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說邏輯與語言

維特根斯坦說邏輯與語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維特根斯坦 著
圖書標籤:
  • 維特根斯坦
  • 邏輯哲學
  • 語言哲學
  • 分析哲學
  • 《邏輯哲學論》
  • 《哲學研究》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
  • 20世紀哲學
  • 語言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333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68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師思想集萃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字數:25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愛好者 大學生
1. 本係列叢書匯集瞭西方具有代錶性的思想大師的智慧結晶,來自盧梭、黑格爾、弗洛姆、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休謨等多位哲學大師的終ji探討。
2. 裝幀精美,以雅緻、簡潔的風格為主,便於收藏。
3. 用通俗的語言嚮讀者呈現齣大師思想的深邃與魅力,幫助讀者全麵瞭解西方大師思想與智慧的入門讀物。
追隨大師的腳步,開始一段心靈之旅。旅途中你會發現,你的生命會調繪齣重重色澤,你的人生會增進幾縷華彩。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的介紹瞭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學和語言學方麵所做的貢獻,著重展示瞭維特根斯坦是如何清晰的論證瞭語言邊界的存在,肯定絕對價值和人生意義都在語言邊界之外,以及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邊界之外的不可言說之物可以在生活裏顯現的理論依據,這種神秘的顯現為維特根斯坦揭示的神秘意涵等內容。本書旨在通過精選齣維特根斯坦的經典思想,輔以編譯者的理解和詮釋,引導讀者認識哲學思辨的局限性,並通過閱讀此書,在各自心裏埋下一顆種子,以在未來生活的某個時刻見證不可言說之物顯示自身。

作者簡介

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zui有影響力的哲學傢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麵,曾經師從英國著名作傢、哲學傢羅素。1939年至1947年,維特根斯坦在劍橋大學教書。他在生前齣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書評、兒童辭典,以及《邏輯哲學論》。

精彩書評

小書未必非經典
  文/詹學偉
  大部頭可稱經典,小書未必不經典。
  經典不經典,要看圖書本身的價值和選傢的眼光。隻要去圖書城或者書市看看,磚頭厚的經典作品,撲麵而來,簡直要讓人窒息。內容好,“超薄”的書有沒有,或者說能不能濃縮一些精華部分,讓時下高節奏的生活裏撒一些清涼的作品有沒有?
  迴答應該是有的。
  這套由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大師思想集萃”係列叢書便是此類書,可以說是經典作品中的“小清晰”。本套書收錄瞭盧梭、黑格爾、弗洛姆、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休謨等大師的智慧結晶,力圖嚮讀者展示大師們的思想精華,yin領讀者深刻理解人的本質、感悟人生真諦、關注現實生活、豐富自己的人生。
  這種展示可以說是成功的。定準瞭當下閱讀時間的有限,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做一次高性價bi的閱讀體驗,可見編輯們的良苦用心。上述每一個作者著述龐雜,思想麵廣,遠非是一本小書可以概括完的。但對於感興趣者,是在是難得的“作料”。深夜裏,閑暇之餘,隻要翻上幾頁,便可以把思想觸角一一打開,和這些大師們做個“八分鍾約會”,有何不可呢?
  這套叢書的主題幾乎是百年來的經典話題,也可以給我們更多啓示。這套叢書的選編,都找到瞭這些思想大師的“痛楚”——他們的核心部位。
  所謂“不買貴的,隻買對的”,這套叢書當然也隻是基礎和入門,甚至為興趣起點,真正要升入探討這些思想大師的靈魂深處和思想魅力,肯定需要繼續“挖掘”他們。而這套叢書便是一條必經之路——由此纔能開啓,心靈的覺醒。
  這可不是“心靈雞湯”,諸多市麵上的“雞湯”多半是化工條理,有其味而無其營養。但這套書,確實編輯和翻譯者聯閤高溫熬齣來的“雞湯“,每日閑暇之餘,喝上一小碗,開胃,醒腦。讓我等蕓蕓眾生更加明瞭生活,以及生活之外的東西。比如文藝、思想、心理等這些玩意。
  聞過,嘗過,自然對精神味蕾大有裨益。
  當然作為個人或者人類,不能單純滿足喝這些“雞湯”,喝瞭“雞湯”提精神,更應該不忘前行趕路,而盧梭、黑格爾、弗洛姆、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休謨等這每一個名字背後,將隱藏著無數的寶藏,看你有沒有勇氣去挖掘瞭。

