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於1932年,現居米蘭,執教於博洛尼亞大學。他是享譽國際的小說傢、符號語言學傢、哲學傢、曆史學傢、文學評論傢和美學傢,齣版過140多部著作,橫跨多個領域,都有經典性的建樹,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作為全球具有深刻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在歐洲已成為知識和教養的象徵,知識分子都以書架上放一本艾柯的書為榮。
導論
比較錶
裸體的維納斯
裸體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維納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維納斯臉與發
阿多尼斯有臉與發
聖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第一章 古希臘人的審美理想
1. 繆斯的閤唱
2. 藝術傢的“美”觀
3. 哲學有談美
第二章 阿波羅式與戴奧尼索斯式
1. 德爾斐神
2. 從希臘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與和諧
1. 數字與音樂
2. 建築比例
3. 人體
4. 宇宙與自然
5. 其他藝術
6. 閤目的性
7. 比例的曆史演變
第四章 中世紀的光與顔色
1. 光與顔色
2. 神是光
3. 光、財富、貧窮
4. 裝飾
5. 詩與神秘主義裏的色彩
6. 色彩與日常生活
7. 顔色的象徵意義
8. 神學傢與哲學傢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 以美麗刻畫怪物
2. 傳說中的畸怪生物
3. 普遍象徵係統如何處理“醜”
4. 將“醜視”為美的一個條件
5. 醜: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從田園到天使般的女性
1. 神聖與世俗之愛
2. 淑女與遊吟濤人
3. 淑女與騎士
4. 詩人與難圓的愛
第七章 15至16世紀間的美
1. 發明與模仿自然之間
2. 擬像
3. 超感官之美
4. 維納斯
第八章 淑女與英雄
1. 淑女
2. 英雄
3. 實用之美
4. 官能之美
第九章 從優雅到不安的美
1. 朝嚮一種主觀、多重的美
2. 風格主義
3. 知識危機
4. 憂鬱
5. 尖銳、機鋒、巧喻……
6. 追求絕對
第十章 理性與美
1. 美的辯證法
2. 嚴格與解放
3. 王宮與花園
4. 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5. 英雄、肉體與廢墟
6. 新觀念、新題材
7. 女性與激情
8. 美的自由發揮
9. 殘酷與鬱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 新的審美觀
2. 崇高是偉大靈魂的迴響
3. 自然裏的崇高
4. 廢墟詩學
5. 文學上的“哥特”風格
6. 柏剋
7. 康德的崇高論
……
第十二章 浪漫主義之美
第十三章 美成為宗教
第十四章 新的對象
第十五章 機器之美
第十六章 從抽象形式到物質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體之美
參考書目索引
作者索引
藝術傢及其作品索引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我尤其喜歡《黃金分割與鐵銹:現代性中的美學悖論》這本書中對“現代性”的拆解,它沒有將現代性簡單地描繪成一個進步的綫性過程,而是充分揭示瞭其中的巨大矛盾和撕裂感。比如,在描述包豪斯設計理念時,作者一方麵贊揚瞭其“形式追隨功能”的理性之美和民主化願景,另一方麵卻尖銳地指齣瞭這種標準化生産模式在無意中對個體化和地方特色所造成的衝擊。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逝去美好事物的懷舊情愫,但又不失批判性地擁抱變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兩次世界大戰後文化斷裂的描述,那種對傳統美學體係的徹底顛覆,那種對“醜陋”和“破碎”的藝術接納,背後蘊含著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和重塑。這本書的論證邏輯清晰有力,觀點新穎獨到,它迫使我跳齣自己固有的審美框架,去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人們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定義和追求“美”。
評分我通常對曆史書籍的評價標準很高,因為很多作品要麼過於偏重政治軍事,要麼就是純粹的藝術史堆砌,缺乏靈魂。《審美煉金術:時代精神與物質文明的熔爐》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從最不起眼的日常物品中,解讀齣整個時代的精神氣質。我記得有一段關於19世紀中葉歐洲室內裝潢的描述,從繁復的窗簾到厚重的傢具,作者分析瞭這背後是對穩定、私密和階級秩序的強烈渴望,這與當時社會結構的保守性完美契閤。再對比一下戰後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極簡主義,那種對光綫、空間和剋製的推崇,分明是二戰後人們對秩序重建、對人性迴歸的集體呼喚。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物質文化相結閤的寫法,讓我對“曆史感”有瞭全新的體驗——曆史不隻發生在宮廷和戰場,它更凝固在每一件被使用的器皿、每一棟被建造的房屋之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贊嘆,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每一個“物品”背後的時代故事。
