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珍貴版本,陽明粉絲優選心學讀物
◆ 葉聖陶解讀《傳習錄》,大師眼中的大師。
◆ 塵封88年的民國絕版圖書,大陸首次全譯齣版。
◆ 贈送《王陽明先生圖譜》(印刷品)。
內容簡介
作為陽明粉絲學習入門讀物的《傳習錄》。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上捲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裏的書信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
大傢葉聖陶於88年注釋的商務版專業性毋容置疑,且是大陸首次齣版,並隨書贈送絕版《王陽明先生圖譜》(市場估價一萬元),使得本書稿成為陽明粉絲和國學愛好者珍藏的不二之選。
作者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知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傢、道傢、佛傢。代錶作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等。
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聖陶。蘇州人。知名文學傢、教育傢、編輯齣版傢和社會活動傢。代錶作有《倪煥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精彩書評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 穆
讀此(《傳習錄》)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
——梁啓超
目錄
目錄
緒言
一、傳習錄 二、王守仁 三、王學 四、王學大概 五、餘語
上捲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捲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錢德洪跋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下捲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序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王陽明先生圖譜
精彩書摘
上捲
徐愛錄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①。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③,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睏養靜④,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者⑤。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門人徐愛書⑥。
【注釋】
①《大學?禮記》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鄭玄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唐人已有《大學》專本。北宋時,與《中庸》《論語》《孟子》閤並為四書。程頤謂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硃熹為之作注,稱《大學章句》,則區全篇為經一章,傳十章,並記之雲:“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彆為序次如左。 ”而以舊本為誤本。《大學》有“緻知在格物”一語,硃熹注雲:“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又補釋“格物緻知”之義曰:“所謂緻知在格物者,言欲緻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錶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此說也,守仁抵之。
②“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語齣《中庸》;言垂法於後,堪以俟待後之聖人,雖遠至百世,其道不異也。
③二氏之學,言釋與道也。按守仁門人錢德洪諸人所為年譜,守仁至二十七歲,始“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至三十一歲,“漸悟仙、釋二氏之非”。
④明武宗初政,宦官劉瑾專權,南京科道戴銑等以諍諫得罪。守仁抗疏救之,亦得罪,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以正德三年春至龍場,五年升江西廬陵縣知縣。其在貴州,為始論“知行閤一”之時。
⑤昔九方皋相馬,觀其精而不措意於牝牡驪黃。此處言見其粗而棄其精也。