目錄

目 錄
第yi講 美好的生活——維特根斯坦生平
4  一、一個不是天纔的天纔
11  二、《邏輯哲學論》的誕生
17  三、當一名鄉村教師
22  四、迴到劍橋
29  五、最後的日子
第二講 不可言說——維特根斯坦思想
36  一、苦難與虛無
40  二、世界的意義不可言說
52  三、不可言說,但可以在生活中顯現
63  四、死亡、永恒與時空
68  五、科學與信仰
81  六、信仰與寬容
第三講 邏輯與意義
89  一、世界的定義
91  二、原子事實與邏輯圖像
92  三、思想與邏輯
96  四、哲學、科學與顯現
101  五、我是世界的界限
105  六、不可說的確實存在
116  七、在無法言說之處,人必須沉默
118  八、《邏輯哲學論》原書序言
120  九、《邏輯哲學論》選譯
第四講?語言哲學的開端
147  一、從邏輯到語言
152  二、傢族相似
157  三、關於私人語言的討論
159  四、哲學的捕蠅瓶
162  五、《哲學研究》原書序言
165  六、《哲學研究》第yi部分選譯
214  七、《哲學研究》第二部分選譯
第五講?倫理與信仰
224  一、一篇關於倫理學的講演
236  二、關於弗雷澤《金枝》的評論
第六講?維特根斯坦的筆記與信件
268  簡介
270  1912年
271  1913年
272  1914年
273  1916年
274  1917年
275  1919年
276  1924年
277  1929年
279  1930年
284  1931年
290  1932年
291  1932—1934年
292  1935年
293  1937年
296  1938年
297  1939—1940年
299  1940年
300  1941年
301  1942年
302  1944年
304  1946年
307  1947年
312  1948年
317  1949年
322  1950年
324??附錄一 維特根斯坦的書單
330??附錄二 愛與自由
334??參考文獻
337??後記

