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博簡<詩論>研究》是對於上博簡《詩論》全麵係統的整理。關於《詩經》的研究為曆代學者所特彆重視,前人所見的相關材料僅限於漢代以降,漢以前的情況因材料稀少而難以窺見。上博簡《詩論》的麵世,首次為人們展現瞭先秦儒傢詩學的較多麵貌,其內容為孔子和弟子的論詩記錄,可謂傳統詩學的開山之作。上博簡《詩論》甫一麵世即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從新世紀初開始,多有專傢參與研究。作者經十多年的潛心鑽研,匯集前輩專傢的研究成果,並且較為係統地提齣瞭自己的見解,為解決《詩經》學史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做齣瞭貢獻。
作者簡介
晁福林,1943年生,河南杞縣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曆史)成員。主要著作有:《霸權迭興:春鞦霸主論》、《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先秦社會思想研究》、《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先秦民俗史》、《春鞦戰國的社會變遷》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緒論
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介
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簡況
三 本書的基本思路
四 《詩論》的“留白簡”問題
五 《詩論》的簡序編聯
六 從《詩經》學史看上博簡《詩論》的重要價值
上編 疏證
凡例
【第一簡】
【第二簡】
【第三簡】
【第四簡】
【第五簡】
【第六簡】
【第七簡】
【第八筒】
【第九簡】
【第十簡】
【第十一簡】
【第十二簡】
【第十三簡】
【第十四簡】
【第十五簡】
【第十六簡】
【第十七簡】
【第十八簡】
【第十九簡】
【第二十簡】
【第二十一簡】
【第二十二簡】
【第二十三簡】
【第二十四簡】
【第二十五簡】
【第二十六簡】
【第二十七簡】
【第二十八簡】
【第二十九簡】
中編 綜閤研究
一 《詩論》與孔子思想:《詩論》所見孔子思想的若乾特色
(一)尊王思想
(二)民本觀念
(三)人性與民性
(四)情愛觀念
(五)禮之觀念
二 上博簡《詩論》與《詩經》
(一)《詩》在周代社會中的作用
……
下編 專題研究
參考論文目錄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四)試析《詩論》簡文對於《小明》詩的評論
在明晰《小明》詩的主旨的基礎之上,我們還可以探討上博簡《詩論》何以用“不(負)”來評論《小明》的問題。
我們前麵已經提到過,負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多用作承擔、承載之意,並且多與“擔”若“任”連用,稱為“負擔”或“負任”。我們下麵將進一步探討“負”字的使用問題,重點在於說明它可以一字為用,意指“任”。這在春鞦戰國時期'有不少例證,可以予以證明。如<管子·兵法》篇載:“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所謂“負以勇”意即任以勇。再如《戰國策·燕策》載“寡人任不肖之罪”,鮑注“任,猶負”。是負與任意同。屈原《九章》“驟諫君而不聽兮,重任石之何益”,硃熹《楚辭集注》捲四注謂“任,負也”。“負”字單獨使用,錶示“任”之意的例子就是《詩經·生民》的“是任是負”,負與任的意義與用法亦完全相同。《吳越春鞦·勾踐陰謀外傳》“重負諸臣”,意即重任諸臣。這些例證說明,負字可以一字為用,意同於“任”,意猶負責、負任,即今言的負責任。
上博簡《詩論》第25號簡“《小明》,不(負)”,意思是指《小明》篇的主旨錶現齣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這種態度從詩中至少可以明白地看齣以下幾點:
首先,詩作者的身份依照我們前麵的分析,應當是銜王命而遠赴荒遠之地忙於政事的王朝大夫。他在齣發時,心情莊重,有很強烈的責任感。首章即謂“明明上天,照臨下土。我徵徂西,至於艽野”。雖然所遠赴的是荒遠的“艽野”之地,但頭頂上的太陽還是明亮的,心情自然也是開朗的。寒來暑往過瞭一年(“載離寒暑”),還在荒遠之地為王命而奔波勞纍,並且最後也沒有顯露什麼悔恨情緒,而是以叮囑同僚作結,錶現齣詩作者以大局為重而不計較個人辛苦的心態。
其次,《小明》詩中常被誤解為“悔仕”之意的詩句,並非悔恨,而是念友情深的錶示。例如,首章謂:“心之憂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自己心裏的憂愁,比吃下毒藥還要苦。想念共事的友人,不禁傷心落淚,不是不想迴傢,隻是怕觸犯法網。這幾句詩意裏麵,不能說沒有一點埋怨的情緒,但詩作者的意旨並不在於怨天尤人,而是對於友人的思念過深,以至於“涕零如雨”。思念不得相見,詩作者的“大苦”,實從此來,而不是直接地埋怨為政事而奔波於艽野之地。詩的次章謂“念彼共人,睠睠懷顧”,第三章謂“念彼共人,興言齣宿”,皆言思友的情緒。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作者對於友人的思念,感情深切而真摯。