⑥徐愛,字曰仁,號橫山,餘姚人。從守仁遊,守仁器之,妻以女弟。舉正德進士,曆官南工部郎中。守仁良知之說,學者初多未信,愛疏通辨析,暢其指要。年三十一卒,守仁哭之慟。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關於“格物”的學說,都以舊本為依據,舊本就是先儒所說的錯誤版本。我開始聽說時十分驚駭,繼而感到疑惑,然後竭力思考相互比對,並詢問先生,纔明白先生的學說,如水的清寒,火的熱烈,絕對是百代之後的聖人也不會懷疑的。先生天生睿智,又和氣樂觀,坦蕩平易,不在意小節。旁人見他年少時豪邁不羈,又曾沉溺於詩詞文賦,齣入於佛道兩傢。突然聽聞他的學說,都會認為是標新立異,不會深入探究。他們不知道先生在貴州偏遠地居住瞭三年,在睏境中修養平靜,“精一”的工夫,已經超然進入聖域,迴歸正統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界。我終日在先生門下請教,但見先生的學說,剛開始接觸時似乎很容易,研究起來會發現很高深。錶麵上看很粗略,深入探究會發現精深。初接觸會覺得很平常,學習起來纔發現沒有止境。十多年來,我竟然還沒能入門。如今的學者,有的與先生隻有一麵之緣,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言談,有的事先懷有輕視激憤的情緒,倉促地想要根據三言兩語、傳聞流言來臆斷揣度,這樣怎麼能領會先生的學識呢?門生們聆聽先生的教導,往往領會的少而遺失的多。就好像鑒馬的時候隻根據馬匹的外貌,而看不到它作為韆裏馬的特點。因此我詳細記錄平日的見聞,私下給同行學者們看,互相考證,希望不辜負先生的教誨。學生徐愛作。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①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 ②,‘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 ③,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④。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
【注釋】
①《大學》篇首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硃熹《章句》據程子曰:“親,當作新。 ”注雲:“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 ”“作新民”係《大學》引《康誥》語。
②《孟子?盡心篇》雲:“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③見《書?堯典》。
④《書?堯典》雲:“……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峻俊通假,大也。平章百姓,言百官之氏族分彆章明也。
⑤見《論語?憲問篇》。子路問君子,孔子答以“脩己以敬”“脩己以安人”而殿以此語。
【譯文】
徐愛問:“所謂‘在親民’,硃熹先生說應當是‘新民’,後麵章節‘作新民’的文句中似乎也有依據。先生認為應該跟從舊版本的‘作親民’,有什麼依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不同。這難道不足以為依據嗎?‘作’字和‘親’字相對,但不是‘新’字的意思。下麵‘治國平天下’之處,對‘新’字都並無說明。比如說‘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都是‘親’字的意思。‘親民’猶如孟子說的‘親親仁民’,‘親之’就是仁愛。百姓不仁愛,舜於是任命契為司徒,讓他‘敬敷五教’,來讓他們互相仁愛。《堯典》中的‘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從‘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比如孔子說過
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說到‘親
民’就兼有教誨和養化的意思,說‘新民’就偏頗瞭。”
愛問: “‘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①,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②。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③。”
【注釋】
①“知止而後有定”,《大學》語。止,所止之處,指至善也。言知所止則有定嚮也。硃子注即物而窮其理,固以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為前提也。
②義外之說,發自告子。《孟子?告子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與辯,則明仁義俱在內。此處取義外為言以明至善不在事事物物上也。
③硃熹注解《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句曰:“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譯文】
徐愛問: “‘知止而後有定’,硃熹先生認為事事物物都能達到至善,這似乎與先生的學說相悖。”
先生說:“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就是把義放在人心之外瞭。至善是心的本體,隻要‘明明德’到瞭最為精一的地步就是瞭。然而也從沒有脫離客觀事物,硃熹先生注的所謂‘窮盡天理的極限而沒有分毫私欲’的人,纔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①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②,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蓋愛以為事父、事君等為心外之事,孝與忠等為心外之理也。②《禮記?麯禮》雲:“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言鼕日
則溫,以禦其寒,夏日則清,以緻其涼,昏則定其衽席,晨則省其安否也。③《禮記?祭義》篇語。
【譯文】
徐愛問:“至善隻在心中探求,恐怕對於天下事理,不能窮盡吧? ”先生說:“心就是理。天下哪有心外的事和理呢? ”徐愛說:“比如侍奉父親的孝道,侍奉君主的忠誠,結交朋友的誠信,治理
臣民的仁慈,這中間就有許多理。恐怕也不能不細究吧?”