精彩書摘

二、世界的意義不可言說
當我們談及世界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所有事物組成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的定義是很不完備的。即使從物理世界考量,它沒有考慮時間的因素,更不要說包容所有可能的在物理世界之外的心靈和精神的因素。世界應該是一切之集閤,凡是存在的、被思考的東西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即使一個概念不可能存在,它被想到瞭,也就成為瞭世界的一部分。不要把世界狹隘化,物質世界、邏輯世界都隻是世界的一個子集,世界必然包含所有,世界之外必然空空蕩蕩。就連“世界之外”這個概念,以及“空空蕩蕩”這個概念,也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說世界是無外的。
對於這樣一個世界,“為什麼世界存在?”或者說“世界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否可以有解答呢?很多人在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之後就放棄瞭,因為簡單的思考之下,會認為這是不可能有答案的:我們似乎必然會進入一個無法結束的循環。為什麼世界存在?因為A1。為什麼A1存在?因為A2。為什麼A2存在?因為A3。為什麼A3存在……這樣的問題是沒有終結的。而還可以繼續問下去本身就說明這個答案不可能是終ji答案。但是,我們無法想象有一個答案能讓我們無法繼續問下去,似乎無論答案是什麼,我們都可以繼續問:“為什麼它存在?”或者“它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鏈有兩種可能的形態,循環自身,或者無窮無盡。這兩種情況我們都不會接受作為終ji答案。這裏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如果世界是有限而且完全可描述的,那麼這個問題鏈必然是循環的,因為遍曆瞭可描述的有限狀態之後,必然會重復之前的答案。
想到這裏,我們自然會覺得“為什麼世界存在?”這個問題根本無法有終ji的解答。我一直是這樣想的,我覺得大部分人也和我有著相似的想法。但是其實這隻是因為我曾經的思考還不夠細密深入,忽略瞭一種讓提問終結的可能,那就是:答案不可言說。如果一個答案是無法付諸語言的,我們就無法繼續問:“為什麼它存在?”它根本無法被語言說齣,你如何可以用語言來談論任何關於它的事?你又如何可以用語言來繼續提問?或者也可以這樣說,當你問為什麼一個東西存在時,這個東西必然是可以被語言說齣的,因為提問本身就是言說。所以,對於“為什麼世界存在?”或者說“世界的意義是什麼?”的迴答就是世界存在的意義無法付諸語言。有人可能會說,那麼我賦予這個意義一個代號好瞭,叫它為Y,那麼我還是可以繼續問,Y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依舊是不能終結的一個問題鏈。這裏的問題在於當我們能夠給予一個東西以代號,那麼就等同於我們擴展瞭現有的語言來包含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不再是不可言說的。因此,不可言說不僅僅是在現有的語言中不可言說,也意味著我們無法擴展現有語言或者發明新的語言來言說它,這樣的東西纔是真正的不可言說。
談到真正的不可言說,作為東方人,我們zui可能想到的應該是禪宗。而zui普通的聯想應該是“不立文字,教外彆傳”,或者“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而在西方文明中,則會聯想到神秘的宗教體驗。但是如果拋開宗教性或神秘性的不可言說,純粹從理性的角度,是否也可以討論不可言說的東西存在或者不存在呢?這是關鍵,因為如果根本沒有真正不可言說的東西存在,那麼世界的終ji意義還是不可能有答案。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很自然地會這麼想:當然有不可言說的東西存在,我腦海裏就有很多想法都無法用語言錶達呀。但是個人的感覺並不是一個足夠好的理由,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發現完全依賴個人感覺很容易陷入謬誤,而現代科學的發展恰恰證明瞭這一點。
我們可以把“是否有不可言說的東西存在”轉化成一個等價的問題“語言是否可以描述世界中所有的東西”。而且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一個人相信自然科學的法則,相信人體(包括大腦)也是服從這些法則的,那麼人體的狀態就完全由這些自然法則所決定,而描述瞭組成一個人的所有粒子的狀態,也就說齣瞭這個人的全部,從而也就說齣瞭他所有的感覺,從這個角度講,不可說的感覺是不存在的。因此,是否有不可言說的東西存在,並不是一個自明的命題。下麵,我們試圖從一個普遍的角度來證明無法言說的東西確實存在。
讓我們從一個範例開始,想象一個非常簡單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沒有任何不可言說的東西。例如,一個固定不變的世界,或者一個簡單循環的世界,或者服從簡單物理定律有著有限粒子數的世界。但是當我們考察這個世界模型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想象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無法避免的缺陷,就是我們是站在那個簡單世界之外在描述它,而當我們問:“語言是否可以描述世界中所有的東西?”這個問題其實隱含瞭一個前提,就是我們是在世界之內言說,我們用來言說的語言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個前提是被世界的定義決定的,因為世界是一切的集閤。那麼“是否有不可言說的東西存在”這個問題,其實等價於“我們能否用世界的一部分來描述世界的整體”。如果部分無法描述整體,而語言隻是世界的一部分,那麼它就無法描述整個世界,世界必然有不能被語言描述的部分。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設想這樣一個世界,世界的某一部分決定瞭整個世界的狀態。讓我們舉一個例子,設想一個世界有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完全鏡像的,這樣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描述整體。這個例子似乎是無懈可擊的,但是它依舊忽略瞭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如何能確知世界是鏡像的,要確知這一點,我們必須不光能看到空間的整體,還要能看到時間的整體,而這對於在時空之中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如果整體存在著某種規律(例如對稱,或者重復,或者某種自然法則),那麼整體的一部分就可以描述整體,但是要驗證這種規律對於整體是成立的,驗證者必須在整體之外。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仍舊需要關於世界整體的所有信息纔能描述世界。
現在,讓我們更詳細地考量一下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語言是具有前後順序的一串符號,它被寫下時,時間性被轉換成空間性,而被讀齣的時候,空間性被重新轉化成時間性。因此,我們現有的語言是被固定在時空之中的,時空是它存在的前提。這裏的語言不僅僅指自然語言,數學語言也包括在內,隻要能轉化成具有前後順序的一串符號的,都在這種語言定義的涵蓋範圍內。
所有符號語言可以描述的東西,組成瞭一個可描述世界。可描述世界整體性的規則需要從可描述世界之外纔能描述,我們當然可以擴展語言來描述這些規則,但是在這同時我們也就擴展瞭可描述的世界,但是擴展瞭的可描述世界會有擴展瞭的整體性規則,而這些依舊無法被擴展瞭的語言所描繪。我在這裏沒能給齣一個嚴格的數學證明,但是如果語言和語言的整體性規則可以被嚴格地定義,我們可以推想齣一個類似於康托爾對角論證法的可能性證明。
維特根斯坦在《一篇關於倫理學的講演》中提到過一個有趣的類似圖像,我們可以以此為例來說明當一個人試圖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中所有的東西時,他必然會麵對的問題。

假設你們之中有一個無所不知的人,他知道這世界上所有生或死的物體的所有運動,並且他也知道所有人類的所有心理狀態,並假設這個人在一本書中寫瞭他所知道的一切,於是這本書將包含對整個世界的描述。我想說的是,這本書不會包含任何我們稱為倫理判斷的東西,或者任何邏輯上意味著這種判斷的東西。它當然包含所有相對價值的判斷和所有為真的科學命題,事實上包含所有為真的命題。

在這裏“無所不知”的假設,會遇到一個邏輯上的睏難。這個人如何書寫“自己書寫的這段經曆”。因為此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需要寫下自己所有的心理狀態和活動,這也包括他需要寫下“自己寫下自己的所有的心理狀態和活動”那時的心理狀態和活動,而這是一個無限遞歸的狀態,永遠無法終結。因此,任何人在世界之內都無法用語言來寫下他的“無所不知”。
同樣,在現代哲學研究中著名的“超級顔色科學傢瑪麗”的假想實驗,也同樣證明瞭不可言說的經驗(或者說知識)必然是存在的。而且這個證明也許是zui清晰而且直觀易懂的一個。這個假想實驗是弗蘭剋?傑剋遜在1982年的一篇論文中提齣的:

瑪麗是一個卓越的科學傢,由於某些原因,她被迫從一個黑白色的房間中通過黑白電視監視器來研究世界。她專攻有關視覺的神經生理學,並且獲得瞭所有一切關於顔色的科學知識,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我們看到熟透的西紅柿或天空,並使用諸如“紅色”“藍色”之類的術語時,所有的物理信息。例如,她發現天空中的哪些波長組閤刺激瞭視網膜,以及如何通過中樞神經係統産生聲帶的收縮和從肺部排齣空氣,從而導緻瞭句子“天空是藍色的”……當瑪麗從她的黑色和白色的房間被釋放齣來或被給予彩色電視監視器時會發生什麼呢?她會不會學到什麼?似乎很明顯,她會學到一些有關世界和我們的視覺體驗。於是,之前的知識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但是,她已經掌握瞭所有的物理信息。

我們可以把這個假想實驗進一步擴展,瑪麗在黑白色的房間中可以通過語言得到所有關於顔色的信息,不隻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詩歌,是文章,是敘述,包括瞭所有的描述人對顔色的體驗的語言資料。讓我們同樣設想,瑪麗擁有瞭所有這些語言資料,理解並且記住瞭它們。當她走齣那座黑白的小屋,她是不是很明顯地獲得瞭某些新的體驗?但是瑪麗已經得到瞭“所有”描述人對顔色的體驗的語言資料,當她想要把的她的新體驗描述齣來時,她會發現她的描述必然應該已經包括在這些語言資料中瞭。但是,瑪麗並不會覺得自己的體驗隻是這些語言描述,在那之前她已經知道瞭這些描述,但是現在她知道瞭更多。因此,瑪麗獲得的新的體驗中,必然有無法被語言描述的成分。這並不是說瑪麗獲得的體驗肯定是他人沒有描述過的,隻是說他人即使描述過同樣的一種體驗,也隻是描述瞭可描述的那一部分,而傳達給瑪麗的可以被瑪麗理解的,也隻是可描述的那一部分。隻有當親自體驗到的時候,纔包括瞭這個體驗的整體,既包括瞭可描述的部分,也包括瞭不可描述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麼瑪麗的體驗是無法被語言描述代替?的。
在以上對於語言局限性的討論中,我們仍舊隱含瞭對於邏輯規則的遵守,每當齣現矛盾時,我們就認為那是不可能的。現在讓我們再討論一下世界和邏輯的關係。在《邏輯哲學論》之中,維特根斯坦有一段關於“世界的意義”的文字:

世界的意義必然位於世界之外。在世界中一切如它所是,一切都如它所發生而發生:在它其中沒有價值存在——如果假設它確實存在,它必然沒有任何價值。

如果存在具有價值的價值,它必須位於所有發生之外,且是如此的。因為所有發生和存在,都是偶然的。

那使得它不是隨機的東西,不能位於世界之內,因為如果它在世界之內,它本身就又是隨機的。

它必然位於世界之外。

(《邏輯哲學論》6.41)

如果世界的定義是包含一切的,也就沒有什麼是在世界之外的,而維特根斯坦卻說“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是一切的集閤,什麼東西可以在一切之外呢?這個錶麵上的矛盾是因為維特根斯坦在這裏提到的世界是指邏輯世界,隻包含邏輯空間中的所有事實。
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的開篇就說:“世界是一切,是如此的一切。世界是事實的全體總和,而不是事物的全體總和……在邏輯空間中的事實就是世界。”何為事實呢?所有符閤邏輯的事件就是事實,這樣的世界就包含瞭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而我們的物理世界必然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子集。即使在唯心主義的思想體係裏,這個定義也有它的意義。我們可以想象世界是由心靈産生的,譬如我們可以把世界理解為我心靈的夢幻,或者是無數人心靈綜閤而成的一個世界。我們可以在心靈裏盡情自由地思考,但是我們的思考一旦被錶述齣來,必然是符閤邏輯的,無法超越邏輯而進行交流。因此,凡是遵守邏輯的體係,無論唯物的或唯心的,都在這個世界定義的涵蓋範圍之內,我們可以稱維特根斯坦的這個世界為邏輯世?界。
那麼有沒有比邏輯世界(或者稱為可交流世界、可說的世界)更廣義的世界定義呢?這樣的世界當然是存在的,當我們說符閤邏輯的、可交流的、可說的時候,我們就包含瞭不符閤邏輯、不可交流、不可說的東西是存在的,可說的東西和不可說的東西一起組成瞭一個更廣義的包含所有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本節開頭所說的包含一切的世界。
所以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隻是說邏輯世界的意義必定在邏輯世界之外,不是說包含一切的世界之外還有著世界的意義。這也就等於說不被邏輯束縛的體驗,纔可能是世界的意義。不被邏輯束縛的,也就不在乎自相矛盾,不必自洽,如此纔可能迴答“為什麼世界存在”這樣的終ji問題。
既然世界的終ji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那麼世界之中就不會有絕對的價值,而相對的價值其實隻是無價值。因為世界之中一切發生的和既存的東西都隻有相對的價值,那麼它們也就不是絕對必然要發生和存在的,所以它們都是偶然的。而所有非偶然的東西,絕對必然要發生和存在之物,必然不能在邏輯世界之內,隻能在邏輯世界之外。因此,終ji意義和絕對價值都隻能是在邏輯世界之外,也就是在世界的不需要遵守邏輯規則的部分。很多經典著作的陳述都錶明瞭這一點,下麵我們舉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比如《金剛經》中有一個著名的三段論:“如來所說三韆大韆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同樣的結構還重復瞭多次,例如,“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說一閤相。即非一閤相。是名一閤相。”《 金剛經》這裏想要說明的就是不能依據邏輯來理解如來的教導,必須跳齣邏輯之外。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齣,人類的實踐早就發現瞭必須超越邏輯,纔能為世界的意義提供一個終ji的答案。這並不隻是局限於佛教經典,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類似的觀念。
如果世界的意義在於不可言說、不符閤邏輯的部分,那麼世界的不可言說的部分和它可以錶達的部分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維特根斯坦有一段話很好地總結瞭兩者的關係:

不可言說的(我覺得神秘的和不能錶達的東西)或許提供瞭一種背景,讓我能夠錶達的任何東西獲得瞭意義。
(《文化與價值》,1931年10月5日)

不可言說的且不符閤邏輯的世界,是我們可以錶達的世界的背景,而且讓可以錶達的世界獲得意義的重要背景。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世界是虛無而不可能具有意義的,是因為我們被世界上可以錶達的東西迷惑,忽略瞭它身後的背景。就好像我們在看一齣戲劇,如果我們隻注意戲劇中角色的言行故事,卻絲毫不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我們會感到迷惑,尤其是當那個故事發生在一個陌生而且神秘的背景之下,而且那個背景對於理解這個故事有著絕對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自己也生活在這場戲劇之中,我們無法置身戲外去瞭解它的背景。我們隻能從我們的生活之中設法領悟那神秘的賦予我們生活以意義的背景,它籠罩著我們,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其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它之中發生。我們可以感覺並確認它的存在,但是永遠無法說齣它在哪裏,它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世界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或是覺得世界可能有意義但是無法言說,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彆呢?這兩者即使在日常生活的選擇上還是有一些分彆的。那些認為世界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就容易陷入享樂主義,做什麼反正是沒有意義的,何必不做些可以讓自己更舒服的事情呢?例如看書,有些書讓人看起來很舒服,甚至有催眠的魔力,但是你知道作者寫那些書也隻是為瞭賺錢,你讀那些書也隻是為瞭消遣。如果確信世界是沒有意義的,那麼讀這些書讓自己開心,就是一件很順理成章的事。反正更加嚴肅深刻的書籍一樣無法迴答世界意義的問題。但是那些認為世界的意義是可能存在的,哪怕它是不可言說的,生命的目標就不再是舒服與享受,而是設法感受到、體驗到這個意義。再迴到讀書的例子上來說,雖然沒有任何書籍可以描述齣世界的意義(那是不可描述的),但是我們可以感到某些書籍會讓我們靠近它,幫助我們去感受到世界不可言說的意義。我們讀這樣的書也因此具有瞭某些特彆的意義。生活也是如此,確定生活意義的存在,哪怕隻是生活意義可能是存在的,也會讓我們有某種理由去選擇一種不那麼舒適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到世界不可言說的意義,那就是我們應該選擇的生活方式。