再次,詩的末兩章以叮囑友人、祝福友人為主綫,顯示瞭詩作者的誠摯願望。這兩章皆有“靖共爾位”(“恭敬而認真地完成所在職位的任務”)之句,這也說明瞭漢儒所謂此詩主旨為“悔仕”說的不可信,歐陽修《詩本義》曾經提齣此點進行質疑,他說:“大夫方以亂世悔仕,宜勉其未仕之友以安居而不仕,安'得教其'無恒安處'?”詩的後兩章勸勉友人“靖共爾位”,錶明詩作者並不“悔仕”,而是把“仕”作為被神所保佑的高尚行為。詩作者為友人祈禱“神之聽之,式榖以女”、“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盡顯忠厚長者之風。
總之,《小明》詩所體現的是詩作者,作為銜王命赴遠方的王朝大夫,其比較寬廣的心態。他不抱怨自己命運不濟而奔勞於艽野之地,不嫉妒在朝共事的友人安享平靜的舒適生活,雖然亦有自己內心的痛苦,但仍然顯示齣自己的大度與寬容。姚際恒謂《小明》詩“辭意尤為渾厚”,宋儒範處義說《小明》詩錶現瞭“賢者雖不得誌,不忘體國。斯其所以為忠厚歟”①。《小明》詩的作者,勤勞國事,善待友人,其“渾厚”與“忠厚”,正是其對於國事與友人負責任的錶現。這種態度顯然為孔子所贊許,用“不(負)”來評析是詩之旨,實為簡明中的之辭。孔子論詩注重詩的品格,對於尊君尊王之作,每每肯定其大旨,而不計較其中的一些怨幽之語。他說讀《詩》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對於《小明》一詩的評析,正體現瞭孔子的這一詩學主張。孔子強調“怨而不怒”的態度,實際上是強調“事父”、“事君”這種至重至大的“人倫之道”。硃熹曾經論“傳道”與“傳心”的關係,錢穆指齣硃熹所論是在強調“聖人之心存於六經,求諸六經,可以明聖人之心”②。由此可見,對於《詩經》諸篇的解釋,實為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錶達方式。孔子之“心”,有許多蘊含於他對於<詩》篇的解釋之中。他肯定《小明》一詩所錶現的不計個人幽怨而重視國事的顧全大局知道負責任的態度。“渾厚”、“忠厚”之辭,不僅可以用以說明《小明》詩旨,而且可以用以說明孔子論詩的態度。
……
《古韻新聲:詩意傳承與時代迴響》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某部特定古籍的考證與闡釋,而是試圖在廣闊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圖景中,重新審視詩歌的生成機製、審美特質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我們並非孤立地解讀某一部典籍,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宏大的文化脈絡,探究詩歌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與社會變遷、思想潮流、哲學觀念、民間情韻乃至士人的生命體驗緊密交織,形成豐富而多樣的“古韻”,並在此基礎上,發掘其當代價值,引發“時代迴響”。 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層層遞進,由錶及裏,力求展現詩歌藝術的生命力及其跨越時空的魅力。 第一部分:風雅之源:詩歌的發生與早期形態 本部分將從中國詩歌的源頭說起,考察其最原始的形態和發生動因。我們不局限於文本,而是將目光延伸至那些關於歌唱、舞蹈、祭祀活動的古老敘事,探尋詩歌在人類早期社會中扮演的禮儀、宗教、情感宣泄等角色。我們將深入分析《詩經》這部奠基之作,不僅僅是梳理其三百篇的篇章分類、地域分布、時代背景,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樸素情感、生活質感以及早期社會結構與道德觀念的縮影。我們將關注《詩經》的語言特色,如疊詞、復遝、賦比興等手法,分析這些手法如何塑造瞭詩歌的音樂性與錶現力。同時,我們將探討《詩經》對後世詩歌創作産生的深遠影響,它如何成為中國文學的“母體”,為後來的詩歌創作奠定瞭審美基礎和藝術範式。 這一部分還將觸及先秦時期其他重要的文學遺産,如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其瑰麗的想象、跌宕的情感以及濃鬱的地域色彩,與《詩經》的現實主義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共同展現瞭中國詩歌早期豐富多樣的麵貌。我們將分析屈原等偉大詩人的創作,探究其“騷體”的獨特性,以及在個人命運與傢國情懷交織下的藝術錶達。通過對這些早期文獻的深入解讀,本書旨在揭示中國詩歌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根植於中華民族早期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與情感需求之中,由此形成瞭獨具東方神韻的“風雅”傳統。 第二部分:薪火相傳:不同時代的詩歌高峰與流變 進入漢魏六朝,詩歌藝術迎來瞭新的發展。本部分將重點梳寫這一時期的詩歌高峰,包括漢樂府民歌的質樸動人,建安風骨的慷慨激昂,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詩歌的精緻婉約與玄言空靈。我們將深入分析曹操、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作品,考察他們在亂世之中,如何以詩歌抒發情懷、針砭時弊。特彆會關注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風格演變,從早期的質樸轉嚮追求辭藻的華麗,再到玄言詩的哲學思辨,以及山水詩的自然描摹。 本書不迴避對詩歌發展中可能齣現的“偏離”與“復歸”的討論。例如,我們可能會探討駢文的興盛對詩歌創作造成的某些影響,但也同時強調,即便是看似“雕琢”的詩歌,其背後依然蘊含著士人的生命體驗與時代印記。我們將考察陶淵明等詩人如何在這種大背景下,迴歸田園,以衝淡平和的筆觸,勾勒齣不與世俗同流閤汙的“隱逸”詩風,為後世樹立瞭獨特的精神坐標。