先生感嘆道:“這種說法濛蔽人已經很久瞭,哪能一句話就得清楚呢?如今姑且就你所問的解釋一下。比如侍奉父親,不能從父親身上尋求孝順的道理。侍奉君主,不能從君主身上尋求忠誠的道理。結交朋友、治理臣民,不能從朋友和臣民身上尋求誠信和仁慈的道理。這些道理都隻在人心之中,心就是理。人心沒有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從外界增添分毫。這種內心純粹的天理,錶現在侍奉父親上,就是孝道;錶現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誠;錶現在結交朋友、治理臣民上,就是誠信和仁慈。隻要在內心中下工夫摒除私欲、存養天理就可以瞭。”
徐愛說:“聽先生這麼解說,我已經有所省悟。但從前的觀點縈繞心中,還
有沒能釋然的地方。比如侍奉父親的事,其間鼕溫夏清、晨昏定省之類,有許多
細節,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說:“怎麼能不講求呢?隻是要有個主次,隻是在內心摒除私欲、存養天理上講求。就比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孝心,惟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孝心,惟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隻是講求有這份心,這份心如果沒有私欲,純粹是天理,是顆誠摯於孝順親人的心,鼕天自然就會思量父母的寒冷,便自然要去尋求溫暖。夏天自然就思量父母的暑熱,便自然要去尋求清涼。這都是那顆誠摯於孝順親人的心生發齣來的條件,但卻必須先有這誠於孝順的心,然後纔有這些條件錶現齣來。以樹木比喻的話,這誠於孝順的心就是根,行為上的錶現就是枝葉。必須先有根,然後有這些枝葉,不是先找到枝葉,然後再去種根。《禮記》說的‘有深切愛心的孝子,必定有和悅的氣度。有和悅
氣度的,必定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神色的,必定能流露齣和順的容態。’必須有深愛作為根,就自然如此。”
前言/序言
《韆年問鏡》 引言 曆史的長河奔湧不息,總有那麼些時刻,人類的思想如璀璨的星辰,劃破時代的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它們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土壤,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最終匯聚成影響深遠的思想洪流。《韆年問鏡》便是這樣一部力圖捕捉和呈現這些思想火花的著作。它不聚焦於某個單一人物的生平片段,也不拘泥於某一學派的狹隘定義,而是將目光投嚮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那些湧現齣的、對認識世界、改造人生、建構社會具有關鍵啓示意義的思想片段,並試圖通過一種“問答”式的敘事,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與探索。 第一章 智者之思:對“知”的求索 人類文明的起點,便是對未知的好奇與對“知”的渴求。本章將追溯古往今來,那些關於知識的本質、獲取途徑、以及認知局限的深刻洞見。我們將探討先哲們如何區分“知道”與“理解”,如何在有限的感官經驗與無限的宇宙真理之間架起橋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審慎:孔子這句話並非對知識的悲觀論調,而是對學習態度的一種提醒。它強調的是個體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因此,學習必須有方嚮、有重點,循序漸進,切忌貪多求全而不得要領。本章將從這一視角齣發,探討中國古代教育傢們關於學習方法、治學態度以及知識分類的智慧。例如,韓愈在《師說》中強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指齣真正的學習在於追求“道”,而“道”的傳承離不開師長的指引。同時,我們將考察中國古代的藏書、編纂、校勘等活動,這些都體現瞭先賢們對知識的尊重和對信息傳播的重視。 “我思故我在”的起點:笛卡爾的這一哲學命題,標誌著西方哲學從對外部世界的關注轉嚮對主體意識的審視。本章將深入剖析這種“內嚮性”思辨的意義,探討主體如何通過反思自身的存在來確立認識的基礎。我們將考察其後的理性主義思潮,以及康德如何試圖調和經驗與理性,構建起認識論的宏大體係。同時,也會觸及經驗主義學派,如洛剋、休謨等,他們對感官經驗作為知識來源的強調,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懷疑論與實在論的論戰。 知識的邊界與“不知道”的勇氣:蘇格拉底的“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看似矛盾,實則蘊含著深刻的認識論智慧。它提示我們,認識的真正進步往往始於對自身無知的清醒認識。本章將深入探討這種“自知之明”在科學發展與個人成長中的作用。我們將審視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如何在麵對未知領域時,以謙遜的態度和嚴謹的精神,不斷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例如,伽利略在麵對保守觀念時的堅持,牛頓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謙遜,以及愛因斯坦在相對論提齣過程中所經曆的思維的飛躍與對傳統認知的顛覆。我們也將探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在這種“不知道”的勇氣中,保持批判性思維,辨彆真僞,避免陷入認知陷阱。 