前言/序言

序言
不在時間裏的沉思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熱點,即使是應該專注於沉思永恒之事的哲學傢,也難免會被各自時代的熱點和流行文化所吸引,把精力花費在一些會隨著時間而磨滅的想法上。我們現在的時代更加如此,互聯網的齣現讓信息的流動更加迅速,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的普及使人們能隨時隨地地接觸到時代的熱點和流行文化。於是,我們的思想更加難以沉澱下來,就好像身處於一個嘈雜的大型購物中心,根本無法靜思冥想。
一味地追隨時代,無法産生偉大的思想。即使努力站立在時代大潮的峰尖浪頭,下一個大浪也隨時會把你打翻。維特根斯坦在《文化與價值》裏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隻是領先於時代,某一天他總會被時代追上。” 時間之矢永不停息,不僅會追趕你,而且會超越你,終將把你留下的所有痕跡全部磨滅,不留一絲一毫。所以,任何在時間裏的思考都是無法不朽的。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裏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如果不把永恒理解為無限的時間延續,而是無時間性,那麼活在此刻的,也就永遠活著。”我們隻有在時間之外思考,纔能得到永恒。但是我們自身就在時間之中,我們的思考使用的語言也不過是符號的時間序列,我們如何可能在時間之外思考呢?
維特根斯坦用自己的一生給齣瞭答案,“在無法言說之處,人必須沉默”,但是不可說之物雖然是不可言說的,它卻可以顯現自身。《邏輯哲學論》裏有這麼幾句話,“在永恒的形式下沉思這個世界,就是把它當作一個有界限的整體來沉思。把世界作為一個有限整體的感覺是神秘的”。在世界之外,纔能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沉思。這裏的世界“是事實的全體總和,而不是事物的全體總和”。其中當然也包括時間,因此在世界之外也就是在時間之外,這就是不在時間裏的沉思。
在《一篇關於倫理學的演講》中,維特根斯坦也提到過他親身經曆的另一個神秘體驗,就是絕對的安全感,“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會傷害我”,這似乎是不符閤邏輯的,但這也正是它的神秘之處。這種神秘的體驗無論如何是無法被說齣的,隻能在沉思中、在生活中顯現自身。哲學是基於語言的思辨,而語言有它的邊界。維特根斯坦zui大的貢獻就是清晰地指齣瞭邊界的存在,而且斷言絕對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都在語言的邊界之外。維特根斯坦認為在語言邊界之內的,全部屬於科學,而在邊界之外的,則屬於藝術、宗教和生活。其間並沒有哲學的位置,所以他認為自己終結瞭哲學。
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精選齣的維特根斯坦的觀點,讓讀者體驗到維特根斯坦不在時間裏的沉思,認識到哲學思辨的局限。希望讀者能通過閱讀此書,在自己心裏種下不在時間裏沉思的種子,可以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更進一步,體驗到不可言說之物自身的顯示。
但從另一方麵來說,任何人的思想,即使是維特根斯坦的思想,都不過是一粒種子,一粒啓發讀者進行思考的種子。不在時間裏的沉思是無法在時間中被寫成文字,也無法在時間中被閱讀的。閱讀隻能得到一粒種子,我們還需要通過自己的生活來澆灌這粒種子,纔能得到自己的不在時間裏的思考。
本書每一章的開始會有一段導讀,介紹一下本章的內容,解釋編譯者對於某些內容的理解。希望能對讀者有些幫助。所有維特根斯坦的文字都經過編譯者的重新翻譯,力爭能zui準確地反映維特根斯坦的原意。但是譯者的能力有限,從原作者想說的,到原作者錶達齣來的,再到譯者理解的,再經過譯者翻譯錶達齣來,一層層地遞減,讓讀者從一個譯本能夠完全明確地理解原作者意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語言本來也有著它的局限,所有寫下來的文字,即使不經過翻譯,也已經無法錶達作者原本的想法。所以還是像維特根斯坦說的:“也許隻有那些自己曾經有過書中錶達的思想,或至少有過相似思想的人,纔能懂得這本書。” 無論如何,zui重要的不是閱讀瞭維特根斯坦之後就得到瞭答案,省卻瞭自己思考的麻煩,而是可以獲得動力繼續思考。維特根斯坦說過:“我不喜歡自己的寫作是為瞭讓彆人省卻思考的麻煩。相反,如果可能,我希望它可以激發某些人産生自己的想法。”
如果在讀瞭本書之後,對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有著更深的興趣,讀者可以閱讀《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文化與價值》這三本書的原著。如果希望更多拓展閱讀的話,可以參考附錄一的書單和zui後的參考書目。
維特根斯坦在他的私人筆記裏寫過這樣的話:“有時一個句子隻有在正確的語速下纔能被理解。我的句子都需要被慢慢地讀。”這一點我在翻譯的過程中深有體會,慢慢地一句句閱讀翻譯,讓我獲益良多。在這個快餐文化充斥的時代,希望讀者可以放緩速度,一邊閱讀一邊思考,這纔是閱讀維特根斯坦的書zui好的辦法。
《思維的邊界:探索概念、邏輯與溝通的奧秘》 一、導論:無聲的畫布與思想的輪廓 我們每日沉浸在語言的海洋,用詞語編織思想,用句子構建認知。然而,當我們在理解他人言辭時,是否曾深究過這些詞語背後隱藏的運作機製?當我們試圖錶達內心深處的感受與想法時,又是否曾審視過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足以承載那份復雜與微妙?“思維的邊界”並非一本直接講解哲學傢維特根斯坦思想的書籍,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場關於人類認知核心——邏輯與語言——的深度探索之旅。它如同為一張空白的畫布,描繪齣人類思想運作的潛在輪廓,揭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鮮少被審視的規則與限製。 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讀者在閱讀後,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的溝通,去理解何謂清晰的思考,以及何以理解的鴻溝會如此輕易地産生。我們試圖剝離那些遮蔽概念本質的浮華,直抵那些構成我們思維框架的基石。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係列的問題,引導讀者自行去追尋。這是一次關於“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麼”的探索,一次關於“如何言說”而非“言說什麼”的考察。 二、第一部分:概念的肖像——定義、邊界與多義性 我們理解世界的起點,在於概念。每一個詞語,從“蘋果”到“正義”,都是一個概念的標簽。但概念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被塑造的過程。 概念的生成與演化: 本書將探討概念是如何在我們與世界的互動中孕育而生的。從嬰兒初次辨識物體,到成人理解抽象的哲學理論,概念的形成貫穿始終。我們將考察,是什麼樣的經驗、分類和聯想,使得我們能夠為世界萬物命名,並從中建立起秩序?同時,概念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會隨著社會、文化、科學的發展而演化。例如,“自由”在不同曆史時期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這反映瞭概念本身並非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 邊界的模糊與清晰: 每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但這些邊界往往並非是清晰銳利的。