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對此,我們將投入大量的筆墨。本部分將不再是簡單地羅列唐詩名傢,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剖析唐詩之所以成為高峰的原因。我們將探討唐代社會政治的開放與包容,經濟的繁榮,以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如何為詩歌的繁榮提供瞭肥沃的土壤。我們將細緻分析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不同風格的大傢,不僅僅是解讀他們的代錶作,更重要的是,分析他們在各自的創作中體現齣的時代精神、哲學觀念以及個人風格的形成。例如,我們會對比李白浪漫飄逸的想象與杜甫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分析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與王維的詩畫閤一。同時,我們將關注唐代詩歌的題材拓展,從政治諷喻到邊塞徵戰,從田園隱逸到愛情抒情,無不展現齣其博大精深的藝術格局。 第三部分:意蘊深長:詩歌的審美範式與文化密碼 在梳理瞭詩歌的源頭與發展脈絡後,本部分將深入探究中國詩歌獨有的審美範式與文化密碼。我們並非就詩論詩,而是將詩歌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 首先,我們將重點分析中國詩歌中的“意境”美。何謂意境?它如何超越單純的景物描寫,將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融為一體,營造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我們將通過大量經典詩篇的案例分析,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闡釋意境的構成要素、營造手法以及其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本書將探討中國詩歌的“含蓄”之美。為什麼中國古人如此鍾情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錶達?我們將分析含蓄的多種錶現形式,如象徵、暗示、反襯、留白等,以及它們如何激起讀者的想象,達到“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含蓄不僅是一種藝術手法,更與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內斂”品格等民族性格息息相關。 此外,我們還將深入挖掘詩歌中的“詩外功夫”。這包括詩歌的音樂性,如格律、聲韻、節奏的運用,如何賦予詩歌以音樂的美感,使其具有“可吟詠”的特質。同時,我們也會討論詩歌的繪畫性,中國詩歌如何通過精煉的筆觸,勾勒齣富有視覺衝擊力的畫麵,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最後,我們將觸及詩歌與哲學、宗教、人生的關聯。從老莊的道傢思想,到佛禪的空靈意境,再到儒傢的仁愛精神,詩歌始終是士人安頓心靈、寄托情懷的重要載體。我們將探究這些思想如何融入詩歌創作,豐富詩歌的哲學內涵與人生智慧。 第四部分:古韻今聲:詩歌傳承的當代價值與未來展望 在完成瞭對古代詩歌的梳理與解讀之後,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將著眼於當下,探討中國古代詩歌的當代價值及其未來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我們將審視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古代詩歌依然能夠給予我們怎樣的精神啓示與情感慰藉。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詩歌所倡導的寜靜、內省、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感悟,是否依然是我們所需?我們將分析古代詩歌如何幫助我們對抗浮躁,迴歸內心,重拾人文關懷。 其次,本書將討論如何以新的視角和方法,重新解讀與傳播古代詩歌。我們不應將古詩詞視為僵化的“古董”,而應發掘其鮮活的生命力。我們將探討現代教育體係中詩歌教學的睏境與齣路,如何激發年輕一代對古詩詞的興趣,讓古詩詞真正“活”起來。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新媒體環境下,詩歌傳播的新形態,如短視頻、社交媒體等,如何讓古詩詞跨越時空,與更廣泛的受眾産生連接。 最後,本書將展望中國詩歌的未來。在吸收世界文化營養的同時,如何堅守中國詩歌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基因?我們是否能夠湧現齣新的偉大詩人,創作齣能夠代錶當下時代精神、同時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詩歌作品?本書期望通過對中國古代詩歌的深入研究,不僅是對曆史的緻敬,更是對當下與未來的思考,希望能夠為詩歌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讓“古韻”在新的時代奏響更加嘹亮的“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