第二章 倫理之道:對“善”的踐行 認識世界是為瞭更好地生活,而生活則離不開倫理道德的指引。本章將聚焦人類在處理人際關係、社會秩序、以及個人品德等方麵所積纍的智慧,探討“善”的內涵以及如何在實踐中不斷踐行。 “仁者愛人”的溫度:儒傢思想的核心之一便是“仁”,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尊重與和諧。本章將深入解讀“仁”的豐富含義,從“剋己復禮為仁”的自我修養,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推己及人,再到“泛愛眾”的博大胸懷。我們將考察古代士人如何在社會實踐中踐行“仁”,例如,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時,也會對比西方哲學中關於“愛”的探討,例如,古希臘的“阿伽佩”(Agape)之愛,以及基督教的博愛精神,探究不同文明在“善”的追求上的共通與差異。 “利”與“義”的權衡:在社會交往中,利益的取捨與道義的堅守往往是睏擾人心的難題。本章將剖析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利”與“義”的深刻論述。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的決絕,體現瞭對道義的至高追求。我們將探討在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個體如何在這種權衡中做齣閤乎道德的選擇。同時,也會審視古今中外關於社會契約、公平正義等問題的探討,例如,洛剋的自然權利學說,盧梭的“公意”理論,以及當代社會對環境保護、動物福利等倫理議題的關注,來理解“善”的實踐維度是如何不斷拓展的。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內心:道德的實踐不僅體現在外在的行為,更關乎內在的心靈。本章將探討“修身養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內省、自律來培養高尚的品德。我們將迴顧曆史上那些以人格魅力感召人心的君子形象,以及他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內心的坦蕩與堅定。同時,也會觸及佛教的“慈悲”觀,道傢的“無為而治”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來理解不同哲學流派對個體道德修養的獨特見解。 第三章 治世之道:對“序”的構建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組織與秩序的構建。本章將審視古往今來,那些關於如何治理國傢、組織社會、以及維護長久穩定的思想,探究“序”的形成與演變。 “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智慧:老子這一比喻,並非輕視治理,而是強調瞭一種順應自然、審慎操作的態度。本章將解讀中國古代統治者在治國理政方麵的經驗與教訓。我們將審視法傢“法、術、勢”的集權思想,道傢“無為而治”的清靜理念,以及儒傢“德治”與“禮治”的相結閤的政治智慧。例如,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其長遠影響;秦朝統一中國後,建立的中央集權製度,其成敗得失;以及唐朝開放包容的治世理念,其盛世的根源。 “分權與製衡”的精妙: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如何避免權力濫用,構建穩定而公正的社會結構,是曆代思想傢孜孜以求的目標。本章將考察古希臘城邦民主的實踐,羅馬法的精神,以及啓濛運動以來關於三權分立、人民主權等思想的演進。我們將深入分析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洛剋的《政府論》等奠基性著作,理解現代民主製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會觸及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組織形式的變遷,例如,封建製度下的等級劃分,行會製度下的經濟互助,以及現代社會中社團、組織的作用,來理解“序”是如何在不同層麵上被構建的。 “民之所憂,我之所憂;民之所樂,我之所樂”的擔當:任何治世之道,歸根結底都應以民為本。本章將探討古代中國“民本”思想的淵源與發展,以及其在實踐中的體現。從“民為邦本,本固邦寜”的樸素認識,到“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我們將考察那些真正將人民福祉放在首位的政治實踐。同時,也會審視當代社會在民主參與、公民權利、社會公正等方麵的探索,理解“序”的構建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權力分配,更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和維護的過程。 結語 《韆年問鏡》並非要為讀者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希望通過對古今中外偉大思想的梳理與碰撞,激發讀者對這些永恒命題的自主思考。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挑戰,但人類對於“知”、“善”與“序”的追問,卻從未停止。願本書能成為一麵鏡子,映照齣曆史的思想之光,也照亮讀者內心的探索之路,讓我們在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中,獲得啓迪,找到前行的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