我們將深入研究,為何許多概念的邊界是模糊的,以及這種模糊性如何影響我們的理解。例如,“友誼”的界定,究竟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纔能稱之為朋友?這種模糊性既是語言的魅力所在,也常常是溝通障礙的根源。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的案例和思考實驗,來解析概念邊界的形成與鬆動,並探討如何努力追求概念的清晰化,從而提升溝通的有效性。 多義性的陷阱與藝術: 語言的豐富性很大程度上源於詞語的多義性。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擁有截然不同的含義,例如“銀行”可以是金融機構,也可以是河岸。這種多義性在文學創作中是重要的藝術手法,但在日常溝通中,如果未能得到妥善處理,則極易引發誤解。本書將剖析多義性産生的根源,並提齣一些識彆和處理多義性的方法,幫助讀者在理解他人時,能夠撥開迷霧,抓住言語的真正意圖。 三、第二部分:邏輯的骨架——推理、必然性與有效性 邏輯是思維的骨架,它為我們的思考提供瞭結構和方嚮。沒有邏輯,思想將如散沙般混亂無序。 推理的類型與結構: 從觀察到結論,我們依賴推理。本書將介紹不同類型的推理,如演繹推理(從一般到特殊)與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推理的結構,例如三段論的嚴謹性,以及閤取、析取、否定等邏輯聯結詞在構建復雜命題中的作用。通過對這些基本邏輯結構的梳理,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什麼樣的推理是有效的,什麼樣的推理容易導嚮謬誤。 必然性與可能性的界限: 邏輯關乎必然性。當一個結論能夠從前提中必然地推導齣來時,我們稱之為邏輯必然。然而,現實世界充斥著不確定性與可能性。本書將探討邏輯必然性與現實世界中的可能性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進行有效的判斷和決策。我們將分析,在何種程度上我們可以依賴邏輯來預測未來,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接受現實的不可預測性。 謬誤的識彆與規避: 邏輯的“反麵”是謬誤。許多無效的推理披著邏輯的外衣,迷惑人心。本書將列舉並分析常見的邏輯謬誤,如偷換概念、稻草人謬誤、訴諸權威、滑坡謬誤等。通過對這些謬誤的深入解析,讀者將學會如何識彆和規避這些邏輯上的“陷阱”,從而提升自己思考的嚴謹性和判斷的準確性。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要求,更是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 四、第三部分:溝通的橋梁——意義、語境與共享理解 語言的最終目的是溝通,而溝通的成敗,則取決於意義的傳遞與共享。 意義的本質: 意義並非簡單地附著在詞語上的標簽,而是由使用者在特定情境下賦予的。本書將探討意義的來源,包括詞匯意義、句子意義以及語用意義。我們將分析,同一個句子在不同的人口中說齣,或者在不同的場閤錶達,其所傳遞的意義可能截然不同。我們將試圖揭示,意義是如何在思維與語言之間流轉,又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的。 語境的維度: 語境是理解意義的關鍵。它包括語言本身的環境(同現詞、先行語等)、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關係、社會文化背景,以及非語言的綫索(如語氣、錶情)。本書將詳細闡述不同語境維度對意義的影響,並舉例說明,如何在理解他人時,充分考慮到這些語境因素,從而避免斷章取義或麯解原意。 共享理解的達成: 溝通的目標是建立共享的理解。然而,由於個體經驗、認知結構、價值觀念的差異,實現完全的共享理解並非易事。本書將探討,在溝通中,我們如何通過澄清、提問、反饋等方式,不斷地拉近理解的距離。我們將分析,是什麼樣的溝通技巧和態度,能夠促進有效且富有成效的對話,從而建立起穩固的溝通橋梁。 五、結論:邊界之外的遼闊 “思維的邊界”並非要為讀者的思考設下藩籬,恰恰相反,它旨在幫助讀者看清思維的邊界何在,從而能夠更自覺、更有效地拓展邊界,跨越藩籬。通過對概念、邏輯和溝通的深入審視,我們希望讀者能夠: 提升自我認知: 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思維的運作模式,理解自身理解的局限性。 增強批判性思維: 能夠更敏銳地識彆信息中的邏輯謬誤,不輕易被錶象所迷惑。 優化溝通效率: 在與他人交流時,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意圖,並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 拓展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在理解語言的規則與限製的同時,也更能發現那些突破規則、創造新意義的可能性。 這本書是一次邀請,邀請您一同深入探索思維的迷人世界,理解邏輯的嚴謹之美,感受語言的無窮力量。它是一份起點,也是一份指引,期待它能激發您對更深層次的認知與溝通的持續求索。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感到非常挫敗。它不像那些能夠迅速提供答案和解決方案的實用指南。相反,它像一個永不滿足的審問者,不斷地追問“為什麼是這樣?”“你確定嗎?”這種連續的、深入骨髓的質疑,讓人感到自己的知識體係正在被徹底拆解。書中對於“圖像論”的闡述,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認知挑戰,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和錶徵世界的新穎視角,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描繪事實”的理解。這種顛覆性的思維方式,雖然過程痛苦,但帶來的思維拓展卻是空前的。它迫使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維度去觀察現實,認識到語言和世界之間的關係,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微妙得多,簡直是一場對既有認知的徹底洗禮。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稱得上是“磨礪心智”。它對精確性的要求極高,任何一點含糊不清的理解都可能導緻你完全偏離作者的論證軌道。我常常需要藉助一些輔助材料,纔能勉強跟上那令人眼花繚亂的符號和定義係統。作者構建瞭一個異常嚴謹的框架,在這個框架裏,每一個詞語的用法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校準和界定,不容許任何情感色彩或日常引申義的侵入。這使得閱讀過程變得相當耗神,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識的峭壁,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貫注,否則就會滑落。但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讓我對“清晰錶達”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它揭示瞭日常交流中隱藏的巨大謬誤和誤解是如何産生的,從根本上挑戰瞭我們對“交流成功”的定義。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啃食的硬骨頭。

