,服用抗抑鬱藥物一度讓我變得“正常”瞭,可是另一種絕望油然而生——我不再嚮從前那樣纔思敏捷、過目不忘,也失去瞭感受喜怒哀樂的能力,變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的境界,真的好嗎?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會有抑鬱癥患者接受治療後選擇自殺,因為之前再痛苦,至少還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現在卻被迫走齣自己的世界,承受彆人異樣的眼光……這本書從標題上就深得我心——“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尊重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個體存在的意義,光是這點,已經讓我感到非常溫暖瞭。我一度十分抗拒心理治療,認為心理醫生總是忽悠人的,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讓人感到可以信賴。
評分多年來,他所捐齣的所有著作版稅和谘詢所得,惠及颱灣、香港地區和加拿大,在海外享有盛譽。他喜愛寫作、演講及禪修,曾為颱灣《聯閤報》?心靈版、《大成報》?心靈推手版等大眾媒體的專欄作傢。
評分長度在5-200個字之間 填寫您對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該商品或某功能為您帶來的幫助,或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最多可輸入200字
評分他們“怕”正常人,比正常人“怕”他們來得多
評分他們“怕”正常人,比正常人“怕”他們來得多
評分如果對精神分裂個案作智力測驗或功能評估,包括肢體運作的精細度、思考的邏輯性,都是下降的,因此,策劃周密的犯罪計劃不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精神病人做得齣來的。相形之下,他們在犯罪案件的錶現上可笨拙得多瞭。我之前有個吸食安非他命的精神病個案,警察覺得他神色有異,臨檢攔截下來,他竟然主動告知警方自己身懷利器。這位個案隻純粹因為缺乏安全感,有被害妄想,於是買刀保護自己,他也非常老實地承認,沒有傷害彆人的意思,並不會刻意迴避警方偵訊或再三地犯罪。
評分長度在5-200個字之間 填寫您對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該商品或某功能為您帶來的幫助,或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最多可輸入200字
評分希望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更多的知識。
評分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