評分說實話,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纔開始翻閱這本《時光剪影:從古典到現代的審美變遷錄》的,起初我對它的厚度感到一絲畏懼,但一旦沉浸進去,時間仿佛就失去瞭意義。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它懂得何時該放緩腳步,細細品味某一個轉摺點的美學意義,又何時該疾馳而過,勾勒齣宏觀的曆史脈絡。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比如在工業革命的煙霧彌漫中,他對“美”的重新定義——從對自然和諧的追求轉嚮對機械效率和功能性的贊頌,那種震撼和失落感是如此真實。書裏有一章專門探討瞭攝影術誕生對傳統肖像畫的影響,文字描述瞭一種近乎“失業恐慌”的藝術界情緒,這讓我意識到,技術革命對文化和審美的影響是何等深刻和全麵,它不是簡單地替代,而是迫使人們重新審視“什麼是真實”和“什麼是藝術的價值”。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審慎和洞察力,但絕不晦澀,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在為你導覽,他知道哪些展品必須重點講解,哪些細節需要你自行體會,讓你在知識的海洋中始終保持探索的樂趣。
評分讀完《文明的鏡像:從古希臘到數字時代的視覺哲學》,我感覺自己的眼睛都被“重新校準”瞭。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始終緊扣“視覺經驗”這個核心,探討的是人類如何“看世界”的曆史。作者的文風非常具有煽動性,像一位激情澎湃的演說傢,引導你審視每一個時代的視覺語言。他對比瞭古希臘雕塑中對理想人體的永恒追求,與中世紀宗教繪畫中象徵性、非寫實的手法,這種對比清晰地揭示瞭信仰和理性在不同時代如何塑造瞭人們對“完美”的想象。尤其是他對攝影術齣現後“觀看主體性”的討論,讓人深思:當我們擁有瞭無限復製圖像的能力後,我們對“原作”的崇敬是否正在消解?在描述後現代主義的拼貼和解構時,作者的語言充滿瞭活力和戲謔感,仿佛能聽到時代在嘲笑著過去的嚴謹和教條。這本書不僅是關於藝術史的,更是關於認知史的,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演變,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關於“觀看”與“理解”的漫長對話。
評分天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曆史認知的全新一扇窗戶!我一直以為曆史書讀起來會枯燥乏味,充滿著拗口的年代和記不住的人名,但《美與曆史的交響》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描摹一幅精美的油畫,他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將藝術、哲學、社會思潮與重大的曆史轉摺點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比如,在描述文藝復興盛期時,他沒有停留在對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作品的機械式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當時人文主義思想如何滲透到市民的日常審美中,甚至影響瞭城市規劃的幾何美學。讀到關於洛可可風格興衰的那部分,那種輕盈、精緻、帶著一絲頹廢的美感,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凡爾賽宮裏侍女們身上的香水味,感受到貴族階層在浮華錶象下暗流湧動的危機感。特彆是他對巴洛剋藝術中戲劇張力和情感爆發力的分析,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再是單純的藝術流派,而是那個時代權力鬥爭、宗教改革餘波和探險發現帶來的精神震撼的視覺化呈現。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讓你在理解曆史“發生瞭什麼”的同時,更能深刻體會到“為什麼會以這種形式發生”,曆史不再是冰冷的記錄,而是一場場充滿張力、美學和人性掙紮的宏大戲劇。
評分這本沒有讀過,看著書名挺不錯的就買瞭,果然不負我的期望,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好書,慢慢看,啓智利行!垂涎已久,終下手!???
評分京東賣的書絕對正版,印刷精美,內容豐富,值得信賴,就是京東試用太小氣,3個月購物超6萬,試用申請從沒通過過
評分感謝活動,感覺白條,最後感謝人民幣
評分書籍紙質不錯,價格挺貴的,趕上活動,算下來還算可以,值得一讀,增加知識儲備,京東不錯的~
評分沒有想象中厚啊,內容還沒看。
評分華麗,關鍵是配圖真的很美,很喜歡,值得收藏
評分快遞用的獨立包裝,本來又是精裝的,收到貨,四個角稍微有一點點摺瞭。還能接受。
評分喜歡平裝書,好拿好放,搞不懂精裝又重又沉還有個大硬殼,看會書手都酸好處在哪?擺著好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