評分

這本關於邏輯和語言的著作,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作者似乎總能在一個看似尋常的概念背後,挖掘齣層層疊疊的哲學意涵。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晦澀難懂的論斷。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平鋪直敘地講解規則,反而更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維迷宮,引導你親自去探索語言的邊界和邏輯的根基。特彆是在討論命題的意義時,那種深入骨髓的分析力,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仿佛作者用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錶達習慣,露齣瞭下麵那些潛藏的結構。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種“茅塞頓開”的瞬間,帶來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強迫你跳齣舒適區,去質疑那些你從不曾懷疑過的事情,比如“什麼是真實?”“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在談論同一件事?”等等,這些問題不斷地在我腦海裏盤鏇,久久不能散去。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日常語言局限性的無情揭露。作者似乎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充滿模糊性的自然語言抱有一種近乎懷疑的態度。他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邏輯構建,展示瞭當我們將那些天真爛漫的口語習慣移植到需要精確推理的領域時,會産生多麼荒謬的後果。我讀到關於“界限”和“意義域”的討論時,深感震撼,那簡直像是在我的思維中投下瞭一枚重磅炸彈。它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命名”和“指稱”的理解。這種批判性的視角,不僅停留在哲學層麵,更深深影響瞭我未來看待各種論證和辯論的方式——我開始自動地在腦海中過濾那些沒有明確界定的主張,尋找其背後的邏輯漏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你如何思考,而不是告訴你思考什麼。

評分

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近乎手術室般的冷靜和客觀來審視人類交流的機製。它探討瞭邏輯形式如何嵌入到我們的思維結構中,以及語言如何試圖去摹寫這種內在的結構。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可說”與“不可說”的張力論述。那種在清晰與沉默之間徘徊的狀態,精準地捕捉瞭人類經驗的某些深層睏境。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沒有多餘的渲染或情緒化的錶達,一切都建立在嚴密的推演之上,這使得每一個結論都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即便這些結論本身是反直覺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好像掌握瞭一套新的“顯微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去觀察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語言顆粒。它不僅僅是關於邏輯或語言的論述,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審慎、負責任地使用思想工具的指南。

評分

很好的專業書,值得好好閱讀,收獲很大喲

評分

書很棒很新,包裝很好,沒有破損。謝謝快遞員!

評分

叔本華是我最敬佩的人生智慧大師。

評分

本書閃爍著人生智慧的光芒,非常值得精讀

評分

書很新很好

評分

還不錯哦,雖然過瞭讀書的年紀,有空看看提高一下自己

評分

還沒看,有點擔心能不能看懂呢。思考有魔力!

評分

趁著打摺,買瞭很多書,希望有時間看

評分

更感謝京東商城的配送服務態度就是完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